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默寫:中古時期的東亞在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所呈現的特征?世界古代史第二單元——中古時期的世界中外歷史綱要下導入新課觀察下面圖片,請大家思考?這些圖片分別反映了什么時期什么地區的文明 對!古代非洲和美洲的文明。那么,古代非洲與美洲的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何表現呢 阿克蘇姆方尖碑大津巴布韋瑪雅金字塔印加馬丘比丘城美洲文明非洲文明學習目標第5課 古代非洲與美洲學習目標:1.了解古代非洲文明形成的過程2.掌握古代西非三大帝國共同特點(難點)3.識記古代時期非洲文明的特點(重點)考情分析高頻考點1.廷巴克圖的地位(學術、貿易、伊斯蘭文化)。2.曼薩·穆薩 的麥加朝圣及其經濟影響。3.非洲與外部世界的聯系(鄭和下西洋、跨撒哈拉貿易)。4.班圖人遷徙對技術傳播的作用。5.大津巴布韋的建筑成就與貿易網絡。一、古代非洲文明1、非洲文明開端——班圖人班圖人遷徙圖1、貢獻①農業:②畜牧業:③冶鐵業:逐漸擴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到11世紀,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傳播技術2、文明擴展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馴養了牛,引進了綿羊和山羊掌握了冶鐵技術班圖人:“班圖”意為人或人民,班圖人因說班圖語而得名,非洲最大的民族,主要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從公元1世紀開始,班圖人不斷向南遷徙,一直持續到19世紀才最后結束班圖人遷徙對非洲文明影響巨大。一、古代非洲文明思考: 班圖人遷徙對文明的影響?在遷徙過程中,班圖人與其他族相互融合形成一些新的部落或民族…他們由赤道附近的某一地區擴散到赤道以南的廣大地區,并且人口不斷增殖繁衍。過去農業是主要的行業,后來畜牧業也成為重要的生計,手工業也日益發達。在遷徙過程中互相流動和混合,大的部落聯盟的建立,使原始氏族制日趨瓦解,一些地區出現了國家組織。——中國非洲史研究會《非洲通史》促進農業、畜牧業和冶鐵技術的傳播推動民族融合和國家組織出現1、東北非——阿克蘇姆王國一、古代非洲文明下圖是埃塞俄比亞境內的阿克蘇姆石柱和寶座上的銘文:我--阿克蘇姆的國王,萬王之王……焚毀他們的城鎮,將他們與石屋和茅房一起燒毀;我的軍隊奪取他們的糧食、銅和鐵,破壞他們廟宇中的神像,摧毀他們的谷倉和棉倉。思考:請結合以下圖文說說當時文明發展的情況概況:公元前后興起,4世紀鼎盛國際貿易興旺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基督教,使用字母文字實行王權統治種植谷物和棉花;能夠冶煉金屬銅和鐵;奴隸制國家經濟:文化:政治:中國、羅馬、波斯、阿克蘇姆、是3世紀時世界四大強國。——基督教作家馬尼一、古代非洲文明結合教材P27,概括東非城市國家產生的原因、特點。2、東非——城市國家(10-15世紀)園藝業為主;對外貿易發達,城市繁榮。信仰伊斯蘭教奴隸制中央集權國家經濟:文化:政治:原因:地理位置優越、農業進步、環印度洋貿易發展、伊斯蘭教傳入印度、波斯和中國等地阿拉伯商人黃金、象牙和奴隸東非瓷器、紡織品等各種手工業品兼收并蓄的混合型文明一、古代非洲文明3、西非——三大帝國(8-16世紀)(1)背景:西非和北非之間存在貿易關系(2)帝國興衰:加納極盛,1240年被馬里吞并8—11世紀初桑海達于極盛13——14世紀16世紀馬里征服加納,擴張版圖,首都廷巴克圖,后內訌衰亡馬里帝國一、古代非洲文明馬里國王曼薩.穆薩(繪畫作品)廷巴克圖是古代西非和北非駱駝商隊必經之地,也是伊斯蘭文化向非洲傳播的中心。西非諺語:鹽來自北方,黃金來自南方,白銀源自白人的國度,但神的教誨和智慧的珍寶只能在廷巴克圖找到。——《廷巴克圖:一個全球城市的興衰》馬里極其富有,擁有豐富的黃金,對外貿易體現為黃金交易3、西非——三大帝國(8-16世紀)一、古代非洲文明思考:結合教材,概括西非三大帝國的共同特點?