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下4《燈籠》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語言運用:梳理與燈籠相關的人與事,解讀“燈籠”蘊含的民俗文化意義。思維能力:品讀文章精彩語句,挖掘作者在燈籠上寄寓的情思。審美鑒賞:概括文章內容和情感,領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文化自信:結合背景和材料,領會作者的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感受作者在“燈籠”上寄寓的多種情思,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特點,體會作者以小見大、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蘊藉手法。難點:跨越時空,體會作者在“燈籠”上寄寓的家國情懷。【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同學們,看到燈籠,你會想到什么?(生各抒已見)預設:元宵節、猜燈謎、過春節、宅院照明......不同的人看到燈籠都會產生不一樣的聯想。大紅燈籠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它象征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燈籠在生活中很常見,但尋常之物也會有不尋常之處,吳伯簫先生又會借燈籠寄寓怎樣的情思呢?我們一起來走進課文。二、課文內容【任務一】追尋·燈籠所結之緣1.默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哪句話最能直接體現作者與燈籠的關系? 預設:真的,燈籠的緣結的太多了,記憶的網里擠著的就都是。(追問:你關注到了哪些關鍵詞?說一說“我”與哪些燈籠結下了緣?)預設:照明燈籠、小紗燈、紅燈、龍燈、跑馬燈、官銜燈、朱紅的紗燈、宮燈、將軍營帳中的燈籠。2.圍繞這些結緣的“燈籠”,作者具體寫了哪些事或場景?用“第___段提到____燈籠,就會想起/聯想到____________。”這一句式回答。示例:第3段提到照明的燈籠,想到挑著燈籠接祖父,聽祖父講進京趕考的掌故。預設:第5段提到紗燈,想到母親遞給的紗燈上下燈學。第6段提到紅燈,想到鄉俗還愿時村口紅燈高照。第7段提到跑馬燈,想到元宵節看燈,跟著龍燈跑個半夜,伴著小燈入夢。第8段提到官銜燈,想到族姊遠嫁,宅第紅燈高掛。第9段提到紗燈,想到用朱紅在紗燈上描摹宋體字。第10段想象宮燈的樣子和宮燈下的景象。第11段想到營帳中的燈籠,聯想古代將領挑燈看劍、抗擊敵人的情景,想到火把、探照燈,表達自己愿做馬前卒,豪情滿懷。【任務二】品析·燈籠所含之情合作探究:品讀文章精彩語句,挖掘作者在燈籠上寄托了哪些情思?(生交流匯報,師歸納總結)預設:燈籠寄托著祖父的牽掛和懷念——祖孫情篤; 燈籠也寄托對母親的思念和感激——母子情深;燈籠為夜行人指路,溫暖他人,更溫暖作者——溫暖鄉情;燈籠寄托著作者很多美好的童年回憶——童年回憶;燈進士第官街燈,感悟歷史滄桑——歲月之憾;燈紗上描紅字,承載傳統文化——文化傳承;我愿做燈籠下的“馬前卒” ——家國志向。師小結:我們發現在作者記憶的網里,燈籠串起了他的回憶與聯想,其背后既有親情、民俗、更有歷史文化。【任務三】點亮·燈籠所明之志1.自讀文章后半部分,思考作者由燈籠聯想的哪些人,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感?【鏈接資料】漢獻帝劉協:東漢最后一任皇帝。因曹操權勢日重,與伏后計議,囑約孫權、劉備為外應以鋤曹。曹操從穆順的發髻中搜出密書,帶劍入宮,命華歆把伏后亂棒打死,還鴆殺了伏后的兩個兒子和穆順的全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殺死漢獻帝劉協的伏皇后、董貴人以及伏后所生兩個皇子。而且他死后不久,其子曹丕代漢稱帝。【寫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炮火不僅震碎了壯麗的祖國河山,也擊破了無數文士的美好幻想,這其中就包括吳伯簫。然而,國民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這讓他非常憤懣,憂心如焚。于是,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堅持業余寫作以疏解心中積郁,而《燈籠》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預設:表達了作者如同報國名將一般,愿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愿,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由個人情感升華為家國情懷的表達,情感也轉而悲壯激越。燈籠,寓意著抗日、保家衛國的力量,作者渴望借這把烈火,全國民眾團結一心,抵御外敵。(生齊讀)因為我們永遠相信,盡管國家的未來之路,那么黑,那么迷惘,但只要有“燈籠”的光亮,它是一盞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便能夠照亮民族前方的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課堂小結結合全文,請你總結作者喜愛燈籠的原因,生各抒己見。師小結: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作者借燈籠表達了對當時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燈籠在作者密密麻麻的記憶里,是熙熙然的親人暖意,是對家國情懷的無限熱愛。在今后的漫長歲月中,或許再提及燈籠,它不再只有照明的光亮,還是民族精神的火炬。四、布置作業1.完成對應練習題。(必做)2.拓展閱讀《端午的鴨蛋》《云南的歌會》《春酒》等作品,摘錄有關民俗和親情、故鄉的文字,形成豐富的閱讀積累。(選做)五、板書設計4燈籠家 情緣 國以小見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