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0張PPT)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 外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其五)》15* 無言之美學習目標1. 整體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點)2.學習舉例論證的方法。(難點)3.學會欣賞藝術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無言之美”,培養良好的審美素養。(素養)知識備查作者簡介朱光潛(1897—1986),別名孟實,安徽桐城人。美學家、翻譯家。他提出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美是一種價值等觀點。主要作品有《文藝心理學》《談美》《西方美學史》等。背景資料知識備查朱光潛先生的美學體系涉及美、藝術作品、審美經驗和審美教育等基本問題,展現了美學大師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朱光潛先生引導我們流連在音樂美、建筑美、圖畫美、書法美之間。他告訴我們,這首曲,這幅畫,美在哪里,從各個方面告訴我們如何領略美。只有真正學會欣賞,才能懂得無言之美。預習檢測讀一讀liáomiǎoqínqǐnɡxǔpínyùnchènchuàngniānàipìjiāzhūqī寂寥縹緲擒住頃刻栩栩如生顰意蘊銖兩悉稱悲笳愴然曖曖譬如信手拈來慘戚預習檢測讀一讀附麗姑且籠統蛾眉諺語心曠神怡輕描淡寫目不忍睹gūfùlǒngyànkuàngdàndǔéyí詞語解釋預習檢查瞬息萬變意蘊籠統銖兩悉稱心曠神怡目不忍睹惟妙惟肖內在的意義;含義。缺乏具體分析,不明確;含混。形容兩方面輕重相當或優劣相等。心情舒暢,精神愉快。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慘。形容描寫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動。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有很多變化。形容變化很多很快。閑情逸致輕描淡寫信手拈來安閑的心緒和超逸的興致。著力不多地描寫或敘述;談問題時把重要問題輕輕帶過。多指寫文章時能自由純熟地選用詞語或應用典故,用不著怎么思考。詞語解釋預習檢查整體感知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圈畫出解釋“無言之美”的含義的句子,來說一說自己的理解。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完全傳達情緒意旨,假使能夠,也并非文學所應希求的。一切美術作品也都是這樣,盡量表現,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整體感知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圈畫出解釋“無言之美”的含義的句子,來說一說自己的理解。拿美術來表現思想和情感,與其盡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與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說出來,不如留一大部分欣賞者自己去領會。因為在欣賞者頭腦里所產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較盡量流露的還要更加深刻。換句話說,說出來的越少,留著的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流行語中有一句說:“言有盡而意無窮。”無窮之意達之以有盡之言,所以有許多意,盡在不言中。文學之所以美,不僅在有盡之言,而尤在無窮之意。推廣地說,美術作品之所以美,不只是美在已表現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現而含蓄無窮的一大部分, 這就是本文所謂無言之美。 ——朱光潛整體感知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給課文劃分層次并概括層意。第一部分(1、2):引論。以孔子和子貢的對話,引出“無言”的話題。第二部分(3—6):分析“言”“意”關系及文學要達到盡善盡美的條件,并由此提出問題。第三部分(7—12):分析問題。從圖畫、文學、音樂、雕刻等角度來論述“無言之美”。第四部分(13):得出結論。綜合前文,歸納論點,揭示無言之美的奧秘。精讀細研首先,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貢的對話,引入“無言”這一話題,從而展開了對“無言之美”的論述;其次,以這一事例為引,故事性強,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的作用。1.文章開頭作者是怎樣引出“無言”這一話題的?有什么作用?精讀細研2.作者從哪些方面證明了“無言”也能產生美?文章中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照片圖畫對比無言之美精讀細研作者是從兩個方面進行對比的,一是哪一個更“和自然逼真”,二是哪一個引起的美感更濃厚。通過對比,說明盡管相片能更逼真、完整地反映實物,而圖畫只是選擇性的、理想化的表現,但圖畫比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濃厚,這就通過類比,說明了“言不必盡意”所帶來的“無言之美”。說一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將相片和圖畫進行對比分析的?其作用是什么?精讀細研言不盡意,也不必盡意無言之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文學上的“無言之美”意蘊之美精讀細研言不盡意,也不必盡意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精讀細研怨 情李白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精讀細研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陶淵明歸園田居后出塞杜甫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悲笳數聲動, 壯士慘不驕。