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4-2《荷塘月色》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品味文章的語言美。2、提高鑒賞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并運用于寫作中。學習重點:1、理解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2、體味本篇散文比喻、疊字、通感、動詞等手法的運用。學習難點:掌握鑒賞散文語言表達藝術的方法。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教學過程一、 導入新課課前聽音樂《荷塘月色》。聽完這首音樂后,發揮想象,結合第一課時所學內容,描繪你腦海中的荷塘與月色。這節課我們從語言表達藝術的角度來賞析這篇經典散文。二、 呈現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評價標準,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提高學習效果。三、朗讀課文學生展示配樂朗讀全班同學集體誦讀四、鑒賞文段1、朗讀第四段,賞析自己喜歡的語句。2、答題模板:①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比喻成······,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表達了作者······之情。②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以人的情感和動作,把······人格化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表達了作者······之情。③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將······覺轉移為······覺,兩種感覺相通,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通感是一種特殊的修辭,又叫“移覺”,指感覺的轉化、遷移,是把人們的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通過比喻或形容詞溝通起來的修辭方式。宋代詞人秦觀有詞曰“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夢與花互比,愁與雨互喻。詩人艾青曾寫詩這樣描繪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3、示范:①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②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③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⑤葉子和花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⑥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補充:博喻→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描繪說明同一個本體的比喻句。通感是一種特殊的修辭,又叫“移覺”,指感覺的轉化、遷移,是把人們的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通過比喻或形容詞溝通起來的修辭方式。4、朗讀第五段,思考本段語言有什么精妙之處。5、答題步驟:①、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②、展開聯想將該字放入原句中簡譯。③、點出該字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④、構成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情感。6、鑒賞動詞:①“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月光有形而無聲的特點,顯示了月光幽靜之美。②“浮”—寫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的情狀,描繪了霧的輕飄含蓄之態。③“洗”—寫出了“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現出的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月光的朦朧淡雅。④“籠”—描寫的是一種自然的、不著外力的狀態,寫出了輕柔的霧在無風的環境里幾近靜止的狀態。⑤“畫”—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五、總結方法賞析散文的語言:四看1、看詞:是否運用了動詞、形容詞、數量詞、疊詞等,使得語言生動準確、凝練傳神,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形成音樂美和繪畫美。2、看句式:整句與散句交錯運用,或典雅精致或靈活多變。3、看手法:修辭或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的運用。4、看風格:樸素、清新、華麗、幽默、簡潔明快、含蓄深沉、寓莊于諧、有地方色彩等。六、鏈接高考1、《又見鷺鷥》我便天天傍晚到河灣里來,等待鷺鷥。連續五六天,不見蹤影,我才發現沒有鷺鷥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實際是在重演那個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還是忍不住要來。鷺鷥的倩影太富于誘惑了。那姿容端莊的是一種仙骨神韻,一種優雅一種大度一種自然;起飛時悠然翩然,落水時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時的昂揚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氣急敗壞;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蟲小蝦青葉草芽兒,也不似雞們鴨們雀們餓不及待的貪婪相。二三十年不見鷺鷥,早已不存再見的企冀和奢望,一見便不能抑止和罷休。我隨之改變守候而為尋找,隔天沿著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尋尋覓覓而終不得見。賞析“起飛時悠然翩然,落水時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時的昂揚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氣急敗壞”的語言特色。(4 分)參考答案:(1)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寫鷺鷥起飛落水時不“得意”也不“失意”的狀態,賦予鷺鷥以人的感情,形象地表現了它優雅大度的姿態。(2)句式整齊,用了兩組對比的句式,突出了鷺鷥優雅大度的特征,也使得整個句子韻律和諧。2、《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他們一只手抱著各自的樂器,另一只手提著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條形的,還有一位肩頭架著一條可以坐兩三個人的長條板凳。這些家什在關中鄉村每一家農戶的院子里,鍋灶間都是常見的必備之物,卻被他們提著扛著登上了西安的大戲臺。他們沒有任何舞臺動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隨意走動的腳步,走到戲臺中心,各自選一個位置,放下條凳或方凳坐下來,開始調試各自的琴弦。鑼鼓敲響,間以兩聲喇叭嘶鳴,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來,似無太多特點。而當另一位抱著月琴的中年漢子開口剛唱了兩句,臺下觀眾便爆出掌聲;白毛老漢也是剛剛接唱了兩聲,那掌聲又驟然爆響,有人接連用關中土語高聲喝彩,“美得很!”“太斬勁了!”我也是這種感受,也拍著手,只是沒喊出來,他們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兩段折子戲,幾乎掌聲連著掌聲,喝彩連著喝彩,無疑成為演出的一個高潮。 ······我在這腔調里沉迷且陷入遐想,這是發自雄渾的關中大地深處的聲響,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濤聲,也像是驟雨拍擊無邊秋禾的嘯響,亦不無知時節的好雨潤澤秦川初春返青麥苗的細近于無的柔聲,甚至讓我想到柴煙彌漫的村巷里牛哞馬叫的聲音……文章第四段運用了多種手法,表達了作者對老腔的感受。請結合具體語句加以賞析。參考答案①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將老腔的聲音比作“渭水波浪的濤聲”、“驟雨拍擊無邊秋禾的嘯響”等等,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腔撼人肺腑的神韻以及老腔與關中鄉村生活的密切聯系,體現了老腔給作者帶來的震撼。②“這是······”“亦或是······”“也像是······”等句子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極具氣勢地寫出了老腔給作者帶來的無限遐想和難以言喻的震撼。七、布置作業1、將本節課所學鑒賞散文語言的技巧積累到積累本。2、賞析第六段。3、完成學案相關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