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2張PPT)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yǎng)浩山 坡 羊潼 關 懷 古張養(yǎng)浩曲牌名題目。潼關,古代軍事要地。元代曲作者標題解析作者簡介張養(yǎng)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今原山東)人,元代文學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稱。少有才學,被薦為東平學正。后任監(jiān)察御史,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后辭官歸隱,屢召不出。張養(yǎng)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時及后世所稱揚。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渲關懷古》等。元曲雜劇散曲套數小令“曲”是一種合樂歌唱的詩歌形式,是元代的新詩體。每個曲調有一個名稱,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譜式,規(guī)定不同的字數、句數、平仄和韻腳。曲牌不是題目。是同一宮調的若干小令相聯而成的組曲小令:只有一支曲子文體知識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在就任陜西行臺中丞的途中所作。潼關位于東西兩京(洛陽、西安)之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作者經過潼關時觸發(fā)了懷古之情,寫下這首曲,借憑吊潼關古跡,表現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創(chuàng)作背景當時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災情十分嚴峻。經歷過宦海浮沉的張養(yǎng)浩本已厭倦官場生活,棄官歸養(yǎng);但得知關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陜西行臺中丞,振濟災民,因此途經潼關。后因積勞成疾,客死任所。張養(yǎng)浩對百姓充滿深切的同情,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創(chuàng)作背景1、了解元曲這種文體。2、熟讀并背誦課文。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目標自學檢測1、《山坡羊 潼關懷古》選自_______,作者_____, ___代____家。2、給紅色字注音。潼關( )宮闕 ( )躊躇( )( )《全元散曲》張養(yǎng)浩元散曲tóngquèchóuchú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 坡 羊 潼 關 懷 古群山綿延起伏,正如聚會在一起一樣,關下波濤滾滾像咆哮怒吼。在通往潼關的路上,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形勢十分險要。遠望西都長安,內心思緒起伏。一路上看到不少秦漢時代的遺址,引起無限的傷感那成千上萬間的宮殿,如今都化作了塵土。無論哪個朝代的興起,受苦的仍是百姓;無論哪個朝代的滅亡,受苦的還是百姓。1.“如聚”“如怒”描寫了怎樣的形象?請賞析這兩個詞。“如聚”描寫出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如怒”描寫出黃河之水洶涌澎湃。用詞精煉,擬人,化靜為動,表現峰巒的眾多和動感,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賞析“聚”賞析“怒”運用擬人手法,將河水人格化,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還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這兩句寫出了潼關地勢的險要。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這三句,從視覺和聽覺寫出潼關地勢的險要壯觀。還用擬人修辭,把本來靜態(tài)的山寫動了,本來無情的水寫得心潮翻滾,以動寫靜。 “聚” “怒” 兩字透露了詩人極不平靜的情緒, 暗示潼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為下文作鋪墊。寫景第一部分賞析“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這里“聚”有什么含義?“聚”:匯聚。一個“聚”字就把靜止的山巒寫動了,山巒仿佛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讓我們感到了山之動勢。這里“怒” 又有什么含義?怒”,發(fā)怒。 一個“怒”字把自然界無生命的 流水人格化了,河水咆哮不息,具有強烈的氣勢,就像是作者震蕩的胸臆又仿佛就是為人間不平而大聲吶喊。從視覺的角度寫出了潼關的雄偉壯觀、地勢險要。暗示潼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自然引出下文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①擬人修辭,把本來靜態(tài)的山寫動了,本來無情的水寫得心潮翻滾。②曲為心聲,一切景語皆情語,“聚”“怒”兩字透露了詩人極不平靜的情緒。③突出潼關地勢險要的特點。暗示潼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鋪墊下文。字詞賞析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潼關——古關口名,現屬陜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非常險要。譯:群峰眾巒像是在這里匯聚,大浪巨濤像是在這里發(fā)怒,(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潼關地勢堅固。潼關懷古潼關戰(zhàn)場潼關要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得關中者得天下潼關懷古潼關戰(zhàn)場秦國從晉國奪取潼關之后,開始剿滅六國的大業(yè)。東魏乘關中大荒,發(fā)兵10余萬 ,準備擊滅西魏,后敗。東漢末年,曹操率軍10多萬,兩次攻打屯兵潼關的馬超。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擊敗潼關唐軍10萬,奪取潼關,直搗長安。望西都,意躊躇。西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稱長安為西都,洛陽為東都。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靜。譯:遙望古都長安,思緒此起彼伏。chóu chú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傷心——令人傷心的是, 形容詞作動詞。秦漢經行處——秦朝都城咸陽和西漢的都城長安都在陜西省境內潼關的西面。經行處,經過的地方。指秦漢故都遺址。宮闕——宮殿。闕,皇門前面兩邊的樓觀。譯:令人傷心的是途中所見的秦漢宮殿遺址,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望西都,意躊躕” 分析?一個“望”字,將視線從潼關內外的高山大河轉向了古都長安,由上一部分的景進而“意躊躕”轉入抒情, 可以說至此,全文由景轉入抒情。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思緒萬千,曾經的輝煌,如今卻是一片荒涼,頓生悲涼傷感之情。2.“望西都,意躊躇”描寫了怎樣的情景?寫作者遠望長安,思緒萬千。想起長安曾經的輝煌,如今卻是一片荒涼,頓生悲哀傷感之情。3、怎樣理解“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這是國家由盛而衰的寫照。“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到出作者怎樣的感慨?