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3張PPT)知識回顧: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政治上 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經濟上 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動。思想上 “天朝上國”的愚昧思想受到沖擊,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主張。社會生活上 西方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以鴉片戰爭為起點的中國近代史是以民族危機與民族覺醒為主線交織的歷史,鴉片戰爭在帶來了中國的殖民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總之,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①社會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矛盾;②革命性質和任務: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反侵略和反封建雙重任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人民英雄紀念碑金田起義浮雕以金田起義為開端的太平天國運動,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這次起義在鴉片戰爭十年后爆發,代表了近代中國人民尋求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半殖民地半封建反侵略反封建抗爭與探索中國遭受外來侵略,民族危機加深痛定思痛,路在何方?第16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學習目標:1.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2.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3.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知識重構:時空時序(1840-1912)1858年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簽訂《天津條約》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19C末八國聯軍侵華1900--901年《辛丑條約》簽訂開眼看世界地主階級太平天國運動農民階級戊戌變法資產階級洋務運動地主階級清末新政地主階級義和團運動農民階級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時空定位 目 錄一、農民階級的探索—— 太平天國運動二、地主階級的自救——洋務運動三、列強侵略的加劇——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四、民族危機的加深——瓜分中國的狂潮一探索出路農民階級的探索—— 太平天國運動思考:農民階級天國夢因何而起,緣何而滅,對當時清政府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一)背景(原因)1845年4月23日,敬穆在給道光皇帝的奏折中說:自洋布洋棉入口后,“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不復暢銷,商人多不販運。而閩產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滯不能出口。”清政府為了支付戰爭賠款和軍費開支,極力搜刮,加捐加稅。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稅的人。1843—1850年規模較大的群眾暴動有70余起,遍及十幾個省。1800-1850年間,中國的氣候異常…1840年前后全國平均氣溫達近三百年來最低點,同時,全國澇災、雹災和雪災比以往100年明顯增多…其間廣西南寧地區農業失收更為嚴重,至少有10個壞年景。3.直接原因: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困苦2.根本原因:清政府吏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1.外部原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民族矛盾加劇。一、農民階級的探索: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洪秀全(1814—1864)出身農家,四次科考失敗。社會的急劇變化,個人發展道路的坎坷,增強了他對清朝黑暗統治的憎恨。他無意中得到了《勸世良言》(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受其啟發,創立拜上帝教,假說自己是上帝次子,特下凡除妖魔,號召群眾推翻清政府,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間天國”。4.個人原因:洪秀全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創立“拜上帝”教,發動群眾進行反清斗爭特點:拜上帝教是混雜著基督教義、農民平均主義、儒家大同思想的宗教組織 。作用:能夠快速吸引教眾。(二)過程(1851——1864年)永安建制定都天京頒布綱領天京變亂天京陷落1864年1856年1856年1853年1851年1851年1853年金田起義全盛時期標志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天朝田畝制度》頒布綱領1859年《資政新篇》太平軍北伐、西征鞏固政權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開始初步建立政權正式建立政權,與清廷對峙局面正式形成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太平天國大事記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則多分,人寡則寡分……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也。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糧外)余則歸圣庫。凡麥豆、苧麻、布帛、雞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彌月喜事,俱用圣庫。