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8 土地的誓言 教案【教學目標】1.通過速讀,明確“土地的誓言”含義; “介紹故鄉”,感知記憶中的故土。2.通過朗讀,檢查預習,了解背景,感受故土的慘痛變遷。3.通過精讀品味語言,學習課文多角度的抒情方式,體會寄情于物的表現手法,學習本文呼告、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理解作者對故鄉摯痛的熱愛之情和強烈的愛國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熏陶感染,理解作者對故鄉摯痛的熱愛之情和強烈的愛國情懷, 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難點:通過精讀品味語言,學習課文多角度的抒情方式,體會寄情于物的表現手法,學習本文呼告、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新課導入】著名詩人艾青曾這樣深情地吟唱:“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可以說,對故鄉土地的熱愛,是人們最樸素、最真摯的情感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富饒的關東平原遭到日寇的鐵蹄踐踏,無數東北同胞背井離鄉,四處流亡;“九一八”事變十年之后,他們仍然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故鄉。為此,東北作家端木蕻良滿懷悲憤和思念之情寫下了激情飛揚的文章,這就是《土地的誓言》。【寫作背景】“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流亡青年壓低的情感象火一樣噴涌而出,“東北作家群”中的優秀分子端木蕻良用自己的靈魂之筆把這種感情用熾熱的語言表達了出來,仿佛使人諦聽到了心臟的跳動,感受到了熱血的沸騰。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著難以遏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作者介紹】端木蕻良(1912-1996),現代作家。遼寧省昌圖縣人,原名曹漢文、曹京平。中國的30年代,是動蕩不安的年代,曹京平為避免國民黨迫害,決定給自己起個既不被人猜疑,又讓人難以模仿的筆名。于是,用了“端木”這個復姓,又把他東北家鄉紅高粱的別稱——“紅粱”移作名字。這樣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紅粱”。可是,他當時身處白色恐怖之中,公開使用“紅”字,很容易招來嫌疑。于是改用諧音 “端木蕻良”。【題目解讀】這一標題比較獨特,其要點在于,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發出的誓言。【層次結構】第一段:“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時時聽到故鄉的召喚,內心為此熱血沸騰。第二段:美好的故鄉生活令“我”魂牽夢縈,為了解放故鄉“我”發誓為之戰斗甚至犧牲。【全文分析】一、整體感知1.自由朗讀課文,文中哪些詞語和句子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動你?請找出來,深情地朗讀,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注重語氣的指導: 深切懷念、熱情贊頌、憂傷回憶、憤怒吶喊。2.指名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并思考:文章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生活的懷念之情,以及熱烈的愛國之情,表明作者將抗擊侵略者,為保衛國家能夠犧牲一切的心情,并堅信最后能勝利的堅定信念。二、品析課文思考:到底是什么東西催促著作者一定要回到那個日思夜想的地方——故鄉?在作者眼里這究竟是一片怎樣的土地呢?請結合一下問題進行探究。1.找出第1段中描寫家鄉的語句:“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2.作者在這段話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明確:作者列舉了白樺林、紅高粱、馬群、黑土地等3.讓我們一起走進端木顛良魂牽夢縈的故鄉。(用多媒體放映東北最美麗的風景。)4.這樣的故鄉誰不愛?請在第2段中找出作者寫成長腳印的句子。明確:在故鄉的土地上,我印下我無數的腳印。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我吃過我自己種的白菜。故鄉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東風吹起的時候,土壤的香氣便在田野里飄揚。河流淺淺地流過,柳條像一陣煙雨似的竄出來,空氣里都有一種歡喜的聲音。原野到處有一種鳴叫,天空清亮透明,勞動的聲音從這頭響到那頭。秋天,銀線似的蛛絲在牛角上掛著,糧車拉糧回來,麻雀吃厭了,這里那里到處飛。稻禾的香氣是強烈的,碾著新谷的場院轆轆地響著,多么美麗,多么豐饒……5.面對故上,作者發出了怎樣的誓言?明確: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為了她我感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汩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6.思考:作者把關東原野以“她”相稱,后來卻又用“你”,這是為什么?明確: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起初感情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三、局部探究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重點品析文中描寫故鄉景物的句子,思考問題。1.品讀美景,體悟情感令作者魂牽夢縈的故鄉到底是怎樣的一方土地呢?請同學們用“這是一方……的土地,表現在……”的句式,把握作者筆下故鄉的特征。