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西羅馬帝國滅亡476486法蘭克王國建立墨洛溫王朝時期751丕平獻土加洛林王朝時期756查理曼帝國加洛林王朝高峰843凡爾登合約法蘭克王國分裂800教皇國形成1096—12911229十字軍東侵十一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天主教宗教異端裁判所設立13371347—13531453英法百年戰爭黑死病流行拜占庭帝國滅亡南北朝時期(420-589)唐朝(618-907)宋朝(960-1279)元朝(1271-1368)明朝715查理馬特改革歷史橫向比較之中世紀時空觀歐洲開始進入封建社會資本主義萌芽出現,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興起,歐洲開始向近代社會過渡。封君封臣制度、莊園和農奴制度中古時期是哪段時期?中世紀(Middle Ages)(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公元1453年)的這段時期。另有說法認為中世紀結束于文藝復興時期。“中世紀”一詞是15世紀后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歷史概念“當原住在中國北方的北匈奴被東漢王朝擊敗而舉族西遷引起歐、亞民族的連鎖型大移動時,日耳曼諸部落(也有斯拉夫人、匈奴人等)大規模南下的‘民族大遷移’浪潮也就涌動起來……持續了兩個多世紀的日耳曼人的“民族大遷徙”的浪潮,與如火如荼的奴隸、隸農起義交相滌蕩,最終摧毀了西羅馬帝國的統治,有力推動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與轉型。”—孟廣林《世界中世紀史》背景:5世紀 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古代史近代史476年14-15世紀中世紀史一、西歐封建社會德國法國意大利1. 政治:封君封臣制條件: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特點:以土地為紐帶,層層分封;等級森嚴,依次主臣關系;契約意識,權利義務相交織封君封臣關系:相互依存,雙向的權利義務影響:形成地方自治格局,領主在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出現不同程度分裂割據局面由于土地是層層分封的,附庸只承認分封自己的人為封主,對封主的封主則無臣屬關系。因此出現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現象。一、西歐封建社會從時間上看,中國的封建制度(封邦建國體制)源于公元前11世紀時期西周,要早于西歐,但是而這比較起來,又有些異同。相同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權利與義務歸屬嚴格,都是封建等級制的具體表現不同點:①中國的封建制度產生早于西歐;②查理馬特改革的核心思想是有償分封,而中國分封制的基礎是宗法制,分封主體是同姓貴族,其次為功臣,異性貴族及臣服的少數民族首領;③西歐分封制所實行的是垂直式的管理模式,上級只可以控制其直接性的下一級,不能越級管理,所以很容易導致國王是名義上的全國主宰者,權力不大,相反地方勢力逐步座大,導致分裂格局;而中國的分封制既有利于加強了周天子對新征服區的管理,也有效加強了王權。比較項 西歐封君封臣制度 西周分封制不同點 社會性質紐帶統治方式 各級封建主不可越級統治 天下共主相同點 思考:封君封臣制與分封制有何異同?以土地為紐帶內容:權力和義務相互交織;特點:等級秩序森嚴;目的:都是為了維護統治;結果:后期易造成分裂割據封建社會奴隸社會以血緣為紐帶1. 政治:封君封臣制一、西歐封建社會西歐封建莊園是建立在封君封臣制度基礎上的。分封的內容不僅是土地,也包括土地上的農奴以及其他依附農民。通過按照等級來占有土地和人力資源的方式,各級封建主才得以推行莊園農奴制,使封建生產在動蕩紛爭的環境中能夠相對安定地進行。—孟廣林《世界中世紀史》領主城堡教堂馬廄谷倉磨坊領主自營地自由農份地農奴份地性質:莊園是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也是基本的社會政治單位。2. 經濟:莊園經濟與農奴制度經濟自給自足,封閉性強一、西歐封建社會領主⑴耕種領主自營地,收入歸領主。⑵交納地租,自備工具服勞役。⑶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主持莊園法庭,審理莊園案件,維護莊園秩序。給予土地給予土地⑴交地租,服勞役。⑵法律上自由。無法律地位無婚姻權一切屬奴隸主奴隸農奴受法律保護被法律承認有私有財產相對于奴隸,農奴身份更自由,地位更高,能擁有自己的家庭,主人不得隨意驅趕或者買賣,還有自己掌控的勞動產品。因此,人身束縛更寬松,生產積極性更高。農奴自由農封建經濟奴隸經濟思考:為什么說奴隸“奴隸成為農奴是一種進步”?2. 經濟:莊園經濟與農奴制度一、西歐封建社會問題探究:中西封建社會對比項目 西歐封建社會 中國封建社會時間跨度政治制度階級矛盾經濟制度思想文化約5世紀—15世紀公元前221年—1840年封君封臣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領主與農奴地主與農民莊園制土地私有、小農經濟為主基督教壟斷文化儒家思想占主流問題1:中古西歐的王權有什么新變化?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具體表現?