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莊子二則》教學設計【學習目標】1.學生通過查資料,了解《莊子》的相關知識和莊子的生平、思想,整體把握文章的大意。2.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及工具書,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及特殊句式,提高朗讀能力。3.學生通過賞析名句和評價人物形象,感受《莊子》散文的寫作特色,提高鑒賞能力。4.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深入感悟文本內容,體會作者寫作意圖,理解兩則寓言闡述的道理,提高理解感悟能力。【評價任務】評價任務一:能在讀準字音、讀對節奏的基礎上,背誦課文。(第1、3課時,指向目標2)評價任務二:能抓住關鍵詞語疏通文意(第1、3課時,指向目標1)評價任務三:能通過品析語言,感受《莊子》散文特點。(第2、3課時,指向目標3)評價任務四:能抓住特定意象,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理解寓意。(第2課時,指向目標4)評價任務五:能復述故事情節,從辯論內容和辯手兩個方面分析辯論的巧妙之處和輸贏結局(第3課時,指向目標3、4)【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北冥有魚》(共3課時) 二次備課[導入]他是一個成語故事大王,“白駒過隙、躊躇滿志、望洋興嘆、大同小異、呆若木雞、井底之蛙、得心應手、對牛彈琴、栩栩如生、越俎代庖、形如枯槁、朝三暮四……”都出自于他講的故事,在他的筆下花鳥蟲魚都能夠開口說話,大家還經常聚在一起討論一些重大的宇宙和人生的問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又講了什么故事?說了什么哲理?課前導學檢查(一)了解莊子和《莊子》(指向目標1)1.學生自主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莊子和《莊子》的知識2.老師明確。(1)作者介紹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宋國人,曾為漆園吏。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哲學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稱“老莊”。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其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靜無為”。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2)《莊子》介紹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肚f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為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為是其門人和后學者的偽作。(3)《北冥有魚》介紹《北冥有魚》選自《逍遙游》?!跺羞b游》是《莊子》中的第一篇,在全書中占有特殊地位?!板羞b”也寫作“消搖”,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樣子;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二)一讀課文,培養語感(指向目標2)1.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對節奏。(1)字音冥míng 鯤kūn 徙x 諧xié 摶tuán 邪yé (2)節奏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其翼/若垂天之云鵬/之徙于南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其遠/而無所至極邪2.抽查個體朗讀,抽查小組讀3.全班齊讀二、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指向目標1)1.學生默讀課文,借助課下注解和工具書,自主理解字詞和句意,遇有疑惑處小組合作,釋疑解難。(1)重點字詞怒而飛 振奮,指用力鼓動翅膀其翼若垂天之云 像;懸掛志怪者也 記載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盤旋飛翔;旋風 去以六月息者 離開;大風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深藍色;真正的顏色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盡頭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這樣;罷了(2)通假字北冥有魚 “冥”通“溟”海(3)詞類活用志怪者也 形作名,怪異的事情水擊三千里 名作形,在水面上南冥者,天池也 名作形,天然的(4)古今異義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古義:海水運動,這里指洶涌的海濤 今義:用船舶在海洋上運輸志怪者也 古義:記載。 今義:志向。野馬也 古義:游動的霧氣。 今義:野生的馬。南冥者,天池也 古義: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義:高山上湖泊的名稱。怒而飛 古義:奮起。 今義:生氣。(5)判斷句式①南冥者,天池也?!?,……也。 翻譯:……是……②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翻譯:……是……③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向吹也。……也,……也。 翻譯:……是……(6)翻譯重點句子。①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譯文:振翅飛翔起來,它的翅膀就像掛在天邊的云彩。②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譯文:這只鳥,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往南方。③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譯文:大鵬遷徙到南海的時候,在水面抨擊翅膀,激起的波濤浪花有三千里,它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它是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的。