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驛路梨花》教案 共2課時第1課時【教學目標】1.進一步學習略讀的方法,并概述故事內容。2.把握文章記敘的順序,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構思的巧妙。【教學重點】學習略讀方法,梳理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學難點】把握文章記敘的順序,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構思的巧妙。【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 生活中不能沒有花朵,人世間不能沒有真情。我相信同學們見過美麗的花朵,也感受過美好的心靈。今天讓我們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起去欣賞那一片美麗的梨樹林,去感悟那美好的心靈。請翻開課文《驛路梨花》。設計意圖:設置情景,激趣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夯實基礎1.字詞檢測迷máng(茫) 陡qiào(峭) 山寨(zhài) 露(lù)營 竹篾(miè)簡陋(lòu) 攆(niǎn)走 扛(káng)槍 yōu(悠)閑 麂(jǐ)子修葺(qì) 晶瑩(yíng) 折(zhé)損 菌(jùn)子 驛(yì)路2.作者簡介彭荊風,當代作家江西萍鄉人。因工作需要,他長期生活在云貴高原,寫了許多反映少數民族地區民風的文章。代表作有小說《驛路梨花》等。3.寫作背景彭荊風說1977年初春的一個下午,他讀到陸游“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的詩句時,想起了過去在西南大山深處行走時遇見的許多美麗的梨花林以及有關的人和事,頓時,一種創作激情涌上心頭,于是創作了小說《驛路梨花》。設計意圖:通過朗讀課文,幫助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同時正音,完成基礎知識的積累。三、問題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務略讀課文,說說文章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與小茅屋有過什么故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事件“我”和老余瑤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軍梨花2.探究方法(1)速讀課文,要求5分鐘讀完。(2)可根據題目或自己需要獲得的信息確定閱讀重點。(3)把握段落主要內容,提煉概括事件。3.技法點撥略讀就是帶著目的有選擇性地閱讀,不在只言片語上糾纏、琢磨,不要求對所有細節都理解,不要打斷閱讀思路,而應以最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4.成果展示 人物 事件“我”和老余 給房頂加草,挖排水溝。瑤族老人 專門送糧食來哈尼小姑娘 繼續照料小茅屋解放軍 建造小茅屋梨花 照料小茅屋教師總結:課文從“我”和老余的視角敘述人物與小茅屋之間先后發生的事,其間還通過層層設置懸念、誤會來豐富文章內容,推動情節發展。設計意圖:通過略讀文章,抓住重點語句,概括主要事件,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培養學生提取信息、整合內容的能力。(二)合作探究過渡:“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的故事情節往往韻味更濃,本篇小說就是通過設置懸念和誤會,達到一波三折的藝術效果。1.探究任務略讀課文,找出文中設置的三次懸念和兩次美麗的誤會,結合課文內容分析這種寫法的表達效果。2.過程安排(1)默讀課文,圍繞“誰是茅屋的主人”來圈畫關鍵語句,思考文中設置了哪些懸念和誤會。(2)小組討論交流,形成小組結論。(3)各小組選一位同學代表發言。3.成果展示第一次懸念:行走在深山里的“我”和老余,在淡淡的月光下,穿過梨樹林,發現了竹篾泥墻的小茅屋,房門反扣,屋里漆黑,沒有燈也沒有人,白木門板上用黑炭寫著“請進”兩個字。“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自然產生的疑問,形成第一個懸念。第一次誤會:后來巧合碰上了瑤族老人,認為瑤族老人是主人,才有了第一個誤會。第二次懸念,第二次誤會:瑤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誰呢?”產生第二次懸念。瑤族老人說,他從一個趕馬人那里打聽到是一個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來幫助過路人。瑤族人的老人講述產生了第二次誤會,認為梨花是茅屋的主人,見到為首的哈尼小姑娘,誤以為她就是梨花。第三次懸念:“我”和老余、瑤族老人正在修葺房屋時,看見梨花叢中閃現出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面的約莫十四五歲,紅潤的臉上有兩道彎彎的修長的眉毛和一對晶瑩的大眼睛,我料想她就是梨花,可是梨花說他們不是主人。房子是解放軍叔叔蓋的。第二次誤會消除了,接著產生第三個懸念,解放軍戰士為什么蓋房子呢?這才揭開了謎底,原來解放軍同志淋了一夜的雨,為了后來的過路人不再露宿,于是蓋了小茅屋,他們是在用實際行動學習雷鋒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這樣寫的表達效果:通過懸念和誤會的安排與展開,使文章波瀾起伏、扣人心弦,增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篩選圈畫關鍵語句,進行篩選信息,并總結概括三次懸念,兩次誤會。