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項脊軒志教學目標:1、品讀課文,體會歸有光散文特色。2、咀嚼文中語句,學會鑒賞方法。教學方法:咀嚼品味法 、朗讀體會法教學重難點:1、品讀課文,體會歸有光散文特色。2、咀嚼文中語句,學會鑒賞方法。教學過程:一、導入中國的亭臺樓閣無數,然而能夠載入史冊,流傳千古的,往往是因為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黃鶴樓是美的,因為它有“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的慨嘆;醉翁亭是美的,因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情趣;滕王閣是美的,因為它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趣。項脊軒雖是一間不起眼的小閣子,但《項脊軒志》卻成為經典名篇,這是為什么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項脊軒,進一步品讀這篇課文,了解其中真味。二、解題:(1)志,記的意思,它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項脊軒志》又作《項脊軒記》,是一篇借記物以敘事抒情的散文名作。(2)“項脊軒”介紹:是歸有光的書齋名。對于名字由來有兩種解釋:解釋一:其遠祖歸道隆曾居住在太倉項脊烴,作者以“項脊軒”來命名自己的書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解釋二:言其窄小,如頸背之間,故名。軒,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這里指小屋,即書齋。(3)關于作者1.后人對他的評價:“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記》,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譽為“明文第一”(黃宗羲語),當時人稱他為“今之歐陽修”;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認為,歸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兩代除歸氏外別無他人,并把他視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間的一座橋梁。2. 歸有光散文的特點及主要作品: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題材反映他所處的時代,而是通過記敘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瑣事,來表現母子、夫妻、兄弟之間的深情。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流暢,細節真實生動,有詩一般的意境。其作品《項脊軒志》可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三、回顧以前所學內容內容,進入本節課學習。指名學生讀課文字詞復習,學生質疑(見課件)四 “項脊軒志”名為記物,實是記人。這篇課文的文眼是——(學生齊答),軒中可喜的事有——(學生齊答),可悲的事有——(學生齊答)。[板書]:修軒、讀書;分家、疼兒、探孫、相愛。五、品讀可喜部分1、自由散讀,用筆圈畫出能體現作者可喜之情的詞語。并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兩件事中的“可喜”之情。2、請同學讀修葺以后的:①你認為哪些詞語或句子體現了作者可喜之情?明確:修軒:“不上漏”“洞然”“增勝”。讀書:“偃仰嘯歌”“萬籟有聲”“小鳥啄食,人至不去”“風移影動”。②說說你是用哪兩個詞概括的?修軒:原來可憐可悲可嘆的南閣子,變成了可愛可喜可親的項脊軒,體現了作者對項脊軒的“喜愛”之情。讀書:體現作者自得其樂,軒中環境的珊珊可愛。板書:喜愛、自得③生讀修葺以后內容。3、齊聲朗讀,語氣語調沒有太大的起伏,但“喜”之情飽含其中。4、學法小結:剛才我們一起體驗到作者在項脊軒中的可喜之情。我們是通過品讀那些表現生活細節的詞句來體驗到作者的情感的。下面也請同學們用品味詞語,品讀細節的方法來體驗鑒賞文章可悲部分。五、品讀可悲部分1、討論可悲部分的細節,并用最簡練的詞語概括這些細節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2、什么是細節描寫?細節描寫就是對人物的外貌、行動、心理、語言或周圍事物某一細微特征所進行的具體而細致的描繪。(四大組分別討論四件事,四人一小組進行。發言同學要體現小組意見,然后由大組內的其他小組補充。)(1)分家:①學生回答細節:墻、犬、客、雞。隨著墻的出現變化,原先井然有序的大家庭已土崩瓦解,可以想象,原先整潔寬敞的大家庭被分割成許多塊,看上去不順眼,走起來不順當,聽起來不順耳。甚至可以想象諸父分家分財產時,你爭我奪的情景都有可能出現。這一切怎能不叫作者傷心悲痛怨恨?然而,面對這一切,作者只能是“無奈”。②能否用一簡練的詞語概括作者的情感?板書:悲怨③朗讀:“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體會“矣”飽含的復雜情感。(2)疼兒:①學生回答細節:“某所,而母立于茲”“以指扣門扉”“兒寒乎欲食乎”。②為何“余泣,嫗亦泣”?作者八歲喪母,很早就失去了母親的愛撫和關懷,老嫗講述完母親對姐姐的疼愛,自然會想到自己小時候也同樣享受這般母愛,可如今母親早逝,而母親的遺蹤卻處處可見(“先妣常一至”、“某所,而母立于茲”)母親親切的話語還響在耳邊(“兒寒乎,欲食乎?”),這一切都引起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思念。至于老嫗,“先妣撫之甚厚”,同學們可以設想一下,兩人相對而泣,那是一個多么撼動人心的場面!③用一簡練詞語概括作者對親人的情感。板書:思念(3)探孫:①學生回答細節:三句話:關心疼愛看似責備實是贊賞、殷切期望、熱情激勵兩個動作:疼愛、欣喜又急切。②學生朗讀三句話。③學生討論:想到這一切作者為何是“長號不自禁”?④學生回答。作者對祖母的思念更多了一層歉疚。祖母對自己的殷切期望如在昨日,可自己苦讀寒窗,卻屢試不第,辜負了祖母的期望,重振家業的希望更是渺茫,這種懷念內疚之情交融在一起,怎能不“長號”?⑤用簡練的詞語概括作者對祖母的情感。板書:內疚(4)相愛:①學生回答細節“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述諸小妹語”“室壞不修”“稍異于前”“庭中枇杷樹”“手植”。②體會“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如蓋矣”中的“矣”所飽含的情感。(樹長人亡,物是人非。)③用簡練的詞語概括作者對妻子的情感。板書:悲慟④齊讀。“庭有枇杷……”再次體會悲慟之情。3、齊讀“然余居于此……”讀出細節中的悲情。六、小結作者緊緊抓住項脊軒里悲歡離合的日常生活瑣事,通過細節描寫,用清新淡雅之筆,表達了“多可喜,多可悲”。這也是歸有光散文的基本風格。項脊軒,一個不起眼的小閣子,卻關聯著家庭盛衰,凝聚著三代人的親情。軒的空間有限,情的延伸無限。這就是《項脊軒志》之所以被歷代評論家推崇的根本原因。板書:多可喜、多可悲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