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芣苢》《插秧歌》聯(lián)讀【學習目標】積累古代詩歌中的文言詞匯,梳理兩首詩歌的表達特點。感受古代人勞動時的歡樂與情趣,理解勞動的價值與意義。【學習重難點】1.梳理兩首詩歌的表達特點。【學習課時】一課時【課堂熱身】請結(jié)合你的生活經(jīng)驗,為“勞動”下一個定義。勞動是一種 的活動。有同學說勞動是一種付出汗水的活動,還有同學會想勞動是一種付出腦力和體力的活動,也有同學會說勞動是一種很累但是讓人感到踏實的活動,等等,不一而足,這些都是大家對勞動這一概念的原始理解。今天我們也要學習兩首關于勞動話題的詩歌,看看我們學完之后對勞動這個內(nèi)涵有沒有更新的更深刻的理解。【學習任務一】跟著老師把第一首詩完整的朗讀一遍,注意生僻字的讀音。教師范讀。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同學們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首詩歌選自《詩經(jīng)》,《詩經(jīng)》體的詩歌往往是四字一句,我們在讀的時候要遵循二二拍的節(jié)奏韻律,另外我們發(fā)現(xiàn)整首詩歌從內(nèi)容上也好,從形式上也好,基本上類似,只是更換了個別詞語,因此朗讀時有一種循環(huán)往復的韻律美,這就是《詩經(jīng)》體顯著的特點之一——重章疊句。像這種重章疊句的詩歌,如何用現(xiàn)代語言去詮釋呢?綜合比較兩種譯文,你更喜歡哪個版本?【余冠英譯】車前子兒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來。車前子兒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來。車前子兒采呀采,一顆一顆拾起來。車前子兒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來。車前子兒采呀采,手提著衣襟兜起來。車前子兒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來。【周嘯天譯】車前子兒粲粲明,采呀采呀采不停;車前子兒粲粲明,摘呀摘呀摘不贏。車前子兒粲粲明,拾呀拾呀拾不停;車前子兒粲粲明,捋呀捋呀捋不贏。車前子兒粲粲明,揣呀揣呀揣不停;車前子兒粲粲明,兜呀兜呀兜不贏。明確:好,應該說兩種譯文都把《詩經(jīng)》的那種循環(huán)往復的韻律給翻譯出來了,但在具體的細節(jié)上,還有很多的不同。比如說對于《詩經(jīng)》中的第一句,余老師的版本翻譯成“車前子兒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來”,而張老師的版本翻譯成“車前子兒粲粲明,采呀采呀采不停”。除此之外呢,后面還有很多細節(jié)都有諸多不同,那么同學們比較比較,看看你更喜歡哪一個版本呢?生1:我更喜歡第一個版本,因為第一個版本“一顆一顆拾起來,一把一把捋下來”,把掇和捋兩個動詞翻譯得更細致,更精準,更生動,同時也更有畫面感。生2:我更喜歡第二個版本,因為從字數(shù)上看,第二個版本每句的字數(shù)是一致的,句式更整齊,讀起來更朗朗上口,更有詩經(jīng)的那種重章疊句的韻律美。生3:我喜歡第一首詩,翻譯的六個動詞都很質(zhì)樸,更符合詩歌的這種《詩經(jīng)》體質(zhì)樸的特點。生4:我更喜歡第二首詩歌,尤其他把“采采”翻譯成“粲粲明”。這種“粲粲明”就有一種珍貴、閃亮的感覺,把芣苢在勞動人民心中的那種地位和價值給寫出來了。師:老師也有自己的看法。兩種翻譯的版本各有千秋,但就第一句的翻譯來講,老師更推薦第二個版本的翻譯。同學們請看一下詩歌的第一句叫“采采芣苢”。余老師的版本翻譯成“車前子兒采呀采”,而周老師的版本翻譯成“車前子兒粲粲明”,區(qū)別是什么呢?就是對于“采采”的詞性判定,前面翻譯成了動詞,后面翻譯成了形容詞,那么哪種更合適呢?“采采”茂盛的樣子,什么詞呢?形容詞,因此我們說教材編者更同意誰的觀點呢?第二個的觀點。除此之外,我們再想想,在《詩經(jīng)》當中,如果出現(xiàn)了疊詞,疊詞的詞性往往是什么呢?比如說蒹葭蒼蒼,氓之蚩蚩,桃之夭夭等等,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疊詞出現(xiàn)的時候,更多的時候它們是作為形容詞出現(xiàn)的,因此,把“采采”翻譯成“粲粲明”,除了把那種珍貴、閃亮的感覺寫出來之外,還更符合《詩經(jīng)》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特點。當然了,這只是老師的一家之言,支持第一個版本的同學可以繼續(xù)保留自己的觀點。兩種版本的翻譯應該說細節(jié)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把勞動詩歌的那種歡樂和情趣給寫了出來。【學習任務二】比較閱讀《芣苢》和《插秧歌》,尋找兩首詩的共性。師:清代方玉潤在《詩經(jīng)原始》中說,這首詩讀起來好似"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xù),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那么接下來請同學們就帶著這種心曠神怡的滿載而歸的喜悅,和老師一起再來把這首詩完整的讀一遍。