④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譯文:天色深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呢,還是因為太遙遠而沒有辦法看到天的盡頭呢?2.背誦全文[學后反思]1.是否掌握判斷句式的基本句式特點。2.反思《北冥有魚》中鯤鵬的特點。【板書設計】 北冥有魚鯤化大鵬↓起于南冥 ↓水擊三千↓摶扶搖而上九萬里【作業設計】課前作業:一、基礎知識積累: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北冥( ) 其名為鯤( ) 摶( ) 其正色邪( )2.解釋下列加點字。 (1)志怪者也( ) (2)摶扶搖而上者( ) (3)去以六月息者也( ) (4)是鳥也( )(5)怒而飛(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釋北冥有魚 “ ”同“ ”,意思是:4.一詞多義其①其名為鯤 ____________ ②不知其幾千里也____________③其正色邪 ____________ ④其視下也____________之①鵬之背____________ ②鵬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③我知之濠上也____________而①化而為鳥____________②怒而飛____________③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____________息①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____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__________二、文學常識:1.本文選自《莊子集釋》。作者莊子名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時期哲學家,_________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主張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與老子并稱為“老莊”。2.《莊子》一書是莊子及其后學的著作,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侗壁び恤~》選自內篇中的《 》,題目是編者加的。3.出自本課的成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問題:1.《北冥有魚》中,描繪鯤鵬體形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雙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達三千里,奮飛直上九萬里的高空。即使如此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2.《北冥有魚》中,用一個比喻句來描述鯤鵬奮飛時的情形的句子是: , 。3.《北冥有魚》中,作者舉現實生活中的很小的實物也需要依憑外物實例與大鵬鳥的“海運將徙”作對比,形象地說明任何事物都有所憑借的句子是: , , 。4.《北冥有魚》中,面對高遠蔚藍的天空,作者不僅想到如果大鵬鳥飛到九萬里的高空向下看會是什么樣的呢?會不會也像我們看天空一樣呢?文中對天空的顏色成因進行了探尋,并發出了疑問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一、1.míng kūn tuán yé2.(1)記載(2)盤旋飛翔(3)氣息,這里指風(4)這(5)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3.“冥”同“溟”,意思是:海4.(1)其:代詞,它的;表推測;表示選擇;代大鵬(2)結構助詞“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代詞“魚之樂”(3)而:表示承接;表示修飾;表示轉折(4)息:大風;氣息二、1.周,戰國,道,天人合一,清靜無為2.《逍遙游》3.鵬程萬里 扶搖直上三、1.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3.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4.甚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課后作業:一、基礎知識部分:1.詞類活用(1)形容詞作名詞:志怪者也(2)形容詞作動詞:怒而飛2.古今異義(1)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古義: 今義:(2)志怪者也 古義: 今義:(3)野馬也 古義: 今義:(4)南冥者,天池也 古義: 今義:(5)怒而飛 古義: 今義:3.文言虛詞(1)其名為鯤(2)之 鵬之徙于南冥也其翼若垂天之云(3)其 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4)而 化而為鳥怒而飛(5)海運則將徙于南冥(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7)海運則將徙于南冥4.重點句子翻譯(1)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判斷句)(2)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課后習題)(3)《齊諧》者,志怪者也。(課后習題;判斷句)(4)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問題。北冥有魚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1.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怒而飛 怒:憤怒 B.《齊諧》者,志怪者也 志:記載C.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摶:盤旋飛翔 D.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氣息,這里指風2.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鵬之徙于南冥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其翼若垂天之云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C.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萬鐘于我何加焉 D.化而為鳥 學而不思則罔3.