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4.2 質量守恒定律第四單元 化學式與化學方程式科粵2024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精做課件】授課教師:********班 級:********時 間:********多媒體設備:電腦、投影儀。 教學資料:制作關于化合價的 PPT,包括原子結構與化合價關系的動畫、常見元素和原子團化合價的表格、化學式書寫和化合價推斷的例題及練習題等。 學習資料:為學生準備導學案,包含學習目標、知識點梳理、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等內容。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5 分鐘) 通過 PPT 展示一些常見物質的化學式,如 H2 O、 CO2ClCa中,硫元素的化合價為 。 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教師進行點評和講解,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六、板書設計 4.1 化學式 第 2 課時 化學式與化合價 化合價的概念 一種元素一定數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數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質。 與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有關。 化合價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號或原子團正上方標注,“+”“-” 在前,數字在后,“1” 不省。 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 常見元素化合價口訣 常見原子團化合價表格 化合價規律 化合價與化學式 根據化學式求化合價步驟 根據化合價寫化學式步驟(十字交叉法) 化學式中數字的含義 元素符號前:原子個數 化學式前:分子個數 化學式右下角:一個分子中原子個數 離子符號右上角:離子所帶電荷數 化合價符號正上方:元素化合價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化合價的概念、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以及化合價與化學式的關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展示、口訣記憶、小組討論和練習鞏固等多種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但部分學生在運用化合價書寫化學式和推斷化合價時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后續的教學中加強練習和指導,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合價知識,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5課堂檢測4新知講解6變式訓練7考試考法8小結梳理學習目錄1復習引入2新知講解3典例講解蠟燭燃燒后質量變輕了。鐵生銹后質量變大了。新課引入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變化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化學家從很早便開始關注這個問題。1.提出問題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前后,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會等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嗎 2.形成假設探究活動>>>反應前m前>反應后m后反應前m前=反應后m后反應前m前<反應后m后反應物生成物化學反應質量守恒定律3.設計與實施實驗【實驗4-1】如圖裝置,錐形瓶中裝入少量二氧化錳粉末,將一支量程為5mL的裝有3mL3%的過氧化氫溶液的注射器針頭插入膠塞,另插入一支注射器的針頭使瓶內與大氣相通。實驗時,推壓注射器活塞至1mL刻度處,觀察實驗現象。【實驗4-2】如圖裝置,錐形瓶中裝入少量二氧化錳粉末,將一支量程為5mL的裝有3mL3%的過氧化氫溶液的注射器針頭插入膠塞。推壓注射器活塞至1mL刻度處,觀察實驗現象。有氣泡產生m前>m后m前=m后這兩個實驗發生的是同一個反應,為什么【實驗4-1】的電子天平示數減小,而【實驗4-2】的示數不變呢?討論與交流>>>裝置與大氣相通裝置密閉過氧化氫 水 + 氧氣(H2O2) (H2O) (O2)二氧化錳有氣體生成反應前總質量>反應后總質量5.實驗結果分析生成的氧氣擴散到空氣中,導致反應后質量減小。3.設計與實施實驗【實驗4-3】如圖裝置,錐形瓶中裝入5mL硫酸銅溶液,將一支量程為5mL的裝有3mL氫氧化鈉溶液的注射器針頭插入膠塞,另插入一支注射器的針頭使瓶內與大氣相通。推壓注射器活塞至1mL刻度處,觀察驗現象。【實驗4-4】如圖裝置,錐形瓶中裝入5mL硫酸銅溶液,將一支量程為5mL的裝有3mL氫氧化鈉溶液的注射器針頭插入膠塞。推壓注射器活塞至1mL刻度處,觀察實驗現象。產生藍色沉淀m前=m后m前=m后4.實驗結果前后化學反應分析上述實驗的實驗現象和實驗數據你能得到什么結論?在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保持不變。討論與交流>>>為什么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保持不變呢?試從微觀的角度去分析。討論與交流>>>在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沒有改變。( )H2O水二氧化錳過氧化氫H2O2( )( )( O2 )+氧氣H2O2 H2O + O2二氧化錳如何從化學反應的微觀的角度解釋質量守恒的原因?氧原子氫原子一、質量守恒的實質宏觀微觀元素種類物質總質量元素質量原子種類原子數目原子質量分子種類物質種類不變一定變可能變分子數目元素化合價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1.所有化學反應都遵守質量守恒定律,所有物理變化都不能 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2.“參加”:不包括雜質和剩余的反應物3.“各物質”:包括反應物和生成物中的固、液、氣4.“質量”守恒,不是體積守恒二、質量守恒定律1.下列敘述完全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是( )A.水結成冰前后,質量保持不變B.10g氯化鈉完全溶解于90g水中,得到100g氯化鈉溶液C.3mL水完全電解可生成2mL氫氣和1mL氧氣D.1.2g碳與3.2g氧氣恰好完全反應可生成4.4g二氧化碳D隨堂訓練2.如何解釋反應前后質量不相等的現象?討論與交流>>>請你用守質量守恒定律討論化學實驗過程中出現質量變化的問題?m(Mg) < m(MgO)反應前總質量 < 反應后總質量氧氣參加了反應1.鎂條燃燒前后質量為什么會變大?3. 采取什么方法,可以使這個實驗中天平一直保持平衡?對于有氣體參加或者有氣體生成的反應,需要在密閉容器中進行討論與交流>>>使反應在密閉容器中進行。m(Mg) + m(O2)= m(MgO)名師點金 質量守恒定律中的“變”與“不變”:(1)六個不變: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不變,元素的種類、質量不變,物質的總質量不變。