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2 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 4 課時 2024-2025學年2024科粵版化學九年級上冊教學同步課件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2 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 4 課時 2024-2025學年2024科粵版化學九年級上冊教學同步課件

資源簡介

(共40張PPT)
2.2.1 分子
第二單元 空氣、物質的構成與組成
科粵2024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精做課件】
授課教師:********
班 級:********
時 間:********
上課伊始,在教室前方噴香水,提問學生:“同學們,聞到什么氣味了?為什么在教室后面的同學也能很快聞到香水味呢?” 引導學生思考氣味傳播的原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展示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的詩句,讓學生從化學的角度思考,詩人為什么能在遠處就聞到梅花的香氣,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 分子。
(二)物質由分子等微觀粒子構成(8 分鐘)
展示資料:利用 PPT 展示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原子圖像和通過移走硅原子寫出的漢字 “中國”,以及水分子的結構模型圖片,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物質是由原子、分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
講解:以水為例,說明水是由大量水分子構成的,每個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并介紹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非常小,如一滴水(約 0.05mL)中大約有 1.7×10 個水分子,讓學生通過數據感受分子的微小。
(三)分子的性質(25 分鐘)
實驗 1:氨分子的擴散
實驗步驟:在兩個小燒杯中,一個加入濃氨水,另一個加入酚酞試液。用一個大燒杯將兩個小燒杯罩住,觀察現象。
現象:蘸有酚酞試液的棉花團變紅。
講解:濃氨水具有揮發性,氨分子不斷運動,進入蘸有酚酞試液的棉花團中,使酚酞試液變紅,說明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拓展: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分子運動的現象,如聞到飯菜的香味、濕衣服晾干等。
實驗 2:溫度對分子運動速率的影響
實驗步驟:在兩個相同的小燒杯中分別加入等量的熱水和冷水,然后同時向兩個燒杯中滴入一滴紅墨水,觀察現象。
現象:熱水中紅墨水擴散得更快。
講解: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
實驗 3:酒精與水混合體積變化
實驗步驟:分別量取 50mL 水和 50mL 酒精,將它們小心地倒入一個大燒杯中,混合均勻后,觀察總體積的變化。
現象:混合后總體積小于 100mL。
講解:分子之間有間隔,當水和酒精混合時,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相互穿插滲透,進入彼此的間隔中,所以總體積減小。
舉例:讓學生解釋為什么氣體容易被壓縮,而固體和液體不易被壓縮。
展示圖片:展示物質三種狀態的微觀模型圖片,讓學生觀察分子間間隔的不同,理解物質狀態變化的微觀本質。
(四)從微觀角度區分純凈物和混合物(10 分鐘)
展示模型:利用分子模型展示純凈物氧氣(由氧分子構成)、氮氣(由氮分子構成)和混合物空氣(由氧分子、氮分子等多種分子構成)的微觀結構。
講解:純凈物由一種分子構成,混合物由多種分子構成。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分析,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分子保持各自的化學性質。
舉例:讓學生判斷一些常見物質,如二氧化碳、糖水、鐵粉等,從微觀角度屬于純凈物還是混合物。
(五)分子的概念(8 分鐘)
回顧實驗:以水通電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的實驗為例,展示該反應的微觀動畫。
講解:在化學變化中,水分子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氫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組合成氫分子和氧分子。由此引出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強調 “化學性質”“最小粒子” 的含義。
對比:將分子與原子進行簡單對比,說明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由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原子也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
(六)課堂小結(5 分鐘)
請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物質由分子等微觀粒子構成、分子的性質、從微觀角度區分純凈物和混合物以及分子的概念。
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重點和難點知識,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七)課堂練習(5 分鐘)
展示幾道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練習題,如關于分子性質的選擇題、從微觀角度區分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填空題等。
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教師進行點評和講解,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六、板書設計
2.2.1 分子
物質由分子等微觀粒子構成:分子質量和體積小
分子的性質
分子在不斷地運動(溫度越高,運動速率越快)
分子之間有間隔
從微觀角度區分純凈物和混合物
純凈物:由一種分子構成
混合物:由多種分子構成
分子的概念: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分子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夠運用分子的性質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但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對抽象的微觀概念理解仍有困難,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多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動畫、模型等,幫助學生理解微觀世界,同時加強練習,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5
課堂檢測
4
新知講解
6
變式訓練
7
考試考法
8
小結梳理
學習目錄
1
復習引入
2
新知講解
3
典例講解
《莊子》中記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物質能無限地分嗎?
對于物質構成的問題,許多科學家進行過長期的探索。現代科學家已經證實: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接下來我們先來認識分子。
導入新課
思考:為什么我們的鼻孔與小毛巾相隔一段距離,就能聞到香味?
講授新知
分子是什么

觀察活動
【實驗2-2】把香水灑在小毛巾上,抖開毛巾,繞教室一周。
現象:能聞到香水的香味。
觀察活動
【實驗2-2】把香水灑在小毛巾上,抖開毛巾,繞教室一周。
解釋:許多物質由叫作分子的微觀粒
子構成。在本實驗中,所用的香水是
由酒精分子和多種香精分子混合在一
起構成的。所以,當香水的這些分子
通過運動擴散到空氣中后,我們就能聞到香水的氣味。
物理變化
分子是真實存在的
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獲得的
銀原子的圖像
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獲得的
某種有機物分子的圖像
【實驗2-3】在玻璃管的兩端分別放置蘸有濃鹽酸和濃氨水的棉花團,塞緊膠塞。
蘸有濃鹽酸
蘸有濃氨水
實驗:濃鹽酸與濃氨水反應
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現象:玻璃管內產生大量的白煙
思考:為什么蘸有濃鹽酸和濃氨水的棉花團并沒有接觸,卻會在空氣中生成濃濃的白煙?
蘸有濃鹽酸
蘸有濃氨水
解釋:鹽酸中揮發出來的的氯化氫分子和氨水中揮發出來的氨分子運動到空中相遇,并發生化學變化,生成氯化銨小顆粒,擴散到空中,形成白煙。
氯化銨的生成過程
氨氣 + 氯化氫 氯化銨
(NH3) (HCl) (NH4Cl)
化學變化
問題 實驗2-2 實驗2-3
變化中有無新物質生成?
