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身心受困 破“殼”突圍——《裝在套子里的人》《變形記》聯(lián)讀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變形記》、《裝在套子里的人》是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的 2 篇文章,人文主題是“觀察與批判”。別里科夫是一個封閉保守,害怕變革,極力維護舊秩序的“套中人”。格里高爾則是一個對工作認真負責謹小慎微,對家庭勇于承擔責任,孝順父母,善良忠厚的小人物。但他們二人在性格上又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性格孤僻,膽小怯懦,生命中都有一個有形或無形的“套子”存在。2 篇文章內容都反映當下困境,尋求正確路徑突圍,展現(xiàn)抗爭精神;2 篇文章都關注人物與社會環(huán)境共生、互動的關系,人物的象征意義。二、學情分析:學生已經具備初步閱讀小說的知識和能力,對學生來說梳理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相對比較簡單,但是要了解作者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實現(xiàn)創(chuàng)作意圖,并能借鑒小說技法進行創(chuàng)作是難點,需要教師通過活動設計深入挖掘文本,品味小說的獨特魅力。三、設計思想本教學設計基于“大單元教學”的設計理念,進行單元內課文的融合,整體理念一是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單元主題下統(tǒng)整學習內容,打破不同課文間的壁壘,二是在整合過程中突出重點,緊抓小說敘事內在機理的探究。根據單元學習任務,抓住“突圍”這一連接點,將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兩篇小說進行融合,學習小說創(chuàng)作手法的同時,提升對社會現(xiàn)實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從而指導現(xiàn)實生活。四、教學目標1.理清小說跌宕起伏、曲折多變的情節(jié),品味小說人物形象,探討小說主題。2.探討小說人物性格上的相似,聯(lián)系現(xiàn)實社會,理解作品的社會意義。教學重難點別里科夫的自我束縛與格里高爾被迫變形后的被動困境 ;需結合情節(jié)(如別里科夫的“戀愛風波”與格里高爾家庭態(tài)度的轉變),分析新舊勢力沖突及社會變革的影響 如何將兩篇作品的主題(如“守舊 vs. 變革”“異化與孤獨”)遷移至現(xiàn)實,討論當代社會中的“套子”現(xiàn)象(如信息繭房)或“變形”壓力五、教學過程1.課堂導入我校文學社準備舉辦一場主題為“人與社會”的讀書分享會,要求同學們踴躍推薦不同類型的閱讀篇目。文學社收到同學們推薦的《變形記》《裝在套子里的人》,對采用其中哪一篇猶豫不決,鑒于我班正在學習這兩篇小說,特邀請我班同學提供建議。作者● 作者:契訶夫(1860-1904)是十九世紀俄國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巨匠。情趣雋永文筆犀利的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巨匠,其作品大多取材于中等階層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采用詼諧幽默的筆調深刻地揭露了俄國社會的各種病態(tài),猛烈抨擊了沙皇專制制度。● 作品:中篇小說《第六病室》短篇小說《變色龍》《小公務員之死》 《裝在套子里的人 》戲劇《櫻桃園 》 《萬尼亞舅舅》 《海鷗》● 世界短篇小說三巨匠: 俄國的契訶夫,法國的莫泊桑(《羊脂球》《漂亮朋友》《我的叔叔于勒》),歐·亨利(《麥琪的禮物》《警察和贊美詩》)《裝在套子里的人》人物關系段 落 主要情節(jié)一(1—5) 從別里科夫的外表、行為、思想方式 和生活習性,寫他的“套中人”特征二(6—37) 開端 結婚事件發(fā)展 漫畫事件 騎車事件高潮 爭吵交鋒結局 婚事失敗三(38—40) 他的死和出葬。指出現(xiàn)實里的“套中人”還 有許多。別里科夫形象 孤僻膽怯、因循守舊、敵視新生、維護專制的猥陋、卑劣、虛偽的沙皇政府的衛(wèi)道士。 他既代表了一股黑暗、腐朽的勢力;也成了一切害怕、阻礙新生事物的代名詞。 他不僅是個性格典型,也是個時代典型。華連卡姐弟形象柯瓦連科 向往自由、光明正大、敢作敢為、仇視憎恨反動保守勢力,向往自由光明的新勢力的代表人物。他的一“推”導致了別里科夫的一“滾”。華連卡 在婚姻問題上先前有些糊涂,為人率真、爽朗、明凈、純潔,活潑可愛、向往自由。她的一“笑”導致了別里科夫的一“死”華連卡姐弟是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說敢為的年輕人,代表了一種新生的進步的力量。文中諷刺手法的特點① 夸張的語言和漫畫式的勾勒,如大熱天穿雨鞋帶雨傘,穿暖和的棉大衣,從樓上摔下卻安然無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 ② 揭示人物荒謬的生活邏輯。如別里科夫將教師騎自行車與學生用腦袋走路聯(lián)系起來,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變革的思想。 ● ③ 含蓄的對比。如別里科夫轄制著全城,人們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反過來他自己又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能入睡。這些描繪和刻畫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別里科夫腐朽丑惡的靈魂。同學們讀這類文章,笑過以后要將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認真進行思考,才會有所悟,有所得。