(2)兩個一定改變:反應前后,物質的種類一定改變,分子的種類一定改變。(3)兩個可能改變:反應前后,分子的數目可能改變,元素的化合價可能改變。知識點1 質量守恒定律及其實驗探究1. [教材P129T1變式][2023·福州模擬改編]下列不能用來證明質量守恒定律的實驗是( D )ABCD12345678910【點易錯】設計實驗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時,對于有氣體參加或生成的反應,應在密閉容器中進行,防止外界物質進入或生成的氣體逸出。【點撥】紅墨水在水中擴散為物理變化,不能用于證明質量守恒定律,D錯誤。【答案】 D12345678910返回2. 下列現象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的是( A )A. 石蠟熔化前后,其質量不變B. 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反應,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C. 木柴在空氣中燃燒后化為灰燼,灰燼的質量比原木柴的質量小D. 銅絲在空氣中加熱,生成物的質量比原來銅絲的質量大A【點撥】質量守恒定律只適用于化學變化,石蠟熔化屬于物理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A錯誤。12345678910返回3. [榮德原創]請你根據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回答下列問題:(1) a g氯酸鉀與 b g二氧化錳混合加熱。①若充分反應后,得到 c g氯化鉀,則生成氧氣的質量為 g。②若充分反應后,剩余固體的質量為 c g,則生成氧氣的質量為 g,其中二氧化錳的質量為 g。a - c a + b - c b 12345678910(2)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后,生成物的質量比原來鐵絲的質量大,原因是 ;紙片在空氣中燃燒后化為灰燼,灰燼的質量比原紙片的質量小,原因是 。(3)甲和乙兩種物質共80 g,在一定條件下恰好完全反應,生成丙與丁的質量比為11∶9,且反應中消耗甲的質量是生成丁的質量的4/9,則反應消耗乙的質量為 g。鐵和氧氣反應生成四氧化三鐵,參加反應的鐵和氧氣的質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四氧化三鐵的質量,故生成四氧化三鐵的質量大于原鐵絲的質量 反應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擴散到空氣中 64 12345678910【點撥】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甲和乙兩種物質共80 g,則恰好完全反應生成丙與丁的質量和也為80 g,而生成丙與丁的質量比為11∶9,故反應生成丁的質量是80 g× =36 g,反應中消耗甲的質量為36 g× =16 g,則反應中消耗乙的質量為80 g-16 g=64 g。12345678910返回知識點2 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本質4. [學科素養 科學思維]學習化學既要“見著知微”,又要“見微知著”。如圖是某化學反應的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 )A. 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B. 參加反應的兩種物質的分子個數比為3∶4C. 由該反應可知,燃燒不一定需要氧氣參加D. 由該反應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12345678910【點撥】該反應由兩種物質反應生成另一種新物質,符合“多變一”的特征,屬于化合反應,A正確;該反應中參加反應的兩種物質的分子個數比為1∶1,B錯誤;參與燃燒的是氫氣和氯氣,則說明燃燒不一定需要氧氣參加,C正確;由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D正確。【答案】 B12345678910返回知識點3 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5. [2023·北京]下列物質均可用作燃料,在O2中充分燃燒時,不會產生CO2的是( B )A. CH4 B. NH3C. 木炭 D. CO【點撥】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NH3中不含碳元素,在O2中燃燒不會產生CO2。B12345678910返回6. 已知某純凈物2.3 g在足量的氧氣中充分燃燒后,生成4.4g二氧化碳和2.7 g水。下列關于該純凈物組成的說法正確的是( B )A. 只含有碳、氫元素B. 一定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C. 一定含有碳、氫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D. 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氫、氧元素12345678910【點撥】2.3 g該純凈物中,所含碳元素的質量為4.4 g×=1.2 g,所含氫元素的質量為 2.7 g×=0.3 g,1.2 g+0.3 g=1.5 g<2.3 g,故該純凈物中一定還含有氧元素。【答案】 B12345678910返回7. [2024·成都期末]某同學為了探究甲、乙、丙、丁四種物質之間能否發生反應,將其混合后在密閉容器中高溫加熱一段時間,檢測其中部分物質的質量,并與加熱前比較(如下表)。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C )物質 甲 乙 丙 丁反應前的質量/g 2 30 6 3反應后的質量/g 12 2 24 x12345678910A. x =3B. 丁可能是催化劑C. 參加反應的甲和丙的質量比是1∶2D. 容器內發生的是分解反應12345678910【點撥】反應后甲物質的質量增加了:12 g-2 g=10 g,所以甲是生成物,生成甲的質量為10 g;反應后乙物質的質量減少了:30 g-2 g=28 g,所以乙是反應物,參加反應的乙的質量為28 g;反應后丙物質的質量增加了:24 g-6 g=18 g,所以丙是生成物,生成丙的質量為18 g;12345678910因為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所以2+30+6+3=12+2+24+ x ,解得 x =3,故丁的質量在反應前后沒有改變,所以丁可能是催化劑,也可能是沒有參加反應的物質。根據以上分析可知,A、B正確;參加反應的甲和丙的質量比是10g∶18 g=5∶9,C錯誤;該反應符合“一變多”的特征,屬于分解反應,D正確。12345678910【點方法】有關質量守恒定律的表格數據題是中考的常見考查方式,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尋找反應物和生成物,質量減少的物質是反應物,質量增加的物質是生成物。如果有“待測”項, 可根據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來求算。【答案】 C12345678910返回課堂小結2.質量守恒定律微觀解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原子的數目、原子的質量沒有改變。1.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反應的各物質量的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