變化:封建制初期,權力分散,王權軟弱,教權大于王權中古中后期,西歐各國王權有不同程度的加強。②社會環境逐漸穩定,經濟增長。原因:①國王作為國家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擁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權力。表現:①15世紀晚期英格蘭逐漸形成較為強大的王權。②15世紀晚期,法蘭西基本完成統一,王權加強③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的國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新的曙光:西歐封建社會的新變化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 1、王權加強1529年,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以教皇不同意他與王后離婚為由開始與羅馬教廷走向決裂。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國教會向羅馬教廷繳納貢金;1534年,英國國會通過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國國王是“英國教會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腦”,從此,英國完全脫離了羅馬教廷的控制,成為一個新教國家。《至尊法案》卡諾莎之辱世俗王權強化從卡諾莎之辱到《至尊法案》說明了什么?①結束政治混亂和割據狀態,國家逐步走向統一。問題2:分析王權的加強對西歐社會產生什么影響?影響:③英國出現等級代表制,成為西方近代議會制度的起源。②削弱了基督教會對西歐國家的控制,為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 1、王權加強【探究3】以法國瑯城為例,分析中世紀城市發動自治運動的原因?采取了何種方法?瑯城是法國北部一個比較富裕的工商業城市,瑯城是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領地上,高德理非常貪得無厭。為了擺脫高德理的統治,12世紀初,瑯城的居民湊了一大筆贖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國王路易六世買回了城市的自治權。但是,高德理背信棄義,得到錢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統治瑯城。瑯城居民聞訊十分憤怒,1112年,瑯城居民發動起義,成立“公社”,殺死高德理等人。1128年路易六世向瑯城頒發特許狀,同意瑯城建立公社,實行自治。(1)原因①經濟: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農業耕地面積增加,風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城市工商業的繁榮;②政治:歐洲社會走向穩定;封建主對市民的生產和經營活動造成影響。(2)方式:談判、金錢贖買、武裝暴動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 2、城市自治材料:中世紀前期,天主教會在整個西歐社會處于“萬流歸宗”的地位,也壟斷了西歐的文化和教育。由此,宗教神學成為最主要的學問,教會推行蒙昧主義,教會學校主要是培養神職人員。……隨著城市商品經濟和市民階級的興起,市民階級為發展工商業,需要財務計算、簽訂契約、商業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識,要求擺脫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進而紛紛創立私立城市學校。……大學的文化氛圍相對自由與寬松,有利于人才的培養與學術文化的發展。——編自孟廣林《世界中世紀史》影響:打破教會對文化和教育的壟斷,促進思想解放。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 3、大學興起城市自治對西歐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材料一: 鄉村意味著“隔絕和分散”,而城市“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層形成了,商人和銀行家作為市民階層的上層,發展為早期的資產階級。 ——摘編自《世界中古史》材料三:城市的興起和繁榮,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為教士所壟斷,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沖擊著傳統的教權主義、普世主義與禁欲主義的束縛,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興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摘編自《世界中古史》材料二:市民反對封建割據,反對領主特權,支持國家統一和王權強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國王們削弱諸侯勢力的政治考慮,因而國王成為城市的長期盟友。國家出現了不與封土相聯系的官吏;市民階級開始參與政治。 ——摘編自《世界中古史》經濟:促進工商業的發展,市民階層形成,推動早期資產階級的產生。政治:促使城市與王權結盟,有利于王權強化和國家統一。