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變化中分子本身有無改變?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


討論:以上兩個實驗中所發生的變化有什么不同?與同學討論并填寫下表。
討論:用分子的觀點重新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
宏觀
微觀
沒有生成新物質
生成了新物質
分子沒有改變
分子改變
用分子的觀點認識混合物和純凈物
宏觀角度
純凈物是由一種物質組成;而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組成。
微觀角度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如果是由同種分子構成的,就是純凈物,如果是由不同種分子構成的就是混合物。
例:如圖是表示分子的示意圖,其中“ ”和“ ”表示不同的原子。
其中表示純凈物的是 。
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A
B
D
C
1.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不發生改變,仍然保持該物質的化學性質;
2.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本身發生改變,生成化學性質跟原物質不同的新物質。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觀粒子。
3.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觀粒子。不同的分子一定會構成各不相同的物質。
長話短說
此外,分子有沒有共同的一些性質呢?
水分子和乒乓球相比,相當于乒乓球和地球相比。
事實 1
分子的特性

1 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 3×10-26 kg,1 滴水中大約有 1.67×1021 個水分子。
如果 10 億人來數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 100 個,日夜不停,需要 3 萬多年才能數完。
結論1:分子體積和質量很小
事實 2
實驗:氨分子的擴散
燒杯 A 燒杯 B
現象
解釋
溶液變成紅色
溶液不
變色
燒杯 B 中濃氨水揮發出來,氨分子進入燒杯 A 中,形成的氨水使酚酞變紅色
結論2:分子總是在不斷地運動
燒杯A
燒杯B
燒杯A
燒杯B
這是因為分子之間有間隔,在受壓的情況下氣體液化,分子間的間隔減小。
結論3:分子間存在間隔
氣體可壓縮儲存于鋼瓶
物質的三態與分子間隔的關系
你能解釋熱脹冷縮現象嗎?
物質發生狀態變化時,只是分子間間隔發生變化,分子大小沒有變化。
一般情況下,對于同種物質:
氣態分子間的間隔>液態分子間的間隔>固態分子間的間隔
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分子在不斷地運動。(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
分子之間有間隔。(分子間的間隔受熱時增大;遇冷時縮小)
總結:分子的基本性質(“兩小一動一間隔”)
知識點1 分子是什么
1. 下列關于分子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 )
A.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觀粒子
B. 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唯一微觀粒子
C. 分子是肉眼能夠直接看見的
D. 分子在人為外力作用下才能運動
A
1
2
3
4
5
6
7
8
9
返回
2. 用分子的觀點填空。
(1)對于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純凈物中含有 種分
子,混合物中含有 分子。
(2)二氧化碳是由 構成的,保持二氧
化碳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 ,
當二氧化碳變成干冰時, 沒有發
生改變。
一 
兩種或兩種以上 
二氧化碳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 
1
2
3
4
5
6
7
8
9
(3)下列物質中,屬于純凈物的是 (填序號),屬于混合
物的是 (填序號)。從微觀角度看,冰水共存物是
由 構成的。
①75%的醫用酒精  ②冰水共存物
③人體呼出的氣體
② 
①③ 
水分子 
1
2
3
4
5
6
7
8
9
返回
知識點2 分子的性質
3. [情境題][2023·溫州]如圖為安裝在賓館、倉庫等處天花板
上的自動噴水滅火裝置。室內起火時,密封在裝置內的液
體體積膨脹,沖破水管閥門,實現噴水滅火。起火時,液
體體積膨脹是因為液體分子( B )
B
A. 質量變大
【點撥】液體膨脹,分子數量、質量均不變,分子間隔變
大,B正確。
B. 間隔變大
C. 數量變多
D. 引力變大
1
2
3
4
5
6
7
8
9
返回
【點撥】液體膨脹,分子數量、質量均不變,分子間隔變
4. [學科素養 科學思維][2023·廣安]從宏觀、微觀的視角探
究物質及其變化規律是化學特有的“科學思維”之一。下
列從微觀角度對宏觀事實的解釋不合理的是( C )
A. 將石油氣壓入鋼瓶液化——分子間的間隔變小
B. 端午粽子飄香——分子在不斷地運動著
C. 夏天汽車輪胎爆炸——分子種類發生改變
D. 氧氣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燒——同種分子的化學性質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點撥】將石油氣壓入鋼瓶液化,是因為氣體受壓后分子
間的間隔變小,A合理;端午粽子飄香是因為粽子中含有
的分子是在不斷地運動著,向四周擴散,B合理;夏天汽
車輪胎爆炸是因為溫度升高,分子間的間隔變大,氣體體
積膨脹,分子種類沒有發生改變,C不合理;氧氣和液氧
都能支持燃燒,是因為它們分子的構成相同,同種分子的
化學性質相同,D合理。
1
2
3
4
5
6
7
8
9
【點方法】解釋宏觀現象時常用到分子的四條性質,即
小、動(不斷運動)、間隔、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找準
具體的問題對應哪條性質。注意體積的改變一般是分子間
的間隔改變,而不是分子體積的改變。
【答案】 C
1
2
3
4
5
6
7
8
9
返回
5. 將描述分子特點的句子的序號填在相應的橫線上。
①分子在不斷地運動著,溫度升高時運動加快
②分子很小
③分子間有間隔,溫度或壓強發生變化時,分子間的間隔
大小隨之發生變化
④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化學性質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水在夏天比在冬天蒸發得快,說明 。
(2)水受熱變成水蒸氣,體積變大,說明 。
(3)糖水可以通過濾紙,說明 。
(4)濕衣服曬一段時間就會干,說明 。
(5)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均能使澄清
石灰水變渾濁,說明 。
① 
③ 
② 
① 
④ 
1
2
3
4
5
6
7
8
9
返回
糾易錯 對分子的認識不到位
6. 下列有關分子的認識正確的是( B )
A. 分子是保持物質性質的最小粒子
B. 由同種分子構成的物質一定是純凈物
C. 水結冰時,分子的種類發生了變化
D. 干冰升華,分子的體積變大
1
2
3
4
5
6
7
8
9
【點撥】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
最小粒子,A錯誤;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純凈物中只含有
一種分子,B正確;水結冰時,分子種類不變,分子間的
間隔發生變化,C錯誤;干冰升華,分子本身不變,分子
間的間隔變大,D錯誤。
【答案】 B
1
2
3
4
5
6
7
8
9
返回
7. [2023·東營期中]一定條件下,在密閉容器里加熱冰,溫度
和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時刻的存在
狀態。下列有關判斷正確的是( A )
A. 水分子間的間隔:③>②
B. 水分子的運動速率:①>②>③
C. 水分子的大小:①<②
D. ②→③的過程中水發生了化學變化
1
2
3
4
5
6
7
8
9
【點撥】加熱過程中,冰變成水,水變成水蒸氣。題圖中
