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外古詩詞誦讀《春夜洛城聞笛》《逢入京使》聯讀教案【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并背誦詩歌《春夜洛城聞笛》《逢入京使》。2.結合課文注釋,理解詩歌大意。3.賞析詩歌重點詞句,感悟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教學重點】1.結合課文注釋,理解詩歌大意。2.賞析詩歌重點詞句,感悟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教學難點】賞析詩歌重點詞句,感悟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教學過程】課程導入展示詩句:1.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醢彩?br/>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鸥?br/>4.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钌屉[引導:同學們,這幾句詩表達了一個共同的主題,是什么?預設:思鄉。過渡:今天就讓我們以詩為媒,穿越時空,在文字中與兩位李白、岑參兩位詩人相遇,感受他們的思鄉之情!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從而導入新課,奠定整節課的感情基調。二、夯實基礎1.文學常識(1)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出生于西域,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詩圣”杜甫合稱“李杜”。主要作品:《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等。有《李太白集》傳世。創作風格:詩歌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夸張,并慣于采用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表達感情。岑參岑參(約715-770),江陵(今屬湖北)人,唐代詩人,與高適并稱“高岑”。擅長以七言歌行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主要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創作風格:他的邊塞詩語言奇麗、情調鮮明。2.詩文朗讀(1)情境誦讀播放《春夜洛城聞笛》《逢入京使》的情境課文(誦讀版),入情入境,帶領學生誦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文內容。聽讀要求:①注意字詞讀音。②注意斷句和節奏。(2)字詞正音注意多音字:散入(sàn) 折柳(zhé)(3)詩歌節奏春夜/洛城/聞笛李 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逢/入京使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設計意圖:通過聽讀的形式,形成整體感知和基本認識,為下面的學習打下基礎。三、問題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務自由朗讀,結合課本注釋和詩下的鑒賞文字,理解詩歌大意。2.探究步驟(1)誦讀詩歌,整體感知內容,遇到有阻礙的字詞查看注釋或查閱工具書。(2)全班分為2/4組,每1/2大組選定一篇作品交流討論,逐句疏通大意,將大意用優美的語句表達出來。(3)選代表將小組成果朗誦給大家聽,要做到語句優美,情感充沛。教師相機指導、總結。3.成果展示展示學生探究成果,教師相機指導。(1)《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注釋:①玉笛:對笛子的美稱。②滿:傳遍。③折柳:指《折楊柳》,漢代樂府曲名,內容多敘離別之情。④故園:故鄉,家鄉。譯文:這是從誰家飄出的悠揚笛聲呢?它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在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誰又能不生出懷念故鄉的愁情?(2)《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注釋:①逢:碰上、遇見。②入京使:進京的使者。③漫漫:廣遠無際的樣子,這里形容路途遙遠。④龍鐘:沾濕的樣子。一說,懸垂的樣子。⑤憑:請求,煩勞。⑥傳語:捎口信。譯文:向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思鄉之淚沾濕雙袖難擦干。在馬上匆匆相逢沒有紙筆寫書信,只有托你捎個口信,給家人報平安。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疏通大意,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口頭表達的能力。(二)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務賞析《春夜洛城聞笛》《逢入京使》兩首詩中的重點詞句,感悟作者所表達的情感。2.探究過程(1)自由朗讀詩歌。(2)賞析相關詩句,結合鏈接材料,分析詩句,感悟詩人所表達的情感。(3)指定一位同學記錄整理小組同學發言,形成小組結論。(4)選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組成果。,教師相機指導,歸納、總結。資料鏈接:《春夜洛城聞笛》背景鏈接: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陽)時所作。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時稱東都。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棧里,因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故園情,故作此詩。思考提示:如何理解詩歌的題目“春夜洛城聞笛”?詩中的“暗”“滿”二字應如何理解?詩中的“折柳”如何理解。末句不說自己起了思鄉之情,卻說“何人不起故園情”,為什么?《逢入京使》背景鏈接:唐天寶八載(749),岑參赴任安西節度使幕府書記,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途中遇返京使者,便請他幫忙捎口信給長安的家人報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思考提示:“故園東望路漫漫”交代了什么?“雙袖龍鐘淚不干”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詩歌后兩句描繪了怎樣的場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理?3.成果展示展示學生探究成果,教師相機指導。引導:你是如何理解詩歌的題目“春夜洛城聞笛”?預設:詩人因聞笛而感發。題中“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洛城”表明是客居。引導:“暗”“滿”二字應如何理解?預設:“暗”字運用巧妙,隱隱約約、斷斷續續的笛聲,縹緲曠遠,烘托了夜的寂靜,也撩撥了心緒,表達了詩人聞笛的孤寂,觸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另一方面,照應了“誰家”,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全句表現出一種難于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皾M”字從“散”字引繹而出,寫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了洛陽城,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藝術的夸張。