師:這一遍我們在讀的時候有意加重了六個動詞的重音處理,應該說這六個動詞連用是整首詩的精髓。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采摘者的情緒也越來越飽滿,越來越興奮。在這一點上,《芣苢》和《插秧歌》有沒有異曲同工之妙?好,聰明的同學或許已經(jīng)看出來了,《插秧歌》前面的兩句就出現(xiàn)了四個連用的動詞,分別是拋、接、拔、插,這四個動詞連用就把插秧過程當中全家齊出動的熱鬧場面給寫盡了。師:那么兩首詩相對照來看,我們或許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就是古代勞動詩歌在寫作的時候,一大共性就是喜歡連用動詞,為什么呢?因為勞動嘛,畢竟要動的,一個動詞不夠,非得一連串的動詞連用,才能把勞動這種火熱的場面描寫的淋漓盡致,因此我們說他們的一大共性就是連用動詞。除此之外,我們再比較一下這兩首詩,看看《芣苢》與《插秧歌》還有沒有其它的共性?生1:正是他們連用了動詞才使整首詩歌非常的緊湊,所有的動作有一種連貫性,而正是這種連貫性,讓讀者在讀的時候,頭腦中產(chǎn)生了一種畫面感。生2:從選擇上來看,第一手詩歌是采摘車前草,第二首詩是插秧,兩首詩都選取了日常化的田間勞作的田園場景,因此選材都比較日常化。師::兩首詩歌讀起來節(jié)奏都比較輕快,剛才《芣苢》中我們已經(jīng)把采摘者越來越興奮、越采越多、越踩越快的那種感覺,讀出來了。《插秧歌》也是一樣,同學們可以跟著老師一起讀讀看。《插秧歌》的節(jié)奏跟《芣苢》一樣,同樣很勤快,為什么?很簡單,因為古代的勞動詩歌,是古人在勞動時吟誦,甚至歡唱的,如果節(jié)奏很緩慢的話,別說有助于勞動了,簡直連干活的力氣都沒有了,所以古代勞動詩歌的節(jié)奏一定是輕快的。同時還透露出勞動的那種愉悅歡快的感覺。小結(jié):兩首勞勞動詩歌的共性:1.連用了動詞 2.畫面感強 3.選材日常 4.節(jié)奏輕快 5.情感愉悅師:為什么古人勞作那么辛苦,而《芣苢》和《插秧歌》還透著愉悅呢?師:有的同學可能馬上會想到收獲,對了,正是收獲把勞動跟愉悅聯(lián)系在了一起。勞動越辛苦,收獲就越多。收獲越多,就越使人感覺到愉悅和幸福。課件展示:正是勞動構(gòu)成了你尋求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苦勞動而取得的享受,很快就會變得枯燥無味。——休謨《人性的高貴與卑劣》師:是不是所有使人幸福和快樂的行為活動都可以定義為勞動呢?師:顯然不是,比如說打游戲或刷劇或刷綜藝。課件展示:勞動是任何心智或身體上的努力,部分地或全部地以獲得某種好處為目的,而不是以直接從這種努力中獲得愉快為目的。——馬歇爾《經(jīng)濟學原理》師:無論是刷劇,還是刷綜藝,都是直接從這種過程當中獲得愉快,而并沒有沉淀出對人有益的勞動產(chǎn)品,因此不能被定義為勞動。或許有同學也會講,不對呀,我刷綜藝也沉淀出勞動產(chǎn)品了。因為我在刷綜藝的過程當中,我的審美情趣得到了提升,我的視野得到了擴展,我的精神的壓力得到了疏解。但即便如此,這還算不上勞動。請大家再看第三句話。課件展示:在你享受或使用我的產(chǎn)品時,我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識到我的勞動滿足了人的需要,從而使人的本質(zhì)對象化,又創(chuàng)造了與另一個人的本質(zhì)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師:因此勞動還有一個要素就是利他性,只利己的不叫勞動。【學習任務三】請結(jié)合本節(jié)課所學,為“勞動”重新下一個定義。勞動是一種通過 ,收獲 ,從而產(chǎn)生 感的人類活動。明確:勞動是一種通過 辛苦的體力或腦力勞作 ,收獲對社會或他人友誼的財富價值,從而產(chǎn)生滿足感與幸福感的人類活動。我們的祖先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 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須發(fā)表意見,才漸 漸地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fā)表,其中有一個叫道 “杭育杭育” ,那么這就是創(chuàng);,大家也要佩服,應用的,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下來,這就是文學。—— 魯迅《門外文談》師:因此我們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語言文字,勞動創(chuàng)造了文學,甚至我們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現(xiàn)代文明。沒有勞動,就沒有今天我們學習的兩首詩歌,也更沒有今天我們上的這節(jié)課,甚至更沒有今天我們璀璨的現(xiàn)代的人類文明。因此同學們真的熱愛勞動吧!【小結(jié)】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xiàn);發(fā)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習近平在全國勞模座談會上的講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