精讀細研音樂上的“無言之美”無聲之美精讀細研聽得見的聲調固然幽美,聽不見的聲調尤其幽美。——英國詩人濟慈《希臘花瓶歌》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琵琶行》精讀細研精讀細研雕塑上的“無言之美”含蓄之美菩薩低眉金剛怒目精讀細研希臘雕刻《拉奧孔》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李白《怨情》朱光潛點評:雖然說明了詩人的情感,而所說出來多么簡單,所含蓄的多么深遠。寫“怨情”,已滿口說出,卻有許多說不出,使人無處下口通問。如此幽深!——嚴羽(南宋)兩首詩的共同點就在于有限的語言隱藏著無限的情韻,這就是含蓄的表達,也就是“無言之美”。說出來的越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稍有美術口胃的人都覺得圖畫比相片美得多本文論無言之美,只就美術一方面著眼。其實這個道理在倫理、哲學、教育、宗教及實際生活各方面,都不難發現。老子《道德經》開卷邊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就是說倫理哲學中有無言之美。儒家談教育,大半主張潛移默化,所以拿時雨春風作比喻 。佛教及其他宗教之能深入人心,也是借沉默神秘的勢力。——朱光潛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這話表面看去,不通已極。但是實含有至理。……人生最可樂的就是活動所生的感覺,就是奮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們如何能嘗創造成功的快慰?這個世界之所以沒滿,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又想象的天地,換句話說,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朱光潛概括主題課堂小結本文以文學、音樂、雕塑等各類具體的藝術作品為例,分析了文學的言不必盡意,音樂的無聲勝有聲,以及雕刻的含蓄不露等表現出來的“無言之美”,闡述了“說出來的越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這一美學觀點。合作探究1.作者是怎樣論述“無言之美”的?請你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子貢的對話中引出無言的話題。并點明要從美術的角度關注無言之美。接著論證言和意的關系,并用以言達意的文學為例,說明文學乃至一切藝術都是盡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意表意,也無需全然用言表意,從而引出了對無言之美的論述。合作探究2.品味下面一段話,你能以前面學過的一篇課文或讀過的一篇詩文為例,說說你從中體會到的無言之美嗎。拿美術來表現思想和情感,與其盡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與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說出來,不如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去領會。因為在欣賞者的頭腦里所產生的印象和美感,稍有含蓄比盡量流露的還要更加深刻。合作探究以課文《孤獨之旅》為例,文章以鴨子下蛋結尾,給讀者留下了足夠大的想象空間,鴨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許要抒發自己長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我們在腦中構造圖景,這就是一種“無言之美”。學后感悟課堂小結感悟一:同樣的東西,也許有人認為美,有人認為不美,差別就在于心境。所以,看似與生活并無直接關聯的美學,實際上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感悟二:倘若每件事都盡善盡美了,自然沒有希望發生,更沒有努力奮斗的必要。人生可樂的就是活動所產生的感覺,就是奮斗成功而得到的快慰。寫作特色 論據充分,論證嚴謹。一方面,作者為了論述自己的觀點,所舉的事例非常充分、詳細。如為了說明文學作品中的無言之美,不僅列舉了《論語》中的例子進行分析,還用陶淵明、錢起、陳子昂、李白、杜甫等人的詩句加以佐證,不但有寫情,而且有寫景,有詳有略,增強了說服力。另一方面,作者不僅從文學的角度,還從圖畫、音樂、雕刻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角度進行論證,使讀者對“無言之美”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對文中的觀點產生更大的認同感。寫作特色 語言優雅,風格靈活。文中運用的書面語較多,如“筆之于書的和存之于心的銖兩悉稱,絲毫不爽”“非唯不能,而也不必”等,這些句子與本文的語言風格相符,給讀者帶來一種典雅的美感。除此之外,作者為了把道理講清楚,還靈活運用了口語表達,如“我們所想說的話,我們都吐肚子說出來了”,使讀者更易于理解,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觀點。板書設計由孔子的話引出話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言越少,美感越大越深越真切文學:言不必盡意雕塑:含蓄不露不“吐肚子”懂無言之美音樂:無聲勝有聲課堂檢測A.意蘊(yùn) 縹緲(miǎo) 銖兩悉稱(chèng)B.譬如(pì) 涕下(tì) 東施效顰(pìn)C.曖曖(ài) 悲笳(jiā) 心曠神怡(yí)D.悲愴(chuàng) 流露(lòu) 寥寥無幾(liáo)C【解析】A項,“稱”應讀chèn ; B項,“顰”應讀pín ; D項,“露”應讀lù。1.下列畫線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課堂檢測A.跡象 散碎 混整 諺語B.絲毫 攝影 蘢統 祥細C.含蓄 神象 慘酷 派遣D.宏狀 寂寥 頃刻 姑且A【解析】B項,“蘢”應為“籠”,“祥”應為“詳”;C項,“象”應為“像”,“慘”應為“殘”;D項,“狀”應為“壯”。2.