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乙醇與乙酸課時2 乙酸 官能團與有機化合物的分類(一)基礎鞏固1.(2022·廣東揭陽)乙酸分子的結構式為。下列反應及斷鍵部位正確的是 ( )①乙酸的電離,是a鍵斷裂 ②乙酸與乙醇發生酯化反應,是b鍵斷裂 ③在紅磷存在時,CH3COOH與Br2發生反應CH3COOH+Br2CH2Br—COOH+HBr,是c鍵斷裂 ④乙酸變成乙酸酐的反應2CH3COOH+H2O只有a鍵斷裂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乙酸是一元弱酸,能夠在溶液中發生微弱電離產生CH3COO-、H+,存在電離平衡,電離方程式為CH3COOHCH3COO-+H+,可見乙酸發生電離時是a鍵斷裂,①正確;乙酸含有羧基,乙醇含有醇羥基,乙酸與乙醇發生酯化反應,反應原理是“酸脫羥基醇脫氫”,因此乙酸斷鍵部位是b鍵,②正確;在紅磷存在時,Br2與CH3COOH發生取代反應CH3COOH+Br2CH2Br—COOH+HBr,乙酸斷鍵部位是c鍵,③正確;在濃硫酸存在條件下,兩個乙酸分子脫水生成乙酸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H3COOH+H2O,一個乙酸分子斷裂H—O脫去氫原子,一個乙酸分子斷裂C—O脫去羥基,因此斷鍵部位是a、b鍵,④錯誤。綜上分析,正確的為①②③,故選A項。答案:A2.實驗室用乙酸、乙醇、濃硫酸制取乙酸乙酯,加熱后,在飽和Na2CO3溶液液面處得到無色油狀液體,當振蕩混合時,有氣泡產生,該現象說明 ( )A.產品中含有被蒸餾出的H2SO4B.產品中含有未反應的乙醇C.產品中含有未反應的乙酸D.乙酸乙酯與Na2CO3溶液反應生成CO2解析:由于乙酸、乙醇易揮發,在制取乙酸乙酯時沒有反應的乙酸、乙醇會揮發出來,乙酸與碳酸鈉溶液發生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答案:C3.(2023·廣東汕頭高二統考期末)一種活性物質的結構簡式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該物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能發生取代反應,不能發生加成反應B.不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C.屬于乙醇的同系物D.1 mol該物質與足量金屬鈉反應可得 2 g H2解析:該有機化合物含有醇羥基、羧基,可以發生取代反應,含有碳碳雙鍵,可以發生加成反應,故A項錯誤;該有機化合物含有醇羥基和碳碳雙鍵,能被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氧化,從而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故B項錯誤;該有機化合物與乙醇結構不相似,不屬于乙醇的同系物,故C項錯誤;該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含有一個醇羥基和一個羧基,則1 mol該物質與足量金屬鈉反應可得1 mol(2 g)H2,故D項正確。答案:D4.下列物質的類別與所含官能團有錯誤的是 ( )A.CH3COOCH3 酯類 —COORB. 羧酸 —COOHC. 醛類 —CHOD.CH2Cl2 鹵代烴 答案:C5.(2023·全國乙卷)下列反應得到相同的產物,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①的反應類型為取代反應B. 反應②是合成酯的方法之一C. 產物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共平面D. 產物的化學名稱是乙酸異丙酯解析:反應①是酯化反應,也屬于取代反應,A項正確;反應②是丙烯中碳碳雙鍵發生加成反應生成酯,也是合成酯的方法之一,B項正確;連接兩個甲基的碳原子具有甲烷結構特點,甲烷分子中最多有3個原子共平面,酯基中所有原子共平面,單鍵可以旋轉,則生成物中所有碳原子一定不共平面, C項錯誤; 兩個反應的產物是相同的,從結構上看,該產物是由乙酸與異丙醇通過酯化反應生成的酯,故其化學名稱是乙酸異丙酯,D項正確。答案:C6.化合物Z是合成某抗腫瘤藥物的重要中間體,可由如圖反應制得。