——《天朝田畝制度》(2)評價:①革命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②空想性: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無法實現。③落后性:把小農經濟作為追求目標,沒有超越封建經濟范疇。(三)綱領性的文件——1.《天朝田畝制度》(1)內容:①土地:平均分配土地,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追求社會財富平均;②產品 :實行絕對平均的分配制度——圣庫制度(三)綱領性的文件——2.《資政新篇》(2)評價:①進步性: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順應了社會發展潮流;②局限性: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反映農民最迫切的土地愿望和要求,未能真正實施。“《資政新篇》倡導向西方學習,進行經濟、政治文化改革。主張中央集權,反對結黨營私,提倡廣開言路;主張仿效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制度,發展工礦、交通、郵政、金融、水利事業;準許私人開辦工業,獎勵科技發明;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來;興辦學官,建立議員,設立社會福利機構。”(1)核心: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三)天平天國運動的革命綱領:比較《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天朝田畝制度》(前期) 《資政新篇》(后期)內容 “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 政治:依法治國,官員由人民選舉;經濟:發展工商業,獎勵技術發明;文化:開設新式學堂,開展新式教育;外交:在平等的基礎上和各國通商交流。性質 農民階級的反封建綱領 資本主義色彩的施政綱領評價結果絕對平均主義,嚴重脫離實際,無法實現。①未反映農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②缺乏實現的必要條件。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向西方學習,提倡發展資本主義,順應了社會發展潮流。材料: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大興土木,將兩江總督府擴建為豪華壯麗的天王府,還從民間挑選嬪妃。其他諸王也競相效尤,冠冕服飾,儀衛輿馬,無不奢華。太平天國還頒布了一套“貴賤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禮制。——“馬工程”:《中國近代史》(四)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1、根本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①領導集團的內訌和腐敗;②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③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④不可能沖破封建社會的制度和思想等)2、直接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天王府模型天國第一宅男 十幾年幾乎不出天王府一步(五)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材料一:太平天國運動堅持斗爭14年,發展到18個省份,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①沉重打擊清王朝的統治材料二: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席卷了大半個中國。此時的清廷正規軍八旗和綠營經多年養尊處優,戰斗力低下,節節敗退,導致朝廷無兵可用。清政府不得不下令地方組織團練。地方團練發展為地方軍隊——湘軍和淮軍。此后,以湘淮軍為中心的地方軍事政治集團逐漸形成并發展。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材料三: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在漢族地主武裝中慢慢崛起……這些漢族官僚有外國侵略者撐腰,慈裕太后自然不敢輕視,這樣漢族官僚的勢力在清政府中擴大了漢族官僚勢力崛起財權和兵權逐漸地落到了地方督撫手中,朝廷的權力也慢慢只剩下了任官命將一項(這一項權力后來也受到侵蝕)……兵要自己調,勇要自己募,餉要自己籌。——茅海建《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寧地方督撫權力強化,中央權力下移②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材料五: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首的漢族官員在使用洋槍洋炮與太平軍作戰中,在同外國勢力的接觸中,既認識到西方武器的先進,也感受到外國列強的威脅,思想上受到極大震動,產生了危機感和仿效意識……發起了以學習外國制造機器技術仿造武器為主要內容、以自強雪恥為基本宗旨的洋務運動。③促使清政府部分官僚提出向西方學習,催生了洋務運動清制督撫有保舉權,但對保舉名額和官職有嚴格限制。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清政府不斷放覺限制,使得各地督掃無借軍功保舉自己的門生、部下等,湘、楚、淮軍等地方軍事集團逐漸形成。該現象反映出當時A.清政府開始出現統治危機B.集權體制受到沖擊C.地方割據勢力迅速膨脹D.專制制度名存實亡A太平天國于1852年發布檄文:天下為上帝之天下,滿洲為胡虜妖人,肆毒混亂,改變中國形象……現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掃除妖孽,廓清中夏。這反映了當時A. 國內階級矛盾激化B. 民族危機加重C. 中外勢力勾結D. 強國御侮成為思潮B某學者說:“農民造反者……長歌涌入金陵,開始建造人間小天堂,曾是他們的喜劇;天京陷落……則是他們的悲劇。”“他們”從“喜劇”走向“悲劇”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戰略失誤 B.“人間小天堂”的腐朽享樂C.絕對平均的社會綱領 D.“農民造反者”的社會角色D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農民階級的探索失敗,接下來誰主沉浮?A二地主自救地主階級的自救 ——洋務運動思考:統治階級內部的革新勢力面對千年大變局,他們又做出什么樣的探索?