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方略(二十九)二戰后的世界變化一、時空觀念二、考點梳理【考點1】冷戰1.含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2.原因:美、蘇兩國的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使雙方的對抗、沖突不斷加劇。3.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開始 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發展 1947年美國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基本形成 1949年德國分裂,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最終形成 1949年美、英、法等12個國家成立“北約”,1955年蘇聯同7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成立“華約”,兩大集團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形成【考點2】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1.歐洲的聯合(1)目的:聯合自強以提高國際地位。(2)過程(3)影響: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2.美國的發展時間 概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積極拓展世界市場,應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刺激了經濟的繁榮,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20世紀七八十年代 發展速度放緩20世紀90年代以后 出現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經濟進一步發展3.日本的崛起原因 外因 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冷戰開始后,美國積極扶持日本;朝鮮戰爭爆發后獲得大量軍需訂單內因 日本政府利用當時有利的外部環境,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大力引進先進技術表現 1968年,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國際地位得到提升影響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謀求成為政治大國的欲望日益強烈,軍費開支不斷增加,引起亞洲鄰國的關注和不安4.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1)過程(2)影響①積極:緩和階級矛盾,創造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穩定的社會環境。②局限:不能解決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考點3】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1.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1)經互會建立:1949年,蘇聯同保加利亞等國家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蘇聯通過經互會幫助東歐國家克服了戰后經濟困難;按照蘇聯模式對這些國家進行了全方位的內部改造。(2)中蘇關系①建交:1949年,蘇聯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②締約:1950年,中蘇締結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2.蘇聯的發展與改革名稱 措施 評價赫魯曉夫改革 (1)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2)經濟①農業:發動墾荒運動;發展飼料生產,廣種玉米;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改行收購制;②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 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弊端,并且存在嚴重偏差勃列日涅夫改革 (1)經濟: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加強經濟刺激(2)軍事:把科技進步的重心放在軍事方面 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呈現出畸形發展狀態戈爾巴喬夫改革 (1)經濟:實施加速經濟改革的方案(2)政治:放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主動放棄黨對新聞輿論的領導權 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也隨之加劇3.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項目 蘇聯解體 東歐劇變開始時間 1991年年底 20世紀80年代末原因 根本 蘇聯模式的弊端直接 改革失敗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危機外因 西方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實質 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社會主義→資本主義)【考點4】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1.萬隆會議(1)召開:1955年4月,亞非29個國家和地區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第一次亞非會議。(2)成果: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3)萬隆精神:體現了亞非國家和地區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精神。(4)影響①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②從萬隆會議開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③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逐漸推行開來。2.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時間 概況1951年 利比亞宣布獨立1952年 埃及爆發革命,1953年成立共和國1960年 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1962年 阿爾及利亞獲得獨立1990年 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3.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1)古巴革命:1959年,卡斯特羅等人領導武裝斗爭,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又挫敗了美國支持的雇傭軍入侵,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2)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1999年年底,巴拿馬從美國手中收回了運河區的全部主權。三、課堂訓練1.1948年,朝鮮半島分裂成社會主義國家朝鮮和資本主義國家韓國。1949年,德國分裂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這些現象表明( )A.冷戰造成國家分裂 B.民族解放浪潮高漲C.二戰造成地區分裂 D.多極化趨勢的萌發2.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英國《社會保障及有關服務》報告就強調了政府統一管理保障項目的原則,戰后奧地利、聯邦德國等西歐各工業國的社會保障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普及化、全民化的方向發展。社會保障在西歐各國的確立和普及( )A.有利于經濟發展,穩定社會環境B.受到民主、自由思想的感召C.