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 熟讀內容,結合注釋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關鍵字、詞、句的含義。思維發展與提升 緣景明情,在誦讀過程中感悟、體味詩歌情感,理解“詩仙”藝術的浪漫藝術和人生的理想追求。審美鑒賞與創造 鑒賞“夢游”意境,體會李白浪漫主義風格,提高古詩鑒賞能力。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 品味詩人情感,學習詩人不慕榮利,追求自由的偉大人格。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受詩歌韻味;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欣賞詩歌豐富多變的意境,理解詩人復雜深沉的情感。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詩人看似消極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學習他獨立傲岸的人格;理解詩歌主旨及李白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教學過程:一、導入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曾這樣評價他:“酒入愁腸,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為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他就是“詩仙”李白。他喝起酒來“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他作起文章來“曾令龍巾拭吐,御史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他因“夢長庚星而誕”,死“乘酒捉月,遂沉水中”而死。他有“濟蒼生,安黎民”的遠大抱負,但政治上卻屢屢受挫,此詩就作于詩人被賜金放還,離開長安后的時期i。他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下友誼。隨后又同游梁、宋故地,這時高適也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游覽,到兗州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吳、越故地。這首詩就是他行前寫的。這已是離開長安后的第二年。政治上的失敗使他胸中塊壘難消,這首詩便是他的“發憤之作”。二、解題夢游:說明內容的虛實。天姥:所夢內容。吟:古詩體式,多有悲愁慨嘆之意,形式活潑,不拘一格,主要表現在詩句節奏的多變。也由詩人情緒決定。留別:說明本詩寫作目的。另名《別東魯諸公》或《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三、解讀文本師:吳小如先生說“這是一首樂府歌行體的雜言古詩。而古詩的傳統特征,是以韻腳的轉換來體現詩義的轉折和詩境的轉移的”。請你聆聽錄音,標出韻腳,找出不同句式,體會詩義和詩境同它們的關系。第一段韻腳:洲、求、/姥、睹、/橫、城、傾、/第二段韻腳:越,月。/影,溪。啼。屐,梯。日,雞。/定,暝。/泉,巔。煙。摧。開。臺。馬,下。車,麻。/嗟。霞。第三段韻腳:此,水。還?間,山。顏?(師:古詩的傳統特征,是以韻腳的轉換來體現詩義的轉折和詩境的轉移的。可以此指導學生劃分《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層次,探討詩義轉折和詩境轉移與聲韻轉換之間的聯系。以第二段為例,總共有七次換韻。換韻多,詩意轉折變化就多;韻腳換得頻,主要是為了體現夢境的瞬息萬變。)(通過對偶句及押韻,學生總結,文章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夢游之由、夢游之景和夢醒之嘆,夢游之景分為四部分,第一處分在“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后是山之日景,八句同韻,緊接著師山之夜景,兩句同韻,接下來是仙人盛會,中途變韻,夢景多變。)師:朱光潛認為,“許多意象都可以借聲音喚起來”,“節奏是傳達情緒的最直接而且有力的媒介”,“音律的技巧就在選擇富于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調質”。高而促的音會引起緊張激昂,低而緩的音易引起弛懈安適。因此,教學中應重視節奏與韻腳變化對讀者理解詩意的暗示性作用。王國維先生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孫紹振先生說:“意象的好處是具有鮮明的可感性,又有隱含的情感性。”“故在文學文本解讀中,嚴格地說,研究的起點或者說邏輯的起點就是‘意象’。”小組活動:1.請同學們再次誦讀,體會韻腳轉換。標出全文情感轉折之處。2.請同學們展開想象,體驗夢境,先談談自己的感受,再找出詩歌的意象和動詞、形容詞,想一想它們所蘊含的思想情感與你的感受是否一致。師生互動:全詩可分為三個段落:開頭是引子,末段是結語,中間是夢游正文。結構很完整,純是散文格局。正文是全詩主干,全力大寫夢境,寫夢前,夢中,夢后。其次是多處使用散文句法,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兮”字使節奏放慢,讓人在應接不暇的變化中穩定下來,也更符合云層逐漸加厚、水汽蒸騰的緩慢進程,令詩的情韻更加悠長,同時為后面節奏再次加快作鋪墊。