曾國藩(湘)李鴻章(淮)恭親王奕 左宗棠(湘)張之洞①內憂外患況今日和議既成,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后,訪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曾國藩《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如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不更善之善者哉?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指導思想:中體西用學習西方科學技術解決內憂外患根本目的:維護清朝統治1.背景二、地主階級的自救: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2.目的內憂: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者。外患:兩次鴉片戰爭戰敗,民族危機加深。②湘淮系官僚集團崛起“師夷長技以自強”3.口號結合教材及圖片,歸納洋務運動的內容。領域 成果李鴻章 江南制造總局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曾國藩 安慶內軍械所崇厚 天津機器局李鴻章 開平煤礦李鴻章 上海輪船招商局張之洞 漢陽鐵廠李鴻章 上海機器織布局京師同文館等,派遣留學生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①近代軍事工業(自強)性質:官督商辦性質:官辦②近代民用工業(求富)③建立新式海軍④創辦新式教育4.內容材料:“……(清政府)在觀察強大對手的優點時,不歸功于對手的強壯如牛,反而歸功于對手有一副漂亮的拳擊手套……運動的目的就是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擊手套。”1、進步性:①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 ;②經濟: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產生;③教育: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④軍事:加強了海防。失敗根本原因:只是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技術,而不改變封建制度2、局限性:初衷不是改變封建制度,只是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失敗是必然的。(只學器物,不學制度失敗是必然)5.結果甲午戰敗,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滅最終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6.評價標志著中國近代化的開端知識拓展:洋務運動開啟中國近代化進程思想上經濟上政治上外交上教育上軍事上局限性“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開啟中國思想近代化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方式,創辦近代工業,培養了科技人才;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是中國早期近代化的嘗試,開啟了經濟近代化洋務運動使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中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長起來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常設外交機構總理衙門,加強了中國同外國的聯系,開啟了外交近代化創立新式學堂,培養翻譯、科技、軍事人才,派遣留學生,開啟了中國教育近代化創辦近代海軍,形成北洋、南洋、福建水師,開啟中國軍事現代化其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本身的局限性以及當時國內外的環境決定了其只能畸形發展,洋務運動不可能獨立完成中國近代化的任務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一定的軍備優勢,“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徹底粉碎”。他們做出上述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中國( )A.已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 B.集權制度有利于作戰指揮C.近代化努力收到較大成效 D.能獲得更廣泛的外部援助1897年《知新報》記載,天津機器局“今其制造,略已擴充,制造火藥彈炮、鋼鐵諸器……分廠極多,(甲午)戰后頗有擴張,其業之興盛有可望也”。湖北機器織布局在(1896年)“極力整頓”后,“竟盈余十八萬金”,其產品暢銷,備受歡迎。廠中的9名外國技師被裁去8名。這反映了甲午戰后A .洋務企業有了顯著發展 B .民族工業取得了技術獨立C .向西方學習進一步深化 D .資本主義經濟出現新動向AC結果:甲午中日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破產洋務運動破產,洋務企業依然有發展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發展,有人說它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里的“花”和“柳”分別是指( )A.生產技術和新的思想文化 B.國家富強和新的經濟因素C.資本主義和新的工業企業 D.經濟體制和新的政治制度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撥各省,并不索取原價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費用由用船一方撥付,采取“協造”方式生產。這種變化反映了( )A.軍用工業由官辦轉為商辦 B.“協造”意在緩解經費壓力C.軍工產品市場化趨勢明顯 D.近代輪船制造業走出困境BB洋務運動的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封建統治,實現國家富強,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其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近代化的嘗試三侵略加劇三十年洋務,竟毀于甲午一役!泱泱之大國,竟敗于彈丸東夷!