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勸學》學習目標:1、了解文章大意,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知識。2、掌握《勸學》的論證邏輯和論證方法,理解論述的針對性。3、了解荀子的性惡論,體會《勸學》的積極意義,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學習過程:導入《禮記·學記》有云,玉不琢不成器,璞玉經過雕琢才能成器,人要想成器也是一樣,需要經過學習的打磨。那么,學習的意義和作用是什么?學習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勸學》,探尋領悟荀子的學習之道。解題及知識檢測首先讓我們關注本課的課題《勸學》,勸,勉勵的意思。這個字統領全篇,告訴我們這是一篇勉勵人們努力學習的文章。課前已經請同學們完成了勸學的挖空練習,預習了相關的文言知識,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再讀《勸學》,對照《勸學》原文進行全文的口頭翻譯,并對照譯文進行字詞自查,注意標紅的重點字詞,并歸結藍色的“而”的用法。文本解讀整體感知梳理之后,我們發現這篇課文的條理非常清晰。第一段“學不可以已”,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是中心論點。第二段至第四段分別概述了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以及學習的方法、態度。主要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第四段還有鮮明的正反對比論證。文本梳理第二段講學習的意義。我們找到了三組比喻論證。第一組比喻論證是“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蘭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這說明藍和水這樣的客觀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改變,有所提高。第二組比喻論證是“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木材直的符合拉直的墨線,用輮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這是說明客觀事物經過后天的影響,可以改變本性。“雖有槁暴,不復挺者”,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強調后天的影響,對事物的改變可以是根本性的、永久性的。從可以有所改變,有所提高,到永久的改變事物的本性。兩層比喻論證之間存在著深入推進的關系。這樣就有了第三組比喻論證,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袄K”,準繩,比喻用規矩規范行為?!暗Z”,磨刀石,刀劍在磨刀石上打磨的過程,正像是我們經過學習打磨的過程。這說明,任何人通過規范和磨練都能進步,直至超越自我。由此看來,君子要想至明而行無過矣,就得像這樣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廣泛學習,經常打磨,不斷進步。這一句不僅總結了本段的中心,也呼應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已。第三段講學習的作用,在開頭就講明了自己的觀點,“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講的是思與學的關系:空想不如學習。為了證明這個觀點,后面連用了五個比喻論證?!暗歉咧┮姟?,“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者”,“假舟楫者”。我曾踮腳遠望,不如登高所見廣博;我曾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我曾順著風呼喊,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這個我并沒有體質的改變,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原因就是善于利用外界條件。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并不是本性和普通人有什么區別,而是由于他們善于利用外物彌補自己的不足。在這里,這個物質就有了更深的含義,從舟楫魚馬之類變成了學習的具體內容,論述逐漸深化,并且再一次呼應了本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第四段講學習的方法、態度,采用了正反設喻論證的方式。第一組比喻論證正面設喻是“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集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由此可推論,君子積善成德,就可具備圣人的智慧和思想。從反面來看,不積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海。正反對照,積與不積,效果完全不同,從而證明了積累的重要性。從量的累積到質的飛躍,是必須要經過積累的過程。第二組正反設喻論證是“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駿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也能到達目的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這里就存在著舍與不舍的問題。不能十步,朽木不折,是舍,也就是放棄的結果。駑馬十駕,金石可鏤,是不舍,也就是不放棄的結果。所以是否成功,關鍵在于舍與不舍。學習一曝十寒,再簡單也不會,如果堅持不懈,即使再艱深的知識也可以獲得。第三組正反設喻論證時,蚯蚓用心一也,螃蟹用心躁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黃泉。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柔弱的蚯蚓可以在這個方面勝過強大的螃蟹,原因就是用心專一。