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章末測評驗收卷(五) 原子與原子核 (滿分:10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7小題,每小題4分,共2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0年1月10日,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為核潛艇研制和跨越式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物理學史上許多物理學家的科學研究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1896年貝可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揭開原子核內部信息,認為原子核是可分的,從原子核內部釋放的射線有α射線、β射線、X射線、γ射線湯姆孫通過α粒子轟擊鈹核(Be)獲得碳核(C)的實驗發現了中子玻爾理論成功解釋了大量原子光譜規律,其局限性在于保留了經典粒子的觀念盧瑟福預言了中子的存在,查德威克通過實驗發現了中子2.日本政府將稀釋過的核廢水排入大海,引發世界一片嘩然。福島核電站的核廢水中放射性物質“氚”難以清除。關于“氚”的一個核反應方程為H+H→He+X,對此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反應后總結合能變大核反應產物中的X粒子為e反應前后核子的總質量相等該核反應也是世界各地正在運行的核電站中的主要核反應3.1919年,盧瑟福用氦核轟擊氮原子核,發現產生了另一種元素,該核反應方程可寫為:He+N→X+Y。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m=16,n=1 m=17,n=1m=16,n=0 m=17,n=04.中國的“人造太陽”在1.2億攝氏度下,成功“燃燒”101秒,標志著我國核聚變研究又獲得重大突破,也為人類獲得可控核聚變能源奠定了商用的物理和工程基礎。下列關于核聚變的說法正確的是( )核聚變反應前后滿足電荷數與質量守恒太陽釋放的巨大能量是核聚變產生的N+He→O+H是聚變反應原子彈釋放的能量是核聚變產生的5.下列四幅圖涉及不同的物理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甲圖中,鏈式反應屬于輕核的聚變乙圖中,原子核D和E聚變成原子核F要放出能量丙圖中,盧瑟福通過分析α粒子散射實驗結果,發現了質子和中子丁圖中,原來有1 kg氡222,經過一個7.6天,有 kg的氡原子核發生了衰變6.太陽內部核反應的主要模式之一是質子—質子循環,循環的結果可表示為4H→He+2e+2ν,已知H和He的質量分別為mp=1.007 8 u和mα=4.002 6 u,1 u=931 MeV/c2,c為光速。在4個H轉變成1個He的過程中,釋放的能量約為( )8 MeV 16 MeV26 MeV 52 MeV7.如圖為氫原子的能級示意圖。處于n=4能級的一群氫原子向低能級躍遷時,輻射出的光子再照射到逸出功為2.29 eV的某金屬板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共有10種不同頻率的光子輻射出來共有6種不同頻率的光子能使該金屬發生光電效應現象從金屬板上逸出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可能為10.46 eV從n=4能級躍遷到n=3能級時發出的光波長最短二、多項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每小題6分,共1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的得6分,選對但不全的得3分,有選錯的得0分。)8.(2024·廣東湛江高二期末)2021年10月14日18時5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該星將實現國際首次太陽Ha波段光譜成像的空間探測,填補太陽爆發源區高質量觀測數據的空白,提高我國在太陽物理領域的研究能力,對我國空間科學探測及衛星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假設太陽中的核反應為:H+H→He+X,其中H的質量為m1,比結合能為E1,H的質量為m2,比結合能為E2,He的質量為m3,比結合能為E3,X的質量為m4,比結合能為E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X是中子E4大于0該核反應的質量虧損為Δm=m3+m4-m1-m2該核反應釋放的能量為E=4E3-3E2-2E19.