政治:經濟:文化:對外貿易發達,控制西非的商路和黃金貿易奴隸制國家中央集權帝國文化繁榮(馬里的廷巴克圖是西非重要文化中心)城市繁榮信仰伊斯蘭教3、西非——三大帝國(8-16世紀)▲沙漠商隊(繪畫作品)強化記憶一、古代非洲文明4、南非——古津巴布韋國家(4-16世紀)(1)11世紀末,班圖人建立了津巴布韋國家14—15世紀,津巴布韋進入鼎盛時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區都被納入它的統治之下津巴布韋字面意思是“石頭城”,因當地居民班圖人利用石料修建的建筑得名。“石頭城”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5、非洲的對外交往閱讀教材29頁歷史縱橫游歷非洲的古代中國人,思考這段材料說明了什么?漢武帝唐朝元朝曾遣使前往黎靬(亞歷山大城)杜環《經行記》第一個到過非洲并且留下記載的中國人汪大淵《島夷志略》曾遣使前往黎靬(亞歷山大城)杜環《經行記》第一個到過非洲并且留下記載的中國人汪大淵《島夷志略》明朝鄭和下西洋一、古代非洲文明中非交往源遠流長非洲對外交往范圍的擴大小組討論6、非洲文明的特點① 非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對人類文化的豐富多樣和交流傳播有著深遠影響。② 具有明顯的區域延續性和一定的擴散性③ 地理環境對文明影響巨大④ 發展進程相對孤立緩慢一、古代非洲文明限制了非洲農業的發展;依靠豐富的黃金、象牙等資源進行商業貿易,從而使對外貿易發達。撒哈拉沙漠公元前后興起4世紀達到鼎盛8-15世紀相繼興起11世紀末興起14-15世紀達到鼎盛10-15世紀興起強化記憶空間區域 國家/地區 存續時間 國家形態 文明特征東北非東非西非南非阿克蘇姆王國摩加迪沙蒙巴薩桑給巴爾加納帝國馬里帝國桑海帝國大津巴布韋公元前后至8世紀10世紀至16世紀8世紀至16世紀4世紀至16世紀初基督教信仰對外貿易發達城市國家奴隸制國家黃金產地;城市繁榮;園藝業發達;對外貿易發達;信仰伊斯蘭教中央集權帝國中央集權;對外貿易發達;控制商路和黃金貿易城市和文化繁榮;信仰伊斯蘭教地域廣大的王國巨石城建筑群小結:非洲文明的燦爛成果地域廣大的王國一、古代非洲文明班圖人——文明的創造者東非:阿克蘇姆王國西非:加納、馬里、桑海南非:津巴布韋(石頭城)古代非洲與美洲課堂總結背誦非洲文明的特點2. 2022年高考真題浙江卷“14世紀,馬里帝國君主曼薩·穆薩前往麥加朝圣,沿途大量揮霍黃金,導致開羅黃金價格暴跌。這一事件可以佐證( )A. 馬里控制西非黃金貿易B. 伊斯蘭教是非洲主流信仰C. 非洲與歐洲的直接聯系D. 廷巴克圖成為學術中心”A3.(2023·海南高考)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傳統法庭在庭審時,訴訟當事人除列舉事實外,還可廣泛援引諺語,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殺死它”“到癩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貶身份”等,善用諺語的一方往往更占優勢。有學者認為,當地諺語的效力相當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據此可知( )A.文化傳統影響司法實踐B.風俗習慣奠定立法基礎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進步D.遵循先例成為審判原則A【解析】 考點:非洲文明。根據材料可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傳統法庭在庭審時,除了可以列舉事實,還可以援引諺語,諺語屬于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體現了文化傳統影響司法實踐,A項正確;材料只是強調訴訟當事人可以援引諺語,并沒有強調諺語是立法的基礎,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涉及公正的程序,且司法實踐中更應重視證據,而材料強調在訴訟時援引諺語的一方往往更占優勢,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法律的進步,排除C項;遵循先例指的是在以前判決中的法律原則對以后同類案件有約束力,援引諺語不等于遵循先例,排除D項。故選A項。新課導入學習目標第5課 古代非洲與美洲學習目標:1、了解古代美洲文明發展過程2、識記古代美洲文明的特點(重難點)考情分析高頻考點總結1. 瑪雅文明:宗教中心化、象形文字、天文歷法。2. 阿茲特克文明:浮動園地、貢賦制、軍事聯盟。3. 印加帝國:中央集權、道路系統、米塔制、結繩記事。4. 對比亞歐文明:孤立性、未使用輪子和鐵器、無大型牲畜。