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教學課件)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中外歷史綱要下冊(共50張PPTX)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教學課件)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中外歷史綱要下冊(共50張PPTX)

資源簡介

(共50張PPT)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
時空坐標
1914年 6月 7月 9月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1月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薩拉
熱窩
事件
一戰
爆發
馬恩河
戰役
日本與中國簽訂“二十一條”
凡爾登戰役
索姆河戰役
日德蘭海戰
美國
和中
國參

一戰
結束
巴黎和
會召開
國際聯
盟成立
華盛頓
會議召開
課程標準: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及戰爭爆發的相關史實;
2.認識一戰引起的國際秩序的重要變化。
目錄

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習題檢測
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

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
(一)背景
工廠制度
(中小企業為主)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
大企業
(壟斷組織)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帝國主義是發展到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的統治已經確立、資本輸出具有突出意義、國際托拉斯開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已把世界全部領土瓜分完畢這一階段的資本主義。 ——列寧
手工工場
(工業革命前)
資本主義列強瓜分世界圖(1914)
由19世紀的兩次工業化而催生的新一輪殖民主義沖突名為“新帝國主義”,尤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德國、美國、日本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興起,逐漸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加入了對亞洲非洲等地的殖民掠奪活動。
1.帝國主義的形成
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
(一)背景
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實力對比發生變化,英德、法德、俄德、俄奧矛盾重重。
2.帝國主義各國矛盾重重
英法美德四國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所占的比重
1913-1914年占有殖民地面積(萬平方米)
殖民地瓜分完畢
獲得更大的市場與殖民地
從殖民地大國手中奪取殖民地
爭奪與沖突
我們無意將任何人推入陰影,但是我們也要在陽光下取得一席之地。……我們不能容忍任何外國向我們說道:“怎么辦?世界已分割完!”
——德國外交部長標洛
項 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業產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870-1913年工業增速(倍數) 1.3 4.6 1.9 8.1
1913年工業產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積所占位次 1 4 2 5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
(一)背景
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實力對比發生變化,英德、法德、俄德、俄奧矛盾重重。
2.帝國主義各國矛盾重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材料 俾斯麥老早就承認.....在歐洲存在看不調和的、板故大國都希望把全世界變成自己的屬地,并從屬地上獲得商業收入。英國......與德國......德國的商販和英國的行商......在地球上每個角落里都彼此競爭。無數小沖突會成為大戰的借口,總有一天世界上會發生這種大戰。假使德國明天從地面上被消滅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個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國人。過去,,各國為爭奪某一城市或某種遺產而廝殺若千年,難道現在它們不應該為每年五十億英鎊的商業收入而從事戰爭嗎
周一良、吳于廑總主編,蔣相澤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近代部分)下,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年,第333頁
英德矛盾
“法國將阿爾薩斯全省(除貝爾福地區)和洛林部分地區(包括梅斯和蒂永維爾)永久割讓給德意志帝國?!?br/>法蘭克福條約》第1條(1871年5月10日)
法德矛盾
俾斯麥備忘錄(1878年):
“俄國若試圖獨占巴爾干,將破壞歐洲均勢.....德國必須站在奧匈一邊以遏制斯拉夫勢力的膨脹?!?br/>俄國駐德大使報告(1890年):
“柏林已明確轉向維也納.....我們失去了制約奧匈在巴爾干冒險行為的最后杠桿。”
俄德矛盾
奧匈外交大臣安德拉西備忘錄(1878年):
“俄國若控制保加利亞,將直接威脅達爾馬提亞海岸......奧匈必須聯合德國迫使俄國退讓。”
俄國外交大臣伊茲沃利斯基電報(1908年):
“維也納的背信棄義令人震驚!我們必須在塞爾維亞問題上采取更強硬立場。”(來源:《俄國駐維也納大使館密電集》)
