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下冊9.2《項脊軒志》教案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結合注釋和工具書,提高閱讀古文閱讀能力。思維發展與提升:品讀本文,學習作品通過平常瑣事表達內心深沉感情的技巧。審美鑒賞與創造:了解歸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獨特風格,理解歸有光作品的價值。文化傳承與理解:有意識培養從細微的“舉動”中品味“人情美”。教學重難點重點:學習作品通過平常瑣事表達內心深沉感情的技巧。難點:有意識培養從細微的“舉動”中品味“人情美”。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晚年的悲苦通過這一連串疊詞直擊人心;而“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聽聞官軍收復失地,狂喜之情躍然紙上 。悲情與喜情,是文學情感光譜的兩端。接下來,讓我們在課文中探尋作者筆下悲喜背后的故事。二、知人論世1、歸有光歸有光(1506—1571)字熙甫,號震 川,明代昆山(現在江蘇昆山)人。他自 幼苦讀,9歲能文,但仕途不利,35歲才中舉人,后八次考進士不第。于是遷居至 嘉定(現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 讀書講學二十余年。他的學生很多,稱他 為“震川先生”。到60歲才中進士,授縣 令職,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散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風格樸實,感情真摯,被譽為“明文第一”。當時人稱他為“今之歐陽修”。后人把他和唐順之、茅坤等人并稱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清代散文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視之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間的一座橋梁。其風格被后人評價為“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通常借記敘日常生活和家庭瑣事來表現母子、夫妻、兄弟之間的深情。其代表作除《項脊軒志》外,還有《先妣事略》《思子亭記》《寒花葬志》等。后人集其散文、詩歌成《震川先生集》。《項脊軒志》分兩次寫成。前三段寫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作者又為這篇散文增添了補記(4--5段)。2、解題項脊軒:書齋名,是作者家中一丈見方的斗室。志:“記”的意思,“志”或“記”屬于“雜記類”文體,是記敘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這種文體常常靈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來記人敘事,描摹對象,抒發懷抱。其內容豐富多樣,可以寫“書齋記”(如《項脊軒志》),可以寫“書畫雜物”(如《核舟記》),可以寫“亭臺名勝”(如《喜雨亭記》),等等。在描寫對象時,形神兼顧;寫法多樣,隨物賦形,言而有序。3、作者為何命名書齋為“項脊軒”?①言其窄小,如頸背之間,故名。②追念祖先,因作者遠祖歸道隆曾在江蘇太倉縣的項脊涇住過,有“懷宗追遠”之意。③自號項脊生,項脊是撐起一個人的重要部位,也可理解為他想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為家族中的頂梁柱。三、志物懷人,體悟深情1、誦讀全文,思考:《項脊軒志》所寫不過一間小屋,所記無非一些身邊瑣事和日常話語,卻飽含深情,請找出文中最能反映情感的句子。【預設】“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2、文章圍繞“喜”和“悲”展開,志物懷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動人心。朗讀全文,思考作者因何而“喜”,又因何而“悲”?【預設】(1)因何而“喜”①“風移影動,珊珊可愛——”項脊軒修繕前后的不同,以“喜”貫串。修繕前: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 狹小)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 (老 舊 、破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陰暗 )修繕后:稍為修葺,使不上漏。 ( 不漏 )前辟四窗,垣墻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 明亮 )雜植蘭桂,庭階寂寂,明月半墻,桂影斑駁。 ( 幽雅 )前后對比鮮明,先寫修葺前是為欲揚先抑,表達對書齋的喜愛之深。景可愛,情可喜,情景交融。表現了軒中人的喜悅、悠閑、恬然自得之情以及他的沉靜、淡泊、勤奮之性。讀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項脊軒那種深摯的眷戀之情,反襯下文寫可悲的事。②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預設】此部分回憶了閑問古事、憑幾學書、閑話閣子的夫妻恩愛琴瑟和鳴的美好,透露出作者的歡喜之情。(2)因何而“悲”第二段:寫對家庭生活瑣事的回憶,充滿悲情。①諸父分家,此為一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分析】文中“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細節描寫形象地寫出了家中凌亂不堪,庭院一再變遷,家境日趨沒落,每況愈下的可悲景象。平淡敘述了一個大家族的分崩離析,體現悲涼無奈之情。 歷史上的歸家曾有過五世同堂的記錄,歸有光祖父的高祖死前留有遺訓,未嘗分異。②老嫗憶母,此為二悲。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分析】語言、動作和細節描寫:娘以指叩門扉:“兒寒乎,欲食乎?”通過老嫗之口,寥寥數筆加以勾勒。雖盡是生活日常,但平 淡處,最關情,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一個溫婉慈愛的年輕母親形象, 閃耀著母性的光輝。傳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③大母勵志,此為三悲。余自束發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分析】大母過余曰: “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嗔怪中的心疼、欣慰)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贊許 )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年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期望 )祖母言語、象笏中對“我”寄托了家族的厚望,而我在后來卻屢試不中。如今睹物傷情,懷念親人,功名未成,有負祖母,愧對先人。【鏈接背景,體悟悲情】a、歸家家族曾經一時興旺,但是歸有光的祖父和父親都沒有功名,做了一輩子平民百姓。母親二十五歲時就丟下三子兩女與世長辭,父親是個窮縣學生,家境急遽敗落。也許就是這種困境,迫使年幼的歸有光過早地懂得了人間憂難,開始奮發攻讀。他追憶祖宗的榮耀,直面現實的慘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過自己一人博取功名從而光宗耀祖,重振門庭。歸有光久試不第,在家鄉備受嘲諷與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視家人的感 情,但家族分崩離析。在這種隱痛之下,歸有光創作了這篇散文。(歸有光自幼飽讀詩書,天資聰穎,9歲能文,但屢試不第,直到35歲才中舉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會試不第,直到六十多歲才中進士,當了湖州長興縣縣令。由于作官正直,不與上級官吏及地方豪紳同流合污,三年后被明升暗降為順德府通判。 后來在大學士高拱的保薦下做了南京太仆寺丞,但只做了一年就病死任上。)b、《項脊軒志》分兩次寫成。前三段寫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 當時歸有光18歲,他通過所居項脊軒的變化和幾件小事的描述,表達了對家人 的懷念之情。在經歷了結婚、妻死、不遇等人生變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 靖十八年(1539),又為這篇散文增添了補記。④妻子離世,此為四悲第四、五段: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子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分析】借物抒情,睹物思人,追憶往事,流露了對喪妻后的悲痛之情。結尾以描寫庭院中“亭亭如蓋”的枇杷樹收束全篇,看似隨意,卻意蘊 無窮。枇杷樹本來是無思想感情的靜物,但把它的種植時間與妻子逝世之年聯系起來,樹愈繁茂,人離去愈久。時間愈久,思念愈深。樹在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托物寄情,枇杷樹便成了他對妻子情感的化身。作者明寫樹,實則借物抒情,寄托了對亡妻深深的懷念之情。四、課文總結本文第1一3段寫于作者18歲時,第4、5段寫于作者而立之年,是對前文的補充。通過記敘“項脊軒”這間“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書齋,作者深情地回顧了自己當年安于清貧、發奮讀書的生活和志趣,并引出自己與親人朝夕相處“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抒發了物是人非、世事變遷的感慨,表達了自己對祖母、母親、妻子深深的懷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