獨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陸沒有的農作物:馬鈴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馴化了駱馬明朝時期傳入中國,增加了農作物的種類,推動了農產品商品化。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加三大文明獨特的古代美洲文明——核心素養落實二、古代美洲文明——美洲文明開端:印第安人1、發展農業: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創造了燦爛的文明2、創造文明:印第安人:對除因紐特人外的所有的美洲原住民的統稱,印第安人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國。思考: 為什么玉米的“價值超過了黃金”?二、古代美洲文明——完全獨立發展而產生,以農業、手工業和貿易為基礎考古材料證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倫布將這種“奇異的谷物”帶回歐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傳播,成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玉米等作物的引進與大面積種植,大大緩解了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中國因人口大幅度增長而帶來的巨大糧食壓力。歷史學家評述玉米在世界傳播的意義時說,“其價值超過了所有的黃金”。——《通向現代世界的500年——哥倫布以來東西兩半球匯合的世界影響》改變了人類的糧食生產結構;緩解了糧食供應壓力;促進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強化記憶中美洲瑪雅文明興盛期地理范圍政治統治社會經濟文化滅亡約4世紀—9世紀瑪雅文明達于極盛,建立眾多的城市國家中美洲尤卡坦半島建立了眾多城市國家階級關系:統治階級;平民(處于原始國家形態)農業以種植玉米為主(1)城市建筑: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廟宇(2)陶器、獨特的表意文字、瑪雅太陽歷20進位制、“零”的概念(3)宗教:信仰自然神15世紀中期,逐漸衰落二、古代美洲文明——文明的表現瑪雅庫庫爾坎金字塔瑪雅人最著名的建筑。與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不同,瑪雅人的金字塔不是墳墓,而是神廟。瑪雅人先用土壘起高臺,在臺上修建廟宇,臺周修建石階,祭司通過石階接近眾神,眾神通過石階下訪人類。瑪雅從來不像中國、埃及等文明擁有一個統一的強大帝國,全盛期的瑪雅地區分成數以百計的城邦,然而瑪雅各邦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及習俗傳統上卻屬于同一個文化圈。4至10世紀期間,瑪雅文明非常的繁榮,但隨后便衰落下去,其原因尚不清楚。——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中美洲阿茲特克文明興盛期地理范圍政治統治社會經濟文化滅亡14世紀,阿茲特克人興起于今墨西哥地區。16世紀初,阿茲特克人國家進入鼎盛時期今墨西哥地區上層階級壟斷官職,掌握軍隊。被征服者由原來的部落首領管理,需繳納貢賦以農業為主,發明“浮動園地”(1)都城特諾奇蒂特蘭交通便利(2)信仰太陽神;用圖畫文字記事;手工業(銅器、陶器、石雕等)發達1521年為西班牙人毀滅獨特的古代美洲文明——核心素養落實二、古代美洲文明——文明的表現阿茲特克猛獸盾牌阿茲特克人的勢力建立在持久備戰的基礎上。所有男人都要攜帶武器;國家軍火庫始終備有武器,供需要時使用。…在整個帝國范圍并沒有建立起統一的行政管理制度,也不在被征服地區駐防軍隊,而由他們自己管理地方事務并負責征收貢賦。——林被甸、董經勝《拉丁美洲史》阿茲特克太陽金字塔城市建設發達(引水渠、交通、橋梁)崇尚戰爭和武力上層壟斷官職,掌握軍隊;被征服者部落自治,但需繳納貢賦經濟基礎是農業,發明“浮動園地”建造金字塔二、古代美洲文明——文明的表現:阿茲特克文明(14-16世紀)阿茲特克人被稱為“新世界的羅馬人”。南美洲印加文明興盛期地理范圍政治統治社會經濟文化滅亡13 世紀,印加人崛起;15 世紀末16 世紀初,鼎盛時期庫斯科地區①中央:國王世襲繼承,擁有大權②地方:四大政區,貴族任長官;按照人口多少設置各級官員。