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下16《海上日出》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海上日出》是作家巴金寫的一篇散文。寫的是他赴法留學途中,常清晨起身憑欄觀看日出。描寫了海上日出的壯麗景觀,勾畫出一幅雋永綺麗、博大壯闊的畫卷,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和對光明前程渴求的思想感情。 這篇課文是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要緊扣這個語文要素,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按照早晨太陽變化的順序,把整個日出的過程寫清楚。 全文共6個自然段,從內容上看,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我”觀看日出的時間和地點。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寫“我”所看到的海上日出的奇觀。先寫日出前天空景色的變化,再寫太陽沖破云霞跳出海面的奇妙而壯觀的景色。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第4自然段寫云薄時水天一色的日出景觀。第5自然段寫云厚時太陽光芒不可阻擋的情景,以及太陽終于沖出重圍把天地變成光亮的世界的景觀。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用反問句贊嘆海上日出是奇妙而偉大的自然景觀。 教學目標語言運用: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自己的體會,說說課文描寫日出的精彩之處。思維能力:通過品味關鍵詞句、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日出時景象發生的變化,體會課文按景物變化順序寫景的方法,從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審美創造:通過反復品讀,借助圖片和想象,在腦海里構建“海上日出”的景象,按順序復述海上日出的景象。文化自信:通過感悟作者細致入微的描寫,切身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贊美之情。教學重難點通過品味關鍵詞句、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日出時景象發生的變化,體會課文按景物變化順序寫景的方法。教學過程第一課時環節一:圖片導入【教師課堂行為】孩子們,你們有人看過海上日出的景象嗎?出示海上日出的圖片,請你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說說自己的感受。隨著學生的感受自然導入到新課,板書課題《海上日出》。預設:我覺得海上日出的景象太美麗了;我真想親眼看看海上日出的整個過程。【設計意圖】借助畫面,引入課題,引領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課文的學習中,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激起學生想要看到海上日出的欲望。環節二:作者及創作背景介紹簡單介紹作者及這篇課文的創作背景。1.作者簡介:巴金,原名李堯棠。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1923年巴金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他被譽為“20世紀中國的良心”。2003年被授予“人民作家”的稱號。2.作品創作背景:本文選自巴金的《海行雜記》。本書是巴金1927年年初從上海出發乘海輪去法國留學時的旅途見聞,作為“一部生活的記錄”。本文寫的是船至紅海中作者看到日出時的實際情況。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幾次看到海上日出所得的總的印象的具體描寫。【設計意圖】知人論世,通過補充作者及其創作背景,讓學生能夠走進人物、更好地走進作品。環節三:初讀課文,落實基礎知識那么巴金先生眼中海上日出的景象是怎樣的呢? 請你出聲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出示并指導字詞的積累。1.讀準字音,強調易錯讀音。剎,多音字,chà 一剎那;shā 剎車荷,多音字,hé 荷花;hè 重荷2.指導字形。“鑲”:左窄右寬,注意筆畫較多,注意筆畫的穿插避讓,右邊的部分要寫得扁一些。“紫”:上下結構,注意把字寫得扁一些,下半部分注意不要多寫撇。“擴”:會意字,表示放大,長大。3.理解字義。結合語境理解詞語“一剎那”,拓展積累同義詞語。“鑲”可借助圖片理解。【設計意圖】大部分的生字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老師只指導部分難寫的生字,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識字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環節四:再讀課文,理清結構1.通過課題我們可以知道,這篇文章寫的是海上日出的景象。請你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中哪些段落描寫了海上日出的景象?可分為幾種不同情況的日出?2.隨著學生的交流梳理出課文的結構。第一部分(1)點明觀看日出的時間和位置。第二部分(2-5)描寫海上日出的景象。第三部分(6)總結感受,表達了對海上日出壯觀景象的贊美之情。3.聚焦感受,讀懂文章中心。①出示句子: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嗎?②讀出反問的語氣。理解奇觀的內涵,體會反問句的表達意圖。一個反問句作結尾,卻傳遞出作者無比強烈的感嘆與贊美:這就是偉大的奇觀!③海上日出奇在哪里?通過梳理課文層次我們知道了它奇在景象的變化上。下節課我們來深入體會。【設計意圖】從教材文本出發,緊緊扣住課文知識與學生現有認知經驗的聯系,讓學生邊讀句子,邊體會當時的情景,挖掘學生思維潛能,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從而把內在的感受表達為外在的語言,使文本與學生思想產生共鳴。環節五:課后延伸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生字詞,并跟隨巴金先生一道領略了海上日出的美麗風景,了解了課文整體結構,下節課我們會隨著優美的文字細細欣賞海上日出。