下列詞語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課堂檢測①從戰國到魏晉長達八百年的歲月里,中國人主要用竹簡寫字、刻字、著書立說。②中國先民不僅編竹為筏,還將竹片作為文字的載體。③孔子因勤于讀書,把牛皮繩多次翻斷,于是有了“韋編三絕”的佳話。④儒家經典很多寫在竹簡上。⑤人們先砍竹削片,曬干后鉆孔,再用牛皮繩串起來編結成書,就是所謂的“韋編”。D3.(2022·湖北十堰)將下面句子組成語意連貫的一段話,順序排列最恰當的一項是( )課堂檢測⑥由于竹簡的利用,中國文字記載的經典得以保存傳世,可以說竹子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及歷史文獻的傳播立下了汗馬功勞。A.⑥④①②③⑤ B.②⑥④⑤③①C.⑥②①④⑤③ D.②⑤③①④⑥【解析】本題考查句子排序。通讀句子,可知語段重點介紹了竹子做成的“竹簡”在文化傳承中發揮的重要作用。②句從介紹竹子入手,以竹筏過渡,引出竹片記錄文字的功用,可作首句。⑤句緊跟②句具體介紹竹子是如何經加工被編結成書的,引出“韋編”的說法。與此關聯最緊密的是③句,這里提到“韋編三絕”的故事。到此,“竹簡”的基本概念說清楚了,然后要介紹竹簡記錄和傳承文化的功用。①④⑥句中,①句概說竹簡記錄文化的歷史,應放在前面,④句具體舉例,應放于其后,⑥句總結竹簡的文化意義,應該放在語段的最后。拓展閱讀拓展探究①古往今來的中國文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構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對個人品行的養成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對我們民族意志的鍛造,起到價值觀的奠基與導引作用。中國文學肩負著構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拓展探究②文學對民族精神的構建,要從個人品行的養成和提高入手。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既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間。所思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運用文學的手段,塑造當時社會樸實的理想人格。如《詩經》涉及玉的篇目多達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潔,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貴,更體現為不容玷污,拒絕同流合污。周敦頤的《愛蓮說》更是將這種文學手段進一步升華;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這種人格,經得拓展探究起各種挫折和磨難,在任何威逼利誘前都永不變節。這種文學實踐及其對民族精神的構建,既是上古到當代的中國文學中的藝術要素,更是融入文學活動全過程的經緯線。③中華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無不與文學構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劉禹錫、“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他們千百年來之所以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與堅定:無論何時何地,無論面對怎樣的威脅和誘惑,他們心中的信念絕不動搖,自身節操穩如磐石。④文學對民族精神的構建,更體現在對民族意志的鍛造上。民族意志是眾多個體精神品格的凝聚。歷史上,中華民族面臨強敵入侵時,總能升華堅韌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與事跡不計其數,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的視野與思維,足以在高度肯定歷史人物的同時,對其當代意義予以重新闡釋。金庸的武俠小說正是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將評價歷史人物與事件的角度,轉為對天下蒼生是否真正脫離苦難、是否能夠安居樂業的關注和思考。這些文學作品都是在鍛造民族精神,通過感召廣大民眾,化育普通百姓,為熔鑄民族意志打下廣泛而堅實的基礎。拓展探究⑤中華民族的精神構建,已綿延數千年。文學在新世紀履行構建使命時,更為我們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內涵。既要弘揚傳統文學之精華,又要符合我們國家在當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們要讓文學順應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構建使命的重擔。拓展探究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中國文學肩負著構建民族精神的使命。2.分析本文第②段與第④段不能調換的原因。第②段和第④段的內容與第①段中的“它不僅對個人品行的養成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對我們民族意志的鍛造,起到價值觀的奠基與導引作用” 相照應。第②段從論述個人品行的養成和提高入手,第④段從對民族意志的鍛造上闡述,二者是遞進關系,所以不可調換。拓展探究4.結合本文,按第③段畫波浪線的句式,補寫一個事實論據。舉例論證,具體論證了文學對民族精神的構建要從個人品行的養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進而論證中心論點,使論證充分,更有說服力。示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辛棄疾等。拓展探究3.文中第②段畫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課下作業你認同朱光潛先生提出的“無言之美”嗎?結合你看到的美術作品,聽到的音樂作品,或讀到的文學作品,談談你的想法,寫下來與大家分享。提示:認同或者不認同皆可,有理有據,能夠自圓其說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