思想:打破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促使大學興起;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創造條件合作探究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出生后神父主持的洗禮神父主持的婚禮神父主持的葬禮經濟: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政治:形成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文化:教會控制人們的精神生活,嚴重束縛人性的發展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 4、教會占統治地位王權與教權——二元政治體系教權與王權二元并立,且教權至上既依存又斗爭,共同維護封建秩序教皇權力好比太陽,國王權力猶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陽借來的。——教皇英諾森三世卡諾莎之辱1077 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與德皇亨利四世爭權,教皇煽動反亨利勢力,德國部分貴族響應。亨利無奈前往卡諾莎行宮請罪,赤腳站三天三夜后,才獲教皇赦罪之吻,鮮明地體現了教權對王權的巨大壓制。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 4、教會占統治地位中世紀的西歐,哪些方面充滿了黑暗和落后?哪些方面又孕育著進步與光明?【合作探究】政治經濟思想封君封臣制度,分裂割據教權高于王權,王權弱化封建大莊園和農奴制基督教神權至上,束縛人性黑暗因素光明因素民族國家興起,王權強化,議會興起城市興起,市民自治,資本主義經濟產生大學興起,思想解放西歐中世紀在緩慢發展中孕育著新的因素即將邁入資本主義發展軌道1、拜占庭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5世紀后期)后,東羅馬帝國繼續發展。因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古希臘殖民城邦拜占庭舊址,又稱拜占庭帝國。6—7世紀的拜占庭帝國帝國境內工商業發達,都城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歐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1)由來:(2)強盛:三、拜占廷與俄羅斯①對外擴張:先后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等地。②法律編纂:查士丁尼在位期間編訂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它與同時或稍后編纂的《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民法大全》內頁(3)查士丁尼統治:三、拜占廷與俄羅斯1、拜占庭帝國①原因:連年征服戰爭嚴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資源。6世紀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沖擊和內部矛盾,帝國陷入混亂。②表現:7世紀中后期,帝國喪失了從敘利亞到北非的大片土地,僅保有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等地區。1205年1265年1355年1444年(4)衰落:(5)滅亡: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國滅亡。三、拜占廷與俄羅斯1、拜占庭帝國9世紀建立,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一度是東歐最強大的國家,13世紀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為金帳汗國的臣屬。基輔羅斯拜占庭帝國紋章莫斯科大公印章俄羅斯國徽2、俄羅斯(1)基輔羅斯:三、拜占廷與俄羅斯①興起:16世紀初,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建立,并向周圍擴張。②強盛: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沙皇。③結果:到17世紀末,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俄羅斯在歐洲和亞洲的領土擴張(至18世紀初)特點:對外擴張充滿暴力,崇尚軍事征服,但缺乏文化上的成就。(2)莫斯科公國:2、俄羅斯三、拜占廷與俄羅斯總結:中古時期的東歐社會政治:王權強大,政教合一經濟:封建制度穩固思想:信仰東正教拜占庭帝國紋章莫斯科大公印章俄羅斯國徽三、拜占廷與俄羅斯課堂總結中古時期的歐洲西歐封建莊園中古西歐的王權、教會與城市拜占庭與俄羅斯前提封君封臣制度:內容、義務和權力、影響莊園與農奴制度:領主自營地、農民份地、莊園法庭西歐新興的王權集中國家中古西歐的基督教會中世紀的城市:興起條件、自治城市拜占庭俄羅斯建立與發展《羅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走向衰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