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迷人的火塘》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人音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音樂五年級下冊指導思想依據音樂新課標,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啟迪智慧,豐富和發展形象思維,激發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通過聆聽,演唱、探究、綜合性表演和音樂編創實踐活動,學生在參與中獲得豐富情感體驗,掌握相關技能,領悟音樂內涵。教材分析本節是第二課歡樂的村寨中,以唱歌、即興創造活動為主的合唱課第一課時,《迷人的火塘》是一首富有鮮明的侗族民歌音調特征的創作歌曲,歌曲展示了侗家兒童圍坐在火塘邊放歌抒懷的歡樂情景。 歌曲為帶再現的兩段體結構。前樂段的兩個樂句旋律平穩,緩緩下行,4個小節最后都是切分音,并構成了級進式下行音調(3—2—1—),表現了抒情、幽靜的意境。第二樂段是復調性質的二部合唱,前樂句旋律上揚,仿佛是火苗越燒越旺,歡樂的情緒也隨之高漲,后樂句的句幅作了擴充,并連續運用了十六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組成的切分節奏,富有動感,氣氛更為熱烈;句末出現了第一樂段中的音調,但落音由la變化為do,形成了羽調式與宮調式不同調式的色彩對比。最后以舒展的尾聲“啊”使侗家的歡樂歌聲飄向夜空,久久回蕩學情分析:五年級學生隨著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的進一步擴展,學生的體驗與探索創造活動能力增強。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愿意交流,逐漸建立與人合作良好習慣。思維開始向成熟發展,注意力集中時間較長,既喜歡音樂課情感的豐富體驗又喜歡理性的攻克來證明自己,學生對唱歌音準和方法,知識的掌握、音樂形象的深度分析都有較高要求,他們敢說、敢想、敢實踐,但又不像低段學生活潑好動,愛表現,他們更注重聲音處理、知識的突破。第1 課時 課 型 合唱課課 題 第2課《歡樂的村寨》—— 迷人的火塘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在學唱中豐富情感體驗,以載歌載舞的方式表達對侗家人家的喜愛之情,建立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意識。過程與方法:在聆聽中感知演唱形式、情緒、意境等,在觀察、辨析等活動中,認識切分音,唱出推動跳躍感,用自然、樸實、優美地聲音演唱《迷人的火塘》齊唱和合唱第一聲部。知識與技能:知道課本14頁切分音(二)中的切分音 用自然、樸實、優美地聲音演唱《迷人的火塘》教學重點 在觀察、辨析、學唱等活動中,認識切分音(二)中的切分音,并將切分音融入歌曲,融情演唱《迷人的火塘》。教學難點 認識兩種切分音并唱出推動跳躍感教法方法 情境引領、視聽觸調動、講授問答、演示對比、滲透歸納、學法指導 感受體驗、聽模唱法、聯想想象、模仿練習、合作討論教具學具 鋼琴、多媒體課件、課本、打擊樂、火苗、卡片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 組織教學 情境導課 侗 家 火 苗 侗 家 歌 聲 (一)師生問好,尊重友好。 