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岑 參部編版·語文·七下·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逢入京使新課導入盛唐時代,是邊塞詩空前繁榮的時代,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他們為盛唐詩壇增添了一抹不一樣的色彩。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岑參的詩歌世界,去看看偶遇入京使的他,會有哪些不一樣的感慨吧!學習目標1.朗讀詩歌,讀準字音,注意節奏。2.結合注釋了解大意。3.理解詩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悟思鄉情懷。作者簡介岑參,唐代詩人,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岑參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寫作背景此詩作于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上任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自由朗讀詩歌,采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讀準字音、節奏。逢入京使岑 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回京城長安的使者淚流縱橫的樣子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園路途遙遠的樣子請求,煩勞捎口信遇到解讀詩歌的意思譯文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滿面龍鐘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干。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只有托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深入探究詩中表達了詩人遠涉邊疆的思鄉懷親之情的哪句?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于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他一方面有對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深入探究詩中表現作者強烈思想感情的是哪句?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家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涌上心頭。深入探究詩中表現作者強烈思想感情的是哪句?“雙袖龍鐘淚不干”,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深入探究因為岑參是第一次到西域,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頓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作者逢入京使為什么要托他報平安?深入探究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他一方面有對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與思念親人之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這首詩描寫了詩人遠涉邊塞,逢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場面,表達了詩人濃烈的思鄉之情,同時也蘊含著詩人渴望功名之志。課堂小結板書設計逢入京使故園東望雙袖相逢 無紙筆君 傳語 報平安思鄉之情渴望功名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