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秧馬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使用的一種拔秧工具。拔秧的人跨坐秧馬,前后滑行自如,能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這充分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王禎《農書》中描繪的農民坐在秧馬上勞作的情形新課導入遼宋夏金元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方面有什么新發展?全國經濟重心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第12課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的繁榮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農業的發展壹材料一: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導致大約500萬人口南遷,此次遷徙規模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中原的生產技術。材料二:宋代時南北氣溫普遍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生長。材料三: 北方歷經靖康之難、宋金對峙、蒙古滅金,戰亂不休。而南方受到的破壞較小,南方農業發展較快。材料四: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五月,高宗即位,命有司招誘農民,歸業者振貸之,蠲(juan,免除)欠租,免耕牛稅。材料五:宋朝出現的秧馬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插秧和拔秧工具,提高勞動效率。這充分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③北方戰火頻繁,南方相對穩定。②南方自然條件優越。④宋代統治者重視農業發展。⑤生產技術革新和推廣。⑥人民的辛勤勞動任務一:了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農業發展情況農業發展的原因①北方人口南遷,帶去了大量勞動力,以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農業發展表現①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成熟早,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②宋朝時,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③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①秧馬②復種技術①宋元時期,南方普遍種植茶樹;②南宋后期,棉花種植區已推進到江淮和川蜀一帶。元朝時期,南方植棉逐漸普遍。糧食作物生產技術經濟作物蘇湖熟,天下足蘇常熟,天下足④遼夏金時期,東北和西北地區農業開發效果顯著目的皇帝運河海運為了南糧北運開辟海運航線,糧食運輸一度以海運為主忽必烈開會通河、通惠河,連通原有運河,使糧船從杭州直通大都元朝運河在隋朝大運河基礎上裁彎取直,并新開鑿會通河、通惠河兩端,使連接大都和杭州的南北航運更加便利,在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保證元朝財富能支撐元大都的繁榮方面,有重要作用。元朝的糧食運輸手工業的興盛貳任務二:了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手工業發展情況1、紡織業①北宋時,南方的絲織業發展迅速,四川、江浙地區的絲織業生產發達,朝廷用的絲綢很多來自江浙。絲織業棉紡織業毛織業①南宋后期,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已有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②黃道婆推廣海南黎族地區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到松江。③元朝時,棉布逐漸代替了麻布,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①毛紡織業是西夏手工業的重要部門。氈毯、氈靴、氈帽等成為黨項人的生活必需品。四川蜀錦蘇州宋錦南京云錦廣西壯錦為棉紡織技術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2、制瓷業①宋代是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的輝煌時代。②河北定窯、河南汝窯等地燒制的瓷器各具特色。③南宋時,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中心。④遼的瓷器雞冠壺,反映出契丹人善于騎馬的民族特色。⑤金的耀州瓷以青瓷為主。⑥元朝時燒制的青花瓷,代表了制瓷技術的高超水平。宋代五大名窯3、礦冶業①北宋時,煤得到大量開采,廣泛用于冶鐵煉鋼。②金的煤產量和使用相當可觀。③遼的鐵制農具制作水平較高,鐵甲、馬鐙等是鐵器中的精品。④西夏兵器制作精良,西夏寶劍鋒利無比。瓜州榆林窟第3窟風箱與冶鐵圖西夏寶劍北宋煤開采4、造船業①宋朝造船業在當時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②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都有很高的水平。③北宋東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船塢。④南宋沿海地區制造的海船,規模宏大,設計科學,還配備了指南針。⑤金還造出了撞冰船。這艘南宋海船于1974年出土于福建泉州。 出土時,海船殘存長24.2米、寬9.15米。宋代海 船設置水密隔艙,增加抗沉性和橫向強度。這 一技術,在當時世界造船領域中居于領先地位。船塢,是指修造船用的塢式建筑物,灌水后可容船舶進出,排水后能在干底上修造船舶。商業的繁榮叁任務三:了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商業發展情況1、商業城市1、宋元時期最大的都市有哪些?都市: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和元大都,人口多達百萬2、宋代的商業貿易較唐代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新發展?經商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商品琳瑯滿目突破坊和市的界限,到處可開設店鋪,如草市(鄉鎮商業區)早市、夜市3、遼夏金的商業和城市有哪些發展?遼的上京、西夏的興慶府和金的燕京,商業都很繁盛。金在一些地方還對往來商旅征收商稅。2、市民生活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瓦子和勾欄勾 欄瓦子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暴散也。——(宋)吳自牧《夢梁錄》瓦子中有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3、紙幣的出現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②南宋時,紙幣發展成與銅錢并行的貨幣。③元朝時紙幣在全國范圍內作為主幣發行。影響:紙幣的產生,有利于商業的發展北宋“交子”南宋“會子”元朝至元寶鈔4、經濟重心南移南宋時期,江南地區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水平領先,南方人口在總量和增長速度方面都超過了北方。社會經濟長期穩定,政府的財政收入和糧食供應都依靠江南地區。 南宋時,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這句話說明了什么問題?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東南地區,說明經濟重心已經南移。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宋史·范祖禹傳》宋代經濟分布圖兩漢時期經濟重心在北方黃河流域魏晉南北朝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隋唐五代時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宋經濟重心完成南移4、經濟重心南移唐代經濟分布唐代人口分布宋代經濟分布宋代人口分布經濟重心南移過程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的繁榮農業的發展發展原因:表現:元朝開鑿大運河:糧食運輸與海運航線人口南遷;政府重視和推廣技術;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南方安定等水稻等糧食作物增產;經濟作物推廣手工業的興盛紡織業:黃道婆推廣棉紡織技術制瓷業:五大名窯、景德鎮造船業:最早的船塢;配備指南針商業的繁榮城市發展:北宋東京 、南宋臨安打破坊市制,早市、夜市進一步發展北宋交子;南宋會子;元代紙幣貨幣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南宋時南移完成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