師:“同學們好!” (二)播放《迷人的火塘》,師朗誦再現侗家火塘情境,調動學生快樂參與音畫律動等。 (三)出示譜子,教師引導學生唱準歌曲最后兩小節連續出現兩個切分音處,學生容易搶拍。 師:火塘旁我們彈起那琵 琶唱起歌。 (一)眼神親切信任交流。 生:老師好! (二)生參與伸手烤火、摸臉、拿火把、律動一系列動作,愉悅體驗侗家火塘旁情景,說出感受。 (三)科學練聲 生打拍子視唱唱準附點處節奏,聲音豎起來,口腔內吸開看譜填詞唱,聽辨說出力度變化,想象情境練唱。 營造關愛尊重,信任課堂。 學生視、聽、觸、動多維調動,積極參與,快速入境于無形。 策略:看+聽+視唱+聽辨說+模仿唱+想象+情境唱 學生唱準旋律同時科學練聲,為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二、聆聽音樂 感知作品 三、學唱歌曲 準確歌唱 (四)揭題—《迷人的火塘》 (一)播放范唱,引導學生通過各自獨特的方式,聽出4/4拍、稍慢、齊唱與合唱演唱形式。 設問:聆聽音樂,歌曲的演唱、形式節拍、速度是什么? (二)再播范唱,引導學生感受情緒和歌曲意境。 設問:翻開課本14頁,輕聲哼唱,說出歌曲的情緒和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三)師彈琴范唱,引導學生為歌曲劃分樂句。 想想:歌曲由幾個樂句組成? 師:火塘、琵琶、明月、歌聲,我也想放歌抒懷。 (一)跟琴用“lu”哼唱旋律,邊唱邊劃弧線。 設問: 這此起彼伏的旋律,讓你想到了什么?你感到火的生命力很? (一)聆聽+體驗+思考: 自由回答: 如:我通過用手拍擊,感受到強、弱、次強、弱的規律,因此判斷歌曲的節拍是4/4拍;走路感受到稍慢等。 (二)再聽+哼唱+思考: 生答: 優美、抒情地等 侗族山寨,一輪明月,火塘旁人們彈起琵琶唱起歌……(自由回答) (三)生聆聽師動情的范唱,分析樂句組成。 生答:歌曲由四個樂句組成,第一句是“侗家的晚上,最迷人的是火塘”,第二句是“彈起那琵琶,琴聲在火塘邊飛揚”…… (一)生哼唱,用手在胸前由下至上搖動,表現燃燒的火苗,一小節一次動作。 生答:想到熊熊燃燒的火苗一次又一次不斷燃燒 唱歌課好聲音作以鋪墊。 節拍4/4拍為后面切分音強弱變化先行,稍慢奠定講述基調,齊唱與合唱學生知道合唱課型。感知方式呈現多樣化。 學生感受情緒意境,深化侗家夜晚音樂形象,勾起想象,自然引入師范唱。 師聲情并茂范唱為生起到引領示范作用,生梳理樂句。 生用“lu”模唱,建立唱歌豎感通道,獲取頭腔共鳴同時熟悉歌曲旋律,生劃一浪浪的弧線,火苗的燃燒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四、處理歌曲 投情表現 師結:侗族人對火非常崇拜,火象征著溫暖與力量。 (二)跟琴試著填唱第一段歌詞。 1.指導糾正。 2.還有那句需要幫助。 (三)準確演唱第一段,試著填唱第二段歌詞。 1.指導糾正第二段。 2.引導生唱第二段第二句。 想想:火塘旁誰在給我們講故事 (四)跟著琴,完整準確的唱給他們聽。 設問: 你想對講故事的阿爸阿媽說些什么? (一)認識和找出歌詞上對應的兩種切分音。 1.出示譜例,觀察第三拍次強拍上強弱產生的變化。 2.總結:切分音 師:切分音是改變樂曲中強拍上出現重音的規律,使弱拍或強拍弱部分的音,因時值的的延 (自由回答) 生答:頑強等 (二)學唱第一段: 1.針對性學唱。 2.個體疑惑處學唱。 (三)鞏固一段,學唱第二段。 1.針對性學唱。 2.個體唱“動人的故事,帶領我們飛向遠方”。 生自由答:阿爸、阿媽、老村長…… (四)跟琴準確鞏固唱第全曲。 生自由答:童年有他們陪伴很幸福,人間最暖濕親情等。 1.說一說:次強拍,強拍,重音,切分音。 2.