解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D.體現資本主義的民主平等3.1949年4月,蘇聯作家協會計劃從1949年到1950年,出版10到15本旨在揭露美國生活方式與展現勞動人民貧窮狀況的紀實著作。1949年6月,聯共(布)中央宣傳鼓動部向馬林科夫呈送一份報告,要加快無短波收音機的生產速度并增加產量,以作為與境外反蘇廣播斗爭的工具。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冷戰背景下美蘇文化領域斗爭B.蘇聯關注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C.蘇聯加強對社會主義陣營控制D.美國在美蘇爭霸中尚處于守勢4.二戰后,美國聯合西歐一些國家簽訂條約。該條約旨在確保成員國之間在軍事上的合作與防御,防止外部威脅,特別是蘇聯的侵略。材料中的“條約”應為( )A.《凡爾賽和約》 B.《華沙條約》C.《聯合國家宣言》 D.《北大西洋公約》5.1943﹣1944年,美國發行了幾部電影,贊揚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態度與行動。到40年代末,這些電影又成為批判對象,劇本撰寫人及主演被納入黑名單或遭遇審查。這折射出( )A.兩極格局已經形成 B.文化成為冷戰的焦點C.雅爾塔體系的崩潰 D.美蘇兩國關系的變化6.從1947年開始到1951年結束,馬歇爾計劃共花出去了131.5億美元,這些錢的相當部分以各種方式回到了美國企業家手里。從這些錢的用途來看,美國是通過馬歇爾計劃把國內過剩的產能轉移到了歐洲,給自己培養了戰后的新市場,并且讓歐洲比過去更加依賴美元。這反映出馬歇爾計劃( )A.推進了冷戰政策的實施B.導致了兩極格局的形成C.消除了共產主義的影響D.阻礙了歐洲的經濟恢復7.如表是一部歷史著作的目錄(部分)。其中①處應為( )第一章美蘇的對立 美國謀求世界霸權 蘇聯尋求國家安全第二章冷戰的 開始 盟友變為對手 ①_____第三章兩大集團的形成A.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B.西歐國家走向聯合C.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D.聯合國作用的增強8.錢乘旦先生在《不平衡發展現代化》一文中稱:“西方現代化經幾百年的發展,其優與弊都已經十分清楚。二戰后企圖修補這個社會,修補在兩個方向上進行:一是修補資本主義,二是修正民族國家。”下列措施中,旨在“修補資本主義”的是( )A.開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B.成立北大西洋公約C.成立世界貿易組織 D.建立社會保障制度9.表格歸納同類事物是有效學習的方法之一。如表所列事件可以歸納的主題是( )時間 歷史事件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60年 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1990年 納米比亞獨立1999年 巴拿馬收回運河區全部主權A.亞非拉國家的獨立與發展B.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C.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D.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10.1992年俄羅斯煤、石油、煤氣價格較上一年度上漲4倍,居民用電、藥品和醫療用品價格上漲3倍,面包、牛奶、植物油以及供暖價格上漲2倍。材料反映俄羅斯( )A.受到蘇聯解體沖擊 B.堅持計劃經濟體制C.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D.喪失世界大國地位11.二戰后,世界歷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45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在演講中說:“法國人和德國人必須把過去的事一筆勾銷,要彼此合作和意識到他們都是歐洲人。”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說:“我是一個德國人,但我也是且一直是一個歐洲人——我向來致力于同法國取得諒解,沒有這種諒解,就不可能有一個歐洲。”(1)根據材料一指出戴高樂和阿登納的共同主張,并用20世紀60年代和90年代的史實印證這一主張。材料二 二戰結束后,日本為了快速進行國家重建,于1952年頒布了《企業合理化促進法》,減免企業稅。20世紀50年代共引進1029項技術,其中包含了機械、電力、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等重化工業技術。1961年前后,日本各地出現了企業自辦“中央研究所”的熱潮。到20世紀70年代,日本民間企業的研究人員數已經達到大學科技部門研究人員數的兩倍。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之后,日本建立具有最高決策職責的綜合科學技術會議,同時將日本科技廳和文部省合并為文部科學省。(2)根據材料二,概括日本發展科技的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戰后日本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材料三 二戰后亞非拉國家政治發展歷程1947年 印度獨立1955年 召開萬隆會議1960年 非洲獨立年1990年 納米比亞獨立1999年 巴拿馬收回巴拿馬運河區全部主權(3)二戰后亞非拉國家獲得新發展,請根據材料三概括“新發展”的表現。12.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1947年6月,在美國的指使下,英法建議歐洲各國就自己的經濟資源提出報告,……再由美國提出援助的方式和條件。7月2日,莫洛托夫奉命宣布退出會議,并發表聲明,譴責援助的真正目的是要把歐洲分裂成兩個集團,為某些謀求霸權的強國的利益,利用一些歐洲國家去反對另一些歐洲國家。——摘編自《世界史 現代史編》材料二: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使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完全破產。為打敗日本這一美國在遠東地區的主要敵人,美國在二戰后仍堅持把日本作為敵國加以約束。戰后,隨著美蘇在歐洲問題上矛盾的激化,喬治 凱南向國務卿馬歇爾建議,美國必須采取向日本提供經濟援助、緩和賠償等一系列政策。——摘編自《戰后初期美國對韓、日政策的戰略演變》材料三:20世紀50年代,美國在軍事、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對菲律賓提供援助。其中,軍事援助在援助總額中所占比重高達40%﹣60%。因戰爭爆發,1950年起,美國對菲提供的軍事援助持續遞增,到1953年戰爭結束時達到3.74億美元的最高值。——摘編自《冷戰背景催化下的美國對菲律賓援助》請回答:(1)材料一中“援助”計劃的提出者及本質是什么?據材料,概括莫洛托夫“譴責援助”的理由。結合所學,歐洲哪一國家被“分裂成兩個集團”?(2)美國“門戶開放”政策得以實現得益于哪一會議的召開?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隨著美蘇在歐洲問題上矛盾的激化”,美國對日政策的變化和20世紀60年代日本崛起的具體表現。(3)據材料三,概括美國對菲律賓援助的特點。結合所學,分析“美國對菲提供的軍事援助持續遞增”與哪一戰爭有關?(4)綜上所述,分析影響美國選擇“援助”對象的主要因素。參考答案1-10 AAADD AADAA11.(1)主張:都主張法德和解;推進歐洲一體化。史實:20世紀60年代:歐共體成立。20世紀90年代:歐盟成立。(2)措施:制定法律法規減免企業稅;強化技術引進與吸收;加大企業自主研發力度;培育國內科技人才;建立并改革政府科研機構。(答對任意三點即可)成就:1968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3)表現:帝國主義殖民體系逐漸瓦解;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國際舞臺。12.(1)提出者:馬歇爾。本質:通過經濟援助,控制西歐,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稱霸世界。理由:把歐洲分裂成兩個集團,為某些謀求霸權的強國的利益,利用一些歐洲國家去反對另一些歐洲國家。國家:德國。(2)會議:華盛頓會議。變化:由把日本作為敵國加以約束向到向日本提供經濟援助、緩和賠償等進行轉變。表現:1968年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第二經濟大國。(3)特點:援助領域廣泛;軍事援助在援助總額中所占比重較大。戰爭:朝鮮戰爭。(4)主要因素:國家利益、意識形態以及地緣政治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