資源簡介 教案課 題 10、綠 課 型 新授課教 學 目 標 1.通過反復朗讀課文,體會詩歌韻味,熟讀成誦.2.模仿創作,接受詩歌美的熏陶。3.通過反復朗讀的方式,讓學生感受詩歌韻味,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的情感。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作者所描繪的綠。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所描繪的綠,感受作者對綠的贊美、對春天的謳歌,像詩人一樣去熱愛生活。教學方法 導入法、討論法、交流法、情境創設法教 學 過 程教學共案 二次備課(手寫)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1.播放生機勃勃的綠的視頻。 2.師談話導入:我們剛從冰雪中走來,看到這生機勃勃的綠實在賞心悅目。我們來繼續學習詩人艾青的《綠》。3.教師板書課題。二、誦讀課文,感悟體會1.回顧學習(1)第1小節主要講了什么內容?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預設:抓住“好像”和“到處”這兩個詞,引導學生思考這一節詩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手法。明確:到處表示整個世界,點明描寫春天。(2)發散思維:請同學們想一想,你能想到哪些事物是綠色的?指名回答。(3)教師出示圖片。(山川綠、竹林綠、湖水綠、鄉村綠、田野綠、山坡綠)2.朗讀第2節,深入感受綠的顏色多。思考:(1)詩中春姑娘用巧手為我們調出了哪些綠色?你還知道哪些“綠”?用鉛筆在書上畫出各種綠。明確:墨綠、淺綠、嫩綠、翠綠、淡綠、粉綠……(2)這一小節在描寫什么內容?怎樣具體描寫“綠”的?明確:詩人先羅列各種不同的綠,表現綠的色彩豐富,再用“發黑”“出奇”二詞總括綠的整體形象,突出綠的顏色多。(3)通過這些綠色,你可以想象到什么樣的畫面呢?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想到了什么畫面。(教師出示圖片。)(4)教師引導學生感悟“綠的發黑,綠的出奇”。(5)詩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明確:詩人滿眼滿心被綠充斥,被眼前的綠所震撼而產生的一種獨特感受。(6)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第二小節,讀出詩人被綠所震撼的感情。3.齊聲朗讀第3節,感受綠的事物多。思考:(1)看到這么多和綠有關的顏色,你想到了什么? 預設:教師引導學生對應顏色填空。(2)這一小節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明確:排比,節奏感加強,增強氣勢,有利表達強烈感情。(3)“風”“雨”“水”“陽光”怎么會是綠色的呢?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確:綠已經映入了詩人的心里,他帶著一顆詩意的心來看世界,自然連風、雨、水、陽光都是綠的了。(4)你能展開聯想,具體說說下列事物綠的狀態嗎?(教師出示動態圖片并填空,學生感受綠的事物。)風中的________是綠色的;雨中的________是綠色的;水中的________是綠色的;陽光下的________也是綠色的。(5)仿寫第3小節,教師指名學生分享。4.指名朗讀第4節,感受靜態的綠。思考:這一節是怎樣描寫“綠”的?明確:這一節著力刻畫靜態下的綠。“集中”“擠”“重疊”“交叉”再次寫出了綠的繁多。5.指名朗讀第5節,感受動態的綠。思考:(1)這一節描繪的是什么景象?明確:這一節寫的是風吹過綠樹綠草,它們隨著風一起擺動的情景。在詩人的筆下,綠仿佛是一群智慧的精靈,能有意識地跟著風的指揮飄動。(2)說說“所有的綠就整齊地按著節拍飄動在一起”帶給你怎樣的感受?明確:綠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作者心里充滿了綠,充滿了希望,感覺所有的綠都在春風的吹拂下起起伏伏,富有節奏,所以這一切好似按著節拍飄動。6.教師播放風隨著音樂節奏吹拂草地的視頻,學生感悟詩歌。7.找一找,你的身邊還有哪些“綠”?(豆綠、熒光綠、草綠、青綠、碧綠、蔥綠)三、課堂小結1.主題概括:《綠》這首詩歌,是詩人艾青寫的,描述了春天到處都是綠,樹木和小草在春風的吹拂下來回擺動,風是綠的,水是綠的,陽光也是綠的,世界充滿了綠,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贊美與喜愛和對未來充滿希望。(教師指導學生填空完成主題概括。)2.教師出示配樂,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歌。四、拓展閱讀,賞析名段過渡:詩人艾青筆下的“綠”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作家宗璞筆下的“綠”也別具特色。閱讀下面的片段,說說帶給你怎樣的感受。1.出示閱讀片段,指名朗讀。雨中去訪靈隱,一下車,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道旁古木參天,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飛來峰上層層疊疊的樹木,有的綠得發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藍,淺極了,亮極了。峰下蜿蜒的小徑,布滿青苔,直綠到了石頭縫里。 ——選自宗璞的《西湖漫筆》2.閱讀與交流。(1)文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對西湖靈隱寺綠的喜愛和贊美之情)(2)找出文段中想象奇特的地方,讀一讀,說說你的感受。示例:這一段文字描寫了作者雨中去訪靈隱寺一路上感受到的“綠”,具體通過參天的古木、層疊的樹木和小徑旁的青苔來刻畫山路的清幽。在細雨的潤澤下,山道上所有的綠色都顯得更加鮮亮、純凈。(3)比較此片段與艾青的《綠》的異同。明確:①相同之處:都寫出了綠色的豐富和范圍的廣,都體現了對“綠”的喜愛之情,等等。②不同之處:一篇是詩歌,一篇是散文,《西湖漫筆》描繪的景象比較寫實,而《綠》更多的是體現了詩人的獨特感受,等等。3.出示有關綠色的詩句,學生齊讀并積累。板 書 設 計10、綠到處是綠 顏色多事物多畫面美 靜態美動態美喜愛與贊美作業 1.選取本課詩歌的其中一小節進行仿寫,表達出自己的喜愛和贊美之情。2.認真預習第11課《白樺》。預習要求:1.熟讀詩歌,做到有感情朗讀詩歌。2.把握詩歌主要內容,給詩歌劃分結構,知道每一部分的具體內容。教學反思 《綠》是一篇語言文字非常優美、凝練的文章,要寫好一種顏色本來就很難,作家通過自己的感覺和觀察體驗,竟能將綠寫得如此美麗,令人陶醉。在本課時中,我利用多媒體先帶學生進入一個綠色的世界,欣賞了大量的關于綠色的圖片,用圖片沖擊學生的眼睛,然后通過讀來感悟全詩,對全文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在學習中,先把握整首詩,再進行分節解讀。第二小節中的各種綠讓學生跟著想象畫面與詩歌中的綠色對應起來,第四小節通過幾個動詞感受綠的各種形態。最后一節重點講解“跟著節拍”,通過視頻播放重點感受綠的動態美。不足之處,在于學生課前預習有所欠缺,感受不夠深刻,要多加練習和準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