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第 12 課 清 貧第 12 課 清 貧作家 作品 方志敏,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杰出的農民運動領袖。1935 年 8 月 6 日,在江西省南昌市慷慨就義。代表作品有《可愛的中國》《獄中紀實》等。會認字第 12 課 清 貧第 12 課 清 貧多音字hè(威嚇)xià(嚇人)嚇續表chuán(傳世寶)zhuàn(傳記)傳第 12 課 清 貧詞語 積累 樸素 籌集 矜持不茍 舍己為公 熱望銅板 拋擲 兇惡 威嚇 企望山塢 清貧詞語 辨析 近義詞:樸素———儉樸 籌集———籌措企望———希望 舍己為公———大公無私反義詞:清貧———富裕 樸素———奢侈相信———懷疑 舍己為公———假公濟私續表第 12 課 清 貧詞語 辨析 相似詞釋義:猜疑———起疑心;對人對事不放心。 側重表現不相信、不信任。例句 根本沒有這種事,你不要胡亂猜疑。猜想———猜測;憑主觀估計。 側重表現推測、估計。例句 我猜想他跟這件事有關。續表第 12 課 清 貧詞語 辨析 詞語歸類:ABAC 式詞語:一點一滴 無憂無慮不慌不忙 繪聲繪色詞語搭配:(樸素)的生活 (兇惡)的眼光(驚異)的目光 (唯一)的財產續表第 12 課 清 貧佳句品味 1. 在這長期的奮斗中,我一向是過著樸素的生活,從沒有奢侈過。解讀 這句話概括了“我”的生活特點,總起全文,照應文題,暗示清貧。續表第 12 課 清 貧佳句品味 2.這在國方的偉人們看來,頗似奇跡,或認為夸張;而矜持不茍,舍己為公,卻是每個共產黨員具備的美德。解讀 “……而……”表示轉折,“頗似奇跡”和“每個”形成鮮明的對比,強調了共產黨員的美德。“偉人”本義是指偉大的人物,而這里指國民黨的官僚政客,充滿了諷刺意味。續表第 12 課 清 貧佳句品味 3. 他們之中有一個,左手拿著一個木柄榴彈,右手拉出榴彈中的引線,雙腳拉開一步,做出要拋擲的姿勢,用兇惡的眼光盯著我,威嚇地吼道:“趕快將錢拿出來,不然就是一炸彈,把你炸死去! ”解讀 這是對國方兵士的動作、神態和語言的描寫,生動地刻畫了他們貪婪的丑態。續表第 12 課 清 貧佳句品味 4.“哼! 你不要做出那難看的樣子來吧!我確實一個銅板都沒有存,想從我這里發洋財,是想錯了。”我微笑著,淡淡地說。解讀 從“我”的語言和“微笑”“淡淡”的神態中可以體會到“我”的臨危不懼與從容淡定。“一個銅板都沒有存”充分體現了“我”的清貧。續表第 12 課 清 貧佳句品味 5. 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解讀 這句話鏗鏘有力,收束全文,緊扣題目,點明主題。說明這種清貧、艱苦樸素使革命者們戰勝了許多困難。續表第 12 課 清 貧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寫“我”一向過著清貧的生活。第二部分(2~8):寫“我”被俘后的一樁趣事。第三部分(9):寫“我”家里唯一的財產。第四部分(10):寫清貧是革命者戰勝困難的法寶。續表第 12 課 清 貧中心主旨 本文作者用簡潔樸實的語言,敘述了自己被俘后被兩個國方兵士搜身,他們一個銅板都沒搜到,只搜出了一只時表和一支自來水筆的故事,贊揚了共產黨人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茍、舍己為公的高尚情操。續表第 12 課 清 貧重點 難點 1. 課文的哪些地方寫出了方志敏的清貧?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被俘時,他的身上只有一只時表和一支自來水筆,除此之外,別無他物。家里唯一的財產就是暑天穿的幾套舊的汗褂褲,幾雙縫上底的線襪。這些地方都說明了方志敏的清貧。我感受到了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貧、矜持不茍、舍己為公的高尚的革命情操。續表第 12 課 清 貧重點 難點 2. 課文中的“清貧”有何含義?“清貧”指清廉、貧窮。文中的“清貧”有以下四個具體含義:(1)樸素———“我一向是過著樸素的生活,從沒有奢侈過。”(2)貧窮———“除了一只時表和一支自來水筆,一個銅板都沒有搜出。”續表第 12 課 清 貧重點 難點 (3)矜持不茍、舍己為公———“經手的款項,總在數百萬元;但為革命而籌集的金錢,是一點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業的。”(4)堅定的革命信念———“我們革命不是為著發財!”續表第 12 課 清 貧寫作 手法 側面描寫即作者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課文寫“我”的清貧,沒有完全從正面表現,還通過寫兩個國方兵士想從“我”身上搜到財物卻毫無所得,和他們的神情目光以及情緒上的變化來表現,這種寫法就是側面描寫。這樣的描寫更加突出表現了主人公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茍、舍己為公的高尚品質。續表第四單元語文要素[要素] 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點撥] 體會人物的內心包括體會人物的感情和人物的心理活動及其變化。涼 州 詞[唐]王之渙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日積月累]譯文 放眼望去,黃河仿佛伸入了遠方的白云之中,四下只有一片孤城和萬仞高山。羌笛何必吹奏《折楊柳》的曲子呢?即使是春風也吹不到遙遠的玉門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 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譯文 朋友要離開此地,在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前往揚州了。朋友乘坐的那一葉小舟駛得越來越遠,最后只見長江蜿蜒地流向遠方。(共15張PPT)第 9 課 古詩三首第 9 課 古詩三首作家 作品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代表作品有《出塞》《芙蓉樓送辛漸》等。陸游,宋代詩人,字務觀,號放翁。代表作品有《示兒》《書憤》《關山月》等。杜甫,唐代詩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第 9 課 古詩三首會認字會寫字續表第 9 課 古詩三首多音字形近字cháng(霓裳)shɑng(衣裳)裳kàn(看見)kān(看守)看續表仞(rèn):萬仞高山紉(rèn):縫紉摩(mó):摩天大樓磨(mó):磨難第 9 課 古詩三首佳句品味 1.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解讀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邊塞一帶陰云密布,烽煙滾滾,皚皚雪山都顯得黯然無光,孤城與玉門關遙遙相對。