俄奧矛盾
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
(一)背景
3.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同盟國和協約國)形成
目的
表現
影響
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
20世紀初,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同盟國”,英國、法國、俄國組成“協約國”
它們競相擴軍備戰,制定戰爭計劃,制造政治危機和局部軍事沖突,國際局勢日益緊張。
1880-1914年部分歐洲列強
常備軍人數(萬)
英國 法國 德國 意大利 奧匈帝國 俄國
1914年
1880年
36萬
52萬
51萬
91萬
42萬
89萬
22萬
35萬
26萬
36萬
79萬
135萬
同盟國和協約國常備軍人數
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
(一)背景
4.意識形態
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后付出的代價:
(1)法國把阿爾薩斯與洛林割讓予德國;
(2)規定法國付出五十億法郎作為賠償德國在戰爭所失;
法國失去了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國內各階級一致要求報仇雪恨。
德國則唯恐法國東山再起,極力擴充軍備。
“去巴黎吃早飯!一刺刀挑死一個法國人”這就是在運送德軍去首都的火車上亂涂的字。這是1914年8月,天氣睛好,部隊的士氣也很好。政府說過,戰爭會迅速結束。
極端民族主義者支持國家對外擴張,鼓吹國民對國家絕對效忠、愛國;宣傳“民族優越論”,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稱對外擴張是民族利益所在,稱本民族利益受到對手損害,煽動民眾的仇恨情緒,鼓噪用武力“自衛”,動員民眾支持戰爭。
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使兩大軍事集團相互仇視,推動了戰爭的爆發
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
(一)背景
5.主要原因:帝國主義國家在巴爾干的爭奪與巴爾干民族解放斗爭相交織
兩次巴爾干戰爭不僅在巴爾干地區制造出新的矛盾,也為資本主義列強的干涉提供了機會。俄國、奧匈帝國投入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1908年,奧匈帝國吞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地,招致了巴爾干國家的強烈反對和俄國的不滿,引發了新的危機。……列強的爭奪、民族矛盾的不斷激化,使巴爾干地區成為歐洲的“火藥桶”。
——人教版選修三《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第6-7頁
一戰前的巴爾干半島
地理位置重要
民族關系復雜
局勢加速惡化
塞爾維亞
塞爾維亞
奧匈帝國
俄國支持
德國支持
思考:巴爾干半島為什么會成為“歐洲的火藥桶”
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
(一)背景
6.直接原因(導火索)
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
斐迪南大公夫婦遇刺
普林西普被捕
斐迪南大公夫婦身亡
7月28日,奧、德對塞宣戰;
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
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
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
8月6日,奧匈對俄國宣戰;
8月13日,英法對奧匈宣戰……
薩拉熱窩事件后各國的反應
薩拉熱窩事件為何會成為一戰的導火線
(1)內因:巴爾于半島各民族林立,宗教情況復雜,利益紛爭、教派沖突時有發生。
(2)外因:巴爾干半島地處帝國主義國家爭奪的前沿。沙皇俄國和奧斯曼帝國為了爭奪黑海的通道,發生多次戰爭;英國和法國為了保護貿易通道,多次插手巴爾干半島局勢;德國和奧匈帝國為了擴張勢力,也在打吞并巴爾干半島的主意。
第一次世界大戰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時間
1.全面爆發:
1914 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2.性質:
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
為什么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戰爭
(1)從戰爭的定義看,帝國主義戰爭是指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瓜分世界、爭奪霸權而進行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符合此定義。
(2)從戰爭的起因看,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結果。
(3)從戰爭的目的看,一戰的主要參戰國如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等,參戰目的是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地位。
(4)從戰爭的進程看,帝國主義各國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爭目標進行了長期殘酷的爭奪,這顯示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侵略性質。
(5)從戰爭的結果看,戰勝國對戰敗國進行了瓜分或掠奪,巴黎和會便是戰勝國之間的分贓會議。
情景探究
一戰爆發初期歐洲民眾的態度
戰爭爆發之初,歐洲各國的一般市民都以狂熱的態度歡迎它的到來,甚至作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的愛爾蘭人,也暫時放下了對自治事業的爭取,而普遍懷有與英國本土那樣的戰爭熱情。男人們蜂擁而至征兵所,唯恐戰爭在他們參軍前就結束了。