①表示冰,②表示水,③表示水蒸氣。變化過程中,水分
子間的間隔:③>②,A正確;溫度升高,水分子的運動
速率加快,水分子的運動速率:①<②<③,B錯誤;加
熱過程中,水分子的大小不發生變化,水分子的大小:①
=②,C錯誤;②→③的過程中,水變成水蒸氣,沒有新
物質生成,水發生了物理變化,D錯誤。
【答案】 A
1
2
3
4
5
6
7
8
9
返回
8. 某海水淡化系統(如圖甲)工作時,蒸發腔中的水在光照條
件下變為水蒸氣,太陽能風扇將水蒸氣吹到冷凝腔冷凝,
實現海水淡化。
1
2
3
4
5
6
7
8
9
(1)根據圖甲所示,從微觀角度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
是 (填字母)。
A. 光照條件下,水分子的運動速率加快
B. 液態水變為水蒸氣,水分子間的間隔變大
C. 水蒸氣冷凝為水,水分子本身變小
D. 海水變為淡水,水分子化學性質不變
1
2
3
4
5
6
7
8
9
【點撥】光照條件下,溫度升高,水分子的運動速率加快,A正確;液態水變為水蒸氣,水分子間的間隔變大,B正確;水蒸氣冷凝為水,水分子本身不變,水分子間的間隔變小,C錯誤;海水變為淡水,水分子本身沒有發生改變,故化學性質不變,D正確。
【答案】 C 
1
2
3
4
5
6
7
8
9
分子
什么是分子
分子的基本性質
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分子間有間隔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觀粒子。
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觀粒子
課堂小結
謝謝觀看!(共33張PPT)
2.2.2原子
第二單元 空氣、物質的構成與組成
科粵2024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精做課件】
授課教師:********
班 級:********
時 間:********
通過 PPT 展示水分子、氧氣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結構模型,提問學生:“這些分子是由什么構成的?” 引導學生回顧分子由原子構成的知識。
讓學生簡述分子的概念,并舉例說明分子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的行為,從而引出本節課對原子的探究。
(二)原子的概念(10 分鐘)
動畫演示:播放水通電分解的微觀動畫,讓學生觀察水分子在通電條件下的變化過程。在動畫中,水分子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氫原子兩兩結合形成氫分子,氧原子兩兩結合形成氧分子。
分析講解:結合動畫,講解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組合。由此引出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強調 “化學變化” 和 “最小粒子” 的含義,幫助學生理解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的特性。
舉例說明:列舉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氫的反應,讓學生分析反應過程中原子的變化,鞏固對原子概念的理解。
(三)分子和原子的區別與聯系(15 分鐘)
對比分析:借助 PPT 從構成、在化學變化中的行為、能否直接構成物質等方面,對分子和原子進行對比。分子由原子構成,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分子和原子都可以直接構成物質。
模型演示:利用分子和原子的結構模型,現場演示化學變化中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組合過程,如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反應,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分子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的不同行為。
小組討論: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分子和原子的區別與聯系,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分享自己的觀點。教師巡視各小組,參與討論并給予指導。
總結歸納:請小組代表發言,總結分子和原子的區別與聯系,教師進行補充和完善,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四)原子的結構(15 分鐘)
發現史介紹:利用 PPT 簡要介紹原子結構的發現史,從道爾頓的實心球模型,到湯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再到盧瑟福的 α 粒子散射實驗,以及玻爾的原子模型,讓學生了解科學家對原子結構的探索過程,體會科學研究的不斷進步。
結構講解:講解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通過數據說明原子核的體積很小,但質量很大,電子在核外空間做高速運動。
動畫展示:播放原子結構的動畫,展示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的相對大小和運動情況,幫助學生構建原子結構的空間想象。
分析計算:以氧原子為例,說明氧原子核內有 8 個質子,8 個中子,核外有 8 個電子,由于質子所帶正電荷總數與電子所帶負電荷總數相等,電性相反,所以原子不顯電性,讓學生理解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
(五)課堂小結(5 分鐘)
請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原子的概念、分子和原子的區別與聯系、原子的結構等。
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重點和難點知識,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
(六)課堂練習(5 分鐘)
展示幾道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練習題,如關于原子概念的選擇題、分子和原子區別與聯系的填空題、原子結構的簡答題等。
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教師進行點評和講解,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六、板書設計
2.2.2 原子
原子的概念: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和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區別: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聯系:分子由原子構成,都可直接構成物質。
原子的結構
原子核: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
核外電子:帶負電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原子的相關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夠理解原子的概念和分子與原子的區別聯系。但部分學生在理解原子結構和化學變化的微觀本質時仍存在困難。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多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增加實例分析,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
5
課堂檢測
4
新知講解
6
變式訓練
7
考試考法
8
小結梳理
學習目錄
1
復習引入
2
新知講解
3
典例講解
在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知道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觀粒子。那么分子本身怎樣構成?分子能不能再進行分割呢?如果能分,分子又是由什么構成的呢?