這兩句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荒涼的景象,從中可以感受當時戍邊將士艱苦、孤寂的生活。續表第 9 課 古詩三首佳句品味 2.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解讀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將士們在塞外身經百戰,飛揚的黃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鎧甲,但只要邊患仍在,就絕不返鄉。“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不破樓蘭終不還”,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斗之艱苦、戰事之頻繁寫得越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續表第 9 課 古詩三首佳句品味 3.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解讀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黃河奔流入海,華山高聳入云。這兩句詩運用夸張和對偶的修辭手法,意境深沉,鮮明地展現了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象。奇偉壯麗的山河,標志著祖國的可愛,象征著民眾的堅強不屈,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敵手,使人感到無比憤慨。續表第 9 課 古詩三首佳句品味 4.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解讀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遺民百姓的淚水已經流盡,年復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來收復失地。“淚盡”一詞,運用了神態描寫,寫出了千回百轉,更含無限辛酸。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第二句中的“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寫出了遺民年年歲歲盼望著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愿落空。續表第 9 課 古詩三首佳句品味 5.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解讀 這四句詩的意思是:在白天便高歌痛飲,想著正好趁春天啟程返鄉,可以從巴峽穿過巫峽,再順流而下到襄陽,去往洛陽方向。這四句詩中“即從”“穿”“便下”“向”等富有動感的詞充分表現了詩人想象自己穿過巴峽、巫峽,路過襄陽,直奔洛陽,回到了夢寐以求的家鄉的喜悅和急迫的心情。續表第 9 課 古詩三首背誦 段落 背誦課文:《從軍行》歌頌了戍邊將士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抒發了詩人的愛國情懷。《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以“望”字為詩眼,表現了詩人由希望到失望的心情,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之情。《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抒發了詩人因戰亂結束而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現出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續表第 9 課 古詩三首文章 結構 《從軍行》前兩句寫了西北邊陲陰沉、荒涼的景象,后兩句寫了將士們決心奮戰到底的豪情壯志。《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前兩句寫了北方的大好河山,后兩句寫了宋朝遺民一年又一年盼望收復失地的心情。《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前四句寫了詩人聽到“收薊北”的消息后,欣喜若狂,后四句寫了詩人馬上暢想具體的還鄉路線。續表第 9 課 古詩三首中心 主旨 《從軍行》通過對邊塞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的描寫,襯托出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和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衛邊疆的豪情壯志和責任感。《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贊美了祖國淪陷區的大好河山,詩人對百姓的痛苦予以極大的同情,而對南宋統治者沉迷享樂、不思收復失地的行為表示無比的憤慨。續表第 9 課 古詩三首中心 主旨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抒發了詩人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既有對戰亂將息,百姓終于可以安定下來的欣慰之情,也有對自己數年來顛沛流離,終于可以歸家的感慨。續表第 9 課 古詩三首重點 難點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表面寫遺民的苦望,實際想表達什么?詩人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此時的陸游,已經罷歸山陰故里,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詩中就反過來,以遺民的視角寫他們南望,實際上是借遺民之口表達自己失望而尚未絕望的心情。續表第 9 課 古詩三首寫作 手法 情景交融指文藝作品中環境的描寫、氣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發結合得很緊密。