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一模地理試題一、單選題區域性人口回流是指流動人口由跨省流動轉為省內流動,亦或由省內跨市流動轉為市內跨縣流動的返遷流動行為。下圖示意近年我國區域性回流人口在不同行政等級城鎮的分布。完成下面小題。1.關于圖中的敘述,說法正確的是( )A.全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接受的區域性回流人口最多B.東部地區的省會城市是區域性人口回流主要目的地C.西部地區的縣級城市對區域性回流人口吸引力最強D.中部地區普通地級城市的區域性人口回流占比最高2.與縣級城市相比,普通地級城市區域性人口回流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二、三產業發展水平更高②占地面積更廣大③工資水平和生活成本更高④公共服務更完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3.針對我國人口區域性回流現象,下列應對措施合理的是( )A.提高直轄市能源工業、重化工業比重 B.扶持技能型勞動力豐富的普通地級城市發展C.調整直轄市產業結構,擴大就業空間 D.全面落實城市落戶、住房、醫療、教育等平等化自20世紀80年代起,江蘇南部的沈巷村因周邊工業區的擴展而逐漸變為城中村,居民開始出租空閑房間和擺攤經營。隨著富裕村民陸續外遷,租戶則成為照看房屋與商鋪的“二房東”。下圖示意20世紀80年代至今,沈巷村布局與經營組織自發演變的三個階段。完成下面小題。4.從階段Ⅰ到階段Ⅱ,沈巷村出租屋空間變化的主要驅動力是( )A.交通線路增多 B.外來人口流入 C.老舊民房改造 D.生態村居建設5.與階段Ⅱ相比,階段Ⅲ流動攤販與商鋪數量的變化說明經營者考慮更多的是( )A.提高交易價格 B.降低經營成本C.方便組織經營 D.方便村居管理6.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沈巷村民居經營組織方式的自發演變有利于( )①實現村居成員協同共建②完善當地基礎設施建設③形成經濟利益共享模式④帶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冬閑田是秋收后至次年播種前未耕種的土地。近年來,江西省利用冬閑田種植油菜(油料作物)和紫云英(綠肥作物),既可以改良土壤、保持土壤肥力,又可以提升作物產量。下圖為1990—2018年江西省冬季作物種植概況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近年來,江西省冬季作物種植面積整體呈下降趨勢,原因可能是( )①冬季氣候變冷②勞動力減少③農業設施落后④種植效益下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為鼓勵農戶擴大冬閑田的利用,江西省政府出臺補貼政策,其年份可能是( )A.1995年 B.1999年 C.2007年 D.2015年受同期拉尼娜現象影響,2022年7~8月我國局部地區大氣運動狀況與常年相比出現明顯異常。下圖示意該時期102°E~122°E范圍內大氣運動垂直方向距平和速度距平。據此完成下面小題。說明:①箭頭表示氣流方向距平②線段越長表示氣流速度越大9.與常年同期相比,長江中下游地區2022年7~8月的天氣異常( )A.干熱 B.濕熱 C.干涼 D.濕涼10.與常年同期相比,2022年7~8月赤道附近太平洋( )A.東風減弱,水溫偏高 B.東風減弱,水溫偏低C.東風增強,水溫偏高 D.東風增強,水溫偏低落葉樹木在春季的展葉時間主要受氣溫和光照時長的共同影響。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光照調節對落葉樹種適應氣候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下圖示意某落葉樹種春季展葉時間與生長期內理論碳吸收量之間的關系。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與M點相比,落葉樹種在早春展葉理論碳吸收量較低是由于易遭受( )A.凍害 B.洪澇 C.干旱 D.臺風12.M點后落葉樹種理論碳吸收量下降主要是由于( )A.地面溫度較低 B.土壤水分較少 C.生長時間不足 D.日照強度較小13.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光照調節對落葉樹種適應氣候變化的主要作用是( )A.提前至早春展葉 B.避免展葉過早 C.延后至晚春展葉 D.避免展葉過晚入夜后,暴雨如注,河北某救援隊接到求救信息:驢友小黃和小江外出登山未歸,手機失聯。救援隊根據小黃當天的微信朋友圈內容(節選如下),對照地形圖,推斷兩位驢友的可能位置,并結合過去對地表景觀的了解,判斷小江可能面臨泥石流的風險。經緊急施救,兩位驢友得以脫困。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4.