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學習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做到積累、堅持、專心。而這三點都強調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樣就又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學不可以已這一觀點的認識。小結這篇文章采用總分的結構形式,總論點是學不可以已,下設的三個分論點,從不同的角度支撐中心論點。分別是,學習的意義在于改變自己、發展自己、提高自己,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不足,助力自己做到更好。學習的方法和態度是貴在積累,重在堅持,用心專一。每段闡述一個問題,先提出觀點,然后從不同角度使用比喻進行論述,最后再照應自己的觀點,條理清晰,論述嚴密。問題探究在這里就又出現了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觀點呢?究竟是什么使他產生了寫作這篇文章的想法呢?下面就讓我們回到任務,一一起來探討作者此文針對的社會現象和問題。經過探究,我們發現二三段講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里的君子是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是讓大家明白后天的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從而成為君子。由此可見,荀子這篇文章的潛在讀者、聽眾是相對于君子而言的,在道德修養、知識技能等方面尚欠缺的眾人。眾人想學而不會學,產生了學會學習的需求。于是有了第四段,整篇文章論述的針對性非常強,當我們再回頭看本文的中心論點,也就能明白荀子此文針對的社會現象和問題了。他試圖喚醒大眾對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并鼓勵大眾通過學習提升自己是君子的境界。說到這里,同學們也許會產生一個問題。學不可以已的觀點,聽起來好耳熟啊。它是否相當于現在的終身學習呢?請同學們稍作思考好,經過思索,我們發現二者是不能等同的?!皩W不可以已”,針對的應該是大眾不重視學習的現狀。也許當時大家普遍的疑惑是,學習有什么用啊?由此,荀子提出了性惡論,人性即本惡,道德教育可以改惡為善,那么后天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終身學習的概念針對的是現今我們一個普遍的錯誤觀念——學習只是學生的事兒,但實際上,我們正處于瞬息變化的信息時代,不論你是什么年齡層次,一旦停下學習的腳步,就會被社會淘汰了。所以這個觀念更強調全年齡段都要有恒心,鍥而不舍地學習。由此可見,兩個觀點產生的時代背景不同,針對的社會問題和現象也就不同了。但是從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一以貫之的東西,那就是不論古今,我們都重視學習,都承認終身學習的重要性。聽到這里,也許同學們會皺起眉頭,并產生一個來自靈魂的疑問,“學海無涯苦作舟”,為什么從古至今,我們都要自討苦吃呢?答案呼之欲出,對于古人來說,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才能考取功名,這樣才能邁入仕途。對于今人來說,情況也是類似的,宇宙的盡頭是考公,考入體制才能前途無憂。對于在座的各位同學來說,高考恐怕也是目前學習的最大動力??瓷先ミ@個說法很有說服力,是很好的勸學的理由,但是略加思索,我們就會發現,在這里考才是學的目的。表面上是勸學,實際上恰恰是讀書無用,學習無用的證明。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認識這種觀點呢?論語也許能給我們一些提示。首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以學為樂,痛苦是不能讓人自愿的保持學習的狀態的。所以要踐行終身學習的理念,我們就要在無涯的學海中以樂為舟,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文化辭采和人性本真相得益彰,這樣之后才能成為君子。所以我們要意識到學習的目的是提升學問和修養的水平。“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當我們比起利更重視義的時候,就離我們實現自我價值的目標更近了。如果我們學習的目的是實現自我價值,那也許學習就不會再是一件苦差事了。六、寫作提升1、根據提示完成任務:以學習之道為中心,寫一個課堂發言段。(動筆之前,先請同學們關注輔助思考工具表,先列出身邊具體存在的問題,對問題分類,找到自己議論針對的現象,分析現象背后的本質,進而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在這里,老師特別推薦同學們使用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讓自己的論述更透徹。寫好后,根據議論段評價量規對自己的議論段進行自評、互評并修改,相信同學們都會追求更優秀的標準。那么在這里就請注意論述的針對性,一定要針對具體情境下的問題和現象展開論述。)2、教師示范現學現賣,邊學邊丟,考完即廢,這就是學生中廣為流傳的學習無用論。這個觀點源于所學知識無法用于日常生活的認知。實際上,學習之用往往并不“顯”。正如劍客之見,不必時時亮出鋒芒。然而,若因其藏鋒,就干脆不磨其鋒,那路見不平之時,恐怕再有骨氣的劍客也不免心生怯意??荚嚦煽児倘豢勺鰹閷W習的階段性成就,但如果將其作為學習的最終目的,就和為了顯擺,明火執杖招搖過市的宵小之徒一樣膚淺了。十年磨一劍,固然艱辛勞苦,磨成之后,亦難名滿天下,光宗耀祖,但是劍客之氣已然煉成,無論身在何處,都能踐行心中正義。學習之用,不正于此乎?七、作業1、復習本課的文言基礎知識,完成課后鞏固復習題。2、背誦《勸學》全文。3、情境寫作:班主任發現最近班上學生普遍心浮氣躁,總不能靜心學習,上課狀態和作業情況都不好,于是準備給同學們開一個班會,對同學們進行引導。假設你是班主任,你要怎樣勸導大家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呢 請針對同學們的問題寫一篇3分鐘左右的班會發言稿。要求:主題鮮明,邏輯清晰,論證方式恰當,語言得體。學習之用,在于踐行心中正義。就讓我們以此共勉。希望同學們學以致用,在無涯的學海中悟到尋到屬于自己的學習之道,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