示例:這是一方美麗的土地,表現在“碧綠的白樺林”“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作者描繪出多姿多彩的故鄉,令人喜愛。答案預設(1)這是一方富饒的土地,表現在“黑色的土地”“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色的足金”“糧車拉糧回來,麻雀吃厭了”,可見作者的故鄉土地肥沃、資源豐富。(2)這是一方廣袤的土地,表現在“我想起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可見作者故鄉廣闊無垠,一望千里。(3)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現在“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故鄉充滿了神秘色彩。(4)這是一方和諧的土地,表現在山雕、鹿群、馬兒在奔跑,而“秋天,銀線似的蛛絲在牛角上掛著”,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和諧社會。(5)這是一方幸福的土地,表現在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他們快樂地勞動,快樂地收獲。“空氣里都有一種歡喜的聲音”、“天空清亮透明,勞動的聲音從這頭響到那頭”“稻禾的香氣是強烈的,碾著新谷的場院轆轆地響著”。特別是“歡喜”“香氣”“轆轆”等詞都能體現出人在勞動時那種愉快的心情,連蛛、牛、麻雀都是那樣的悠閑自在。(6)這是一方有著作者美好回憶的土地,表現在“在故鄉的土地上,我印下我無數的腳印。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棵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我吃過我自己種的白菜。故鄉的土壤是香的。”從這些語句可以看出作者曾在這片土地上嬉戲,勞動,收獲。2.品析語言,體會寫法作者的感情就這樣如同松花江的江水一般汩汩流淌進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在我們的胸膛里翻江倒海。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些有著強烈抒情意味的語段在句式、修辭及表現手法上有著一些共同點?答案預設(1)排比句式一:“當我……,當我……,當我……”句式二:“我想起……,我看見……,我聽見……”句式三:“在故鄉的土地上……;在那田壟里……;在那稻棵上……;在那沉重的鎬頭上……”大量的排比句式,讓文章有了連貫、逐漸增強的氣勢。(2)擬人“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3)人稱變化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是將土地比作了母親。后又將第三人稱改為了第二人稱,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情感更加強烈酣暢。小結:方水土養一方人,作家身為東北人,寫自己的家鄉,熾烈的感情就必須通過排比、比喻、擬人、反復、呼告、人稱變化、感嘆句等表現形式傳遞出來,就如同廣袤豐饒的東北大地一般多彩熱烈。3.再讀誓言,深化主旨(1)回家鄉是件多么容易的事情。作者既然如此熱愛與思念著家鄉,為何不回去呢?展示背景因為“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三省淪陷,作者難回家鄉。凡是經歷過那段悲慘歲月的人,對那段屈辱的歷史都會刻骨銘心。那么,東北三省淪陷以后,日本帝國主義在那片美麗豐饒的黑土地上燒殺搶掠,這塊土地就被烙上了災難和屈辱的印記。出示題目(2)美麗豐饒的故土,在作者的腦海里久久不能忘懷,更深深嵌在作者的心坎上。,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滿腔熱血的中國人,作者義憤填膺,面對著家鄉的土地他究竟發出了怎樣的誓言呢?請同學們找出作者的誓言,朗讀并說說誓言中表達了哪些決心。答案預設①“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表達了作者要為故鄉的解放而戰斗到底的決心。②“我永不能忘記,因為我答應過她,我要回到她的身邊,我答應過我一定會回去。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表達作者為了解放故鄉,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3)原來這篇文章是端木蕻良面對美麗豐饒的家園發出的誓言,那么既然這誓言是作者發出的,那為什么不把課題改成“我的誓言”,而要用“土地的誓言”呢?師生明確:這誓言不僅僅是端木蕻良一人發出的,而是生活在那一片土地上的每一個有熱血的中國人都會發出的錚錚誓言。讀這幾句誓言,我們不僅要讀出作者的情感,更要讀出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對故鄉的熱愛、思念和對侵略者的憤恨,讀出堅定的信念,讀出誓死為家園解放而奮斗的決心。讓我們懷著這些情感一起來齊讀誓言。【中心思想】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作者這種情緒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仿佛使人諦聽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到熱血的沸騰。眷念鄉土,這是一種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戀的關東原野,當時卻已被日本侵略者強占十年之久——對作者來說,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園;對國人來說,她是祖國完整版圖上淪喪的土地——因此,眷念鄉土就有了讓人產生共鳴的強烈的愛國色彩。【當堂檢測】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摯痛(zhì) 山澗(jiàn) 污穢(huì) 纏繞(chán)B.胸膛(táng) 默契(qiè) 噴涌(yǒng) 田壟(lǒng)C.