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課堂小結隨著謎底的解開、誤會的排除,我們明白了——所有參加修建和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主人。我們也看到了他們身上的共情力、同理心(即在自己遇到困境或者得到優待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別人)在傳遞。正是他們把自己當成主人,才使小茅屋成為堅固的廣廈,成為人們在風雨中的依靠。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所學內容,鞏固知識。五、拓展延伸 七顆鉆石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發生過一次大旱災,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叢林也都干枯了。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天夜里,一個小姑娘拿著水罐走出家門,為生病的母親去找水,累倒在草地上。她醒來時,罐子里裝滿了清亮新鮮的水,喜出望外的她想喝個夠,但想到生病的媽媽,她趕緊抱著水罐往回跑,匆忙中,她被腳下的一條小狗絆倒了。奇怪的是,水罐好好的,水一點也沒灑,看到可憐的小狗,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點,讓小狗舔凈了。這時,水罐變成了銀的。回到家,小姑娘把水罐交給母親,母親說:“我反正快死了,還是你喝吧!”又把水罐遞給小姑娘。瞬間,銀罐變成了金罐。正當小姑娘忍不住想喝時,從門外走進一個過路人討水喝,小姑娘想也沒想,把水罐給了過路人。這時,奇跡出現了,從水罐里跳出七顆鉆石越飛越高,最后飛到天上,成了現在的大熊星座。引導語:閱讀上則材料,再次感受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高貴品質。設計意圖:通過閱讀課外故事,可以使學生的認知進一步深化,讓他們對雷鋒精神了解更加深刻,激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傳遞愛心,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六、布置作業1.課堂練習自由朗讀課文,讀出文章的波折。2.課后作業小練筆:這篇小說所寫的樸實民風是否讓你感動?讀完后,你對“公德”這個概念有什么想法?聯系現實和同學們討論這個話題,再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設計意圖:強化課堂所學,復習鞏固舊知。【板書設計】 驛路梨花彭荊風 三次懸念兩次誤會 一波三折、引人入勝第2課時【教學目標】1.細讀課文,分析理解“梨花”的內涵及作用,體會標題的妙處。2.聯系實際,體會助人為樂的樸實民風,提高自我公德意識。【教學重點】細讀課文,分析理解“梨花”的內涵及作用,體會標題的妙處。【教學難點】聯系實際,體會助人為樂的樸實民風,提高自我公德意識。【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標題《驛路梨花》,有關梨花的詩句,你們想到了哪些呢?預設:夢回人遠許多愁,只在梨花風雨處。——辛棄疾《玉樓春·風前欲勸春光住》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白居易《長恨歌》總結過渡:在不同詩句中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義,彭荊風這篇小說的題目《驛路梨花》出自陸游詩句“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上節課我們了解了故事內容,那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樣的含義呢?今天我們將繼續深入學習這篇文章。設計意圖:詩歌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進入這節課的學習重點。二、問題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務細讀課文,思考:“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現,所指不盡相同,請找出來解釋各自的含義,并說說這幾次出現對全篇結構的作用。2.探究方法(1)自由朗讀課文。(2)勾畫有關描寫梨花的語句。(3)思考梨花在文中的含義及作用。3.探究示范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么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自然界潔白美麗的梨樹林,給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處的“我”和老余,帶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點題,為故事情節的展開做鋪墊。4.成果展示(1)一彎新月升起了,我們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里走著。山間的夜風吹得人臉上涼涼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這是實寫邊疆美麗的夜色:月光,晚風梨花林,花瓣——人在花中走,花伴人夜行;既描繪了優美的意境,又詩意地點題,還能自然地引出小茅屋。