推測救援隊最終找到小黃和小江的可能位置分別在( )A.②地和①地附近 B.②地和④地附近C.③地和①地附近 D.③地和④地附近15.此次登山的月份和小江獨自出發的大致時刻分別是( )A.2月;13時 B.2月;17時 C.8月;13時 D.8月;17時16.救援隊在判斷泥石流風險時,應選取的地表景觀觀察維度是( )A.海拔高度、地勢起伏、坡向 B.地形部位、地表破碎程度、坡向C.地勢起伏、植被覆蓋、地表物質組成 D.地形部位、溝谷數量、海拔高度二、綜合題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寮鹽場位于廣東省陽西縣潟湖灣內的紅頭咀沿海灘涂上。沿岸沙咀(散頭咀、紅頭咀)由堅硬的砂頁巖構成。北寮鹽場緊鄰溪頭漁港,歷史上該地區鹽業與漁業互利共生。2000年后,傳統鹽田逐漸荒廢,大部分鹽田被改造為漁業養殖,鹽業與漁業互利共生關系被打破。為了不讓傳統鹽業文化消失,當地政府正努力對鹽場進行有效的保護。下圖示意北寮鹽場位置與2023年鹽場土地利用狀況。(1)分析沙咀(散頭咀、紅頭咀)對北寮鹽場生產的有利作用。(2)簡述該地區鹽業與漁業互利共生的機制,并推測現代鹽漁互利共生關系被打破的原因。(3)結合材料,就保護傳統鹽業文化提出合理的建議。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遼河地處我國東北半干旱半濕潤地區,東西兩側支流的水文特征差異很大,在遼東灣注入渤海。遼河三角洲有世界最大的蘆葦沼澤濕地,是沿海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依托。環渤海擁有世界級高密度的港口群,吞吐量、資金流巨大。盤錦市將依托港口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下圖為遼河流域及三角洲示意圖。(1)與東遼河相比,說出西遼河的水文特征,并說明原因。(2)分析遼河三角洲形成世界最大面積天然蘆葦蕩的原因。(3)推測盤錦市可以依托港口發展的服務業類型。(4)分析蘆葦沼澤濕地在保障國家安全方面發揮的作用。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東島(如下圖)是西沙群島中較大的珊瑚島,周圍是水深1米左右的寬大礁坪。島嶼地形呈淺碟狀,邊緣是高約5~6米的沙堤。島嶼東北部海平面以上4米高處發現多個重達幾十千克的硨磲(巨型貝殼)和珊瑚塊。島上的牛塘原為潟湖(被沙壩或珊瑚分割的半封閉海域),隨著沙堤發育和牛塘底部的物質沉積,逐漸轉變為淡水湖。牛塘沉積剖面(如下右圖)所示,剖面中埋深57-58cm處和69-70cm處的沉積層均為1024年前后形成。(1)說明礁坪在東島成島過程中的作用。(2)從水循環角度解釋牛塘湖水由咸轉淡的過程。(3)科學家推測東島曾經歷一次海嘯,說明該推測的依據。參考答案1.D 2.C 3.B4.B 5.C 6.B7.D 8.C9.A 10.C11.A 12.C 13.B14.A 15.D 16.C17.(1)沙咀由堅硬的砂頁巖構成,能夠有效阻擋海浪和風暴潮的侵襲,保護鹽場免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同時,沙咀的存在有助于形成穩定的灘涂環境,為鹽場生產提供適宜的地理條件。(2) 鹽業與漁業互利共生的機制主要體現在鹽田為漁業提供豐富的餌料資源,而漁業則為鹽業提供勞動力支持?,F代鹽漁互利共生關系被打破的原因可能是傳統鹽田逐漸荒廢,大部分鹽田被改造為漁業養殖,導致鹽業與漁業之間的資源互補關系減弱。(3)加強對鹽場的保護和管理,恢復傳統鹽田的生產功能;開展鹽業文化宣傳活動,提高公眾對傳統鹽業文化的認識和重視;鼓勵當地居民參與鹽業生產,傳承鹽業技藝。18.(1)特征:①河流流量更??;②含沙量更大。原因:①降水量較少;②植被覆蓋率低(流經沙漠)。(2)地形平坦開闊(地勢低平);淤泥質海岸廣布;濕地面積廣(水源豐富),適宜蘆葦的生長。(3)①發展倉儲、運輸等物流服務;②為港口企業提供融資、保險等金融服務:③提供船舶動態、貨物跟蹤等信息服務;④提供觀光、娛樂等休閑服務。(4)①維護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②提供生物資源和海洋資源,保障資源安全;③凈化水質,保障海洋環境安全;④發展水產養殖、糧食種植,保障糧食安全。19.(1)提供寬淺的沉積平臺;海浪沖擊礁坪形成大量礁石碎屑,為島嶼形成提供物質來源;礁坪消減風浪,利于沉積,減弱侵蝕。(2)東島(位于季風影響的熱帶海洋中,)降水量大于蒸發量;島嶼周高中低,牛塘匯流面積較大,島上降水通過地表徑流轉化為湖水;高出海平面的湖水下滲后通過地下徑流排向海洋,逐漸淡化。(3)珊瑚砂夾層上下沉積物形成年代基本一致,可見珊瑚砂夾層形成于很短時間,是一次突發事件形成的;湖相沉積層物質來源是湖岸陸地,夾層珊瑚砂來源于海洋,表明一強大動力將珊瑚砂推送到已經與海隔離的湖泊;來自海洋的巨大的硨磲和珊瑚塊出現在島上高處,也印證發生過海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