下列對選文理解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第一層,從開頭到“其翼若垂天之云”,寫北冥之魚由鯤到鵬的變化,鯤、鵬形體之大,氣象之宏,令人瞠目。B.第二層,從“是鳥也”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引用《齊諧》之言,寫大鵬遷徙北冥的氣勢-乘 風而起,擊水九萬,扶搖三千。C.第三層,從“天之蒼蒼”到結尾,作者仰觀蒼天,擬想大鵬俯瞰大地,抒發了一種天地渾茫的感慨。D.作者筆下的大鵬是一個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的形象。【參考答案】一、1.(1)怪異的事物 (2)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2.(1)古義:海水運動,這里指洶涌的海濤 今義:用船舶在海洋上運輸(2)古義:記載。今義:志向。(3)古義:游動的霧氣。今義:野生的馬。(4)古義: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義:高山上湖泊的名稱。(5)古義:奮起。 今義:生氣。3,(1)叫(2)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的(3)表示選擇,“是……還是……”/代詞,代大鵬(4)表順承/表修飾(5)到(6)用(7)就4.(1)鵬的脊背,不知道長幾千里。(2)當它用力鼓動翅膀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3)《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的事物的書。(4)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二、1.A 2.A 3.B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莊子二則》教學設計【學習過程】 第二課時《北冥有魚》(共3課時) 二次備課[導入]莊子他筆下的這只大鵬鳥對后世的影響深遠,李白歌頌它“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白居易贊揚它“通當為大鵬,舉翅摩蒼穹”,李清照希望“九萬里風鵬正舉”,大鵬怎么會有如此大的魔力,讓我們繼續學習《北冥有魚》。一、讀課文,文本探究(指向目標3、4)1.文章標題為“北冥有魚”,后來怎么又寫鵬鳥了,有什么作用?預設:鵬鳥是由鯤魚變化而來的。鯤的體積有幾千里,變成鳥后,鳥的背部不知有幾千里。作者使用夸張手法,先夸張鯤鵬極大,后比喻大鵬奮起而飛,翅膀如垂天之云。想象奇特。2.本文將來幾層意思?莊子筆下的鯤鵬的形象怎樣,請用四字短語概括?作者是如何描寫的?預設:《北冥有魚》講了三層意思。第一層,從開頭到“其翼若垂天之云”,寫由鯤到鵬的變化:鯤、鵬形體之大,氣象之宏,令人瞠目。第二層,從“是鳥也”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引用《齊諧》之言,寫大鵬遷徙南冥的氣勢-乘風而起,擊水三千里,扶搖九萬里。第三層,從“天之蒼若”到結尾,作者仰現卷關,想界大鵬分收大的大鵬是一個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的形象。作者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范圍大(長度:從北海到南海;高度:九萬里)四個方面極寫鯤鵬形象磅礴壯觀。作者用夸張的手法描述鯤鵬,“不知其幾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萬里”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鯤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從南冥到北冥又形成對比,表現鯤鵬從渺遠幽深的極北之地遷徙到極南之地,可見其志向高遠。也足見莊子的想象雄奇瑰麗、意境壯闊。3.賞析:“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預設:“擊”“摶”等字傳神、生動,讓人產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此句運用豐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張,描寫了鯤鵬振翼拍水,盤旋飛向九萬里高空的形象,這形象能激發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4.文章既然是寫鯤鵬的,為什么有要寫“野馬”和“塵埃”呢?它們之間有什么共性嗎?預設:鯤鵬奮飛需要借助“海運”“扶搖”;“野馬”“塵埃”的運動也必須依靠氣息,這里是把它們相比,一大一小都要有所持,說明萬物都要憑借外力才能活動,從而回答“逍遙”要有所依靠。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那么人對事物的認識有沒有局限呢?預設:“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說明人對事物的認識是有局限的。 6.莊子借助鯤鵬想要說明什么道理?于今天又有什么意義嗎?預設:莊子借助鯤鵬的寓言說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要有所憑借。現實意義:自由是相對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只有遵守法紀,懂得自律的人,才會有自由的空間和生活。希望大家能憑借知識的力量、人格的魅力達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們插上知識的翅膀,懷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去乘長風,破萬里浪。二、寫作特色(指向目標3)預設1.夾敘夾議,節節敘事,節節議論,議論方式靈活多變,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達思想,增強了說服力。2.想象奇特豐富,氣勢磅礴,富有浪漫主義。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摶“”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壯闊。3.運用夸張、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營造了雄渾開闊的意境。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九萬里”是夸張,姜鵬的翅膀比作天邊的云是比喻。三、作業回憶積累的其他與“大鵬”有關的古詩句,探究“大鵬”的文學形象意義。預設:與“鵬”有關詩詞名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畎鬃孕湃松倌?,會當水擊三千里?!