分子還可以分成更小的微觀粒子,就是原子。
導入新課
到了近代,科學家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發展出近代原子學說,并逐漸認清了原子與分子之間的關系。
原子的概念最初是由古代哲學家提出來的,他們設想的原子是構成萬物的不可分割的微粒。
現在,讓我們通過化學變化的實際例子來說明這種關系。
講授新知
原子是什么

實驗:氧化汞受熱分解
現象:紅色粉末逐漸變化,試管內壁上出現銀光閃閃的液體,并能收集到能使帶火星木條復燃的氣體。
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
氧化汞分解的文字表達式:
氧化汞 汞 + 氧氣
HgO Hg O2
加熱
討論與交流:
1.在化學變化中,反應物氧化汞分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構成氧化汞分子的汞原子和氧原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反應生成的物質——氧氣和汞分別是由什么微觀粒子構成的?
氧化汞的分解動畫
嘗試從微觀角度來解釋這個變化是如何發生的。
我們從微觀角度來解釋這個變化是如何發生的:
分解
+
組合
由氧原子和汞原子構成的氧化汞分子。圖中共有 個氧化汞分子。
在化學變化過程中,氧化汞分子分解成單個的汞原子和氧原子。圖中共有 個汞原子和 個氧原子。
由很多的汞原子直接構成汞。
兩個氧原子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很多氧分子構成了氧氣
+
2
2
2
Hg
O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結合成分子。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在化學變化中,氧化汞分子分解成為汞原子和氧原子。換句話說,氧化汞分子是由汞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由此可見:分子由原子構成。
(2)有的物質可由原子直接構成。如金屬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構成的。
(3)汞原子和氧原子本身在化學變化中沒有變化,只是組合方式發生改變,它們重新組合后構成新的物質。
氯化氫
(HCl)
氯氣
(Cl2)
氫氣
(H2)
+
氫氣與氯氣的反應中,發生變化的是分子還是原子?
Cl
H
Cl
Cl
H
H
Cl
H
+
歸納與總結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對于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來說,當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不變,當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改變。而原子的種類不會發生變化,因此,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也在不斷地運動著,且原子的體積很非常小。
用Spectra 300型球差校正透射電鏡拍攝的硅原子圖像
如果把一個水分子與一只乒乓球相比較,相當于拿一滴水與地球相比較。
討論:分子和原子你們已經有了哪些了解
原子
分子
物質
構成、在化學變化中重新組合
在化學變化中分裂成
構成
構成
分子 原子
基本 性質 定義
本質 區別 聯系 分子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系
體積小、質量小、不停地運動、微粒之間有間隔
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保持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學過前面的內容后,你知道空氣中物質構成的奧秘了嗎?請填寫下表。
空氣中的物質 構成該物質的分子 構成該分子的原子
氮氣(N2)
氧氣(O2)
二氧化碳(CO2)
水蒸氣(H2O)
稀有氣體【氦(He)、氖(Ne)氬(Ar)等】 它們由相應的原子直接構成物質 N2
N
O2
O
CO2
C
O
H2O
H
O
知識點1 原子的概念、性質
1. [2023·巴彥淖爾期中]科學技術的進步能夠移動原子,如圖
所示為通過移動硅原子構成的文字。下列有關硅原子的表
述錯誤的是( C )
A. 原子之間有間隔
B. 原子是客觀存在的
C. 原子是最小的微觀粒子
D. 硅原子可以構成硅這種物質
C
【點撥】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粒子,離開化學變化這
個前提,原子還能再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回
2. 化學上稱“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微觀粒子”的依據是
( D )
A. 原子的質量很小
B. 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觀粒子
C. 原子的體積很小
D. 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再分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回
知識點2 原子與物質的關系
3. [2023·撫順]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下列物質由原子直
接構成的是( C )
A. 氨氣 B. 氮氣
C. 汞 D. 五氧化二磷
【點撥】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構成的,C正確。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回
知識點3 化學變化的實質
4. (多選)[2022·長沙]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圖如圖所示。下
列說法正確的是( AB )
A.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B.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觀粒子
C. 在這個變化中,原子的種類發生改變
D. 物質只能由分子構成,不能由原子構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
合成新分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觀粒子,A、B
正確;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不變,C不正確;分子、原
子都能構成物質,D不正確。
【答案】 AB
【點方法】解答此類題目應明確化學反應的實質,即分子
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在此過程中,分子
的種類發生變化,原子的種類不變,故原子是化學變化中
的最小微觀粒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回
5. [2023·渭南期中改編]如圖甲、乙分別是水蒸氣液化、
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的微觀變化示意圖。請回答
下列問題。
(1)圖甲說明分子的性質是 。
分子之間有間隔 
【點撥】圖甲中降溫后分子間的間隔變小了,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從微觀角度解釋圖甲、圖乙變化的本質區別:

分子
種類是否發生了變化 
【點撥】由微觀粒子的變化可知,圖甲中分子的種類沒有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是物理變化;圖乙中分子的種類發生了變化,生成了新物質,是化學變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由圖乙可知:在化學變化中,一定不發生改變的微觀
粒子是 ,一定發生改變的微觀粒子是 。
原子 
分子
【點撥】由微觀粒子的變化和圖乙可知,在化學變化中一定不發生改變的微觀粒子是原子,一定發生改變的微觀粒子是分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圖乙中反應后生成的物質是由 (填“分子”或
“原子”)構成的。
分子 
【點撥】圖乙中反應后的物質是水,水是由分子構成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回
糾易錯 混淆分子和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6. [2024·汕頭期中改編]下列有關分子和原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 C )
A. 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原子不能構成物質
C. 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是化學變化的本質
D. 分子由原子構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分,A錯誤;分子和原子
都可以構成物質,B錯誤;分子和原子不能籠統地比較大
小,但由原子構成的分子,其一個分子的體積比構成它的
原子大,D錯誤。
【答案】 C
【點易錯】 分子、原子關系的其他易錯點:(1)誤認為構
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只有一種;(2)誤認為只有分子能保持
物質的化學性質;(3)誤認為分子不僅能保持物質的化學
性質,也能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回
7. [2023·邵陽]下列各圖中“ ”和“ ”分別表示不同的原
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C )
A
B
C
C
D
【點撥】A、B、D中都只有一種分子,屬于純凈物;C中
含有三種分子,屬于混合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回
8. 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是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下列解
釋不合理的是( B )
