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下《賣炭翁》任務型教學設計【教材分析】一、單元意識八下第六單元導語指出,本單元的課文主要是憧憬美好的社會生活,反思現實的生存狀態。所選的課文都是傳統的名家名篇:有對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對學習生活、理想社會的期望有“不平則鳴”的吶喊有對民生疾苦的同情這些詩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現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懷。學習本單元,要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培養文言語感;注意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句式,欣賞課文中精彩的語句;還要學習古人論事說理的技巧,體會他們的人生感悟,從中得到思想啟迪和情感陶冶。因此本單元除了學習文言文基礎知識(文言詞語、句式)和論事說理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發揮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從古人身上學習哲思與情懷,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二、文本解讀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賣炭翁》課后練習題二講述了賣炭翁以伐薪燒炭艱難維持生計卻橫遭搶奪的悲慘故事。課后的知識鏈接中,白居易的《新樂府序》寫道: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斷為五十篇。篇無定句,句無定字,系于義,不系于文。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義也。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文章歌曲也??偠灾?,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主張平易易懂、言辭真切、事件真實、語言流暢。這個重要的主張可以貫穿課堂始終,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寫作水平。課后思考探究題二問:從《賣炭翁》中可以看出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針對這個問題,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補充相關背景知識,如宮市制度、宦官專權等歷史背景。詩人的態度又是怎樣通過對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現出來的?結合文本進行分析,抓住重點詞句,利用情境活動,把握作者態度。結合詩句簡要分析對賣炭老人及宮使形象的刻畫。積累拓展要求背誦本詩??刹捎枚喾N朗讀的方式,使課堂書聲朗朗。并讓學生任選一首詩,發揮想象,增加一些細節,改寫成一則小故事,當作本節課的課后作業。【教學目標】語言運用:熟讀成誦,使學生體會“古體詩”在句式、用韻等方面的特點。思維能力:比較聯讀,分析三首詩在中心事件、社會現實、態度情感、詩眼方面的異同,使學生體會現實主義詩歌“合為事而作”。審美創造:以讀促悟,感受詩人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情懷。文化自信:引導學生結合詩歌背景、內容,挖掘內涵及主旨,探究杜甫、白居易在生存困境中的精神突圍。【教學重點】概括故事內容,學習描寫、對比的手法,分析賣炭老人和宮使的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態度。【教學難點】跨越時代,體會白居易的文學主張和情感態度,產生自己獨特的情感領悟。【教學方法】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運用啟發法、情景演繹法、問答法等多種方法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教學過程】一、走進現實主義詩歌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詩人。讀《石壕吏》,我們看到了一位旁觀者,目睹了一戶普通人家的家破人亡,感受到戰爭帶給人們的苦難,感受到杜甫對民生疾苦的關懷。