下列有關X、Y、Z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化合物Z中的官能團有2種B.X、Y和Z上的—OH均能發生氧化反應生成—CHOC.用酸性KMnO4溶液可鑒別化合物X和YD.等物質的量的Y、Z分別與NaOH溶液充分反應,消耗NaOH物質的量之比為 2∶3解析:根據Z的結構簡式可知,其含有酯基、羥基、碳碳雙鍵3種官能團,A項錯誤;X、Y和Z上連有—OH的碳原子上均有2個氫原子,根據醇催化氧化原理,均能發生氧化反應生成—CHO,B項正確;X中的醛基和羥基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Y中的碳碳雙鍵、羥基也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不能鑒別,C項錯誤;Y中羧基與NaOH可以反應,Z中酯基與NaOH可以反應,故等物質的量的Y、Z分別與NaOH溶液充分反應,消耗NaOH物質的量之比為1∶1,D項錯誤。答案:B7.(2023·廣東學業水平考試)合成乙酸乙酯的路線如下:CH2CH2C2H5OHCH3CHOCH3COOHCH3COOCH2CH3請回答下列問題。(1)乙烯能發生加聚反應,化學方程式為 。 (2)乙醇所含的官能團名稱為 。 (3)反應①的反應類型為 。 (4)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反應②: 。 反應④: 。 (5)反應④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試管B中在反應前加入的是 ,作用是 。 解析: (1)乙烯在一定條件下能發生加聚反應生成聚乙烯。(2)乙醇的結構簡式為CH3CH2OH,含有的官能團為羥基(—OH)。(3)反應①為乙烯與水發生加成反應生成乙醇。(4)反應②為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和水;反應④為乙酸與乙醇在加熱、濃硫酸催化下反應生成乙酸乙酯和水。(5)乙酸和乙醇沸點低,易揮發,且都能溶于水,CH3COOCH2CH3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試管B中在反應前加入的是飽和碳酸鈉溶液,它可以吸收乙酸,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答案: (1)nCH2CH2(2)羥基(3)加成反應(4)2CH3CH2OH+O22CH3CHO+2H2O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5)飽和碳酸鈉溶液 吸收乙酸,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二)拓展提高8.(2024·廣東茂名階段練習)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是化學核心素養之一。下列對乙酸與乙醇的酯化反應實驗認識錯誤的是 ( )A.倒置的干燥管的作用是防倒吸B.用18O標記的CH3CO18OH與乙醇反應,檢測到生成的乙酸乙酯中含有18O,可證明反應中乙酸斷裂的是O—HC.通過調控反應條件可以改變乙酸乙酯的產率D.升溫和加入濃硫酸均可增大反應速率解析:倒置的干燥管可以防止飽和碳酸鈉溶液倒吸入試管中,A項正確;用18O標記的CH3CO18OH與乙醇反應,檢測到生成的乙酸乙酯中含有18O,可證明反應中乙酸斷裂的是羧基中的C—O,B項錯誤;乙酸乙酯的制備反應為可逆反應,因此通過調控反應條件,可以促進反應正向進行,改變乙酸乙酯的產率,C項正確;溫度越高,反應速率越大,因此升溫可增大反應速率,濃硫酸是酯化反應的催化劑,因此加入濃硫酸也可以增大反應速率,D項正確。答案:B9.(2022·廣東揭陽)1-丁醇(CH3CH2CH2CH2OH)與乙酸在濃硫酸作用下,通過酯化反應制得乙酸丁酯,反應溫度為 115~125 ℃,反應裝置如圖所示,下列對該實驗的描述正確的是 ( )A.該實驗可以選擇水浴加熱B.該反應中,如果乙酸足量,1-丁醇可以完全被消耗C.長玻璃管除平衡氣壓外,還起到冷凝回流的作用D.在反應中,1-丁醇分子脫去羥基,乙酸脫去氫原子解析:據題意知,該反應溫度為115~125 ℃,不能用水浴加熱,A項錯誤;1-丁醇與乙酸的酯化反應為可逆反應,即使乙酸過量,1-丁醇也不能完全被消耗,B項錯誤;長玻璃管可以平衡試管內外氣壓,同時可冷凝回流乙酸及1-丁醇,C項正確;根據酯化反應原理,應為1-丁醇分子脫去羥基氫原子,乙酸分子脫去羥基,D項錯誤。答案:C(三)挑戰創新10.