在勻強磁場中,一個原來靜止的原子核,由于衰變放射出某種粒子,衰變過程動量守恒,結果得到一張兩個相切圓1和2的徑跡照片如圖所示,已知兩個相切圓半徑分別為r1、r2,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該原子核發生的是α衰變該原子核衰變后發射的粒子可能帶正電,也可能帶負電若衰變方程是U→Th+He,則r1∶r2=1∶45若衰變方程是U→Th+He,則r1∶r2=2∶11710.已知钚的一種同位素的半衰期為24 100年,其衰變方程為Pu→X+He+γ,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X原子核中含有92個質子100個Pu經過24 100年后一定還剩余50個由于衰變時釋放巨大能量,衰變過程質量數不再守恒衰變發出的γ射線是波長很短的電磁波,具有很強的穿透能力三、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4分。)11.(6分)約里奧-居里夫婦因發現人工放射性元素而獲得了193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發現的放射性元素P衰變成Si的同時放出另一種粒子,這種粒子是________(3分)。P是P的同位素,被廣泛應用于生物示蹤技術。1 mg P隨時間衰變的關系圖像如圖所示,請估算4 mg的P經過________(3分)天的衰變后還剩0.25 mg。12.(8分)貝可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揭開了人類研究原子核結構的序幕。如圖中P為放在勻強電場中的天然放射源,其放出的射線在電場中分成A、B、C三束。(1)三種射線中,穿透能力最強,經常用來對金屬探傷的是________(3分)射線;電離作用最強,動量最大,經常用來轟擊原子核的是________(3分)射線。(2)(2分)請完成以下與上述粒子有關的兩個核反應方程:Th→Pa+________;________+Ar→P+n。13.(12分)放射性同位素14C被考古學家稱為“碳鐘”,它可用來測古生物體的年代,此項研究獲得1960年諾貝爾化學獎。(1)(6分)宇宙射線中高能量的中子碰到空氣中的氮原子后,會形成C,C很不穩定,易發生衰變,其半衰期為5 730年,放出β射線,試寫出有關核反應方程;(2)(6分)若測得一古生物遺骸中C含量只有活體中的12.5%,則此遺骸距今約有多少年?14.(12分)Co發生一次β衰變后變為Ni核,在該衰變過程中還發出頻率為ν1和ν2的兩個光子。普朗克常量為h,真空中光速為c。(1)(6分)試寫出衰變方程;(2)(6分)若該反應產生的能量全部以光子的形式釋放,求出該核反應過程中虧損的質量。15.(16分)氘核和氚核的核反應為H+H→He+X+17.6 MeV,則:(1)(5分)核反應式中的X是什么粒子?(2)(5分)這一過程的質量虧損是多少(保留2位有效數字,真空中光速c=3×108 m/s,電子電量e=1.6×10-19 C)?(3)(6分)1 g氘核完全參與上述反應,共釋放多少核能(氘核的摩爾質量M=2 g/mol,阿伏伽德羅常量NA=6.0×1023 mol-1)?章末測評驗收卷(五) 原子與原子核1.D [1896年貝可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揭開原子核內部信息,認為原子核是可分的,從原子核內部釋放的射線有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沒有X射線,A錯誤;查德威克通過α粒子轟擊鈹核(Be)獲得碳核(C)的實驗發現了中子,B錯誤;玻爾理論只成功解釋了氫原子光譜規律,其局限性在于保留了經典粒子的觀念,C錯誤;盧瑟福預言了中子的存在,查德威克通過實驗發現了中子,D正確。]2.A [輕核聚變生成較大原子核的過程中,會釋放能量,反應后總結合能變大,故A正確;由質量數守恒和電荷數守恒可得X粒子為n,即中子,故B錯誤;核聚變反應會釋放出能量,由質能方程可知反應過程中必然有質量虧損,反應后核子的總質量小于反應前核子的總質量,故C錯誤;目前世界各地正在運行的核電站中的主要核反應是重核的裂變反應,故D錯誤。]3.B [根據核反應的質量數和電荷數守恒可得4+14=m+1,2+7=8+n,解得m=17,n=1,故B正確。]4.B [核聚變反應屬于熱核反應,會出現質量虧損,電荷數守恒,質量不守恒,A錯誤;太陽釋放的巨大能量是核聚變產生的,B正確;N+He→O+H是人工轉變,C錯誤;原子彈釋放的能量是核裂變產生的,D錯誤。]5.B [甲圖中,鏈式反應屬于重核裂變,A錯誤;乙圖中,原子核D和E聚變成原子核F的過程屬于聚變反應,該反應的過程中要放出能量,B正確;丙圖中,盧瑟福通過分析α粒子散射實驗結果,得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理論,C錯誤;從丁圖中看出,氡原子的半衰期是3.8天,7.6天是兩個半衰期,故沒有發生衰變的氡原子是 kg,已經衰變的是 kg,D錯誤。]6.C [核反應質量虧損Δm=4×1.007 8 u-4.002 6 u=0.028 6 u,釋放的能量ΔE=0.028 6×931 MeV≈26.6 MeV,選項C正確。]