材料反映了什么
(1)反映了歐洲民族主義情緒的膨脹。
(2)反映了人們對戰爭的錯誤認知,歐洲民眾對戰爭的殘酷性缺乏真實的感受。
(3)反映了當時媒體和宣傳的誤導,這種非理性情緒的渲染助推了戰爭規模的擴大,影響了戰爭走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二)歐洲的三條戰線
1.概況
西線:英法軍隊 德軍。決定性戰場
東線:德奧聯軍 俄軍。
南線:奧軍 俄軍及塞爾維亞軍隊。
2.特點:
是雙方綜合國力的較量,延綿過長的戰線和陣地戰的戰爭方式,使雙方都難以有效突破對方的防線,迅速取勝極為困難。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的西線、東線和南線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三)過程
戰爭階段 時間 戰線 主要事件
第一階段 1914年 西線
其它
第二階段 1915年 東線 南線
1916年 西線
第三階段 1917年 第四階段 1918年 馬恩河戰役(德國“速決戰”破產)
對德宣戰的日本占領中國山東,次年提出“二十一條”
意大利倒戈;德奧取得勝利但未能擺脫兩線作戰的困境
凡爾登戰役(“凡爾登絞肉機”、飛機、毒氣)
索姆河戰役(索姆河地獄:雙方傷亡近130多萬、首現坦克)
英德日德蘭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
美國和中國(北洋政府)參戰、俄國(十月革命后)退出戰爭;
1918年同盟國投降
(四)華工參戰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對德、奧宣戰
用“以工代兵”的形式,派遣約40萬勞工赴歐洲戰場
目的:戰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東主權
1918年英國報上的標題《秘密的中國軍隊幫助我們贏得了一場大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歐洲的華工
“華工是世界上一流的勞動者,可以成為出色的士兵,在現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的隊形?!?
——法國福熙元帥
“一戰華工以血肉之軀架起從戰爭通往和平的‘橋梁’,他們為歐洲的自由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的歷史功績值得永遠銘記?!?
——比利時波普林格市長克里斯托弗·德雅蓋
(五)美國參戰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大戰開始時,美國宣布中立。……美國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戰各國大做生意,僅向協約國就提供了約200億美元的物資和貸款?!敃r交戰雙方都已筋疲力盡,為參與戰后分贓和爭奪霸權,此時參戰正是好時機。于是便利用德國無限制潛艇戰攻擊了美國商船為理由,在維護公海航行自由的旗幟下,于2月3日宣布對德斷交,4月6日對德宣戰。
——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
原因:
(1)經濟利益:①參戰前的“中立”,是為了撈取戰利品,等待參戰的最佳時機。②德國與美國在拉美的矛盾不斷加?。虎鄣谝淮问澜绱髴鸨l后,美國同協約國的貿易和貸款激增,同協約國的利益緊密聯系。④為參與戰后分贓和爭奪霸權
(2)戰爭準備:大戰開始時,美國尚未作好戰爭準備,國內人民反戰情緒濃厚。
(3)尋找借口: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威脅美國利益,給美國
(4)國際形勢:俄國二月革命對協約國不利。
影響:美國的參戰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局勢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在政治上:美國一直以“和平主義”的面目出現。美國宣戰使許多原來宣布中立的國家紛紛加入協約國方面,擴大了協約國陣營,極大地改變了戰爭雙方カ量的對比。
(2)在軍事方面:凡爾登戰役之后,德國在戰略上失去主動,但仍有相當兵力,美國參戰使軍事形勢朝有利于協約國的方面轉變。
(3)在財政物資方面:美國加大了對協約國的援助。
(六)俄國退出一戰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3月俄國退出戰爭
十月革命建立社會主義
《布列斯特和約》退出一戰
1917年美國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對一戰有何影響
(1)美國參戰改變了交戰雙方的力量對比,增強了協約國一方的經濟與軍事實力,使勝利的天平向協約國一方傾斜。在美國參戰的影響下,中國、巴西等國家對德宣戰,協約國一方陣營進一步壯大,第一次世界大戰真正進入全球規模階段。
(2)十月革命結束了俄國與同盟國的戰爭,極大地鼓舞和推動了包括交戰國在內的歐洲和世界的革命運動,這一革命運動成為制止戰爭的重要因素。
(六)俄國退出一戰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3月俄國退出戰爭
十月革命建立社會主義
《布列斯特和約》退出一戰
1918年11月11日德國宣布投降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代表在福煦車廂簽署了《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德國宣布投降。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
福煦車廂簽約情景
(車廂由法國專門運來,當年普法戰爭結束時,兩國在此簽約)
(七)特點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清單
一戰中的裝甲車
用于作戰物質運輸的飛艇
一戰中英軍的坦克
持續時間長
涉及國家多
波及范圍廣
造成危害大
高新科技廣泛應用
(八)影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陣亡將士墓地遍布歐洲大陸
戰爭歷時1565天
直接或間接卷入國家33個
造成約1000萬人死亡,2000多萬人受傷
戰火影響的人達15億之多,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2/3