(2022·廣東梅州)乙酸乙酯是重要的有機合成中間體,廣泛應用于化學工業。實驗室制取乙酸乙酯的主要步驟如下:①如圖,在甲試管中加入3 mL 乙醇、2 mL 濃硫酸和2 mL 乙酸的混合溶液。②按圖連接好裝置(裝置氣密性良好)并加入混合液,小火均勻地加熱3~5 min。③待試管乙收集到一定量產物后停止加熱,撤出試管并用力振蕩,然后靜置待分層。④分離出乙酸乙酯層,洗滌、干燥。若實驗中用乙酸和含18O的乙醇作用,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與教材采用的實驗裝置不同,此裝置中采用了球形干燥管,其作用是 。 (2) 欲將乙試管中的物質分離以得到乙酸乙酯,必須使用的儀器是 ;分離時,乙酸乙酯應該從儀器 (填“下口放”或“上口倒”)出。 (3) 為了證明濃硫酸在該反應中起到了催化劑和吸水劑的作用,某同學利用上圖所示裝置進行了以下4個實驗。實驗開始先用酒精燈微熱3 min,再加熱使之微微沸騰3 min。實驗結束后,充分振蕩乙試管,再測有機層的厚度,實驗記錄如下:實驗 編號 甲試管中試劑 乙試管 中試劑 有機層的厚度/cmA 2 mL乙醇、1 mL乙酸、3 mL 18 mol·L-1濃硫酸 飽和Na2CO3 溶液 3.0B 2 mL乙醇、1 mL乙酸、3 mL H2O 0.1C 2 mL乙醇、1 mL乙酸、3 mL 2 mol·L-1 H2SO4溶液 0.6D 2 mL乙醇、1 mL乙酸、鹽酸 0.6①實驗D的目的是與實驗C相對照,證明H+對酯化反應具有催化作用。實驗D中應加入鹽酸的體積和濃度分別是 mL和 mol·L-1。 ②分析實驗 (填編號)的數據,可以推測出濃硫酸的吸水性提高了乙酸乙酯的產率。 (4)若現有乙酸90 g,乙醇138 g發生酯化反應得到88 g乙酸乙酯,試計算該反應的產品產率為 (產率=×100%)。 解析: (1) 羧酸與醇發生的酯化反應中,羧酸脫去—OH,醇脫去H,這是一個可逆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H3COOH+CH3COHCH3CO18OCH2CH3+H2O;球形干燥管容積較大,使乙酸乙酯充分與空氣進行熱交換,起到冷凝的作用,并可以防止倒吸。(2) 反應生成的乙酸乙酯難溶于飽和碳酸鈉溶液,可用分液的方法進行分離,必須使用的儀器為分液漏斗;乙酸乙酯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在碳酸鈉溶液上層,分離時,乙酸乙酯應該從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3) ①實驗D與實驗C相對照,實驗探究的是H+對酯化反應的催化作用,其他變量應相同,實驗C中加入2 mL 乙醇、1 mL乙酸和3 mL 2 mol·L-1 H2SO4溶液,要保證溶液體積一致,才能保證乙醇、乙酸的濃度不變,所以加入鹽酸的體積為3 mL,要使實驗D與實驗C中H+的濃度相同,鹽酸的濃度應為4 mol·L-1;②對照實驗A和C可知,實驗A中加入3 mL 18 mol·L-1濃硫酸,實驗C中加入3 mL 2 mol·L-1 H2SO4溶液,A中生成的乙酸乙酯比C中生成的乙酸乙酯多,可以說明濃硫酸的吸水性提高了乙酸乙酯的產率。(4)90 g乙酸的物質的量為=1.5 mol,138 g乙醇的物質的量為=3 mol,由化學方程式可知乙醇過量,理論上生成的乙酸乙酯的物質的量需要按照乙酸的量進行計算,根據反應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可知,理論上生成乙酸乙酯的物質的量為1.5 mol,而實際上生成了88 g,則乙酸乙酯的產率為×100%≈66.7%。答案: (1)CH3COOH+CH3COHCH3CO18OCH2CH3+H2O 冷凝、防倒吸(2)分液漏斗 上口倒(3)①3 4 ②AC(4)66.7%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6張PPT)第七章 有機化合物22門世2有3厚課堂建構烯烴炔烴有醇化合按官能團分類醛結構羧酸乙酸性質酯用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二第七章有機化合物第三節課時2乙酸官能團與有機化合物的分類練習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二第七章有機化合物第三節課時2乙酸官能團與有機化合物的分類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