A. 品紅在水中擴散,說明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B. 體溫計內水銀柱上升,說明原子受熱變大
C. 將氧氣壓縮貯存于鋼瓶中,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隔
D. 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說明化學變化中分子種類
發生改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品紅在水中擴散,是因為分子在不斷地運動,A
正確;體溫計內水銀柱上升,是因為汞原子間的間隔隨著
溫度的升高而增大,B錯誤;將氧氣壓縮貯存于鋼瓶中,
是因為氣體受壓后,分子間的間隔變小,C正確;氫氣在
氧氣中燃燒生成水,是因為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成原子,
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D正確。
【答案】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回
9. [科技創新][2023·煙臺期中]我國首次捕捉高分辨率的“剪
接體”分子結構,并闡述其基本分子機制。下列關于原
子、分子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B )
B
A. 分子都是由原子構成的
B. 分子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都能再分
C. “剪接體”分子是保持“剪接體”化學性質的最小微
觀粒子
D. 分子、原子都很小,都在不斷地運動
【點撥】分子在化學變化中能再分,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
能再分,B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回
原子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課堂小結
謝謝觀看!(共32張PPT)
2.2.3原子的結構
第二單元 空氣、物質的構成與組成
科粵2024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精做課件】
授課教師:********
班 級:********
時 間:********
通過 PPT 展示原子結構的簡單示意圖,提問學生:“原子由哪些粒子構成?” 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的原子的基本構成知識。
讓學生簡述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的行為,為本節課進一步探究原子的結構做好鋪墊。
(二)原子的構成(10 分鐘)
回顧與深化:結合 PPT,再次講解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
數據展示:展示構成原子的粒子的質量和相對質量,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得出電子的質量很小,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結論。
電量分析:以氧原子為例,說明氧原子核內有 8 個質子,帶 8 個單位正電荷,核外有 8 個電子,帶 8 個單位負電荷,由于正負電荷總數相等,所以原子不顯電性。組織學生討論其他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加深對原子電量關系的理解。
數量關系推導:引導學生根據原子不顯電性的特點,推導質子數、電子數和核電荷數之間的關系,即質子數 = 核電荷數 = 電子數。
(三)核外電子的排布(15 分鐘)
引入概念:利用動畫展示核外電子在原子核外的高速運動,講解由于電子的能量不同,它們在核外分層運動,這種現象叫做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排布規律講解:結合圖片和 PPT,介紹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規律:第一層最多容納 2 個電子,第二層最多容納 8 個電子,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 8 個(只有一層的,不超過 2 個)。
原子結構示意圖:以鈉原子為例,詳細講解原子結構示意圖的畫法和各部分的含義。圓圈表示原子核,圈內數字表示質子數,弧線表示電子層,弧線上的數字表示該層上的電子數。
練習與鞏固:讓學生畫出 1 - 18 號元素中部分元素原子的結構示意圖,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糾正錯誤。
(四)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系(10 分鐘)
分類對比:將 1 - 18 號元素按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和稀有氣體元素進行分類,展示它們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各類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的特點。
分析歸納:組織學生討論并分析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系。稀有氣體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 8(氦為 2),化學性質穩定;金屬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一般少于 4 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電子;非金屬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一般多于 4 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
總結規律:得出元素的化學性質主要取決于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的結論。
(五)離子的形成(15 分鐘)
動畫演示:播放鈉與氯氣反應的微觀動畫,展示鈉原子失去一個電子形成鈉離子,氯原子得到一個電子形成氯離子,鈉離子和氯離子相互吸引,構成氯化鈉的過程。
概念講解:結合動畫,講解離子的概念: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叫做離子。帶正電的離子稱為陽離子,帶負電的離子稱為陰離子。
符號書寫:以鈉離子(Na )、氯離子(Cl )為例,講解離子符號的書寫方法:在元素符號右上角標明所帶電荷數和電性,數字在前,正負號在后,當電荷數為 1 時,省略不寫。
練習鞏固:讓學生寫出常見離子的符號,如鎂離子、氧離子、鈣離子等,并判斷離子的種類,教師進行點評和講解。
(六)課堂小結(5 分鐘)
請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原子的構成、核外電子的排布、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系以及離子的形成。
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重點和難點知識,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七)課堂練習(5 分鐘)
展示幾道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練習題,如關于原子構成的選擇題、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分析題、離子符號書寫的填空題等。
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教師進行點評和講解,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六、板書設計
2.2.3 原子的結構
原子的構成
原子核: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
核外電子:帶負電
質子數 = 核電荷數 = 電子數
核外電子的排布
分層排布規律
原子結構示意圖
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系:元素化學性質主要取決于最外層電子數
離子的形成
離子的概念: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離子符號的書寫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原子的結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核外電子排布和離子形成的相關知識。但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對抽象的核外電子分層排布和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系理解起來仍有困難。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多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增加實例分析,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同時加強練習,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5
課堂檢測
4
新知講解
6
變式訓練
7
考試考法
8
小結梳理
學習目錄
1
復習引入
2
新知講解
3
典例講解
用Spectra 300型球差校正透射電鏡拍攝的硅原子圖像
原子非常非常小,那么它是不是構成物質世界的最小微觀粒子呢?原子內部有什么奧秘呢?為了揭示原子內部的秘密,科學家進行了長期的科學探索。
導入新課
1808年 道爾頓
道爾頓模型
1904年 湯姆孫
湯姆孫模型
1913年 玻爾
玻爾模型
1911年 盧瑟福
盧瑟福模型
電子云模型
現在的原子結構模型
1.原子的構成
原子
原子核
核外電子
質子
中子
帶正電
不帶電
帶電
中子
質子
電子
原子結構示意圖
講授新知
原子的構成

碳原子的結構動畫
+
+
+
+
+
+
-
電子
-
-
-
電子
中 子
質 子
原子核
構成原子的粒子的電性和質量
粒子種類 電性
質子 1個單位正電荷
中子 不帶電
電子 1個單位負電荷
觀察下表,你有什么發現?