“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流暢直率,縹緲搖曳。“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不像其他句子兩兩相對,而是三句連用,非常流暢快意。“三句一意”,讀時須氣勢連貫,不宜在第二句后斷開,以免破壞詩意的完整。本詩第五句至第八句全用七言,節奏劃一,須讀得雄渾有力,氣勢貫通,以表現詩人對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古詩可換韻,能取消情感的起伏或思路轉變。“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兩句為一韻,內容短,寫入夢只一筆帶過,詩人從東魯轉眼即到了越中,不但顯得文字簡潔凝練,而且給人以一躍而行千里之感。“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兩句用一韻,則表現景物倏忽間變化萬千,迅速異常。“湖月照我影”至“空中聞天雞”八句為一韻,其間描寫雖然移步換形,詩意卻并無轉折。這是夢境中最恬靜安適之處的一段描寫。韻腳沒有變化,節奏放慢,與恬靜安適的詩境是相一致的。(在探究劃分時,指導誦讀,指名讀,師范讀)交流討論:第一處轉換句是“我欲因之夢吳越”。第一段寫夢游誘因,表達詩人對名山勝境的向往之情,從三個層面還原語境,理解向往之情。一是微觀層面。“信難求”強調仙山虛幻難覓,說明求仙之事是值得懷疑的,以此反襯天姥山“或可睹”的實際存在,用夸張、反襯等手法,極盡描繪天姥山的拔地參天的雄偉氣勢和文化高度,為下文表達“因語而夢”的強烈向往之情作鋪墊。二是中觀層面:李白創作時的狀況、心態。李白在天寶三載被“賜金放還”,遭受了重大的政治打擊和人生挫折,郁悶痛苦的心情幾乎無法擺脫,因此,在天寶三載至天寶五載(746)秋之間,李白受了道箓,傾心于神仙世界。據李陽冰《草堂集序》載:“遂就從祖陳留采訪大使彥允,請北海高天師授道箓于齊州紫極宮”,他有《奉餞高尊師如貴道士傳道箓畢歸北海》一詩記之。這時,杜甫來兗州,作《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反映了李白當時的生活、心理狀態。作于天寶五載(746)秋《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云:“爾向西秦我東越,暫向瀛洲訪金闕。”說出了東游越地的想法,在出發前夕寫下了《夢》。三是宏觀層面: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早就有再訪剡中名山的愿望。李白作于出蜀后初入剡中前的《秋下荊門》宣稱:“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別儲邕之剡中》云:“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可見,《夢》所表達的向往之情不是偶然的。用“我欲因之夢吳越”轉換到表達自由快樂、欣喜若狂、留戀迷醉的情感上。最傳神的是動詞使用,“飛”,突破游程的時空限制,顯示速度之快,游山心切,是“自由”最為深刻的體現。“送”,寫出湖月的有情有意,詩人視其為孤獨失意時的知己,它使自己的夙愿瞬間得到滿足。“著”“登”見出詩人迫不及待登山的輕捷情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交待登山見聞,不是一般見聞,而是壯麗、神奇見聞。“見”古字突出人體上方的眼睛,強調看到,特指平視,既表現“半壁”之高、視野之廣,又表現無意看到,興致充沛;寄寓驚喜、暢快之情。“聞”甲骨文像一個人跪坐,豎起耳朵,以手附耳諦聽的樣子,強調專注性,突出“天雞”聲的飄忽不定和傳說的神秘性特點,把驚奇、暢快的情感波瀾推出一個高峰。另外,詩中兩次提到“謝公”,暗示詩人仰慕謝靈運并追隨其蹤跡,在表達向往、愉悅之情的同時,再增添一層文化深意。第二處轉折句是“迷花倚石忽已暝”。天色暝暗,熊咆龍吟,栗深林,驚層巔,濃云欲雨,流水騰煙,閃電雷鳴,山崩石裂,洞府石門,轟然中開。集束性意象和快節奏的四字句,渲染驚險奇景,同前文意境構成強烈對比。“迷”“倚”顯示出詩人迷醉、盡情享受的情態。“忽”說明景象變化的突然性,剛剛建構起的清幽、迷醉、忘我的情感體驗驟然驚破、跌落,這個轉折正是詩人心靈震顫最為劇烈的關鍵處。“青冥浩蕩不見底”以下六句,意境由晦暗、驚栗轉為光芒萬丈,縹緲神奇;從結構上看,由陰暗驚險的景象描寫向仙境描寫過渡,而且仙境又是夢境的結撰處。仙人們霓衣風馬,紛至沓來,虎鼓瑟,鸞回車,陳列如麻,聲勢恢宏,場面璀璨。原來,更高、更奇、更不可思議的境界就在這里。詩人長久以來所憧憬與神仙遨游的幻想,居然在剎那間實現了,該是怎樣的歡暢而快慰。由游山到邂逅神仙,把愉悅、暢快、驚訝、神奇的情感波瀾推至峰巔。第三處轉折句是“忽魂悸以魄動”。當“樂”之情感處于最高峰之時,又一“忽”字,使情景俱變,出現徹底的反轉,夢境迅速跌落至現實。因而魂悸魄動、驚起長嗟,面對眼前枕席,迷離惝恍,惘然悵然。這種巨大的心理情感落差,反襯出詩人向往名山仙境的情感高度,促使他轉向對現實和人生的理性反思。理性思辨,探究詩人生命追求師:詩人為什么要著力塑造一個光怪陸離的夢境?生:詩人用幻想世界的美好襯托現實世界的丑惡,用詩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翱翔襯托他在現實世界的失意和碰壁。雖然是在寫夢境,但詩人依然是著眼于現實,為了一吐在長安之時積累的怨憤之氣。夢境與人世對比,其實就是理想與現實、光明與黑暗對比。情境創設:《夢》結尾一段點出全詩主旨,普遍認為是表達人生如夢的感慨,是詩人對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對權貴的抗爭。