7.C [這群氫原子最多發出的光子種數為C=6種,故A錯誤;根據ΔE=Em-En可知,ΔE1=E4-E2=2.55 eV,ΔE2=E4-E1=12.75 eV,ΔE3=E3-E1=12.09 eV,ΔE4=E2-E1=10.2 eV,ΔE5=E4-E3=0.66 eV,ΔE6=E3-E2=1.89 eV,金屬板的逸出功為2.29 eV,所以能使金屬板發生光電效應的光子有4種,故B錯誤;根據Ek=hν-W0知,入射光子的頻率越高,逸出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越大,Ek=12.75 eV-2.29 eV=10.46 eV,故C正確;根據ΔE=hν=h可知,從n=4能級躍遷到n=3能級時發出的光波長最長,故D錯誤。]8.AD [根據核反應的質量數和電荷數守恒可知,X的質量數為1,電荷數為0,是中子,選項A正確;比結合能是指核子(質子和中子)結合成原子核時釋放的能量與核子數的比值,則中子的比結合能E4等于0,選項B錯誤;該核反應的質量虧損為Δm=m1+m2-m3-m4,選項C錯誤;根據結合能的概念可知,該核反應釋放的能量為E=4E3-3E2-2E1,選項D正確。]9.AC [原子核衰變過程動量守恒,由動量守恒定律可知,由于衰變放射出兩粒子的動量方向相反,粒子的速度方向相反,粒子在磁場中的軌跡為外切圓,所以為電性相同的粒子,發生α衰變,A正確,B錯誤;原子核原來靜止,初動量是零,由動量守恒定律可知,由于衰變放射出兩粒子的動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由qvB=m,解得r==,由于p、B相同,則粒子的電荷量q越大,其軌道半徑r越小,新核的電荷量比衰變粒子的電荷量大,所以新核的軌道半徑小于衰變粒子的軌道半徑,則有新核的軌道半徑是r1,衰變粒子的軌道半徑是r2,若原子核的衰變方程是U→Th+He,則有r1∶r2=2∶90,得r1∶r2=1∶45,C正確,D錯誤。]10.AD [根據電荷數守恒可知,X的電荷數為92,即質子數為92,選項A正確;半衰期是統計規律,對大量的原子核適用,對少數的原子核沒有意義,選項B錯誤;由于衰變時釋放巨大能量,衰變過程總質量減小,但質量數仍守恒,選項C錯誤;衰變發出的γ射線是波長很短的電磁波,具有很強的穿透能力,選項D正確。]11.正電子或e 56解析 核反應方程式為:P→Si+X,由質量數守恒知X的質量數為0,由電荷數守恒知X的電荷數為1,所以X為正電子;由題圖知P的半衰期大約為14天,由m=m0,得0.25 mg=4 mg×,解得t=56天。12.(1)B C (2)e He解析 (1)α射線為α粒子流,帶正電,β射線為電子流,帶負電,γ射線為高頻電磁波,不帶電,故根據電荷所受電場力特點可知,A為β射線,B為γ射線,C為α射線;而三種射線中,穿透能力最強,經常用來對金屬探傷的是γ射線,即為B射線;電離作用最強,動量最大,經常用來轟擊原子核的是α射線,即為C射線。(2)根據核反應方程滿足質量數守恒和電荷數守恒,可知未知的生成物的質量數為0,電荷數為-1,則為電子e;根據核反應方程滿足質量數守恒和電荷數守恒,可知未知的反應物的質量數為4,電荷數為2,則為氦核He。13.(1)N+n→C+H C→N+e (2)17 190年解析 (1)中子碰到氮原子發生核反應,核反應方程為N+n→C+HC的衰變方程為C→N+e。(2)依題意得=12.5%,解得n=3,則t=5 730×3年=17 190年。14.(1)Co→e+Ni (2)解析 (1)根據電荷數守恒、質量數守恒可知,衰變方程為Co→e+Ni。(2)釋放的能量ΔE=hν1+hν2根據ΔE=Δmc2得質量虧損為Δm=。15.(1)中子 (2)3.1×10-29 kg(3)8.448×1011 J解析 (1)由質量數守恒得2+3=4+A得A=1由電荷數守恒得1+1=2+Z得Z=0故X是中子。(2)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ΔE=Δmc2得Δm== kg≈3.1×10-29 kg。(3)1 g氘核完全與氚核發生反應釋放的核能為ΔE′=NA×17.6 MeV得ΔE′=5.28×1030 eV=8.448×1011 J。(共27張PPT)章末測評驗收卷(五)第五章 原子與原子核(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D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7小題,每小題4分,共2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0年1月10日,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為核潛艇研制和跨越式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物理學史上許多物理學家的科學研究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1896年貝可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揭開原子核內部信息,認為原子核是可分的,從原子核內部釋放的射線有α射線、β射線、X射線、γ射線B.