思考:在中國人探索出路的同時,我們又遇到怎樣的危機,對當時中國產生怎樣的影響?19世紀中期中國面臨的形勢示意圖1858《璦琿條約》割占1860《北京條約》割占1860《北京條約》和1864年割占1864阿古柏侵入新疆1879日本吞并琉球1874日本侵入臺灣外患不斷,面臨嚴重的邊疆危機1858法國開始侵略越南新疆不復,于肢體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愈棘,孰重孰輕,必有能辨之者。——李鴻章重新疆者,所以保滿蒙,保滿蒙者,所以衛京師……西北無虞,東南自固。——左宗棠海防塞防1.邊疆危機(19世紀60-90年代)閱讀教材第三子目,梳理19世紀60-90年代的邊疆危機。區域 事件 經過 結果西北西南 東南東部 沿海 略新疆叛亂1864新疆爆發反清起義。1865阿古柏入侵新疆。1875年左宗棠發兵平亂1878年收復新疆南北兩路左宗棠收復新疆大部1884年,新疆設行省1883中法戰爭1894-1895甲午中日戰爭1884福建水師覆沒,福州船政局被毀1884法軍進攻臺灣,臺灣軍務大臣劉銘傳擊退法軍。1885鎮南關大捷1885年臺灣建省,強化對臺灣的管轄1885法國占領越南,西南門戶洞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日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世紀末的一張滑稽世界地圖①世界形勢: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列強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材料1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后,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國力逐漸強盛。但國內市場狹小,統治集團急需從對外侵略擴張中尋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材料2 明治大帝遺策是第一期征服臺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第三期征服滿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日)田中義一日本朝鮮滿蒙中國亞洲乃至全世界②日本:日本明治維新后國力增強,制定侵略中國的“大陸政策”,實行對外擴張(根本原因)2.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1)背景:材料4: 19世紀末,對于日本即將發動的對大清的戰爭列強各打著自己的算盤: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發展勢力;德法想乘機在中國奪取新的侵略權益;俄國采取不干涉政策。材料3:洋務運動“中體西用”為綱領,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清朝政治十分腐敗,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斗、爾虞我詐;軍隊外強中干,紀律松弛。人民生活困苦,社會矛盾激烈……材料5:甲午戰爭為朝鮮而戰,就是因為朝鮮離北京太近,這就是地緣政治,朝鮮在中國手里面,就是中國國防的外圍。③中國:政治腐敗,軍備廢弛④歐美列強:默許或支持日本侵略(有利的國際環境)⑤導火線: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直接原因)(1)背景:①世界形勢: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列強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②日本:日本明治維新后國力增強,制定侵略中國的“大陸政策”,實行對外擴張(根本原因)③中國:政治腐敗,軍備廢弛④歐美列強:默許或支持日本侵略(有利的國際環境)⑤導火線: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直接原因)(1)背景:甲午中日戰爭形式圖(1894年7月-1895年4月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破產。日本進攻遼東、山東半島,占領大連、旅順等地。11月,旅順大屠殺①北洋艦隊官兵英勇作戰②李鴻章“避戰保船”③北洋艦隊失去制海權爆發:豐島海戰 1894.7平壤戰役 1894.9.15不宣而戰黃海海戰:1894.9.17棄城而逃避戰自保遼東戰役:1894.10威海衛戰役:1895.1-1895.2臨陣脫逃日軍在朝鮮半島海域豐島海面偷襲清軍運兵船。清軍失利,退回國內。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洋務運動失敗。(2)過程:內容 影響割地賠款開埠設廠3(3)結果: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增開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通商口岸設廠制造承認朝鮮獨立領土主權嚴重喪失,刺激列強瓜分野心加劇人民負擔,列強控制中國經濟命脈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阻礙民族資義發展宗藩體系解體,清朝國際地位下降馬關條約簽署場景1895年,日本馬關資本輸出:列強用過剩資本對其他國家進行投資和貸款、修鐵路、開礦、辦廠、設銀行(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①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②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證明了洋務運動的破產;③刺激了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④民族意識被激發喚醒,社會救亡圖存運動不斷高漲,《馬關條約》開了端,接著就是割地狂潮和投資競爭,中國被瓜分的危機更加迫切了。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吾國四千余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發憤,排群議,冒疑難,以實行變法自強之策,實自失膠州、旅順、大連灣、威海衛以后始也。 ——梁啟超《戊成政變記》(4)影響:服務于北洋艦隊的外籍人士肯寧咸說:“中國人在鴨綠江上是可以得勝的,假使他們的炮彈不是實著泥沙。這不是海軍提督的過錯,而是軍需局的壞蛋官吏的罪惡。”東北前線戰事緊迫,軍費告急,卻同各地一樣收到必須“報效”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慶典銀兩的諭旨,將軍長順為討好慈禧,硬從入不敷出的軍費中開銷一萬兩“報效”銀,迅速上交。李鴻章認為:“列強必有區處,必有收場”,命令部下:“靜寧勿動”,“保艦勿失”,即貽誤了軍機,又影響了士氣。