想一想: 生結合以前舊有的切分音知識,大膽推理,梳理切分音形成的條件,深化記憶。(紅色字體所 景象巧妙呈現,借此理解其寓意。 分段學唱,結合舊有易唱錯處,先針對性鞏固第二句,再就個體疑惑或課堂出現的錯誤,糾正學唱,實施過程中體現關愛、互助德育滲透。學生唱第二段第二句,又引發聯想講故事的人,完整唱引發想說的話。音樂形象由侗家的情景,深入到人物、情感話語,由外圍深入內心。 唱好歌策略: 認知意識: 本課切分音貫穿始末,在歌曲表現力上起到重要作用,需從此處入手。遵循認識—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長而成為重音,這個重音叫切分音。 3.出示譜例,推理論證切分音。 師:這個音是切分音嗎?為什么? 4.結合課本切分音(二),邊唱邊找出齊唱和合唱一聲部,歌詞上對應的這兩種切分音。 (二)師畫線條,引導學生感受唱出切分音推進和跳躍感。 1.結合圖片譜例,師引導學生弧形線條和火型線條分別引出推進和跳躍。 設問: 切分音讓音樂產生什么變化呢? 2.師用線條引出全曲切分音產生的樂感。 設問: 切分音讓整首曲子產生什么變化呢? (三)教師組織,小組練唱,投情演唱。 示) 3.試一試: 小組討論,4人/組 生舉手表決并回答:我認為…… 4. 找一找: 生答:第一句1處,在“塘”字后面;第二句3處,是“聲”字…… (二)唱一唱: 1.看譜+唱劃+說: 生邊唱邊劃弧線,在這一小節結束后手做上揚,體驗切分音使后面旋律產生的上揚推進感。再體驗唱出推進、跳躍感。 生答:上揚、推進、推動感;跳躍、跳動等。 2.生隨師邊唱邊用手劃各句旋律線條,體驗切分音帶給整首曲子的層層綿延推進的火苗線條感,時而跳躍,歌聲回蕩。 (三)異質組小組練唱,落實樂感,合作互助,優 探究—體驗—運用。 攻克步驟: 為攻克認識兩種切分音并唱出推動跳躍感,思路清晰層層深入解決。 學生在參與說一說、想一想、試一試、找一找、唱一唱一系列活動中,通過觀察譜例切分音產生+梳理深化切分音知識+小組討論辨別切分音+大膽推理闡述理由+切分音唱劃體驗+推動跳躍實踐小組練唱+小組演唱呈現。切分音學習,由理性的步步推進,感性的體驗實踐演唱,快樂攻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四、拓展編創 主題升華 預設指導: 1.教師指導最后兩小節連續出現兩個切分音的地方“1·32 3 · 52︱3———︱”,容易搶節拍。 2.指導歌曲情緒和意境的把握。 “32 3·52 3·︱”處唱出熊熊燃燒火苗越燒越旺地遞進感。 3.提供平臺小組分句唱,分析不同程度學生達到的程度。 (三)師彈琴,引導學生完整有表現力演唱全曲。 師:明月高空照,清風拂面頰,讓我們依偎在阿爸阿媽身邊,放歌抒懷,一切的一切融在歌聲里。 (一)播放視頻,師生互動,身臨其境。 (二)師組織同質組合作,編創表演,營造侗家火塘前人們踏歌起舞景。 (三)情感升華 設問:你想對侗家人民說些什么?你想對我國56個少數民族說些什么? 差平衡。 1.生小組練唱,互助。 2.生小組練唱,互助。 3.小組分句展示,自信樂觀,盡力唱好切分音產生的推進、跳躍感。 (三)學生在剛小組練唱互助基礎上,控制好聲音,跟琴投情表現,唱出高空明月下,人們圍著火塘歡悅幸福的情景。 (一)看視頻:侗家人圍著火塘載歌載舞場景,跟著音樂自然呼應擺動。 (二)規定時間內,分聲樂造型組,舞蹈組,器樂組編創,唱、奏、舞一體呈現。 (三)生說: 自由回答 分層設計,分層指導: 分層分狀況,應對指導。解決不同學生不同節奏、音準、填詞等問題, 營造明月、清風、回憶情景,調整唱歌狀態,結合切分音產生感覺和意境,用歌聲征服聽眾。 學生在親身參與侗家晚會活動中,將音樂融入生活,激發編創欲望,在小組模式實施過程中,與人合作,高效高速呈現唱、奏、舞綜合一體表演。 