直接經濟損失達2700多億美元
槍聲響起,沒有贏家
1.帶來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全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
(八)影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前的歐洲
一戰后的歐洲
2.殖民體系:被壓迫民族覺醒,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新高潮,沖擊了世界殖民體系。
 ……在一戰中,數以百萬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作為士兵或勞工加入戰爭,這使他們能夠利用在戰爭中所熟習的軍事裝備和最新技術去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者;另一方面,由于戰爭供應的需要和忙于相互廝殺,列強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
——張建華主編《世界現代史(1900—2000)》
(八)影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3.國際格局: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
十月革命
戰后的美國,挾其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優勢和政治上的威望,不僅要與歐洲分享戰后世界秩序規劃者的角色,而且要領導世界。俄國則通過十月革命使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登上了歷史舞臺,以美、蘇為兩大力量中心的兩極格局初漏端倪。日本利用大戰的“天賜良機”獲得了異乎尋常的畸形發展。
——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
(八)影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4.思想觀念:大戰引起人民要求和平、反對戰爭情緒的高漲,同時也使和平主義思潮盛極一時。
每年11月11日為英國陣亡將士紀念日
大戰導致的政治經濟危機,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對戰爭運動的高漲?!髴鹪斐傻木薮髠龊推茐脑谌藗冃闹辛粝铝碎L久的陰影,和平主義思潮盛行一時。人們失去了戰前的樂觀主義,對民主、自由、平等觀念產生懷疑,充滿了幻滅感和危機感,現代主義文學和藝術由此產生。
(八)影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5.社會:改變歐洲社會結構,婦女地位提高,女權運動興起。
戰爭不僅為婦女進入社會提供了機會,也使婦女不得不承擔起過去由男子承擔的工作。隨著越來越多的婦女進入到各行各業,婦女們顯示出令男子和她們自已都不曾預料到的力量。這不僅使婦女獲得了獨立的經濟地位,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婦女的自信心。
——彭沛《淺談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婦女地位的改善》
婦女生產軍火
婦女在軍隊服役
思維點撥
一戰對中國有何影響
(1)政治上:一戰結束后,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在巴黎和會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
(2)經濟上:一戰期間,英、法、德等交戰國對華商品輸出大幅度下降,商品需求則有所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市場壓力,客觀上有利于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3)思想文化上:在一戰期間爆發的俄國十月革命,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部分知識分子通過一戰開始反思西方資本主義文化。
(4)外交上:促使中國的外交政策從消極走向積極,“民意外交”和“僑務外交”成為當時政府權衡對外政策時不得不兼顧的因素。
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一)凡爾賽體系
1.巴黎和會
(1)1919年1月28日—6月28日,巴黎凡爾賽宮。
(2)參與國:27國(不包戰敗國和蘇俄)
(3)三巨頭:英國:勞合喬治;法國:克里孟梭;美國:威爾遜
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博學多才,工于辭令,手拿十四點原則,人稱“百靈鳥”。主張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企圖攫取戰后世界霸權。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老謀深算、精明干練、語言犀利。被稱為“狐貍”。主張削弱德國,剝奪其殖民地,讓其支付戰爭賠款,反對過分削弱德國,維護歐洲均勢。
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外號“老虎”。主張最大限度削弱德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索取盡可能多的賠款以重建歐洲大陸霸權。
意大利總理奧蘭多,對與意大利利益有關的問題談起來滔滔不絕,對其他的問題少開尊口。被稱為“無足輕重的伙伴”。
日本代表牧野伸顯,對涉及東亞問題爭吵不休,毫不相讓,對歐洲事務漠不關心。被稱為“沉默的小伙伴”。要求合法占領原德國太平洋諸島和中國山東的權利。
中國代表顧維鈞——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年輕的使節,據理力爭,態度堅決,主張收回山東,廢除“二十一條”。
與會國的主要代表和企圖
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一)凡爾賽體系
2.《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和約》的主要內容
德國及其同盟國承擔戰爭罪責
重新劃定德國疆界
德國放棄其全部海外殖民地