1.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所帶的電量相等,電性相反。
2.中子不帶電
一個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中子不帶電,一個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由于質子(原子核)與電子所帶電荷數相等,但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2.原子中各微粒電性
-
+
+
-
核外電子
質子
中子
觀察下表,你有什么發現?
原子 原子核 核外電子數
質子數 中子數 氫 1 0 1
氦 2 2 2
碳 6 6 6
氮 7 7 7
原子 原子核 核外電子數
質子數 中子數 氧 8 8 8
鈉 11 12 11
氯 17 18 17
鐵 26 30 26
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1
質子數不一定等于中子數
2
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中子
3
觀察電子分層排布示意圖,你有什么發現?
1.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電子層
在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里,有的電子通常在離核較近的區域運動,有的電子通常在離核較遠的區域運動。為了形象說明,通常用電子層表示。
原子核
原子核外電子排布

電子層:
離核遠近:
能量高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低 高
近 遠
離核最遠的電子層叫作最外層,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 8 個;
只有一層的,電子數不超過 2 個。
電子層
原子核
鈉原子的結構
(11個電子)
第一層(2個)
第二層(8個)
第三層(1個)
如何直觀、形象地表示電子的分層排布呢?
2.原子結構示意圖
原子核
核電核數
電子層
該電子層上電子數
鈉原子結構示意圖
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原子種類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原子 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特點 結構是 否穩定 推測原 子性質 得失電子
稀有氣體 原子
金屬原子
非金屬原子
8個(He為2個)
比較穩定
一般少于4個
一般多于4個
不穩定
不穩定
易失電子
易得電子
既不易得電子,也不易失電子
穩定
不穩定
不穩定
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原子的化學性質
名師點金
1. 原子的結構: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
核外帶負電荷的電子構成的;原子核一般是由質子和中子
構成的;每個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每個電子帶一個單
位負電荷,中子不帶電;由于原子核內的質子所帶電荷與
核外電子所帶電荷數量相等,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
顯電性。
2. 構成原子的各微觀粒子之間的關系:(1)數量關系:核電
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2)質量關系:構成原子核
的質子和中子的質量相差不大,都比電子的質量大得多;
(3)體積關系: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體積很小。
3. 相對原子質量= = ;與質子、中子相比,電子的質量很
小,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相對原子質量
≈質子數+中子數。
知識點1 原子的結構
1. [情境題][2023·太原期中]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與阿秒光
脈沖有關,阿秒光脈沖可用于測量原子和分子內部的電子
運動。在這些微觀粒子中,帶負電荷的是( C )
A. 分子 B. 原子
C. 電子 D. 原子核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返回
2. [2024·蘇州一模]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下列關于原
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B )
A. 同種原子不能構成不同種分子
B. 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 溫度計內汞柱液面上升,說明汞原子體積變大
D. 原子不顯電性是因為原子中質子數與中子數相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點撥】同種原子能構成不同種分子,如氧原子可以構成
氧分子(O2)和臭氧分子(O3),A錯誤;電子的質量很小,
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B
正確;溫度計內汞柱液面上升的原因是汞原子之間的間隔
變大,C錯誤;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是原子核所帶電量與
核外電子所帶電量相等,電性相反,D錯誤。
【答案】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返回
知識點2 原子中各微觀粒子間的數量關系
3. [2024·泰州模擬]高鐵上裝有煙霧傳感器,主體是放有镅
(Am)的電離室,這種镅原子的原子核內有95個質子和146
個中子,該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 A )
A. 95 B. 146
C. 241 D. 51
【點撥】根據原子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可推測該原子
的核外電子數為95。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返回
知識點3 相對原子質量
4. [2023·重慶]為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作出卓越貢獻的中國科
學家是( A )
A. 張青蓮 B. 袁隆平
C. 侯德榜 D. 道爾頓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返回
5. (1)某原子的核外有26個電子,相對原子質量為56,則其
核內質子數為 ,中子數為 。
(2)已知碳12原子的質量為1.993×10-26 kg,一種氧原子
的質量為2.657×10-26 kg,則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為 (結果保留整數)。
26 
30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返回
糾易錯 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錯誤
6. 下表列出了幾種原子中的微觀粒子數目:
原子 質子數 中子數 核外電子數
氫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鉀 19 20 1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分析表中信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原子核內質子數等于中子數
B. 原子核都由質子和中子構成
C. 原子只由質子和電子構成
D. 原子中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點撥】根據表中信息可知,并非所有原子核都含有中
子,如氫原子核不含中子,所以有的原子由質子、中子、
電子構成,有的原子只由質子和電子構成,B、C錯誤;
原子中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數,A
錯誤,D正確。
【點易錯】 認識原子結構常見的兩個誤區:(1)原子中質
子數不一定等于中子數。(2)原子中不一定含有中子,如
有一種氫原子中沒有中子。
【答案】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返回
7. [科技應用][2024·濟南期末改編]在醫學工作中,14C主要用
于“14C呼氣試驗”,可以用來檢測是否感染幽門螺桿
菌。14C表示含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的碳原子,下列有關
說法正確的是( D )
A. 該碳原子的核外電子數是14
B. 該碳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4 g
C. 該碳原子的核電荷數是8
D. 該碳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點撥】14C表示含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的碳原子,質子
數=核外電子數,故該碳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6,A錯
誤;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6+8=14,單位為
“1”,省略不寫,B錯誤;核電荷數=質子數,故該碳原
子的核電荷數是6,C錯誤;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
核上,D正確。
【答案】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返回
原子核
核外電子
質子
中子
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原子的構成
原子
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分層排布
電子層
原子結構示意圖
原子的結構
課堂小結
謝謝觀看!(共39張PPT)
2.2.4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離子
第二單元 空氣、物質的構成與組成
科粵2024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精做課件】
授課教師:********
班 級:********
時 間:********
趣味情境導入(5 分鐘)
