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下3《我多想去看看》教學設計教材分析 本文用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了一個新疆孩子渴望到遙遠的北京城,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一個北京的孩子心系遙遠的邊疆,迫切想去天山看雪蓮。抒發了少年兒童向往了解外面世界的美好愿望。我國幅員遼闊,作者選取“北京”和“新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旨在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山河的向往與熱愛之情。本課教學重點是積累偏正結構的短語,讀好帶有感嘆號的句子。難點是指導學生寫下自己的愿望,并能與同學交流。教學目標文化自信:感受祖國的偉大,產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向往之情。語言運用:積累與運用偏正結構的短語。和同學們說一說自己的愿望是什么,激發學生的表達愿望,還可以把說的寫下來,嘗試進行簡單的書面表達。思維能力:能將文字和畫面對應起來,通過圖文結合進行理解。審美創造:感受到祖國河山的美,產生對外面世界的向往及學習的積極性。教學重難點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反復練讀,讀順句子,讀好帶有感嘆號的句子。借助視頻、圖片,了解“雄偉、壯觀、遙遠”等詞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教學過程01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讓我們再次走進《我多想去看看》。學生齊讀課題。(注意讀準輕聲,注意停頓,讀出強烈的愿望。)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課題中的“我”是指誰呀?(新疆的小朋友、北京的小朋友)3.他們有什么愿望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新疆小朋友的愿望吧!02學習第一自然段 —了解“我”想去北京的美好心愿。 1.自讀課文第一段①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注意讀書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長句子多讀幾遍。想一想新疆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②檢查反饋。指生讀第一小節。(相機正音。重點留意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讀通。)2.讀中理解新疆小朋友的愿望。①先讀再找。新疆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讀一讀第一自然段,用直線畫下來。新疆小朋友是如何知道北京的?②學習“告”③學習“彎彎的小路”并進行拓展。④介紹“遙遠”⑤遙遠的北京有什么吸引著新疆小朋友呢? 雄偉的天安門(通過圖片理解雄偉,讀中感受) 看升旗儀式的視頻,感受壯觀的升旗儀式。⑥出示三個句子,朗讀并思考——你最喜歡哪一句?(對比中感受新疆小朋友想去北京的強烈愿望)⑦師生合作讀,讀出新疆小朋友的美好愿望3. 總結學法①讀(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②畫(畫出新疆小朋友想去新疆看什么?)③說(說出新疆小朋友的愿望?)03精讀讀第二自然段,遷移學習。—了解“我”想去新疆的美好心愿1.請同學們按照學習第一自然段的方法,了解北京小朋友的愿望①讀(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②畫(畫出北京小朋友想去新疆看什么?)③說(說出北京小朋友的愿望?)2.自學(2-3分鐘)①新疆有什么吸引著北京的小朋友呢?(引導得出美麗的天山,潔白的雪蓮)圖片出示天山和雪蓮,感受新疆的美。②難怪北京的小朋友說----(引導得出)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③請兩位學生帶著感情讀一讀兩個小朋友的愿望。3. 通過“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拓展出祖國的美麗風光,激發學生對祖國各地的向往之情。這兩句“我多想去看看”讓我們聽出了北京小朋友的美好心愿,那遙遠的新疆,可不僅僅只有這些,你瞧,在新疆有“西伯利亞的眼淚“之稱的喀納斯湖,湖水晶瑩剔透,與周圍雪山、原始森林相映成趣。此刻你們想說—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在新疆還有五彩繽紛,狀如彩色古堡、怪獸、峰叢等奇特造型的彩色丘陵地貌。此時你們想說——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當然,除了新疆之外,在西藏還有巍峨雄偉的布達拉宮,在大西北有廣闊無垠的青春牧場,在海南有椰林碧海,在江南有明月醉荷花。我們的祖國多么廣大、多么美麗,讓我們無比向往。此刻你想說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04說愿望,寫愿望,在閱讀中學表達。1.用“我多想……”說出自己的愿望。(用上文中所學的短語。每用上一個加一顆星)在祖國懷抱之下的你的心愿是什么呢?請以“我多想......“開頭,說說自己的愿望。2.指導寫好“自己的愿望”。(1)出示空白的“愿望單”。神奇的愿望單,快點兒把它拿出來。(2)示范一個學生的愿望單。(格式)(3)在田字格中書寫句子的指導。(4)出示圖片,你有什么發現?句子開頭空兩格,提醒別人我們的愿望開始了。句號就像——水泡泡,左下格畫個小圓圈。(5)學生寫愿望單。分享交流,現場指導,句子的書寫格式。相機評價,提高書寫能力。(6)同桌分享自己的愿望。小朋友們寫得都很認真,趕緊和同桌小伙伴們分享一下吧!(7)展示愿望,形成“我們的愿望……”(組詩。)你瞧,你們也成了了不起的小詩人了呢。這一個個的愿望組合在一起,就是一首有意思的小詩,題目就是——我多想。教師將學生的愿望,用優美的語氣,恰當的節奏朗誦出來。05全文總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就讓我們一起暢想,一同努力吧!06板書設計3.我多想去看看(北京小朋友貼圖) 遙遠 (新疆小朋友貼圖)雄偉的天安門 美麗的天山壯觀的升旗儀式 潔白的雪蓮教學反思本節課是《我多想去看看》的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已經帶領學生學習了本課的生字詞,并且了解到課文中的“我”是指兩個小朋友,一個是新疆的小朋友,一個是北京的小朋友。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課文每個自然段的解析,在讀中去了解兩個小朋友的愿望,在讀中去感悟對中國大好河山的向往和熱愛之情。 回顧本課,我有如下感悟:一、朗讀為徑——構建語言審美階梯將朗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比如個別讀、合作讀、齊讀等等,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美,體會文中孩子的內心世界。同時,對學生的朗讀進行了及時、有針對性的評價,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二、情感為舟——載動家國情懷生長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理解偏正短語,比如說“彎彎的小路”,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還有怎樣的小路,通過思考和表達來理解偏正短語。通過觀看天安門的圖片和升旗儀式的視頻,讓學生感受“雄偉的天安門”和“壯觀的升旗儀式”,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三、學法為橋——貫通知識能力轉化本文有兩個自然段,我通過“讀,畫,說”這三步來帶領學生學習第一自然段,隨后引導學生自學第二自然段,將學習方法學以致用,讓學生了解學習的方法。當然,這節課也讓我深刻認識到自身教學的提升空間。在課堂實踐中,我意識到需要進一步豐富專業積淀,錘煉教學智慧,以更從容的姿態應對課堂的動態生成。當學生提出"告"字的識記困惑時,若能及時捕捉這一教育契機,引導學生結合"廣告""告訴""報告"等生活語境進行多維度建構,或將使識字教學更自然地融入學生的認知經驗。這種對生成性資源的敏銳把握和創造性運用,正是構建靈動課堂的關鍵所在。教育是渡人之舟,語文是載道之文。本次教學讓我深切體會到:唯有將文字的溫度轉化為心靈的觸動,讓語言的韻律沉淀為思維的節奏,方能在童心中播下真正的語文種子。未來的教學之路,我愿繼續做文本的解讀者、學習的引導者、成長的守望者,在方寸講臺間,與孩子們共赴更遼闊的文學山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