2.班級讀書分享會(學生活動)(1)舉行班級讀書分享會,全班分成兩個小組,分別推薦《裝在套子里的人》《變形記》兩篇小說,說明推薦理由并擬一條推薦語。守舊與恐懼桎梏人心,銳利的諷刺筆觸勾勒出精彩社會畫卷。小說審視的不是現(xiàn)實,而是存在。小說家既非歷史學家,又非預言家:他是存在的探究者。——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2)學生分享本次分享會的感受。(3)教師總結。3.聯(lián)系現(xiàn)實,反觀當下讓我們先來了解作者*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奧匈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組成的政合國)捷克德語小說家,本職為保險業(yè)職員。主要作品有小說《審判》《城堡》《變形記》等。* 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四部短篇小說集和三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fā)表,三部長篇也均未寫完。他生活在奧匈帝國即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tài)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征直覺的手法,表現(xiàn)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huán)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卡夫卡與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并稱為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討論思考:作為分享會的現(xiàn)場讀者,面對這一類文章(變形),你會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哪些人?為什么以格里高爾為主語,簡要概述《變形記》節(jié)選部分的故事內容。格里高爾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銷員,常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撐著整個家庭的開銷。一天清晨,他變成了一只甲殼蟲,仍念念不忘工作。因未搭早班火車走,公司派遣協(xié)理上門查看情況,格里高爾努力起床開門后,嚇跑了協(xié)理,嚇暈了母親,后來父親將其趕回了房間。異化歸納異化之表現(xiàn)探究異化之原因鑒賞異化之藝術4.聯(lián)系現(xiàn)實,破“殼”突圍格里高爾經歷了哪些“變”與“不變”?即使我變成蟲蟲也要工作變:身體、聲音、動作,家人的態(tài)度。不變:認真工作、關心家人、責任心。格里高爾:形變而心未變,蟲形人心。家人: 形未變心卻變,人形蟲心。異化表現(xiàn):生理、心理、親情、人際關系的異化社會原因:遭受壓榨、歧視、猜疑,人情冷漠。家庭原因:獨自承擔家庭沉重負擔和巨額債務。個人原因:工作艱辛,內心煩惱,沒有自我,逃避。格里高爾為何要變成甲蟲,而不是其他的動物?甲蟲特點 象 征 格里高爾生存狀態(tài)①沉重而堅硬的外殼 ②大身軀、細腿 ③含糊不被理解的語言 ④行動緩慢而艱難 ⑤弱小、低等 沉重的負擔,不堪重負 軟弱怯懦,試圖逃避 人際關系隔閡,封閉孤獨 難以掌控自我命運 小人物、任人宰割人變甲蟲的外衣下是對現(xiàn)代人生存處境的準確描摹!今年是卡夫卡逝世一百周年。本篇文章則反映了當代人的生存困境,為幫助焦慮的人走出困境,所以我們?yōu)榇蠹彝扑]卡夫卡的代表作《變形記(節(jié)選)》推薦語:荒誕里見嚴肅,無奈中現(xiàn)真實,西方精神荒原上的一支奇異的悲歌。聯(lián)系現(xiàn)實思考練筆:面對人類共同的現(xiàn)實的生存困境,某些正在異化的個體,我們該如何應對?面對這一類文章(變形),你會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哪些人?為什么?“物對人的統(tǒng)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tǒng)治,產品對生產的統(tǒng)治”。——馬克思所謂“異化”,即在環(huán)境的壓力下,人失去自我,失去價值、尊嚴、地位乃至軀體,成為非人。異化的表現(xiàn),就是人無法作為一個真正的“人”而存在。1.迷失自我的打工人;2.沉迷于手機、網絡等虛擬世界的人;3.為外物奴役的缺乏理性的消費者;4.害怕失敗,不敢嘗試的人(被一個叫“畏懼”的殼子包裹)……巨大的生存壓力讓我們失去自我、迷失自我,產生恐懼焦慮的情緒,這種危機感、孤獨感、壓抑感、災難感使人們的精神世界受到扭曲而逐漸“變形”。“他的小說與我們經歷的世界都不像,但又太像了。”—— 北大教授吳曉東《從卡夫卡到昆德拉》兩篇小說的變形現(xiàn)象,也激發(fā)了我們對現(xiàn)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壓力的深入思考。5.總結共勉“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它。”——羅曼·羅蘭希望大家多讀書,讀好書,享受孤獨和一個人獨處的時光,不要迷失自我,讓自己的內心豐富充實,做到“君子不憂不懼”,縱然社會如何冷漠無情,我們也要忠厚做人,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做一個內心有光的人,不讓自己“異化”和“變形”。6.作業(yè)布置搜集中西方文學作品中有關人的異化的作品進行探究,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內涵,寫一則讀書筆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