播放一段科普視頻,內容為科學家通過先進儀器 “看到” 原子的圖像,以及原子內部粒子的運動。播放結束后,提出問題:“在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微觀世界里,原子究竟是怎樣的結構?它的內部粒子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由此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二)原子的構成探究(12 分鐘)
回顧與提問:借助 PPT 展示原子的簡單結構示意圖,提問學生原子由哪些粒子構成,引導學生復習已學知識。
數據探究:展示氫、氧、碳等常見原子中質子、中子、電子的質量和相對質量數據,組織學生分組計算質子、中子質量與電子質量的倍數關系,探討原子質量主要集中在哪里。
電性分析:以碳原子為例,講解碳原子由 6 個質子、6 個中子和 6 個電子構成,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中子不帶電,由于質子數和電子數相等,所以原子不顯電性。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其他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鞏固對原子電量關系的理解。
總結歸納:引導學生推導并總結質子數、電子數和核電荷數之間的關系,即質子數 = 核電荷數 = 電子數。
(三)核外電子的排布探索(15 分鐘)
動畫演示:播放核外電子運動的動畫,講解由于電子能量不同,會在核外分層運動,引出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的概念。
規律講解:結合 PPT 和元素周期表,詳細介紹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規律,強調第一層最多容納 2 個電子,第二層最多容納 8 個電子,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 8 個(只有一層的,不超過 2 個)。
模型制作:將學生分成小組,發放原子結構模型套件,讓學生動手搭建 1 - 18 號元素中部分元素的原子結構模型,直觀感受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練習鞏固: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出 1 - 18 號元素中部分元素原子的結構示意圖,教師巡視指導,糾正錯誤。
(四)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聯分析(10 分鐘)
分類觀察:將 1 - 18 號元素按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和稀有氣體元素進行分類,展示它們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各類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的特點。
小組討論: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系,思考為什么稀有氣體化學性質穩定,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在化學反應中會有不同的表現。
總結規律:邀請小組代表發言,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得出元素的化學性質主要取決于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的結論。
(五)離子的形成模擬(15 分鐘)
動畫演示:播放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的微觀動畫,展示鈉原子失去一個電子形成鈉離子,氯原子得到一個電子形成氯離子,鈉離子和氯離子相互吸引構成氯化鈉的過程。
角色扮演:挑選部分學生分別扮演鈉原子、氯原子、鈉離子、氯離子,通過模擬反應過程,加深學生對離子形成過程的理解。
概念講解:結合動畫和角色扮演,講解離子的概念、分類(陽離子和陰離子)以及離子符號的書寫方法。
練習鞏固:給出常見元素的名稱,讓學生寫出對應的離子符號,并判斷離子的種類,教師進行點評和講解。
(六)課堂小結與互動回顧(5 分鐘)
借助思維導圖軟件,在電子白板上展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邀請學生回顧重點內容,包括原子的構成、核外電子的排布、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系以及離子的形成。
鼓勵學生提出疑問,教師進行解答和補充,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七)課堂練習與反饋(5 分鐘)
通過在線教學平臺發布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練習題,包括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等,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利用平臺的自動批改功能,快速獲取學生的答題情況,針對錯誤較多的題目進行重點講解,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
六、板書設計
2.2.3 原子的結構
原子的構成
原子核: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
核外電子:帶負電
質子數 = 核電荷數 = 電子數
核外電子的排布
分層排布規律
原子結構示意圖
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系:元素化學性質主要取決于最外層電子數
離子的形成
離子的概念: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離子符號的書寫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原子結構的理解更加深入,在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部分學生在理解核外電子分層排布和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系時仍存在困難。在今后的教學中,應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法,增加更多直觀、有趣的教學活動,如虛擬實驗、游戲化學習等,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果。
5
課堂檢測
4
新知講解
6
變式訓練
7
考試考法
8
小結梳理
學習目錄
1
復習引入
2
新知講解
3
典例講解
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個龐大的體育場,原子核只相當于體育場中的一只螞蟻,電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間做高速運動。那么,電子的運動有什么規律呢?原子的質量又有多大呢?
導入新課
2. 不同粒子的質量不同;
1. 原子的質量很小;
3. 如此小的數據書寫、使用均不方便。
從表中你發現了什么?
粒子種類 質量
質子 1.6726×10-27kg
中子 1.6729×10-27kg
電子 質子質量的1/1836
構成原子的粒子的質量
這該怎么辦呢?
1.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
以一種碳原子質量的1/12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跟它相比較所得到的比,作為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符號Ar)。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C
12個氫原子
1個碳原子
講授新知
相對原子質量

2.表達式
相對原子質量=
一個該原子的質量
一個碳原子質量×1/12
一個該原子的質量
1.661×10-27kg
=
例:一個氧原子的質量為2.657×10-26kg,計算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解: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2.657×10-26kg
1.661×10-27kg
≈16.00。
①相對原子質量不等于原子的實際質量,是個比值。
②原子實際質量越大,它的相對原子質量數值越大。
③相對原子質量的單位:“1”(書寫時一般不寫出)。原子實際質量的單位是:千克。
3.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實際質量的關系
相對原子質量與質子數和中子數的關系
原子種類 質子數 中子數 核外電子數 相對原子質量
氫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鈉 11 12 11 23
鐵 26 30 26 56
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從表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
+
+
+
+
1.離子
在化學變化中,一些原子容易失去電子,而另一些原子則容易得到電子,當原子得到或失去核外電子從而帶上電荷以后,便轉變成離子(ion)。
離子

實驗:鈉在氯氣中燃燒
現象:鈉燃燒,發出黃色火焰并生成白煙。
【注意】這里生成的白煙實際上是一種白色的固體小顆粒氯化鈉(NaCl),是食鹽的主要成分。
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11
+11
+17
+17
失去1個電子
質子數=電子數
質子數>電子數
質子數=電子數
質子數<電子數
得到1個電子
Na
Cl
Na+
Cl-
2
1
8
+11
Na
2
7
8
+17
Cl
8
2
8
+17
Cl-
Na+
Cl-
2
8
Na+
+11
失去1電子
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2.離子的分類:
陽離子:帶正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質子數>電子數)
陰離子:帶負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質子數<電子數)
Mg2+
鎂離子
Na+
鈉離子
Al3+
鋁離子
O2-
氧離子
Cl-
氯離子
SO42-
硫酸根離子
3.離子符號
(1)離子符號的書寫
先寫原子(或原子團)符號,再在符號的右上角標出離子所帶的電荷數及電性,先寫數字再寫正負號,當離子所帶電荷數為1時, 1 可以不寫。
+11
+12
+17
Na+
Mg2+
Cl-
鈉離子
鎂離子
氯離子
練一練
寫出下列離子的離子符號。
氧離子
鋁離子
硫離子
鈉離子
鈣離子
氟離子
O2-
Na+
Ca2+
Al3+
S2-
F-
離子所帶的電荷數與什么有關?