限制德國軍備
廢除普遍義務兵制,只能保留10萬陸軍和36艘船艦,不得擁有空軍、坦克和潛艇等。
德國須向戰勝國支付賠款
賠款2260億馬克,在42年內賠償完,后改為1320億馬克,66年還清
將德國在山東半島權益轉交給日本
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
——法國元帥福煦
誰簽署這個條約,誰的手就要爛掉。
——德國總理謝德曼
德國對凡爾賽條約的痛恨(漫畫)
實質:是戰勝國列強重新瓜分歐洲和爭奪世界霸權而建立的以歐洲為主的國際關系新秩序。
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二)華盛頓體系
時間 1921年-1922年
背景 美英日海軍軍備競賽;美日在中國的矛盾
目的 解決《凡爾賽和約》未能解決的彼此間關于海軍力量對比,以及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
內容 (1)太平洋及遠東問題:
英美日法《四國條約》——英日同盟中止
(2)限制海軍軍備問題:英美日法意《五國海軍條約》
——5:5:3:1.75:1.75
(3)解決中國山東問題:英美日法意荷比葡中《九國公約》——列強統一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中日《解決山東懸案條約》,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較多特權)
1921-1922 華盛頓會議
實質:在宰割中國、抑制英日基礎上確立的以美國主導的帝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的國際關系新秩序。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實質:帝國主義國家按照現有的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國際關系新秩序。
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三)國際聯盟(1920-1946年)
建立
目的
性質
宗旨
評價
實質
威爾遜“十四點原則”提出。 1920.1盟約正式生效,國聯成立,總部日內瓦。
威爾遜發表“十四點和平綱領”
1920年成立國際聯盟
美國企圖利用國聯領導世界(稱霸世界)。
是凡華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
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
(1)國聯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 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
(2)英法將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
(3)國聯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4)開創了國際合作的新形式,順應了世界整體發展的趨勢,為后來的國際組織提供了經驗教訓;
(5)美國沒有加入,使國聯喪失了堅定的支持力量。
是英法將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
情景探究
你如何認識國聯的委任統治制度
(1)委任統治制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勝國建立的通過國際聯盟對戰敗國的海外殖民地進行再分割和統治的一種制度。
(2)委任統治制度的目的是謀求國際化地解決殖民地統治問題,即在國際聯盟監管下、按照國際法以貌似公正的形式解決列強糾紛,避免更大的國際沖突,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維護殖民統治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形式取代了過去那種由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的形式,但對殖民地來說,不過是“才離狼窩,又入虎口”。
知識拓展
國際聯盟的進步性
(1)維護和平的理念與嘗試
①倡導和平解決爭端,致力于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國際沖突,為各國提供了一個談判和協商的平臺。②積極推動各國裁軍,體現了對和平的追求和對戰爭破壞性的認識。
(2)促進國際合作:國聯試圖協調各國的經濟政策,促進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在衛生、勞工等社會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合作項目。
(3)國際法的發展:通過制定一系列公約和決議,進一步明確了國家之間的權利和義務,規范了國際行為。國際法庭為解決國際爭端提供了司法途徑,推動了國際法的實施和發展。國際法庭的判決雖然不具有強制執行力,但在一定程度上為各國解決爭端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四)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列寧指出:“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丘吉爾曾把凡爾賽體系稱為:“勝利者的蠢事”。
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是凡爾賽會議英國代表團成員,因抗議協約國對德國經濟制裁過于苛刻而中途辭職。1919年他發表了《和平的經濟后果》,預見了日后德國民族主義情緒的爆漲和因此導致的災難。
1.進步性:
(1)暫時緩解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使資本主義發展進入相對穩定時期。
(2)確認了民族自決,順應了國際關系民主化趨勢;
(3)通過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方式得到確立;
(4)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際政治格局:歐洲削弱,美蘇日崛起。
2.局限性:
(1)體系自身具有反動性和非正義性。
