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第15課明朝的統治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明朝時期加強皇權的舉措,初步認識君主專制帶來的社會弊端。學習目標 1.了解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2.掌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強化皇權的措施及作用;概括明朝強化皇權的特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掌握明朝科舉考試的變化及評價明朝的科舉制度。(史料實證、歷史解釋)4.認識到明朝強化皇權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同時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壹開局一個碗結局一個國明朝的建立一、背景材料: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哀哉可憐。——(元)無名氏《醉太平小令》材料反映了元末什么樣的社會景象?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敗,社會動蕩,民不聊生1351年,黃河下游地區爆發農民起義二、經過朱元璋領導的隊伍逐步強大,先是消滅南方群雄,然后向北進軍。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他就是明太祖明軍攻占元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明太祖(1328—1398)朱元璋出身貧苦,17歲時父母雙亡,他被迫到寺院里當了和尚,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帶。后來他參加了反元起義軍,由于英勇善戰和足智多謀,被推為領袖。他采取“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逐步發展壯大,最終統一全國。三、遷都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為確保明王朝的長治久安,他把宗室二十五人封為藩王,分駐北部邊境和全國各戰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皇室。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朱棣于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隨后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戰爭歷時四年,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奪取帝位,是為明成祖。朱棣像貳強化皇權鞏固統治第二章節材料一:行省長官:“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掌管)之”。——《元史·百官志》根據材料思考,朱元璋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地方分權朝臣權力過大材料二:元朝丞相“掌軍務,貳丞相,凡軍國重事,無不由之”,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繼承。——《元史·百官志》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加強中央集權強化皇權請閱讀書本第87-88頁,概括明朝強化皇權,鞏固統治的措施中央: 弱朝臣,強皇權 行政軍事特務機構 地方 科舉改革 廢丞相和中書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將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 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建立廠衛制度(明太祖設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設西廠)①取消行中書省,設三司,互不統屬②分封諸子為王,監控地方。八股取士中央:①廢丞相和中書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防止朝臣專權,以加強皇權,鞏固統治。相關史事:明朝初年,胡惟庸做宰相后,權傾朝野。他生殺予奪,驕恣擅權。他不僅毒死了明太祖器重的謀士劉基,還臀用皇帝專有的裝飾,連呈送給皇帝的奏章,他也要先過目。凡是對自已不利的奏章,他都一律扣留。胡惟庸的恣意妄為,最終被明太祖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并滅其九族,牽連致死者三萬余人,史稱胡惟庸案。影響: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閱讀相關史事,思考廢除丞相制度后出現了什么問題?當時皇帝是如何應對的?明太祖廢除丞相后,每天要處理很多公務,即使日理萬機也難以應付,建立新的中央輔政體制勢在必行。明成祖任命翰林院官員到宮城內的文淵閣供職,協助皇帝批閱文件,提供咨詢,故稱內閣。明中期以后,皇帝多怠于朝政,內閣權力日益加重,尤其是權勢居首的大學士被稱為首輔,雖無丞相之名,卻行丞相之權。相關史事明太祖:殿閣大學士明成祖:內閣政務繁雜無決策權文淵閣中央:②將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 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皇帝大都督府(軍事)影響:皇帝直接掌握了軍事大權廠衛制度:明太祖設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設西廠“安然朝中坐,卻知天下事?!?br/>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評價:有利于皇帝對臣民的監視和偵查,加強了君權;但這種特務統治使得臣民們終日誠惶誠恐,唯命是從,凡事按部就班,不求進??;時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稗史匯編》地方:①取消行中書省,設三司,互不統屬②分封諸子為王,監控地方。權力三分,互不統屬監控地方,鞏固皇室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影響:利:(權利的分散與制衡)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弊:政策皆出于皇帝,容易出現失誤,皇帝權力過大,易形成專權恐怖統治。權力的分散與制衡,加強皇權。(或互不統屬,又互相牽制)“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吳晗《朱元璋》【歷史解釋】根據材料說一說官員上朝禮儀發生的變化,并歸納這一變化反映的實質。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君主專制不斷強化)改革科舉制度:八股取士考試范圍:答題標準:答題格式:儒家經典“四書”、“五經”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八股文“五經”《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分析八股取士的危害,據此談談一個國家的發展,應當創設怎樣的社會環境?材料一:故吾以為明太祖以制義取士,與秦焚書之術無異,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則一也。 ——[清]廖燕《明太祖論》材料二:八股文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 ——顧炎武材料三:錮智慧、壞心術、滋游手......夫八股非自能害國也,害在使天下無人才。——嚴復《救亡決論》目的:培養皇帝旨意的順從者,加強思想控制,鞏固封建統治。危害: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 中國 占比漢代 45(件) 28 62%隋唐 45(件) 32 71%宋元 67(件) 38 57%明清 472(件) 19 4%八股文形式呆板,脫離實際,禁錮思想,阻礙科技文化的進步與發展一個國家的良好發展應當創設自由、民主、開放、創新、法制的社會環境。改革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創立進士科標志開創科舉制完善增加考試科目殿試、武舉進一步發展改革發展科舉制增加科舉取士名額僵化八股取士隋煬帝唐朝宋代明清回顧所學知識將科舉制發展歷程補充完整。歷代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秦: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明朝:八股取士叁民族關系第三章節明朝形勢圖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對東北女真等部直接管理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對東北女真等部直接管理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庫頁島,在明朝前期就已納入有效管理。北方: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為王,并達成通貢和互市的協議“隆慶和議”結束了明朝與蒙古約200年的敵對狀態此后明朝與蒙古之間很少爆發大規模戰爭。課堂小結( ?。?.年代尺有助于培養歷史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下圖所示年代尺上的“?”處應填入A.蒙古滅金 B.朱元璋稱帝C.靖難之役 D.隆慶和議明朝的建立B( )2.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廢除了丞相制和中書省,規定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調兵權統歸兵部;地方各省設三司,互不統屬。其目的是A.強化皇權 B.解決倭患 C.增強國力 D.發展科舉強化皇權A( ?。?.表格歸納法有利于總結規律,得出結論。通過下表,能得出的結論是A.皇帝權力不斷加強 B.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不斷加強C.丞相權力不斷加強 D.中樞機構辦事效率不斷下降朝代 措施秦朝 進一步廢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宋朝 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元朝 在地方設10個行省,在行省之下設置路、府、州、縣明朝 設立“三司”,分散行省的權力B( )4.明朝科舉考試對字數有嚴格規定,命題范圍局限在“四書”“五經”中,答題議論內容必須根據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等書仿摹,以古人語氣“代圣賢立言”。這表明明朝A.考試內容簡單 B.士人思想活躍C.思想專制加強 D.文化發展興盛 科舉考試的變化C(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認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此觀點重在說明八股取士的A.原因 B.形式 C.目的 D.危害D( )6.隆慶四年,明朝與蒙古達成和議,蒙古首領俺答汗在答謝表中說道:“臣等生齒日多,衣服缺少?!呁庖安荼M燒,冬春人畜難過,……乞敕各邊守臣各立市場,聽番漢人等每年互相買賣一次?!甭c和議A.徹底解決了明朝邊疆的危機B.規范了明朝朝貢貿易的秩序C.順應了民族關系發展的趨勢D.調整了我國農牧經濟的格局民族關系C( ?。?.如右圖為《明朝形勢圖》,據圖可知A.長城成為明朝與韃靼的政權分界線B.中國的現代版圖在明朝已完全形成C.漢族、蒙古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權同時并存D.南海諸島、小琉球等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