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教學設計《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排在第一單元的第2課,是鑒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鑒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對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意義。本單元主要學習中國現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教學重點是從語言文字描繪的形象出發,結合對作品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的了解,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和聯想,體會詩中的情思和意味,從而培養良好的讀詩趣味。《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詩集《女神》中的名篇,最初發表于1919年10月,本詩主要抒發了詩人否定舊的社會現實、擺脫舊的思想束縛、張揚個性、追求解放的強烈愿望,集中體現出五四時期提倡科學、民主和自由的時代精神。藝術特色本詩在藝術上,充分體現出郭沫若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特色。教學目標1. 結合五四運動對青年郭沫若的思想影響,深入理解本詩的思想內容。2.具體分析本詩的浪漫主義風格特色。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咀嚼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象。思維發展與提升:掌握誦讀技巧。初步學習鑒賞現代詩歌的方法。審美鑒賞與創造:了解郭沫若的浪漫主義風格,領悟詩歌的內涵。文化傳承與理解:引導學生理解詩人否定舊的社會現實、擺脫舊的思想束縛、張揚個性、追求解放的強烈愿望,以及詩中集中體現出五四時期提倡科學、民主和自由的時代精神。1引導學生分析本詩的浪漫主義風格特色。2.通過“三步閱讀法”的學習,學會鑒賞新詩。教學重難點1. 結合五四運動對青年郭沫若的思想影響,深入理解本詩的思想內容。2.具體分析本詩的浪漫主義風格特色。教學過程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知道有一個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節,這是我們的節日。我們青年人是只爭朝夕、奮發進取、拼搏向上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有這樣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鄉兩條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筆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們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板書課題) 二、解題1.學生展示預習內容:郭沫若先生的生平2.出示多媒體投影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筆名沫若,四川樂山人,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思想家.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 他青少年時代接觸了大量古典文學,喜歡屈原、李白、蘇軾等的詩,受到浪漫主義影響。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寫出了《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天狗》,《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1921年6月,他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 三、三步閱讀法 (一)整體感知,初讀感受1.教師提問:這首詩美嗎?像不像詩?2.學生思考,交流 (二)以意逆志,知人論世1.學生展示預習內容:“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2.出示多媒體投影作為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就是對“四提倡,四反對”而進行的具體實踐活動。前期其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后期則由先進的知識分子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題。即:⑴提倡民主,反對專制。⑵提倡科學,反對愚昧。⑶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1919年,五四運動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嶄新的氣象、勃勃的生機。舊道德、舊禮教、專制政治與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擊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與一切進步要求則得到熱烈的崇尚與贊揚。倡導科學與民主,爭取獨立與自由,張揚個性意識,追求個性解放,要求改造舊的社會、建設新社會,成為時代的強音。3.教師重點介紹詩人創作本詩時期的思想狀況,做到“知人論世”,出示多媒體投影1921年,他與成仿吾、郁達夫等人醞釀成立了創造社。后又結集出版的詩集有《星空》、《瓶》和《前茅》等。1926年參加北戰,1927年加人中國共產黨。他的思想逐步完成了從民主主義向馬克思主義的飛躍。1928年初,在上海創作了他的第五本詩集《恢復》。1928年到1937年,郭沫若流亡日本,潛心研究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撰寫自傳、散文和歷史小說等。抗戰爆發后,郭沫若別婦拋雛,歸國請纓,為抗日救國奔走呼號,并以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借古諷今的原則寫了《屈原》等六部歷史劇,緊密配合了現實斗爭。是繼魯迅之后我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4.懷著改造社會和振興民族的熱忱,郭沫若以飽蘸激情的如椽之筆,積極投身革命運動中。那么,在這首詩中的內涵是什么?(出示投影)5.學生再次自由誦讀,并思考屏幕上的問題。6.大家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展示合作成果。 明確:“無數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氣勢磅礴,力量萬鈞,展示消滅舊事物的豪邁氣度,和五四要求“掃除舊的一切”的時代精神相吻合。“努力、毀壞、創造、滾滾洪濤”表現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獨立,詩人的自我意識已經覺醒,而且更加敏銳。 小結:郭沫若借助“白云、北冰洋的晴景、滾滾洪濤”這些形象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我”消滅舊事物,創造新世界;“我”自我獨立,自我解放,自我新生。