③人口:為征稅和征兵,編制人口調查表④交通:完善的道路系統,服務于軍政⑤人口遷移土地、礦藏和牲畜歸國家所有①宗教:太陽神;②文字:結繩記事③歷法:太陽歷、太陰歷④醫學:麻醉劑、人體解剖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滅亡。二、古代美洲文明——文明的表現思考點:印加人怎樣統治龐大的帝國?印加馬丘比丘城遺址建立官僚體系(國王-四大政區-官員-平民)遷移人口,建立殖民地,削弱被征服者力量修建道路(信息傳遞+軍隊調動)結繩記事,編制人口調查表(征稅+征兵)小組討論印第安人認為,整個世界都由各種各樣的神統治,他們必須小心侍奉這些神靈,方能得到神對他們這些弱小生靈的保護,這種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思想,本身便反映出印第安人對于自然界的無可奈何。同時,宗教信仰上的極度混亂狀態,從側面反映了印第安人各文明之間交往的極度缺乏,加上幾乎沒有文字,語言雜亂,交通工具缺少,更加劇了各文明的孤立,生產力也就難以迅速發展。——摘編自程洪《論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點》1、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盛行2、各文明內部缺乏交流;社會演進緩慢3、獨立發展,與其他大陸幾乎處于相互隔絕狀態一、古代美洲文明——文明的特點思考:根據材料概括美洲文明的特點強化記憶空間區域 國家/地區 存續 時間 國家 形態 代表 城市 文明特征中美 瑪雅文明 瑪雅潘阿茲特克文明 特諾奇蒂特蘭南美 印加文明 庫斯科城邦國家玉米種植為主的農業、金字塔廟宇等城市建筑、20進位制和“0”的概念、精美陶器、象形文字 、復雜歷法結構松散的王國崇尚戰爭和武力、城市建設發達;太陽金字塔等建筑;農業是經濟基礎,浮動園地統一帝國中央集權制、統治機構體系完善;土地國有、貴族政治、結繩記事、詳細人口調查、完善道路系統歸納總結:美洲文明的燦爛成果前2000年至16世紀12世紀至16世紀13世紀至16世紀二、古代美洲文明一、古代非洲文明班圖人——文明的創造者東非:阿克蘇姆王國西非:加納、馬里、桑海南非:津巴布韋(石頭城)美洲文明開端——印第安人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古代非洲與美洲課堂總結背誦美洲文明的特點1.(2023·浙江高考)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印第安人的社會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資源為特征,他們信奉萬物有靈,并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下列各項中,屬于印第安人獨特文化成就的有( )①創造了瑪雅文字 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③發明數字符號“0” ④廣泛使用馬拉戰車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A【解析】 考點: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瑪雅人創造了瑪雅文字,羽蛇神金字塔是瑪雅。文明中最神秘和充滿智慧的建筑之一,①②都是印第安人獨特文化成就,A項正確;印度人發明數字符號“0”,西亞蘇美爾人廣泛使用馬拉戰車,排除③④,排除BCD項。故選A項。2023年高考真題新課標卷(全國卷)2. “瑪雅文明的城市布局以金字塔神廟為中心,周圍分布貴族住宅和集市,城市間通過道路相連。這反映了瑪雅文明的特點是( )A. 宗教主導社會秩序B. 商業貿易高度發達C. 中央集權制度完善D. 城邦獨立自治為主”A2023年高考真題浙江卷3. 題目:“印加帝國通過‘米塔制’征調勞役,修建梯田和道路。這一制度體現的統治特點是( )A. 法律體系嚴密B. 中央集權高效C. 宗教控制嚴密D. 軍事擴張頻繁”。B檢測:1. 2022年高考真題北京卷題目: “阿茲特克人的‘浮動園地’(奇南帕)主要用于種植玉米、豆類等作物。這一農業技術的主要作用是( )A. 提高土地利用率B. 擴大帝國疆域C. 促進對外貿易D. 增強軍事防御”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