如明代朱諫《李詩選注》云:“承上言功名富貴同于一夢。”明末清初唐汝詢《唐詩解》卷一三:“此將之天姥,托言夢游以見世事皆虛幻也……乃知世間行樂,亦如此夢耳。”沈德潛《唐詩別裁集》:“知世間行樂,亦同一夢。”但是,“行樂”指什么?“如此”又指什么?它們和“古來萬事東流水”是不是同一個意思?“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同上文有什么聯系?請從李白生命追求的角度,說說你的理解和認識。交流討論:“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是由夢境引出的對生命存在的理性反思和哲學命題。《夢》充滿了詩人仕宦與游仙的雙重幻滅感,為了擺脫精神困境,他立足于生命的“終極關懷”去思考人生意義。“行樂”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和途徑獲取快樂之意,“如此”指游山和訪仙之樂。而“忽魂悸以魄動”以下四句并非“行樂”情境,而是夢醒狀態,所以“世間行樂亦如此”其實是說人生在世,當及時行樂。而“古來萬事東流水”包含夢境和夢醒情境,是感慨浮生若夢,指出人生要及時行樂的原因。事實上,人生如夢的必然性讓李白體會到存在不過是一種暫時的人生狀態,那么,在這有限的人生鏈條上該作什么樣的生存選擇,他思考和選擇的結果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而“訪名山”便是“行樂”的一種方式。“行樂”這個詞從道德層面論是負面的,然而,如果單純地用“具有消極意義”去評價,就把李白游山、訪仙式的“行樂”作為人的根本需求給抹殺了,從而忽視了“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所具有的價值理性和哲學意義。從有限的生命過程上去觀察,李白借助夢境書寫的“行樂”情感,不是“一時之性情”,而是“萬古之性情”(黃宗羲《馬雪航詩序》)。它的更大價值是賦予理性提升的“絕對價值”,詩人不看重所選擇行為的社會結果,只是從某些具有實質的、特定的價值理念的角度關注行為的合理性;他“訪名山”式的及時行樂是為了維護個人的尊嚴,提升人生的價值,是對生命存在的終極關懷,這種情感的生命力是在詩內,不完全在詩人現實生活的歷史中。因此,我們確有充分理由反駁李白行樂思想是消極的觀點,反而認為這種“行樂”恰是自信、自贖、豪邁、樂觀的表現。那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又該如何理解?這二句是以強烈的反問語氣,否定了在現實生活中“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人生選擇和態度,其意義是在有限的生命過程中追求獨立自由和人格尊嚴。他在其它詩文中也表達了類似的思想和個性,“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嚴陵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拄頤事玉階”(《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方希佐明主,長揖辭成功”(《東武吟》),“一生傲岸苦不諧,恩疏媒勞志多乖”(《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借壽山之口表達自己的生命追求。后人也格外重視和推崇李白的這種可貴品質,“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測。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任華《雜言寄李白》)任華揭示了李白的傲岸人格。“士以氣為主,方高力士用事,公卿大夫爭事之,而太白使脫靴殿上,固已氣蓋天下矣。使之得志,必不肯附權幸以取容,豈肯從君于昏乎?”(蘇軾《李太白碑陰記》)蘇軾認為李白“不肯附權幸”的個性來自“士以氣為主”的傳統品格。南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一從李白的游仙詩中感悟出詩人“郁郁不得志,而思高舉遠引”的“怨”來,“高舉遠引”正是不事王侯的注腳。人們之所以不斷升級性地贊美這二句詩,是因為它憑借著多個視角的共同意義回蕩在歷史時空,引起不同時代的人們的共鳴,尤其是基于現實生活去認識評價李白人格尊嚴的生命追求。但是不能不看到,“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與“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正是同一問題的正反面,“行樂”的反面是“事權貴”,“事權貴”著重現實理性思考,而“行樂”則著重價值理性思考。也就是說,李白一方面追求“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人格尊嚴,另一方面又具有儒家的濟世思想,可以說表現了雙重道德觀,只不過“安能”兩句表達人格獨立、人格尊嚴的生命追求更強烈,更鮮明,更有力。板書總結:課堂作業從題目《夢游天姥吟留別》(一作《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看,李白交流對象是“東魯諸公”,“留別”類詩的傳統題材是以情感交流為軸心,以現實時空為基礎,抒發惜別、友情或表達勸慰、鼓勵、愿望等思想情感,但此詩一反常規,另辟蹊徑,在選材和表現手法上呈現出一種較為獨特的狀態。請以“東魯諸公”中某一位知己的身份,向李白說說你讀到這首詩的感受和看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