湯姆孫通過α粒子轟擊鈹核(Be)獲得碳核(C)的實驗發現了中子C.玻爾理論成功解釋了大量原子光譜規律,其局限性在于保留了經典粒子的觀念D.盧瑟福預言了中子的存在,查德威克通過實驗發現了中子A解析 輕核聚變生成較大原子核的過程中,會釋放能量,反應后總結合能變大,故A正確;由質量數守恒和電荷數守恒可得X粒子為n,即中子,故B錯誤;核聚變反應會釋放出能量,由質能方程可知反應過程中必然有質量虧損,反應后核子的總質量小于反應前核子的總質量,故C錯誤;目前世界各地正在運行的核電站中的主要核反應是重核的裂變反應,故D錯誤。B解析 根據核反應的質量數和電荷數守恒可得4+14=m+1,2+7=8+n,解得m=17,n=1,故B正確。B4.中國的“人造太陽”在1.2億攝氏度下,成功“燃燒”101秒,標志著我國核聚變研究又獲得重大突破,也為人類獲得可控核聚變能源奠定了商用的物理和工程基礎。下列關于核聚變的說法正確的是( )B5.下列四幅圖涉及不同的物理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圖中,鏈式反應屬于輕核的聚變B.乙圖中,原子核D和E聚變成原子核F要放出能量C.丙圖中,盧瑟福通過分析α粒子散射實驗結果,發現了質子和中子CA.8 MeV B.16 MeVC.26 MeV D.52 MeV解析 核反應質量虧損Δm=4×1.007 8 u-4.002 6 u=0.028 6 u,釋放的能量ΔE=0.028 6×931 MeV≈26.6 MeV,選項C正確。C7.如圖為氫原子的能級示意圖。處于n=4能級的一群氫原子向低能級躍遷時,輻射出的光子再照射到逸出功為2.29 eV的某金屬板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共有10種不同頻率的光子輻射出來B.共有6種不同頻率的光子能使該金屬發生光電效應現象C.從金屬板上逸出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可能為10.46 eVD.從n=4能級躍遷到n=3能級時發出的光波長最短ADA.X是中子B.E4大于0C.該核反應的質量虧損為Δm=m3+m4-m1-m2D.該核反應釋放的能量為E=4E3-3E2-2E1解析 根據核反應的質量數和電荷數守恒可知,X的質量數為1,電荷數為0,是中子,選項A正確;比結合能是指核子(質子和中子)結合成原子核時釋放的能量與核子數的比值,則中子的比結合能E4等于0,選項B錯誤;該核反應的質量虧損為Δm=m1+m2-m3-m4,選項C錯誤;根據結合能的概念可知,該核反應釋放的能量為E=4E3-3E2-2E1,選項D正確。AC9.在勻強磁場中,一個原來靜止的原子核,由于衰變放射出某種粒子,衰變過程動量守恒,結果得到一張兩個相切圓1和2的徑跡照片如圖所示,已知兩個相切圓半徑分別為r1、r2,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D解析 根據電荷數守恒可知,X的電荷數為92,即質子數為92,選項A正確;半衰期是統計規律,對大量的原子核適用,對少數的原子核沒有意義,選項B錯誤;由于衰變時釋放巨大能量,衰變過程總質量減小,但質量數仍守恒,選項C錯誤;衰變發出的γ射線是波長很短的電磁波,具有很強的穿透能力,選項D正確。12.(8分)貝可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揭開了人類研究原子核結構的序幕。如圖中P為放在勻強電場中的天然放射源,其放出的射線在電場中分成A、B、C三束。(1)三種射線中,穿透能力最強,經常用來對金屬探傷的是________射線;電離作用最強,動量最大,經常用來轟擊原子核的是________射線。解析 (1)α射線為α粒子流,帶正電,β射線為電子流,帶負電,γ射線為高頻電磁波,不帶電,故根據電荷所受電場力特點可知,A為β射線,B為γ射線,C為α射線;而三種射線中,穿透能力最強,經常用來對金屬探傷的是γ射線,即為B射線;電離作用最強,動量最大,經常用來轟擊原子核的是α射線,即為C射線。(2)釋放的能量ΔE=hν1+hν2根據ΔE=Δmc2答案 (1)中子 (2)3.1×10-29 kg (3)8.448×1011 J解析 (1)由質量數守恒得2+3=4+A得A=1由電荷數守恒得1+1=2+Z得Z=0故X是中子。(2)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ΔE=Δmc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章末測評驗收卷(五).pptx 章末測評驗收卷(五) 原子與原子核.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