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 案學校 授課人 課時 一課時課題 《鈴兒響叮當》 課型 以唱歌為主的綜合課 教具 鋼琴、多媒體時間 班級 五年級 節數 下午第1節教學目標 1、感受歌曲《鈴兒響叮當》不同版本所產生的效果,體驗少年兒童在大自然冬季中的歡樂。2、能用明亮、活潑的聲音,演唱歌曲。3、感受合唱這種演唱形式所帶來的豐富表現力。教材分析 《鈴兒響叮當》是一首曲調流暢、情緒歡快的美國歌曲,生動的歌詞描繪了一群孩子們冒著大風雪,坐在雪橇上,歡聲笑語伴著馬鈴聲回響在田野。歌曲為帶再現的二段體結構。第一樂段以“3”“4”的同音反復為主,加上XX X|XX X|XX X.X|X-|節奏的運用,塑造了馬兒奔跑、鈴兒叮當的歡快形象。第二樂段從弱起進入,這一節奏的重復出現,加上曲調的逐步上移,給人以推動感。最后是第一樂段的重復再現,并在結尾用一延長的漸弱的高音“1”結束全曲,仿佛雪橇已漸漸遠去,而歡聲笑語仍在風雪中回蕩。重難點 重點:能用明亮、活潑的聲音演唱歌曲。難點:感受合唱這種演唱形式所帶來的豐富表現力。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達標意圖 教學用具一、啟始部分 1、組織教學 2、感受音樂片段導入課題 師生問好,進行情感交流。教師范唱《鈴兒響叮當》片段設問: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是哪個國家的?歌曲描寫的是什么情景?(導入課題——板書) 用音樂的形式集中孩子們的注意力。 鋼琴二、新課教學三、結束部分 1、欣賞歌曲《鈴兒響叮當》2、表演歌曲《鈴兒響叮當》3、學唱歌曲《鈴兒響叮當》 1>初聽《鈴兒響叮當》感受歌曲速度(快速)2>按節奏朗讀歌詞,解決一音多字問題;1>學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2>糾正不足,鞏固演唱。3>欣賞歌曲,分辨歌曲的演唱形式;4>學生演唱,老師配合二聲部旋律,請學生談談感受;1>教師范唱第二聲部旋律,學生輕聲哼唱;2>學生跟琴練唱第二聲部;3>師生共同回顧兩個聲部;4>學生分組練習高低聲部;5>學生完整地演唱歌曲,解決存在問題;(輕聲、感情、節奏)6>學生有感情的用優美的聲音完整演唱歌曲;(輕聲、坐姿、口腔、感情) 培養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通過旋律模唱,逐步培養學生音高意識,在反復練唱中鞏固學生對二聲部的印象,加深對合唱的認識 多媒體課 件鋼琴三、拓展部分 聆聽《鈴兒響叮當》不同版本 1、聆聽童聲合唱《鈴兒響叮當》,說說區別;2、聆聽《鈴兒響叮當的變遷》,感受不同之處 培養學生良好的聆聽意識,鞏固合唱意識 多媒體課件四、課堂小結 總 結 1、學生總結收獲2、有感情的再唱《鈴兒響叮當》,離開教室 抒發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和熱愛。五、板書設計 鈴兒響叮當美國 彼爾彭特曲歡快地、高興地 合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