——摘編自《甲午戰爭的歷史教訓》(2)外因:①日本明治維新后國力增強②日本侵華蓄謀已久③西方列強的默許和支持(1)內因:①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朽落后②奉行“避戰保船”政策,貽誤戰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P100思考點)(5)失敗原因2.金沖及指出:假如用短近的眼光看,甲午戰爭對中國而言是一場備受屈辱的悲劇;但是用長遠的眼光看,卻又是一個新的起點。屈辱迫使人們重新進行反思,屈辱促使人們猛醒。關于“新的起點”的認識正確的是( )A.甲午戰爭打斷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B.甲午戰爭造成了中國宗藩體系解體C.甲午戰爭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D.甲午戰爭推動了文學革命的興起C1.某條約簽訂后,“法人窺粵,英人窺滇,俄人西窺新疆,東窺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這表明A.法英俄是侵華的主要國家 B.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C.列強侵華過程中相互勾結 D.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B4.中國歷代王朝認為模糊波動的邊界有助于鼓勵蠻夷的慕化之心,反之會阻斷華夏文明價值的擴張;中法戰爭后,清王朝分別與法、英勘定滇緬、滇越、粵越以及西藏與尼泊爾、東北與日朝之間的邊界線。這一變化說明清王朝( )A.堅決維護了領土主權 B.拋棄了天朝上國觀念C.成為列強統治的工具 D.疆域意識漸趨近代化D3.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后,梁啟超感嘆:“吾國則一經庚申圓明園之變,再經甲申馬江之變,而十八行省之民,猶不知痛癢,未嘗稍改其頑固囂張之習,直待臺灣既割,二百兆償款既輸,而鼾睡之聲,乃漸驚起。”梁啟超認為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社會的主要影響是( )A.洋務運動實踐了師夷長技 B.刺激民眾憂患意識的產生C.迫使中國擴大對列強開放 D.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高漲B6.19世紀70年代,日本侵臺,新疆形勢嚴峻,清廷發起第一次海防大討論。李鴻章基于防范日本的重要性,強調海防建設優先,一部分官員認為塞防更急,左宗棠則提出海防與塞防并重的意見,最終為清廷所采納。這場討論表明,清政府( )A.改革與守舊勢力斗爭激烈 B.對外政策逐漸趨于強硬C.洋務運動取得了顯著成效 D.近代國家安全意識萌發D5.1893年,有報紙報道長江流域的現狀“許多貧苦的男女都被迫放棄了紡織”、“成千上萬的船夫和岸上的伙伴失了業,沿長江的許多舊式帆船碼頭都不需要了”、“真是一個大災難”,這一現象反映了( )A.江南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B.長江流域經濟瀕臨崩潰C.列強經濟侵略深入內地 D.洋務運動的歷史局限性C3、反割臺斗爭,中國人民的不屈精神《馬關條約》簽訂后,駐臺清軍將領劉永福表示“萬死不辭”,“愿合眾志成城”,反對日本割占臺灣。臺灣苗栗秀才徐驤率義軍與敵人浴血奮戰,中彈跌倒時,仍然高呼:“大丈夫為國捐軀,死而無憾!”體現了臺灣軍民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與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①表現:1895年5月至10月,臺灣義勇軍與以劉永福為首的留臺清軍一起,展開反抗日軍占領的武裝斗爭,重挫了日本占領軍。②意義:表明了臺灣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堅強意志。劉永福四民危加深思考:在甲午中日戰爭后,我們又遇到怎樣的危機?民族危機的加深——瓜分中國的狂潮分三次向俄法銀行團、英德銀行團高額利息借款3億兩白銀。日 本清政府還遼贖遼費3000萬兩白銀企圖獨霸中國東北策劃干涉俄國履行對俄結盟義務法國支持干涉意欲在遠東擴大侵略勢力緩和與俄在歐洲的矛盾德國支持干涉《三國干涉還遼》實質:充分說明帝國主義國家在對華侵略過程中,既勾結又斗爭,以自己的利益為轉移,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為交換條件。1.瓜分中國狂潮的開端:三國干涉還遼《 馬關條約》簽訂后,在俄、德、法三國聯合干涉下,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萬兩白銀“贖遼費”。2.瓜分中國的狂潮表現:①政治上:劃分勢力范圍,強租租借地。②經濟上:爭相成為中國債主(清政府向歐洲大借款);搶奪路權、工礦利權(資本輸出)。國別 強租租借地 “勢力范圍”德國 膠州灣 山東沙俄 旅順、大連 長城以北、新疆、東北法國 廣州灣 廣東、廣西、云南英國 九龍、威海衛 長江流域日本 福建內容:①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②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背景:1899年,美國政府針對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提出的對華政策。提出“門戶開放”,形成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局面3.門戶開放政策(補充)影響: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使中國重新恢復到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局面;美國的勢力插足到中國來。19世紀末,列強在中國爭劃勢力范圍時,美國正與西班牙爭奪古巴和菲律賓,一時無力兼顧中國。美西戰爭結束后,美國國務卿海約翰于1899年9月訓令美國駐英、德、俄、法、日、意六國公使,向各駐在國政府提出這一政策照會。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加劇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地主階級:洋務運動邊疆危機:西北、西南、東南甲午戰爭: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瓜分狂潮:劃分在華勢力范圍課程小結探索出路危機加深思考:面對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又有哪些仁人志士救亡圖存?請預習下一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