表達了詩人思念故鄉之心切。引導:說說你對“折柳”的理解。預設:“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罢哿倍忠徽Z雙關,既指名曲《折楊柳》,又暗指詩人的客愁相思。引導:末句不說自己起了思鄉之情,卻說“何人不起故園情”,為什么?預設:詩人由己及人,認為在這寂靜的春夜,聽聞遠處傳來的滿含離別之情的笛聲,所有作客他鄉的人都會思鄉傷別。這樣寫既更加強烈地表達了自己也是如此,又大大拓展了詩歌的意境。教師小結:這首詩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后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李白因《折楊柳》的玉笛聲而產生思鄉之情,這種寫作方法叫作“觸景生情”或者說“借景抒情”。另外,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夸張,感情直率真摯又有余蘊,令人回味無窮。《逢入京使》引導:賞析“故園東望路漫漫”一句。首聯寫眼前的實景,塑造了一個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肮蕡@”指自己的家園,“東望”點明家園的位置,也說明自己在走馬西行,“路漫漫”三字,說明離家之遠。詩人辭家遠征,回首望故鄉,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離家已越來越遠。“漫漫”二字,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更容易引起讀者的感觸。首句只敘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引導:“雙袖龍鐘淚不干”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詩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龍鐘”“淚不干”形象地描繪了詩人思念長安親人的深情神態。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作鋪墊。引導:賞析“馬上相逢無紙筆”一句。預設:“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馬上相逢”的情節,很有軍旅生活的特色,描繪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無紙筆而用口信代家書,既合情合理,又給人以新鮮之感。引導:“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理?預設:“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句詩在前文的烘托下,簡潔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意義深邃悠長。一方面,是對故鄉家人的牽掛和思念,另一方面,是奔赴邊疆打拼的豪邁。引導:詩歌前兩句中“龍鐘”“淚不干”的濃重色彩與后兩句中“憑君傳語報平安”的輕描淡寫是否矛盾?為什么?預設:不矛盾。“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沒有紙筆而只能托返京使者捎回報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達了詩人的思家深情。“傳語”二字,寄托了詩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是家人最掛懷的訊息。樸實的語言流露出詩人遠赴邊塞時的思鄉懷親之情。教師小結:這首詩描寫了詩人遠涉邊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以安慰遠望的家人的典型場面,具有濃烈的人情味。詩文語言樸實,不加雕琢,情感真摯自然,感人至深。詩歌表達了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詩人欲建功立業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寫作背景和具體語句,體會詩人情感。以理解提升朗讀,以朗讀促進理解。四、課堂小結小結:這節課,我們誦讀詩歌,感悟了兩位詩人筆下的思鄉情感。在《春夜洛城聞笛》中,作者李白聽到抒發離別之情的笛聲,引起了他深深的思鄉之情。在《逢入京使》中,描寫詩人岑參遠赴邊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其捎口信給家人報平安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與思念親人之情,也表現了詩人想要建功立業的開闊豪邁的胸襟。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所學內容,鞏固知識。【板書設計】五、拓展延伸引導:自古以來,思鄉之情便是詩人筆下的永恒主題?!洞阂孤宄锹劦选贰兑股鲜芙党锹劦选穬稍姸紝懸归g“聞笛”,都抒發思鄉之情,但寫法上有所不同,請結合詩句說一說你的理解。夜上受降城聞笛唐·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譯文:回樂烽前的沙地潔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猶如深秋白霜。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惹得出征的將士一夜都在思念家鄉。明確:《春夜洛城聞笛》運用想象和夸張,突出笛聲的無處不在,借抒發離愁別緒的《折楊柳》表達思鄉之情?!兑股鲜芙党锹劦选泛钐N藉,將所要抒發的感情蘊含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借夜風中凄涼幽怨的蘆笛聲,抒發征人思鄉之情。引導:“國家六葉,吾門三相矣。”岑參的家族顯貴,出過三位宰相。但岑參出生前,家族遭遇巨變,地位一落千丈。他三十多歲時,僅被授予小官。于是岑參另辟蹊徑,不遠萬里,奔赴塞外以建軍功。結合詩歌內容,深入體會這首詩中詩人所蘊含的復雜情感。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唐·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詩句翻譯:置身萬里之外報效朝廷,自己并無任何追求貪戀。并非不知邊塞艱難辛苦,豈是為了妻子兒女打算!明確:詩人的情感是復雜的,既有對故園、親人相思眷戀的柔情,也有渴望建功立業、報效祖國的豪情。詩中隱含了詩人報國與親情難以兩全的矛盾心理。這首詩豪情與柔情相互交織,可謂感人至深。設計意圖: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擴展視野,積累同主題的詩歌。六、布置作業1.課堂作業嘗試利用課堂所學,完成下列理解性默寫: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形容笛聲悠揚、深遠、飄忽不定情狀的詩句是: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春夜洛城聞笛》中寫詩人聽到《折楊柳》的曲調,不覺思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的詩句是: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逢入京使》中反映詩人面對前路迢迢,不禁回望故鄉,愁思縈懷的詩句是: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岑參《逢入京使》一詩中,寫詩人由于行路匆忙,只好用捎口信的方式表達懷親之情的兩句詩是: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2.課后作業基礎作業:背誦、默寫《春夜洛城聞笛》《逢入京使》。拓展作業:請結合課堂所學,展開聯想和想象,將這兩首古詩(任選一首)改寫成一篇小短文。設計意圖:借助多樣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提升寫作能力。8 / 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