(2)原來對門山頭上有個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我們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滿了熱情的“請進”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這里的“梨花”,指的是一個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了關聯。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著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 在虛寫的夢境中,香氣四溢的梨花林與梨花姑娘相映生輝、情景交融,旨在表達作者對小茅屋主人助人為樂精神的贊美之情。照應文題的同時,產生了第二個誤會,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 朝氣的哈尼小姑娘與潔白的梨花融為一體,花美人更美。詩句中的“梨花”既象征人物群體,也象征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以花喻人,以此來贊美小屋的建造者、照料者,以及為小屋做好事的過路行人,“處處開”展現了雷鋒精神不斷發揚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華了文章主題。再次點題,題文相映,首尾呼應,使作品結構嚴謹,渾然一體。5.活動小結我們把所有描寫“梨花”的語句都找出來分析,“梨花”在文中指自然界的梨花,指哈尼小姑娘的名字,還升華為雷鋒精神。設計意圖:自主探究“梨花”的含義及在文中的作用,培養學生分析理解文本能力。(二)合作探究1.探究任務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陸游白發將軍亦壯哉,西京昨夜捷書來。胡兒敢作千年計,天意寧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興赦令疾風雷。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默讀陸游的詩,本文的標題就是選自最后一句。聯系文章,說說以“驛路梨花”為標題有什么妙處。2.過程安排(1)默讀古詩、課文,思考標題作用。(2)小組討論:①結合具體內容說說自己思考的理由。②交流探討,形成小組結論。(3)小組一位代表同學發言。3.成果展示預設:(1)“驛路梨花”語出陸游的詩,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韻味。(2)文中的驛路指過往行人行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邊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鋒助人為樂精神長盛不衰的地域見證。(3)驛路梨花是盛開在邊疆驛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筆下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開滿枝頭、潔白如雪、香氣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為樂、充滿朝氣、淳樸熱情;還是雷鋒同志助人為樂精神的象征:盛開無華、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也是邊疆民族優良民風的體現:樸實熱情、知恩圖報、傳播善意。(4)“驛路梨花”將標題與主題、形式與內容,以及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靈美,巧妙聯系,和諧一體。設計意圖:借助合作探究的形式,理解標題的作用。三、課堂小結在這個美麗的梨花林中,有這樣一群美麗的人,才有了這樣一次美麗的奇遇。“驛路梨花”是盛開在邊疆驛路上的梨花,同時它也盛開在人們心中,寓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這種精神將不斷得到傳承和發揚,正如文章最后一句寫到的“驛路梨花處處開”,雷鋒精神也將得到發揚光大并一代代傳承下去。愿同學們做新一代的活雷鋒,因為有你,我們的社會將變得更加美好!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所學重點內容,鞏固知識。四、拓展延伸在與文本、與作者的交流中,你是否有了自己的情感體驗呢?如果哈尼族小姑娘想再一次修葺這個驛站,你想為她或者這個驛站做點什么呢?預設:我想幫她再種一些梨樹。我想給驛站取一個名字:梨花思緣。我想給驛站前后修建一排路燈,以方便路人的行走。我想寫一篇關于驛站的文章,把這這個驛站宣傳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這種精神。……設計意圖: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將文中精神轉為實際行動。五、布置作業1.課堂練習背誦陸游的《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2.課后練習閱讀彭荊風其他作品如《當蘆笙吹響的時候》,小組內分享閱讀感受。設計意圖:課內遷移到課外,擴展閱讀。【板書設計】驛路梨花 自然界梨花 梨花姑娘 雷鋒精神 淳樸的民風 5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