說出你的愛,凝聚國家情。板書設計 迷人的火塘譜例或補充資料《迷人的火塘》教學反思本次《迷人的火塘》教學設計,我從以下進行反思:一、課堂亮點1. 重難點的選擇與突破。研究教參教材、了解學情基礎上,突出重點在觀察、辨析、學唱等活動中,認識切分音(二)中的切分音,并將切分音融入歌曲,融情演唱《迷人的火塘》。難點認識兩種切分音并唱出推動跳躍感。為突破難點采用:學生在參與說一說、想一想、試一試、找一找、唱一唱一系列活動中,通過觀察譜例切分音產生+梳理深化切分音知識+小組討論辨別切分音+大膽推理闡述理由+切分音唱劃體驗+推動跳躍實踐小組練唱+小組演唱呈現。切分音學習,由理性的步步推進,感性的體驗實踐演唱,快樂攻克。2.設計思路從三個層面實施:情感層面從侗家火苗、侗家歌聲、侗族民歌、演繹民歌到向祖國致敬,各環節緊密相連、過渡自然,情感層層深入,達到感性與理性共鳴;審美層面遵循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規律;策略層面采用聆聽(感受與體驗)、模仿(參與實踐)、探究(探究習得)、合作(創造表現)感知作品,掌握知識技能,創造表現音樂。思路清晰的呈現多維度感知。歌唱教學以唱準歌、會唱歌、唱好歌為導向,結合聲樂技巧,將技能訓練與塑造音樂形象趣味融合,唱準歌由音準和節奏切入,會唱歌從豎感通道與氣流通暢,口腔、頭腔共鳴角度引導。唱好歌,以線條體驗實踐練唱,以情融之歌唱。創造美,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將聲樂與舞蹈、演奏綜合,創造表現。二、課堂教學實踐思考與改進措施1.分層練唱,針對指導時間短,未落實好,學生的分層唱出切分音的推動感和跳躍感平臺少,指導性不夠:第一組演唱一、二句時較好,第二組在演唱第四句時,學生的聲音融合度太差,我沒有及時引導合唱中統一性,只表揚其自信樂觀。今后應在分層演唱后給予分層評價,指向性明確。2.用自然、樸實、優美地聲音演唱《迷人的火塘》完成好,創造性表現略顯有余悸,因學生水平局限性,只能創造性的完成某些活動,舞蹈最好,有深度的創造性活動有靈感卻無法施展,建議根據學生能力水平而定創造性活動的深淺度,并加強日常各項社團技能儲備,以便提供硬性的技術資源。3.學生編創活動有效反思:本堂課以侗家情引領,為高效實現教學目標,學生在靜心聆聽、積極思考、學會發現、樂于探索的音樂學習習慣中,通過感受體驗式教學法:聆聽——感知——體驗;參與合作式教學法:合作——實踐——獲取;表現創造式教學法:參與——表現——創造;尋求探究式教學法:創設——探究——習得,這四種方法學習。但 前三種課堂實施效果好,而第四種在演繹侗家之夜唱、舞、奏中,小組合作學習顯得無序慌亂,效率低,尤其是最后學生第二段第二句背不過,影響聲音。教師反思探究式學習的鼓勵性、組織性、指導性。建議:第一、從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試驗—收集資源—提煉完善—成果展示—表達與交流思路來指導操作。第二、提高效率,合作分工,明確職責。主組長起協調作用,對本組活動總負責,技術組長確定技術含量與編創形式與內容,負責對組員教授與指導。第三、教師布置任務一定明確,并根據現場干預與調控,保證目標的高效完成。第四、充分利用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激發熱情,激勵學生。本次反思培養和發展了我對教學實踐的判斷、思考和分析能力從而進一步立足于教學實踐,深入鉆研,運用教學理論,提高自身專業素質與能力,提升教學水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