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我們看到一位身處困境卻不忘人民疾苦的慈悲的偉大的詩人,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時代呼吁。讓我們進入課文,走進白居易的現實主義詩歌,去看看詩人所見之事,感悟詩人所思所想。二、文見人品快速瀏覽課文,從中尋找關于作者的相關信息,學習預習的方法。(預習不只是預習課文內容,要將課文正文、注釋、課后習題和知識鏈接結合起來。在平時做試題也應如此,綜合利用一切有用的信息。)1.唐代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詩人。2.選自《白居易集》卷四。詩人創作組詩《新樂府》五十首,本文是其中第三十二首。(第126頁注釋①)3.《賣炭翁》講述了賣炭翁以伐薪燒炭艱難維持生計卻橫遭掠奪的悲慘故事。(課后練習二)4.文學主張——《新樂府序》指出: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斷為五十篇。篇無定句,句無定字,系于義,不系于文。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義也。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文章歌曲也??偠灾?,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課后知識鏈接)評價詩人:筆諍時政,心在蒼生,萬戶爭傳新樂府。堤建西湖,神歸東路,千秋永祀老詩翁。三、讀順音義1.讀準字音翩翩兩騎(qí);系(xì)向牛頭充炭直。2.讀出節奏文章以七言為主,常以四/三、二/二/三的形式,本文以四/三居多。3.讀懂文意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展示分類整理的重點文言字詞和句式。煙火色:煙熏火燎的顏色。敕:指皇帝的命令。叱:吆喝。直:同“值”,價錢。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省略句,省略了主語,翻譯時要補充省略部分。四、感知故事內容任務一:讀——老翁之事。現如今信息傳播渠道廣,進入自媒體時代,甚至還存在許多歪曲事實的現象。假如你在集市看到這一幕,為了如實報道事實,發揚白居易“言直而切”“事核而實”的行文要求,運用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學習的新聞有關的知識,寫一則消息,快速報道這個事件。消息主要由五個部分組成:標題、導語、主題、背景、結語。1.完成標題、導語寫作。(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結果如何)人物 賣炭翁、宮使事發地點 市南門外 事發時間 貞元末一日中午消息 標題 賣炭翁炭被奪(學生自由發言) 導語 貞元末一日中午,賣炭翁燒炭千余斤,辛苦運炭至市南門外,炭被宮使用半匹紅紗一丈綾奪走。五、析人物形象,學習描寫、對比的手法任務二:發——正義之聲。1.結合注釋,了解背景詩人自注云:“《賣炭翁》,苦宮市也。”唐德宗貞元末,宮中派宦官到民間市場強行低價買物,名為“宮市”,實為掠奪。2.深入調查,詳實報道不知全貌,不予置評。深入調查,了解賣炭翁的遭遇,真實地報道,替老翁發出正義之聲,為他討回公道。請同學們結合第一段中的具體詩句進行思考,這則新聞報道還應該寫些什么?我會寫賣炭翁、宮使的 ,抓住“ ”一詞/句,運用 描寫,表現賣炭翁/宮使是個/群 的人,因為 。預設1:我會寫賣炭翁的外貌,我會抓住“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一句,表現賣炭翁是個年老、辛勤勞作的人,因為他的臉因為常年燒炭熏得煙熏火燎的顏色,雙鬢頭發發白手指都發黑,嵌入了木炭的顏色。(相機指導朗讀,“煙火色、蒼蒼、黑”這些顏色詞要重讀,讀出賣炭翁的辛勤不易。)預設2:我會寫賣炭翁的心理,抓住“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一句,表現賣炭翁是個窮苦、艱難的人。因為他身上穿著單薄的衣裳,擔心炭的價格便宜卻希望天氣寒冷一點。(相機指導朗讀,“可憐、心憂、愿”這些情感詞重讀,讀出這種對比,讀出賣炭翁生活的艱苦。)預設3:我會寫賣炭翁的運炭的環境,我會抓住“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表現在如此惡劣的天氣,賣炭翁要在大雪天的清晨架著一車炭去賣,側面寫出賣炭翁是個貧困的人。(相機指導朗讀,“夜、一尺雪、曉、冰轍”這些環境描寫的字詞,讀出賣炭翁運炭的艱辛。)預設4:我會寫賣炭翁的休息的環境,我會抓住“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表現賣炭翁是個疲憊、貧困的人,因為到了中午,牛困人餓,賣炭翁在集市南門外泥地里休息。