(2)它是建立在宰割戰敗國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礎之上的,具有鮮明的帝國主義特征,未能根除矛盾,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了禍根。
課堂小結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后國際秩序
一戰的
背景
一戰的
進程
一戰后的
國際秩序
國際聯盟
1、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2、導火線:
3、性質:
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的非正義戰爭
1、爆發:
2、時間:
3、過程: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薩爾維亞宣戰。
1914-1918
三條戰線、三個階段、特點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國際會議:
重要條約:
國際組織:
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
《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
沒有帶來真正和平,反而孕育另一場大戰
一戰的影響
習題檢測

1.19世紀80年代起,德國的幾家大銀行開始投資土耳其鐵路建設。為爭取巴格達鐵路的修筑權,德皇威廉二世于1898年訪問土耳其,并在演講中稱自己是土耳其蘇丹至死不渝的朋友。1899年,德國與土耳其簽訂科尼亞—巴格達—波斯灣鐵路租借權的“初步協議”。德國的上述舉措( )
A.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B.體現了德國軍國主義思想滋長
C.反映了歐洲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D.意在推動土耳其的工業化進程
A
2.“此戰是一場消耗戰。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坦克作為陸戰之王初次登上戰爭舞臺,改變了戰爭的面貌。在這次戰役中,協約國軍以損失61.5萬人的代價,奪占德軍240平方公里的陣地。”這次戰役( )
A.牽制了德軍對凡爾登的進攻 B.標志著同盟國集團開始瓦解
C.導致德軍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 D.是一戰中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役
A
3.1912年剛剛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就發布《大總統令外交部妥籌禁絕販賣“豬仔”及保護華僑辦法》和《大總統令廣東都督嚴禁販運“豬仔”文》,民國政府開始下令搜捕客頭,查處客館。據此可知( )
A.減少勞動力外流是政府首要任務 B.華工出國務工開始有了政策依據
C.這有利于打擊非法擄掠華工行為 D.華人華僑的往來行為被嚴令禁止
C
4.在法國南部,有一個華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盡瘁”“雖死猶生”“流芳百世”等字樣,默默記錄著華工在一戰中的犧牲。中國“以工代兵”站在協約國一方參戰( )
A.有利于戰后中國收回山東主權 B.改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
C.促使華工精神享譽于國際社會 D.動搖了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
A
5.《凡爾賽條約》曾被德國人稱為一種專制獨裁或一項奴隸條約。1924年開始,英國和美國放寬了對德國的賠款要求。1926年,德國加入國際聯盟,并成為行政院常任理事國。這反映了( )
A.德國擺脫了《凡爾賽條約》束縛 B.世界大國之間矛盾錯綜復雜
C.德國成為二戰的戰爭策源地 D.國際聯盟大力推行綏靖政策
B
6.1922年,華盛頓會議簽訂了針對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主要內容實際只有兩點:一是規定締約國要“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給予中國完全無礙之機會,發展并維持一有力量之政府”;二是“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并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即美國主張的門戶開放政策。材料說明這一條約( )
A.維護了主要列強在華的既得利益 B.客觀上對中國有道義保護的作用
C.粉碎了日本獨占中國的企圖 D.承認了偽滿洲國政權的存在
B
7.美國歷史學家休斯指出:“正是第一次大戰,使得歐洲社會不可能在舊基礎上重建。這次戰爭‘為未來洗好了牌’;它造成一種人們無法維持國內國際穩定的局面,從而下一次大戰終于不可避免。”此觀點( )
A.揭示了一戰后國際體系的不穩定 B.承認了一戰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
C.預告了法西斯勢力必將再起戰端 D.指出了英法實行綏靖政策的原因
A
8.在巴黎和會上,美國主張吸收世界各國包括戰敗的德國加入國際聯盟:聯盟各會員國應保證“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如果發生領土爭端國聯有權干預;國聯應負責處理戰敗國的殖民地。美國意在( )
A.表達對凡爾賽體系的強烈不滿 B.增強國聯的權威性和普遍性
C.操縱國際聯盟以謀取世界霸權 D.緩和國際關系提倡民族自決
C
感謝您的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阳县| 城步| 云阳县| 珠海市| 沈丘县| 祥云县| 马山县| 措美县| 石屏县| 济宁市| 连江县| 乌苏市| 汉川市| 保亭| 怀宁县| 井研县| 英超| 柳林县| 湛江市| 昆明市| 台湾省| 瑞昌市| 宝清县| 云霄县| 浦东新区| 丰镇市| 安阳市| 阳曲县| 威远县| 普兰店市| 文安县| 汉中市| 会理县| 宝山区| 贵州省| 广南县| 个旧市| 兴海县| 宁南县| 郧西县| 溧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