珴蓶|大鵬經莊子創造,成為大理想、大境界的象征,時常被詩人化用在詩詞句中,表達詩人高遠追求。[學后反思]李白一生常以大鵬自比,說說《上李邕》中詩人借助大鵬的形象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2.反思是否理解“逍遙游”的內涵。【板書設計】 北冥有魚鯤鵬形象: 鯤鵬意蘊碩大無比 志存高遠變化神奇 → 善借長風奮飛壯美 豪放胸襟氣勢宏偉 神奇不凡【作業設計】課前作業:一、基礎知識部分:1.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一項是( )A.北冥有魚 冥:同“溟”,海B.亦若是則已矣 是:這樣C.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氣息,這里指風D.《齊諧》者,志怪者也 志:標志2.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其名為鯤 為宮室、器皿、人物B.鵬之背 康肅笑而遣之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以刀劈狼首D.其正色耶 其真無馬耶3.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怒而飛 怒:用力鼓動翅膀B.《齊諧)者,志怪者也 志:記載C.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摶:盤旋飛翔D.野馬也,塵埃也 野馬:野生的馬4.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化而為鳥 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B.其翼若垂天之云 若為傭耕C.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D.去以六月息者也 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二、閱讀《北冥有魚》,回答下面的問題。北冥有魚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 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1.下列對選文理解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選自《莊子集釋》,描繪了鯤變鵬,鵬扶搖直上、遷徙南海的壯麗圖景。B.莊子善于運用想象和夸張,“不知其幾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就用夸張的手法來寫鵬之大。C.莊子的文章意境開闊,想象瑰麗,情感真摯強烈,充滿浪漫主義色彩。D.文中的大鵬形象啟示我們,只要自己志存高遠、早夠強大,做什么事都不需要任何憑借。2.本文開頭描述鯤鵬的形象及奮飛時的壯美氣勢與論述“逍遙游” 有什么聯系?3.文中引用《齊諧》的話有什么作用?4.“野馬”“塵埃”的運動依靠什么?寫它們有什么作用?【參考示例】一、1.D 2.C 3.D 4.C二、1.D2.鯤鵬展翅高飛,必須憑借六月的大風。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借外力才能活動,從而回答了“逍遙”要有所依憑。3.借《齊諧》一書的話來證明對鵬的描寫是真實可信的。4.“野馬”“塵埃”的運動也必須依靠氣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這里和鵬相比,說明萬物均“有所待”(有所恃,須憑借,要依靠),世上的萬物無論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處在不同的束縛之中。因此,大鵬也好,“野馬”“塵?!币埠?,狀似逍遙,其實并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課后作業:一、基礎知識部分: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冥:(2)《齊諧》者,志怪者也。怪:(3)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摶:(4)野馬也,塵埃也。 野馬: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3)天之蒼蒼,其正色邪?(4)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6)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問題。(甲)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節選自《莊子·北冥有魚》)(乙)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節選自《莊子·逍遙游》)(注)①窮發:窮,盡;發,草木,植被。指不毛之地,沙漠。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化而為鳥 化:(2)天池也 天池:(3)其廣數千里 廣:(4)未有知其修者 修: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3.(甲)(乙)兩文中所述之鯤鵬,借助于什么飛到“南冥”,其目的是?4.你從鯤鵬身上得到怎樣的人生啟示 (寫出兩點即可)5.你喜歡鵬嗎?談談你的理由。【參考示例】一、1.(1)冥:同“溟”,海。(2)怪:形容詞用作名詞,奇怪(怪異)的事物。(3)摶:盤旋飛翔。(4)野馬:山野中的霧氣。2.(1)用力鼓動翅膀飛,它的翅膀就像懸掛在天空中的云。(2)這種鳥,海水運動時就要遷徙到南海。(3)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4)大鵬遷往南海的時候,振翼拍水,水浪遠達三千里。(5)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6)乘著旋風盤旋而起,飛往九萬里的高空。它是乘著六月的大風而離開北海的。二、1.(1)變化(2)天然形成的水池(3)這里指寬(4)長2.(1)這只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2)(它的)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3.風力(外力);到理想的境地去追求精神自由4.(1)人應有執著的信念。(2)人要有雄偉的氣魄。(3)人要樹立遠大的理想。(4)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5.示例一:我喜歡鯤鵬。