如,《從軍行》的前兩句“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在寫景的同時,還滲透著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續表(共17張PPT)第 11 課 軍 神會認字第 11 課 軍 神會寫字第 11 課 軍 神續表第 11 課 軍 神多音字形近字bèi(手背)bēi(背書包)背續表yūn(暈倒)yùn(紅暈)暈診(zhěn):診所珍(zhēn):珍貴劑(jì):麻醉劑擠(jǐ):擁擠第 11 課 軍 神詞語 積累 診所 年齡 熟練 審視 一針見血 施行 清醒 顫抖 一聲不吭 嶄新 由衷蒼白 慈祥 肅然起敬 榮幸詞語 辨析 近義詞:審視———凝視 鎮定———鎮靜擔心———擔憂 一針見血———一語中的反義詞:熟練———生疏 鎮定———慌張拒絕———接受 一聲不吭———喋喋不休續表第 11 課 軍 神詞語 辨析 相似詞釋義:吩咐———口頭指派或命令。內容多是下屬或晚輩分內應該做的事,稍帶命令意味。例句 張大爺吩咐我照看好小馬駒。囑咐———告訴對方記住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內容多是下屬或晚輩不知道或不注意的事,帶有告訴、提醒的意味。例句 媽媽再三囑咐我一定要認真學習。續表第 11 課 軍 神詞語 辨析 詞語歸類:“一”字開頭的四字詞語:一針見血一聲不吭 一言不發 一語中的 一鳴驚人續表第 11 課 軍 神佳句品味 1.“你是軍人!”沃克醫生一針見血地說,“我當過軍醫,這么重的傷勢,只有軍人才能這樣從容鎮定!”解讀 “一針見血”寫出了沃克醫生敏銳的洞察力;“這么重的傷勢,只有軍人才能這樣從容鎮定”再一次讓我們感受到劉伯承的傷勢之重,體會到劉伯承的堅強。 沃克醫生干脆果斷地說出病人是軍人,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沃克醫生當過軍醫,有這方面的經驗;另一個是病人的傷勢很重,續表第 11 課 軍 神佳句品味 可還這樣從容鎮定,這是軍人的品質。續表第 11 課 軍 神佳句品味 2. 手術臺上,一向從容鎮定的沃克醫生,這次雙手卻有些顫抖。他額上汗珠滾滾,護士幫他擦了一次又一次。解讀 這是對沃克醫生的動作、外貌描寫,對表現主要人物劉伯承起側面襯托的作用。連一向從容鎮定的沃克醫生雙手都“顫抖”了,“額上汗珠滾滾”,可想而知,病人的痛苦有多大。對沃克醫生的動作、外貌描寫,從側面襯托了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續表第 11 課 軍 神佳句品味 3. 病人一聲不吭,他雙手緊緊抓住身下的白床單,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來越使勁,嶄新的白床單居然被抓破了。解讀 這是對劉伯承的動作、外貌描寫,屬于正面描寫。從“緊緊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使勁”“抓破”等詞語可以看出,劉伯承正在承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進而可以體會到劉伯承堅強的意志。續表第 11 課 軍 神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11):寫劉伯承到德國醫生沃克的診所看病求治。第二部分(12~15):寫劉伯承拒絕使用麻醉劑,冷靜面對手術。第三部分(16~17):寫沃克醫生給劉伯承做手術,沒打麻藥的劉伯承強忍劇痛。第四部分(18~26):寫手術后,沃克醫生被劉伯承超凡的毅力和堅忍不拔的鋼鐵般的意志震撼到了,稱劉伯承為“軍神”。續表第 11 課 軍 神中心主旨 本文寫劉伯承年輕時一次眼睛受了重傷,卻堅持不用麻醉劑,忍受巨大疼痛接受手術治療的故事,表現了“軍神”劉伯承堅忍不拔的鋼鐵意志。續表第 11 課 軍 神重點 難點 課文是怎樣體現劉伯承的精神品格的?求治時,借德國醫生之口寫出了劉伯承作為一名軍人的鎮定自若(這么重的傷勢,只有軍人才能這樣從容鎮定);術前,醫生對劉伯承堅決不用麻醉劑的驚人決定的懷疑與劉伯承堅定的回答、堅決的行動形成了對比,顯示了劉伯承作為一名軍人的堅決果敢;術中,醫生一反常態的緊張顫抖與劉伯承一聲不吭、忍受劇痛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突出了劉伯承超人的意志和毅力;續表第 11 課 軍 神重點 難點 術后,醫生的擔心驚詫、大聲嚷、無比欽佩與劉伯承微笑應答、默數刀數相對比,把劉伯承的超凡毅力和堅忍不拔的鋼鐵般的意志烘托到了極致。續表第 11 課 軍 神寫作 手法 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正面描寫,即直接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方面進行描寫,表現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側面烘托是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繪來表現主要人物的性格,使其鮮明突出。如本文中“病人微微一笑,說:‘沃克醫生,你說我是軍人,我就是軍人吧。’”通過神態、語言的正面描寫,寫了劉伯承在眼睛受傷的情況下,仍然從容鎮定,表現了他的樂觀;續表第 11 課 軍 神寫作 手法 又通過沃克醫生的動作、語言、神態等側面描寫,如“沃克醫生的臉上浮現出慈祥的神情”這一句是對沃克醫生的神態描寫,烘托出劉伯承的堅強意志,讓沃克醫生感到欽佩。續表(共16張PPT)第 10 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會認字第 10 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第 10 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會寫字續表第 10 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多音字形近字xiǎn(朝鮮)xiān(鮮花)鮮續表huán(歸還)hái(還有)還煉(liàn):鍛煉練(liàn):練習殊(shū):特殊珠(zhū):珍珠第 10 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詞語 積累 擬定 參謀 損失 鍛煉 情不自禁 慰問 眷戀 奔赴 繁忙 特殊 尊重簽字 下意識 躊躇詞語 辨析 近義詞:擬定———制定 慰問———問候眷戀———留戀 躊躇———猶豫反義詞:分離———團聚 緊鎖———舒展悲痛———愉快 繁忙———輕閑續表第 10 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詞語 辨析 相似詞釋義:悲痛———指由于遭到很大的不幸而感到十分痛苦,著重于“痛”,程度比“悲哀”重。例句 一代宗師季羨林的辭世,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悲痛和遺憾。悲哀———指心里難受,因某事而傷感,著重于“傷”,程度較輕。例句 辛勤的蜜蜂永遠沒有時間悲哀。