(相機指導朗讀,“牛困人饑、泥中歇”這些地方要重讀,讀出賣炭翁的疲憊和可憐。)齊讀第一段:抓住賣炭翁的外貌、動作、心理等人物描寫對賣炭翁燒炭、運炭的描寫,寫出對賣炭翁的貧困、辛勤、艱難、疲憊。(相機啟發引導:你還會抓住哪些方面,為老翁發正義之聲,替他討回公道呢?)預設5:我會寫宮使的外貌和身份,抓住“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一句,表現宮使是一群地位較高的人,因為他們的穿著和“翩翩”輕快的樣子,知道他們的身份是皇宮里的太監和太監手下的爪牙。由此可見,他們代表的是上層統治者。預設6:我會寫宮使的動作,抓住“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句,表現宮使是一群蠻橫無理、橫行霸道的人。因為他們手里拿著文書,說著皇帝的命令,調轉車頭對牛吆喝把它牽向皇宮。(相機指導朗讀:“把、稱、叱、牽”這些動詞重讀,讀出宮使的蠻橫無理、仗勢欺人。)六、悟情感,把握主旨1.由表及里,剖析現實一篇優秀的新聞報道,除了要具有真實性、時效性,也要有思想性,要弘揚正能量;要針砭時弊,發人深思,為弱勢群體發聲。發揚白居易“卒章顯其志”的寫作要求,我們來探求背后的真意。(1)賣炭翁悲慘結局齊讀第二段: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補充背景知識】唐代商品貿易,錢帛并用,但是“半匹紅紗一丈綾”遠遠低于一車炭的價值。一匹紅紗約200文錢,半匹是約100文錢,一丈綾約500文錢。但是紅紗和綾兩種絲織品是供達官貴人使用,不能自由貿易。天寶年間(742-756年)木炭價格等質量每斤1.5文到3文。這是一種強烈的對比,揭露了宮市制度的黑暗,名為宮市實為掠奪。齊讀課文,文中像這樣的對比還有很多,比如“可憐身上衣正單”與“心憂炭賤愿天寒”心理對比;比如“滿面塵灰煙火色”與“翩翩”“黃衣使者白衫兒”外貌神態對比,“一車炭,千余斤”與“半匹紅紗一丈綾”對比。(2)由表及里,深層剖析讀完詩歌,配上課文插圖,老師腦海中一直浮現著一架極度傾斜的天平,你們知道天平的兩邊放著的是什么嗎?(學生自由發言)仗勢欺人、蠻橫無理的宮使和高高在上的統治者——窮困艱難、無可奈何的賣炭翁和低人一等的底層勞動人民。2.不平則鳴,為民發聲(1)詩人心情詩人目睹此情此景,以什么樣的心情寫下的《賣炭翁》?“可憐”,可憐賣炭翁年事已高還要去砍柴燒炭,可憐賣炭翁為了生計,身上穿著單薄的衣服卻還希望天氣寒冷,可憐他在寒冷的天氣獨自一人將一車炭運去很遠的集市賣;可憐他牛困人饑,只能在泥地里歇息。(只是可憐賣炭翁一個人,更是廣大底層勞動人民。)由此可出一個關心民生疾苦,滿懷慈悲之心的詩人?!翱珊蕖保瑢φ虅萜廴恕⑿U橫無理的宮使的痛恨,對上層統治者的批判。(2)背景配樂朗讀白居易目睹此情此景,寫下了“辭質而徑”“言直而切”“事核而實”的《賣炭翁》。請同學們朗讀,讀出賣炭翁生活的不易與無奈,讀出詩人對底層人民的可憐與同情,讀出詩人對宮使仗勢欺人、蠻橫無理行為的痛恨。終南山下,長安城南,住著一個靠砍柴燒炭為生的老人,你看他“ , ,”渾身上下布滿滄桑。他長期勞作,辛苦燒炭,得來的錢做什么用?只是為了“ ?!鄙罾Э?,處境艱難,他的心里卻充滿矛盾:“ , ?!迸@哿耍损I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卻只能“ ?!?br/>伴著輕快的馬蹄聲,遠遠地來了兩個人,他們是誰???“ ?!彼麄儾坏壤先朔磻?,立馬就“ , ?!卑岩卉囂砍蕦m拉去,那是老人辛辛苦苦燒出的千余斤炭??!使者們就這樣硬拉走了,老人百般不舍,卻又無可奈何,牛頭上掛著的是炭的價錢,只有“ 。”七、不平則鳴,思自身之責任務三:思——少年之責。全班齊讀《賣炭翁》,從白居易身上我們看到了文字的力量。從前輩精神領悟吾輩責任,同學們看課后知識鏈接,結合白居易的文學主張,學完《賣炭翁》之后,發一條朋友圈,發表感想,思考自己身上的責任。示例:從白居易身上,我看到了一位滿懷慈悲之心的偉大的詩人。國事甚微,朝廷昏暗,宦官專權、百姓悲慘,文弱的書生,以筆為武器,以詩為口舌,將自身前途放在一邊,為社會改革鳴鑼開道,為百姓疾苦呼吁吶喊。示例:從現實角度而言,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不管是可能存在于我們身邊的校園霸凌,還是像課文中的非法侵占;不管是法律工作者,還是文學創造者,還是平凡的普通人,敢于為正義發聲,為被屈者吶喊,我們才能維護屬于我們的公平公正。八、作業布置將課文進行改寫,二選一。1.將課文改寫為一篇新聞評論。注意:辭質而徑、言直而切、事核而實。2.發揮想象,增加一些細節,改寫成一則小故事。【板書設計】 賣炭翁白居易底層勞動人民 宮使同情 批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