因為鯤鵬入深海,翔九天,胸懷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搏擊長空,縱橫大海,就像諸葛亮、毛澤東等歷史人物,他們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示例二:我不喜歡鯤鵬。因為我喜歡知足常樂,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勞動者,他們愛崗敬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莊子二則》教學設計【學習過程】 第三課時《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共3課時) 二次備課[導入]今天介紹兩個人,一個叫莊子,一個叫惠子?;葑釉诹簢鲈紫嗟臅r候,莊子去看望他。惠子派人在國都搜尋了莊子三天三夜,怕他搶了他的相位,莊子于是罵惠子是吃死老鼠的鷂鷹。后來,惠子死了,莊子卻非常痛苦,甚至多年以后,他特意來到惠子的墓前說“我再也找不到這樣的朋友了”。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對老友,又有怎樣的故事。一讀課文,培養語感(指向目標2)1.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對節奏。(1)字音濠梁háo 鰷魚tiáo (2)節奏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2.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3.全班齊讀(男生女生+旁白角色讀)(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體會語感)二、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指向目標1)1.學生默讀課文,借助課下注解和工具書,自主理解字詞和句意,遇有疑惑處小組合作,釋疑解難。(1)重點字詞是魚之樂也 這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完全,完備請循其本 追溯 本源云者 語氣詞連用,用在句中表停頓(2)一詞多義固: 固不知子矣 固然 子固非魚也 本來安: 汝安知魚樂 哪里 安知魚之樂 怎么(3)句子翻譯①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譯文:您不是魚,怎么會知道魚的快樂②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譯文:我不是您,固然不知道您是否知道了;您本來不是魚,您不知道魚的樂趣,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③請循其本。 譯文: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三、復述故事,探究問題(指向目標3、4)1.這場辯論賽的辯題是什么?辯論雙方是誰?觀點各是什么?預設:莊子是否知道魚之樂;莊子,惠子;莊子: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惠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2.你認為在這場辯論中誰占據了上風?探究①:從故事本身看,莊子占據了上風。結尾處,在惠子巧妙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后,莊子似乎應該無言以對而就此認輸,可是他卻又返回爭論的起始,借偷換概念,轉化了思考角度和問題角度,避重就輕地將惠子發難化解了。所謂偷換概念,指他把惠子說的“安知”,解釋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卻是“怎么(能)知道”。這足以可見莊子的詭辯藝術。探究②: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者。前面說過,莊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爭論中得以維持自己最初的判斷,而這種說法顯然是有悖于邏輯判斷規則的,所以說,惠子才是勝者。3.在這場辯論賽中,莊子運用了反問方法來回答惠子的提問,這樣的說話技巧有什么作用?預設:以反問的形式來回答對方的提問,答在問中,語氣肯切,堅定有力。4.莊子真的知道“魚之樂”嗎?請談談你的理解。預設:這個問題就涉及到莊子的思想了,莊子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于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和萬物平等共生,與外界契合無間,認為魚“樂”,其實也就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和外化。莊子還推崇“自然”,反對“人為”,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這是符合莊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斷定魚兒“樂”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小結:本文由莊子一句不經意的感嘆-“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被惠子抓住不放,論辯由此展開。雖然由莊子和惠子的辯論構成,但輕松、閑適,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深受這種詩意的感染。四、寫作特色1.精彩的論辯藝術:通篇采用對話的形式,兩人一句接著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這場辯論深化,顯示了精彩的詭辯藝術。2.筆法輕松,充滿機智和幽默。圍繞莊子是否知道“魚之樂”的辯論,本是深奧的邏輯問題,但文章用輕松、閑適的筆調描述辯論過程,二人語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 ·【板書設計】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子——力辯、求真、拘泥 ——萬物與我為一莊子——巧辯、尚美、超然【作業設計】一、基礎知識部分: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濠( ) 鰷魚( ) 請循其本(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游:(2)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全:(3)請循其本 本:(4)是魚之樂 是:(5)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 既已:(6)“汝安知魚樂”云者 云者:3.