人民的疾苦并不因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改變,表達了作者對人民深深的同情,揭示了統(tǒng)治者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本質。這兩句乃點題之句,揭示了封建政治和百姓之間的對立,思想立足在對普通老百姓關懷和同情上。體現了心念蒼生的人文主義情懷。5.如何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總寫作者的感慨(主旨)。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的都是百姓。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在這里,作者對廣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發(fā)出對封建統(tǒng)治者熱衷于爭權奪利而不顧廣大人民死活的譴責。對偶,使句式更加整齊,深化了文章中心。4.為何“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個朝代興起,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宮殿,勞民傷財,給百姓帶來沉重的災難——苦;一個朝代滅亡,在戰(zhàn)爭中遭殃的還是百姓——苦。這句話運用深刻精辟的議論,深化主題,借古諷今,揭示了一個歷史規(guī)律:無論朝代的興與亡,受苦受難的總是百姓。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殘暴貪欲的痛恨和對勞動人民所受苦難的同情。賞析:深入探究全曲分三層: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山河表里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fā)了下文的感慨。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第二層(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踟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 。作為六朝古都,長安當年是何等的繁華、昌盛。現在,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怎能不令詩人踟躇傷心呢?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zhàn)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zhàn)爭的慘烈圖景讀者很容易想象。第三層(末四句):“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興”,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fā)人所未發(fā),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5、這首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1)、對祖國山河的熱愛;(2)、對封建統(tǒng)治者殘暴貪欲的痛恨;(3)、對勞動人民所受苦難的同情。1.分析結構特點。給這首曲劃分層次,概括各層大意。2.“如聚”“如怒”描寫了怎樣的形象?3.“望西都,意躊躇”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4.怎樣理解“宮闕萬間都做了土”?5.如何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6.這首曲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合作探討1.分析結構特點。給這首曲劃分層次,概括各層大意。第一層(前3句),寫潼關的雄偉氣勢。第二層(中間4句),寫作者途徑潼關時所見所感。第三層(后兩句),總寫作者的感慨。合作探討 擬人手法、以動寫靜“如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如怒”形容黃河之水洶涌澎湃。2.“如聚”“如怒”描寫了怎樣的形象?合作探討3.“望西都,意躊躇”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思緒萬千,曾經的輝煌,如今卻是一片荒涼,頓生悲涼傷感之情。合作探討4.怎樣理解“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這是國家由盛到衰的真實寫照。合作探討5.如何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總寫作者的感慨(主旨)。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的都是百姓。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在這里,作者對廣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發(fā)出對封建統(tǒng)治者熱衷于爭權奪利而不顧廣大人民死活的譴責。對偶,使句式更加整齊,深化了文章中心。合作探討6.這首曲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憂慮國計民生的思想感情。表達了悲憤傷感之情,揭示出人民悲慘命運的所在。合作探討以動寫靜,賦予物以波濤洶涌的氣勢。情景交融,情由景生。 小令結構嚴謹,層次清楚,形象鮮明,氣勢雄渾,立意深遠。讀罷小令仿佛使人看到詩人遙望長安,憑古吊今,關心人民疾苦的形象。從思想性和藝術性來看,在元代散曲中不是少見的。虛實結合 ,把眼前的勝景和潼關的歷史巧妙的結合起來,以勝景的不變來襯托歷史的多變,以潼關來做歷史的見證來揭示封建統(tǒng)治者以為個人的利益的爭奪,給人們帶來了苦難,抒發(fā)了作者對百姓的同情。寫作特色憂慮國計民生憑吊寫景山:峰巒如聚水:波濤如怒(視)(聽)雄偉險要兵家必爭懷古抒情望:西都意: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做了土戰(zhàn)爭連連改朝換代主旨議論興亡百姓苦人民疾苦板書設計這首小令,以深邃的歷史眼光揭示出一條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受苦的都是那些無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燃燒的紅燭,照亮了人們的眼睛,使之認識到象征封建政權的宮闕,它的興建是無數老百姓的白骨壘起來的;它的倒塌也是無數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表達了詩人憂慮國計民生的思想感情,以及對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課堂小結這首小令,從壯麗的山河中,聯想到歷代的興亡,又從朝代的更替,想到百姓的痛苦,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對統(tǒng)治階級殘暴貪欲的痛恨和對勞動大眾所受苦難的同情。主旨歸納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望西都,意躊躇峰巒如聚,波濤如怒這是國家由盛到衰的真實寫照。課堂檢測1、請用原文語句回答問題。(1)這首散曲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抒寫作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3)曲中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潼關雄偉氣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2、怎樣理解“宮闕萬間都做了土”?3、《山坡羊 潼關懷古》中“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意義?課堂檢測這句話表現了作者憂慮國計民生、對人民的困難深刻地同情的思想感情。王朝滅亡之際戰(zhàn)亂頻繁,民不聊生。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連,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