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年級下冊17《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我變成了一棵樹》是兒童文學作家顧鷹創作的作品,極富童趣地寫了想變成一棵樹的我終于變成了樹,以及變成樹之后的煩惱。在事情發展發展過程中,讓我們看到豐富的想象和孩子的童真。課后安排了兩道思考題,第一題“默讀課文。說說你覺得哪些想象有意思。”這道題的目的其一是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其二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尊重個性化的理解。第二題“如果你也會變,你想變成什么?變了以后會發生什么奇妙的事?”首先在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其次是沿著課文敘述的思路進行仿寫(說)練習。本課插圖是一棵搭滿鳥窩的大樹,主要與課文第六自然段相呼應,顧鷹用文字向我們展現了自然和生命相融合的美。作者還是一位幻想小說作家,在充滿想象力的故事中,流淌著濃濃的人文情懷,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拓展閱讀顧鷹相關作品,推薦幻想小說系列。適合學生拓展閱讀。教學目標文化自信:感受想象的神奇,鼓勵、啟發學生大膽想象,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語言運用:能仿照課文大膽想象并說說自己會變成什么,以及之后會發生什么奇妙的事。思維能力:了解“我”變成一棵樹之后的奇妙經歷,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審美創造:感受課文語言輕松活潑,字里行間充滿的童趣,以及想象的神奇與樂趣。教學重點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知道我的愿望和實現愿望后的煩惱,感受愛。教學難點批注交流想象的有趣,依托初試身手展開想象進行創作并通順表達,拓展閱讀幻想小說。教學過程第1課時環節一:鏈接平臺,導入新課在宇宙的另一邊,想寫關于風的習作,要先變成風,在空中飛啊飛,飛得越高,習作的分數就越高……看來,在想象的世界里沒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大膽想象可以實現美好的愿望,擁有奇異的經歷。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希望變成什么呢?這節課我們跟著顧鷹,開始一段奇妙的旅程。出示課題環節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詞語:丁零、繼續、形狀讀詞語,說說你有什么發現?“丁零”在文中是個擬聲詞,“丁”和“零”都表示聲音。引導學生回憶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單元,歸類擬聲詞。“繼續”“形狀”兩個字的意思相似,引導學生積累相同類型的詞語。2.指導書寫。零:上面“雨”變形,下面“令”不少點。繼:最后一筆是豎折。3.板書梳理故事情節。變成了樹樹的樣子樹的煩惱【設置意圖】積累有意思的詞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環節三:默讀課文,感受想象1.默讀課文,畫出你覺得哪些想象有意思,在書旁簡單做批注。2.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指導。預設:(1)樹的樣子。除了這些形狀還有嗎?指導關注省略號表示列舉。多有意思呀,我們認識的形狀都在你的想象中。(2)我的做法。作者自己一個人就把兩個人的對話都寫出來了,這樣自問自答就是設問。(3)我的心情。我的心為什么嗵嗵的跳?請學生默讀相關段落,繪制心情圖。預設:激動、高興(失望) 、想念煩惱、興奮小結:一個小孩子的童真就這樣展現在我們面前。【設置意圖】在自讀自悟中交流有意思的想象,感受童真。第2課時環節一:回顧全文,感受愛提問:我為什么要變成一棵樹?說說想法。結合課文內容說說自己的想法。預設:1.沒人在玩的時候叫我了。2.我是小動物的家。3.想家里的飯菜。……【設置意圖】在交流中關聯全文內容,體會人與自然、人與人的情感。環節二:根據課文,展開想象大膽想象創造出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讀這樣的文章會讓我們感覺有意思。鏈接初試身手。1.在紙上按出自己的手指印,再把它畫成想象中的事物,看誰想得新奇。出示圖片“小姑娘、貓、大象”。2.創設情境。如果你會變,你想變成什么?變了以后會發生什么事?也用這種有意思的方式來創作吧。【設置意圖】展開想象,練習表達。環節三:拓展閱讀,走進幻想小說1.出示顧鷹作品《變成精靈的男孩》。這本書寫了一個小男孩,他和我們年齡相仿,名叫小樹。自從妹妹輕輕出生后,三年級學生小樹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開出租車的父親林木森因兒子在學校淘氣被教導老師請去談話。2.顧鷹:他是個經驗豐富的幼兒教師,她寫作的時候特別擅長抓住兒童心理的變化。這本男孩變成精靈樹是她寫的幻想小說,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事怎么就充滿了幻想呢?3.揭秘留懸念。老師再給你帶來這本書中的幾個人物,妖怪小邪、噴火龍、無臉婆婆。幻想小說充滿了魔幻色彩,讓我們快快讀起來吧。4.推薦閱讀。《顧鷹幻想小說》(一套五本),剛才我們看到的這個故事只是其中的一本。【設置意圖】認識作家作品,推薦閱讀幻想小說,為本單元習作鋪墊。板書設計我變成了一棵樹長出各種形狀的鳥窩請來許多動物帶來很多好吃的請小動物一起吃我饞得直流口水媽媽發現我的秘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