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說“木葉”學習目標理解文章由“木葉”所闡說的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理論。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的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課前學習任務知人論世,識作者,知背景。理清結構,曉文體,明大意。課上學習任務甲骨文字形,象樹,木形。上為枝葉,下為樹根。木,冒也。冒地而生 (破土而生),東方之行 (根據五行之說東方屬木),從草,下象其根。----許慎《說文解字》刪繁就簡,快速讀懂文章,尋找觀點句。第一自然段: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頌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在這里我們乃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第三自然段:從“木葉”發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也在此。第七自然段:“木葉”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學習任務一】 情境問題:木樹之辯從《說“木葉”》一文,可以看出林庚先生與“歷代的詩人們”一樣,鐘愛“木”這一詩歌形象。學習這篇文章時,卻有同學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木”不夠好,“樹”要更好些,他更傾向于鐘愛“樹”這一詩歌形象。對此,你支持誰的立場呢?速讀1-3段,在課文中,林庚先生多次提到“樹葉”“木“落葉”“落木”這些形象,它們之間的區別是什么? 各蘊含著怎樣的特點?學習任務一:木樹之辯的兩個藝術特征:速讀4-6段第一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第二個藝術特征: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學習任務一:木樹之辯 木與樹的暗示性固定嗎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崔灝《黃鶴樓》佳木秀而繁陰。 歐陽修《醉翁亭記》雨足郊原草木柔。 黃庭堅《清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枯藤老樹昏鴉。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樹樹皆秋色。 王績《野望》學習任務一:木樹之辯珍木郁蒼蒼。 劉《公安詩》 遙愛云木秀。 王維《藍山石門精舍》陰陰夏木鳴黃鸝。 王維《積雨朝川莊作》喬木生夏涼。 韋應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群木晝陰靜。 韋應物《夏景園廬》山木盡亞洪濤風。 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為何以上“樹”“木”與林庚的表述觀點不符?《說“木葉”》,是一篇文藝隨筆,文藝隨筆不像規范的論文那樣注重邏輯和理論論證,它講究文采,筆調輕松,自由活潑,深入淺出,以小見大。可見,林庚先生的這篇文藝隨筆,實在是用自己熟知的論據,支撐自己想要言說的觀點。【學習任務二】 聚焦核心,體悟深意文中引用古詩文多達二十處。其中,屈原的《九歌》提到兩次,并說“自從屈原歌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同時,還提到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落木”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展而來。“天才的杜甫卻寧肯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杜甫,寧可冒這危險,創造出那千古流傳形象鮮明的詩句……”足見屈原、杜甫對“木”這一形象也是滿滿的“真愛”。請思考: 1.屈原為什么對“木”這一形象,如此“真愛”呢?這句詩出自《九歌·湘夫人》。通常認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們彼此深深地眷戀,卻不知什么原因,總是愛而不見,見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著對方,無望地追尋、失望,心中充滿著悲苦與怨愁。在他們之間,永恒地隔著迷惘的水域。情感是比較悲傷的,表達了離別與分隔,兩人雖然相愛卻不能在一起。“木”背后是悲傷,是愁怨。是“慕”而不得。因為“木”跟“慕”是諧音字,“慕”是傾心仰慕,代表了詩歌故事中男女主角之間的那種情感,也代表這故事的主題。2.杜甫為什么對“木”這一形象,如此“真愛”呢?《登高》它的背景是安史之亂結束之后,杜甫已年過半百,漂泊困頓,體弱多病,然后重陽節他獨自登高,百感交集。這里既包含了他對身世飄零的感慨,又有老病思愁的悲哀,思念親人的急切,國破家亡的痛心和憂國憂民的憂苦,整個詩風是沉郁頓挫的。歷史上有人評價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有八層含義的,就是說它蘊含的情感非常復雜,此時的杜甫是百感交集的,他所有情感累加起來就是沉郁頓挫,蕭瑟凄涼孤單的。“求”而不得。因為杜甫深愛著他自己的國家,深愛著自己的親人,深愛著自己的人民,但他又在異鄉漂泊,看到自己的國家風雨飄搖,人民在受苦,作為愛國人士,他非常地悲傷,非常地痛苦。3.林庚先生為什么對“木”這一形象,也如此“真愛”呢?20世紀80年代,詩壇呈現出萎靡不振的景象,專門發表詩歌的報紙、雜志寥寥無幾。針對這種現狀,林庚曾說:“當代詩歌的路子不對.....詩歌的語言,是藝術的語言,詩化的語言,精煉的語言,需要從日常的生活語言中不斷進行提煉,既不能脫離生活語言,又要超越生活語言。”他寫的《說“木葉”》一文,正是通過對古代詩歌中“木”字的藝術特征的網釋,說明詩歌語言暗示性特點。這個材料說明詩壇呈現出萎靡不振的景象,首先文章說了“木”暗示秋天的景象,秋天能讓人聯想到“木葉”以及“落葉飄零”,與這個“萎靡不振”相似,“木”字能體現出秋天那種凄涼、肅殺的景象。就詩人、學者林庚的情感而言,“木”的藝術特征也暗示著當時的詩壇失望。因為林庚看到當時詩壇萎靡不振的景象,眼看著當時的景象非常的難過,對詩壇萎靡不振的景象非常的失望,他看著當時的景象自己卻挽救不了,所以這里是“憂”而不得。我們關注到第二個層級是“意”,隱于內里,是關注到文化層面,那形象層面、文化層面同時也就構成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字有直指意義,有聯想意義。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上,聯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積累的種種關系。 ---朱光潛《咬文嚼字》為什么說它是穩定的呢?從古至今,包括今天的我們,其實也一直在傳承,一直在發展,一直在創造。這篇文章收錄進部編版的語文教材,我們可以看到“人文主題”是“探索與創新”,我們關注到林庚先生在面對萎靡不振的詩壇的時候,他的種種舉動,是不是一種探索和創新,包括屈原,包括偉大的詩人杜甫,他們的做法,其實都是一種探索和創新。所以,我們學習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既要傳承文化,也要知道文化的根在哪里。作業:1.針對林庚先生的“探索和創新”精神,為他寫一段頒獎詞。2.學習完這篇文章,想一想,哪一個觀點對你閱讀古詩詞有啟示?抄錄這句話,并用兩句話寫出你獲得的啟示。3.在我國詩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聯想,試舉例說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