古今異義循其本 古義 今義一詞多義(1)固 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魚也(2)之 是魚之樂也 子之不知魚之樂(3)安 安知魚之樂 汝安知魚樂5.判斷文言句式(1)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2)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二、閱讀《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回答下列問題。1.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2.莊子與惠子的辯論十分巧妙,試說說巧妙在哪里?三、就《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這則故事看,惠子覺得每個人無論如何不會知道第三者的心靈狀態,對此,你是否贊同,為什么?【參考示例】一、1.háo tiáo xún2.(1)游:游玩 (2) 萬全、完備 (3)本源 (4) 這 (5)已經 (6)助詞,用于句末,表提頓,以引起下文3.循:古義:追溯 今義:遵守、按照、沿襲4.(1)固:固然;本來(2)之: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3)安:怎么;哪里5.(1)判斷句(2)倒裝句,狀語后置二、1.在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悅。解析: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和外化。2.惠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莊子處于被動;莊子偷梁換柱,將怎能會知道偷換為“怎么知道”將惠子的發難化解了。三、贊同。人之所以不一樣正是因為內心的私密性。不同的經歷和天生的性格造就出的人格是互不相同的,即使是所謂的心理治療也不過是推斷病人有可能的心理狀態。解析:分析:開放性試題,答案不唯一,只要有觀點,理由充分,句子通順即可。課后作業:一、基礎知識部分:1.下列句子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安知/我不知/魚之樂C.子/固非/魚也 D.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游玩)B.請循其本(本心)C.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完全,肯定)D.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怎么)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通篇用對話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辯論深化。B.辯論過程筆調輕松,二人語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C.通過辯論,表現出莊子機制與巧妙的辯論風格。D.惠子對于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4.下面對本文的說法中,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莊子是春秋時的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本文節選自外篇中的《秋水》。B.本文寫了一場輕松閑適的對話:惠子力辯,拘泥于事物的真實性;莊子巧辯,超然于事物之外。C.莊子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很快樂,這其實只是一種主觀看法,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于外化。D.惠子的形象在簡潔的對話中得以體現,他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注重對事物真相的探究。5.翻譯下面句子(1)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2)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3)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秋水《莊子》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1)百川灌河:(2)東面而視:(3)河伯始旋其面目:(4)而輕伯夷之義者:2.翻譯下面句子。(1)(河伯)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2)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3.這篇寓言的寓意是:三、書面表達:1.《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對后世的影響很大。你知道有哪些成語出自《莊子》,試著寫出一條,并寫出它的意思。2.續寫故事莊子的辯解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詭辯,如果你是惠子,你會怎樣繼續辯論?請發揮想象,緊扣邏輯,續寫原文。【參考示例】一、1.C 2.B 3.D 4.A5.(1)鰷魚在水中游得多么休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2)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3)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來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啊二、1.(1)注入(2)面向;朝向(3)旋轉;掉轉(4)認為輕2.(1)(河伯)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2)知道很多,認為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啊。3.說明個人的見識是有限的,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或:一個人應該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觀天。三、1.例子: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微小;今多比喻想做一件事而又無能為力,無可奈何。2.開放性試題,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