+12
+12
失去2個電子
帶2個單位正電荷
Mg2+
Mg
O
+8
+8
得到2個電子
帶2個單位負電荷
離子所帶電荷數等于原子失去或得到的電子數
O2-
(2)離子符號的意義
氯離子
1個氯離子
1個氯離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
鋁離子
1個鋁離子
1個鋁離子帶3個單位正電荷
Cl-
Al3+
聯系
原子
陽離子
得電子
失電子
陰離子
原子與離子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質子數=電子數(不帶電荷)
原 子:
質子數>電子數(帶正電)
陽離子:
質子數<電子數(帶負電)
陰離子:
區別
得電子
失電子
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
原子
分子
結合
構成
陰、陽離子
得失電子
構成
物質
直接構成
歸納總結
知識點1 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1. [關鍵能力 建模與創新]如圖為某原子結構示意圖,它的核
電荷數和最外層電子數分別是( B )
A. 6和8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根據題圖可知,該原子的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
=8,最外層電子數為6。
B. 8 和6
C. 8和2
D. 6和2
返回
2. [2023·永州期中]氟原子的結構示意圖為 ,下列說法錯
誤的是( C )
A. 氟原子的核內質子數為9
B. 氟原子核外有2個電子層
C. 氟原子的核內中子數為9
D. 氟原子的核電荷數為9
C
【點撥】由氟原子的結構示意圖不能知道氟原子的核內中
子數, C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返回
知識點2 原子結構與化學性質的關系
3. [2022·哈爾濱]下列微觀粒子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的是
( C )
A
B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A粒子原子核外只有一個電子層,電子數為2,
屬于相對穩定結構;B粒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8,屬于相
對穩定結構;C粒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7,在化學反應中
易得到1個電子而形成陰離子,C正確;D粒子的最外層電
子數為8,屬于相對穩定結構。
【答案】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返回
4. [2023·內江]鋁原子結構示意圖為 。下列有關鋁原子
的說法正確的是( D )
A. 圖中“+”表示鋁原子帶正電荷
B. 鋁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核外13個電子上
C. 鋁原子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
D. 鋁原子核外有3個電子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圖中“+”表示鋁原子核帶正電荷,A錯誤;由于
電子的質量很小,鋁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B
錯誤;鋁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3,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3
個電子而形成陽離子,C錯誤;弧線表示電子層,由圖可
知鋁原子核外有3個電子層,D正確。
【答案】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返回
知識點3 離子
5. [2023·揚州]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有分子、原子、離子等。
下列物質由離子構成的是( C )
A. 氧氣 B. 水
C
C. 氯化鈉   D. 金剛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返回
6. [情境題][2023·西安期中]據《自然》雜志報道,科學家研
制的一種以鍶原子做鐘擺的“光晶格鐘”是世界上最精確
的鐘。鍶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鍶原子的核內質子數為 ,原子核外有
個電子層,在化學反應中容易 (填“得
到”或“失去”)電子。
38 
5(或
五) 
失去 
【點撥】由鍶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可知,其原子核內質子數為38,原子核外有5個電子層,最外層電子數是2,小于4,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電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①具有相對穩定結構的是 (填字母,下同);
②表示陰離子的是 ;
③表示陽離子的是 。
ABD 
B 
D 
(2)A、B、C、D四種微觀粒子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圖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 由四種微觀粒子的結構示意圖可知:①A中只有1個電子層,該層上有2個電子,屬于相對穩定結構,B、D中最外層電子數都是8,屬于相對穩定結構;②B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表示陰離子;③D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表示陽離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方法】微觀粒子結構示意圖的意義及種類判斷
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電子總數= n
質子數-核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返回
糾易錯 不能根據最外層電子數判斷微觀粒子的性質
7. 根據下列各組原子結構示意圖判斷,化學性質相似的一組
是( A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A中兩種原子最外層均為6個電子,在化學反應
中都易得到2個電子而形成8電子穩定結構,化學性質相
似,故A正確;B中雖然兩種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相同,但
它們的化學性質卻不相似,質子數為1的氫原子,既能得
到1個電子也能失去1個電子,而質子數為11的原子最外層
電子數為1,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最外層的1個電子形成相
對穩定結構,故B不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中雖然兩種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相同,但它們的化學性質
卻不相似,質子數為2的氦原子,化學性質穩定,而質子數
為12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2,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最外層
的2個電子而形成相對穩定結構,故C不正確;D中兩種原子
最外層電子數分別為1和7,前者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最外層
電子,后者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化學性質不相似,故
D不正確。
【答案】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返回
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相對原子質量
定義
分類
離子
定義
意義
相對原子質量、離子的形成
課堂小結
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浮梁县| 同心县| 新乡县| 综艺| 平陆县| 会同县| 榆社县| 阜城县| 彩票| 怀宁县| 耿马| 安多县| 易门县| 会东县| 博罗县| 乌拉特中旗| 汉寿县| 伊春市| 庆阳市| 洛川县| 江源县| 昭觉县| 扎赉特旗| 丹江口市| 华亭县| 科技| 五大连池市| 克拉玛依市| 沛县| 青冈县| 太仓市| 农安县| 南和县| 福海县| 鹿邑县| 巴林右旗| 桃园市| 高州市| 温泉县| 庐江县| 华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