續表第 10 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詞語 辨析 詞語歸類:含“不”字的四字詞語: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奮不顧身 目不轉睛詞語搭配:(心愛)的長子 (無限)的父愛(緊鎖)的眉頭 (無限)的眷戀(黯然)的目光續表第 10 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佳句品味 1.從見到這封電報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接著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次。解讀 從“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一支接著一支地吸著煙”“飯菜已經熱了幾次”等細節描寫,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失去愛子后無比悲痛的心情。續表第 10 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佳句品味 2.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情不自禁地喃喃著。解讀 這句話通過對毛主席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了毛主席此時無比思念兒子,沉浸在巨大的喪子之痛中。續表第 10 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佳句品味 3. 岸英是我的兒子,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吧。解讀 這句話寫毛主席作出了將兒子葬于朝鮮的艱難、痛楚的決定。這是偉大父愛的延續,是一位國家領袖從大局考慮問題的理智,是偉人寬闊胸懷和國際主義精神的見證。續表第 10 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佳句品味 4.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解讀 這句話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個身心都獻給了祖國,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歸葬家鄉,已經不重要了,即使長眠于異國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這里既是對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評價,又表明了毛主席對兒子遺體安葬問題的態度,即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將兒子葬于朝鮮,充分顯示了他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襟。續表第 10 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文章 結構 第一部分(1~4):寫彭德懷從朝鮮發來的有關毛岸英犧牲的電報和毛主席收到電報后的悲痛心情。第二部分(5~7):寫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毛主席最后作出了將愛子毛岸英葬在朝鮮的決定。第三部分(8~10):寫毛主席強忍悲痛,作出批示。續表第 10 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中心主旨 本文主要講了毛主席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壯烈犧牲,毛主席驚悉這個噩耗后極度悲痛的心情和對岸英遺骨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表現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超人的胸懷。續表第 10 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重點 難點 本文是以什么為線索展開敘述的?本文是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展開敘述的。先寫毛主席得知毛岸英犧牲后的巨大悲痛;再寫志愿軍司令部來電請示是否將岸英的遺骨運回國內,以及朝鮮方面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鮮的意見,面對這兩種抉擇,毛主席的內心很矛盾,但他最后作出了將愛子葬在朝鮮的艱難、痛苦的決定;之后寫毛主席強忍悲痛,在電文稿上寫下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批示。續表第 10 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寫作 手法 細節描寫指對一些富有藝術表現力的細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細微的舉止行動,以及景物片段等具體細膩的描寫。 恰到好處地運用細節描寫,能起到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如本文中對毛主席的語言描寫———“‘岸英!岸英!’……情不自禁地喃喃著”;動作描寫和神態描寫———“毛主席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續表第 10 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寫作 手法 心理描寫———“……就讓我見見遺骨吧”,這些細節描寫,展現了毛主席復雜的內心世界。續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 10 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 期中復習基礎梳理課件 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pptx 第 11 課 軍神 期中復習基礎梳理課件 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pptx 第 12 課 清 貧 期中復習基礎梳理課件 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pptx 第 9 課 古詩三首 期中復習基礎梳理課件 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