第二課時環節一:回顧導入上節課,我們初讀了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知道了課文內容和結構,聚焦了結尾的一句話體會作者看海上日出的整體感受,出示: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嗎?通過反問來贊美海上日出的景象變化之奇。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海上日出(齊讀課題),看看作者是怎樣把海上日出過程寫出來的。環節二:感受海上日出的景象,領悟課文的寫法1.請大家帶著問題默讀課文2-3自然段,邊讀邊想象畫面,抓住關鍵詞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圈畫批注。2.小組探究學習。3.全班交流,言之有序。①第2、3自然段。學生抓住“一片淺藍“”一道紅霞”“紅是真紅”“紅得非常可愛”“深紅”“有了光彩”,顏色是逐漸變化的,作者通過描寫顏色變化才寫出日出的景象的。學生抓住“沒有亮光”“越來越亮” “發出奪目的亮光”,想象極短時間內,發出極強光芒的畫面,體會光亮的變化。抓住“出現小半邊臉”“努力上升”“沖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表現太陽位置變化的,想象畫面,體會按照太陽變化順序寫日出過程的好處。②隨著交流,梳理順序。形狀:小半邊臉—圓東西顏色:真紅—紅得非常可愛—深紅動態:努力上升—沖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亮光:沒有亮光—奪目的亮光由此我們看出,作者是按照早晨太陽變化的順序來寫海上日出的景象的。③交流按景物變化順序寫的好處。小結:層次分明,清晰明了,畫面感強……④想象畫面,讀出變化。a.出示相關句子: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個地方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真紅,卻沒有亮光。顏色紅得非常可愛。一剎那間,這個深紅的圓東西,忽然發出了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它旁邊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太陽好像負著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b.指名交流從這些加點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預設:“沖”“跳”等動詞運用精確,及具體寫出了太陽升起的動態美。這些詞語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日出的景象描繪得生動形象,讓人眼前有畫面感。這些詞語很形象地描寫了太陽升起時的緩慢和不容易,最后沖破云霄給人一種壯觀的印象。c.把體會放進朗讀中,自己練讀,合作讀。提示:想象畫面,讀好關鍵詞,體會語氣,要讀得自然,像說話一樣。d.指名讀,啟發學生想象:怎樣讀才能讓人覺得太陽是“紅得非常可愛”“像負著重荷似的”“沖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讀出變化,讀出壯美,讀出喜愛。⑤看著圖示或者頭腦中想象著畫面,按照作者描寫的順序試著復述海上日出的景象。【設計意圖】把指導朗讀與激發想象結合在一起,這種日出變化的描寫,給學生一種身置其地,靜觀其景的感覺,入情入境,才能讀出感情,這正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環節三:感受不同天氣情況下的日出1.剛才我們學習了天晴時海上日出的景色。采用了在文中找重點詞句體會的方式學習了課文。當太陽走進云堆里時又是什么情景呢?繼續往下看。請大家采用上面的學習方法自己默讀畫批第4、5自然段。2.全班交流,體會朗讀。重點交流:①這時候發亮的不僅是太陽、云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作者不僅寫自己看到的,還寫了自己聯想到的,表達了對大自然神奇畫卷的無比驚奇、贊嘆。②然而太陽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過黑云的重圍,替黑云鑲了一道發光的金邊。后來太陽才慢慢地沖出重圍,出現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a.結合句子,品味“鑲”字的表達效果,并想象語句描寫的景象。b.這兩句話中,你覺得哪幾個詞語用得好?為什么?(“鑲”“沖”“染”等動詞,既形象地寫出了黑云遮不住太陽的奇特景觀,也贊美了太陽奮力沖出黑云的重圍、勢不可擋的上升力量。)【設計意圖】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憑借自己已有的經驗和常見的自然常識,從觀察的角度、方法等方面展開聯想,作者通過語言文字傳遞給學生信息,學生則通過品味語言文字來感受這些信息,在閱讀中感悟和體會,促進師生與文本的對話。環節四:體會情感作者為什么能描繪出如此壯觀的景象呢?抓住“常常”“早起”等詞語體會作者對于看日出的著迷,從而體會出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設計意圖】呼應前面的學習,引導學生品味文字蘊含的情感。環節五:總結學法,拓展延伸1.今天我們通過抓住關鍵詞句品味語言,想象畫面,充分感受了海上日出的壯觀美景。雖然我們還沒看過真正的海上日出,但讀了巴金先生的這篇文章,就如同親眼看見了大自然的這一偉大奇觀。作者為什么能把日出的景象描繪得如此逼真形象呢?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細心觀察,用心感受,用詞準確,抓住特點,發揮想象,按照一定順序寫景物……)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日出,結合自己的體會,說說課文描寫日出的精彩之處。(課后選做題)【設計意圖】讓學生再次回顧全文內容,總結智慧的方法,用以打開語言表達和思維想象的大門,鼓勵學生將課文創設的意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受,獲得感性認識。板書設計海上日出日出前 日出時 日出后顏色 淺藍 紅霞 深紅偉大的奇觀--變化 亮光 沒有亮光-奪目的亮光動態 努力上升-沖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贊美 熱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