召喚(zhāo) 鎬頭(gǎo) 轆轆(lù) 漿液(jiāng)D.仰望(yáng) 白樺(huà) 斑斕(lán) 怪誕(dàn)2.下面加粗字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摯痛(誠懇而深切) 斑斕(燦爛多彩) 鎬頭(刨土用的工具)B.嗥鳴(大聲嚎叫) 怪誕(離奇荒誕) 標直(筆直)C.默契(投合) 田壟(田埂) 污穢(骯臟)D.亙古(遠古) 讕語(沒有根據) 遏制(用盡)3.對課文《土地的誓言》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滿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B.文章多處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C.文章大量選擇有東北特色的景物組合在一起,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體現了寫景散文的特點。D.文章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峰對峙,又宛若對仗工整的一副長聯!課內經典文段閱讀。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著一把泥土的時候,或者當我回想起兒時的往事的時候,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聽見蒙古殉深夜的味鳴和皮鞭滾落在山澗里的脆響;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謀塊,帶著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孤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4.本段在列舉東北景物時用了怎樣寫法?在文中有何作用?5.本段在形容景物、物產時用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詞。請找出來,體會其作用。6.本段運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舉出一、二例來,說說它們在文章中的表達作用。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B.qiè——qì;C.zhāo——zhào;D.yang——yǎng;故選A。2.答案:D解析:D.“遏制”的意思是制止、阻止。其中“遏”應解釋為“阻止”。3.答案:C解析:C項文章主要通過這些密集的景物,讓讀者充分體會到東北的地域特征,從而抒發作者對關東原野的熱愛之情,并非體現了寫景散文的特點。A、B、D正確。故選C。4.答案:本段在列舉東北景物時選擇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景物描寫以及其作用的分析。從“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深夜嗥鳴的蒙古狗”“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色的足金”可知,這些景物都具有東北的地方特色,作者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如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等,造成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據此分析作答即可。5.答案:如: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奔流似(的馬群)、深夜嚎鳴(的蒙古狗)、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色(的足金)……通過這些詞語,表現了作者對豐饒美麗的東北大地的喜愛之情。解析:本題考查詞語運用的作用。結合文章內容可知,從“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聽見蒙古殉深夜的味鳴和皮鞭滾落在山澗里的脆響;我想起紅布似的高梁,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謀塊,帶著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孤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可以看出,本段在形容景物、物產時用了參天碧綠、標直漂亮、奔流似的、深夜嚎鳴、紅布似、金黃、黑色、紅玉、黑玉、斑斕、奔馳、帶著松香氣味、帶著赤色等形容詞,描繪了東北特有的景物和物產,展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從而表達了作者對豐饒美麗的東北大地的喜愛和思念之情。6.答案:如,文段中的“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我想起幽遠的車鈴……”一組句子就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其中,“紅布似的高粱”、“紅玉的瞼龐,黑玉的眼睛”等短語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感情表達更充沛。使景物描繪更形象生動。解析:本題考查修辭方法及作用。文段中“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著一把泥土的時候,或者當我回想起兒時的往事的時候,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運用排比的修辭方法,增強語言的氣勢,表達了我對故鄉的喜愛和懷念之情;“奔流似的馬群”“紅布似的高粱”、“紅玉的瞼龐,黑玉的眼睛”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的描寫出東北特有的景物和物產。據此分析作答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