應和著時代精神,郭沫若掙脫“格律詩”的束縛,開創了自由詩體的新詩。前邊思考題“這首詩美嗎?”(美),“像不像詩?”(像),這正是郭沫若汪洋恣肆時代情感的自由宣泄。 (三)置身詩境,我詩共鳴1、在《女神》中,鮮明地表現出雄渾豪放風格的抒情短詩,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這首詩給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偉、強力、壯麗、熾熱。詩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驚贊、仰.慕,喚起人們對自身力量的自覺意識和對生活的巨大熱情,激起人們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創造,去追求光明,去獲取力的藝術,力的美。這是崇高與壯美的統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現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贊歌。本詩結尾以“力的繪畫,力的舞蹈,力的音樂,力的詩歌,力的Rhythm喲”,層層推進,構成排比句式。抒情氣氛猶如疾風驟雨,猶如火山爆發。置身如此詩境,我們的思想也隨著一路狂奔,一路吶喊。2、本詩開篇寫了自然景色,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觀的真實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偉和壯麗的景色。詩中的自然形象具有異乎尋常的規模、面積、體積、威力,它們引起讀者驚異、贊嘆,一種狂暴的激情蕩滌心胸,從而使人由這種自然形象產生對社會生活的某種關于崇高和偉大的聯想。3、詩中自然景觀和詩人的情感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經過詩人想象的飛騰和感情的灌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進行藝術創造,自然形象便浸染著、滲透著詩人的主觀感受,自然現象與詩人主體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這種在特定環境中強烈、豐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著一定的社會內容,從而達到對社會現實和時代精神的鮮明反映,表現出一種正面的崇高,一種富于樂觀進取精神的壯美。4、詩歌的結尾為什么要唱出力的贊歌?詩歌結尾由對力的歌頌到謳歌“力的繪畫,力的舞蹈,力的音樂,力的詩歌,力的律呂”。這種抒寫仍然沒有離開詩人眼前太平洋“滾滾洪濤”的具體景物。“力的繪畫,力的舞蹈”是洪濤的形態,“力的音樂,力的詩歌”是洪濤的聲音,而“力的律呂”則是洪濤的節奏和音律。總之,這是對“力”的美化,賦予“力”以人們常見的藝術美的形象;同時又是對力的藝術的歌頌,對充益著力的崇高美的歌頌。我們知道,郭沫若自己的詩歌,無論是從表現反抗破壞和自由創造的精神內容上看,從特別發展的想象和激情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豐富多彩的浪漫主義手法上看,或是從他不拘一格、發揮藝術獨創性并實現詩體大解放者,都是這種力的藝術的大膽的和富有成效的實踐。從這里,也可以看到郭沫若對自己詩歌的崇高美風格的自信和肯定。5、合作探究:詩人為什么要把詩歌的題目命名為《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有何新意?通觀全詩,詩人把自己想象為一個站在地球邊上目光遍及廣闊天地,并發出了激情的呼喚的巨人。詩人緊扣“立在地球邊上”這一著眼點,借助極目遠望的開闊眼界,把地球北極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聯結起來,把北冰洋晴空中無數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萬頃波濤兩個宏大畫面組接起來,于是,自然物的形象便以超乎入們常見的面積之大、數量之多和超乎人們常見之力,顯示出它們的宏偉、壯觀和偉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對自然的抒寫,可以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窺視到他的充實的內心,感受到他的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顯示的這種獨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時代怒潮喚醒的革命知識青年的共同特征。6、賞析詩歌的藝術手法。這首詩氣魄宏大,境界開闊,然而卻是即景生情,緣物抒懷的即興詩,即被歌德稱之為“趁時機”“來自現實生活”的“應景即興詩”。它從眼前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偉力抒寫開去,唱出了不斷毀壞和創造的力的贊歌。這種感興自然流露的特點使這首詩很少用陳述句,大多用感嘆句。陳述句也是像“無限的太平洋提起它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這樣筆力千釣的句子。感嘆句則多有排比的短語,短促有力。全詩詩行盡管參差不一,各行頓數不等,又不押韻,然而卻亂中有法,具有一種內在的節奏和韻律。這首詩是郭沫若“立在地球邊上”,怒濤轟轟烈烈卷地而來,“禁不住血跳腕鳴”的昂奮情緒下寫的,因此具有著“海濤的節奏”。正如作者所說,如果鐘聲是先揚后抑,“初扣的時候頂強,曳著嫋斕的余音漸漸微弱下去”,那么濤聲則是先抑后揚,“初起的時候從海心中漸漸卷動起來,愈卷愈快,卷到岸頭來,‘啪’地一聲碎成粉碎。”(《論節奏》這首詩的節奏的韻律正是這樣。作者又把這稱之為“聽軍歌軍號軍鼓”時的“鼓舞調”。這些都表明這首詩在形式上也是與崇高美特征相適應的。7、小結:這首詩給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偉、強力、壯麗、熾熱。詩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驚贊、仰.慕,喚起人們對自身力量的自覺意識和對生活的巨大熱情,激起人們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創造,去追求光明,去獲取力的藝術,力的美。這是崇高與壯美的統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現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贊歌。8、學生有感情的誦讀全詩。 四、課堂練習 利用“三步閱讀法”,賞析郭沫若另一首詩《爐中煤》。(出示投影)1.首先大家用心齊讀,獲得詩歌最初的整體感知。 明確:抒發愛國情懷,眷戀祖國的情緒2.詩歌是借助形象表達思想感情的,就像花的芬芳寄托于花朵一樣。本詩有哪些形象?象征意義是什么? 明確:(1)年青的女郎 爐中煤 (2)年青的女郎象征受過五四運動洗禮后,充滿生機,蓬勃向上的祖國 爐中煤象征作者自己對祖國的一片火熱激情3.大家再次齊讀,感悟作者眷戀祖國的一片深情 結束語:郭沫若雖已逝去,但他那不朽的愛國精神卻流傳下來,我們青年人,不僅要發揚光大這種愛國精神,還要有“天下興亡,我的責任”的豪情壯志,敢做新時代的“天狗”。 五、布置作業1.反復有感情的誦讀《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爐中煤》。2.課下閱讀《女神》詩集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