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第五章 原子與原子核第二節 放射性元素衰變在古代,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有一批人追求“點石成金”之術,他們試圖利用化學方法將一些普通的礦石變成黃金。當然,這些煉金術士的希望都破滅了。那么,真的存在能讓一種元素變成另一種元素的過程嗎?類似于“點石成金”的事一直就在自然界中進行著,這就是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過程學習目標1.知道天然放射現象及其規律;2.理解三種射線的本質,以及如何利用磁場區分它們;3.知道放射現象的實質是原子核的衰變;4.知道兩種衰變的基本性質,掌握原子核的衰變規律;放射性:物質發射射線的性質稱為放射性。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稱為放射性元素。天然放射現象:放射性元素自發地放出射線的現象。放大了1000倍的鈾礦石放射性不是少數幾種元素才有的,研究發現,原子序數大于或等于83的所有元素,都能自發的放出射線原子序數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元素的放射性是原子的性質還是原子核的性質呢?一、放射性的發現實驗表明:如果一種元素具有放射性,那么不論它是以單質的形式存在,還是以某種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放射性都不受影響,即放射性與元素所處的化學狀態無關。由于元素的化學性質取決于原子核外的電子,因此: 射線來源于原子核。原子核具有內部結構。原子核二、原子核衰變放射性元素放出的三種常見射線:α射線、 β射線和γ射線。為了探究三種射線的性質,將三種射線射入電場中,偏轉情況如圖所示,便可以通過偏轉情況判定其電性。× × × × ×× × × × ×× × × × ×× × × × × α射線β射線γ射線正電負電α射線+β射線-γ射線電場E將帶正電的射線命名為ɑ射線將帶負電的射線命名為β射線將不帶電的射線命名為γ射線1.三種射線的性質、特性α射線 β射線 γ射線本質速度特性氦核 α粒子流電子流光子流光速的光速的99%貫穿本領小,電離作用強貫穿本領大,電離作用較弱能穿透幾毫米的鋁板貫穿本領最強,電離作用最弱能穿透幾厘米的鉛板光速c2.衰變的定義衰變: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粒子而轉變為另一種元素(新核)的過程①α衰變:原子核放出α粒子變成新的原子核②β衰變:原子核放出β粒子變成新的原子核③γ衰變: 伴隨α衰變和β衰變3.衰變的分類:研究發現,原子核除了會發出射線以外,還會發生衰變當放射性物質連續衰變時,原子核中有的發生α衰變,有的發生β衰變,同時伴隨著γ射線輻射。這時,放射性物質發出的射線中就會同時具有α、β、γ三種射線。α、β、γ三種射線同時出現:β衰變實質:核內的中子轉化成了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β衰變的本質α衰變的本質:兩個中子和兩個質子能十分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在一定條件下它們會作為一個整體從較大的原子核中被拋射出來,即發生了α衰變。α衰變的本質1.如鈾238核放出一個α 粒子后,質量數減少4,電荷數減少2,就變成了釷234核。衰變方程:原子核衰變時電荷數和質量數都守恒2.比如 發生α衰變后產生的 也具有放射性,它放出一個β 粒子后質量數沒有改變,但電荷數增加了1 ,就變成鏷 。衰變方程:三、半衰期2.物理意義:用來描述原子核衰變速度快慢的物理量。不同元素半衰期不同。1.半衰期:原子核數目因衰變減少到原來的一半所經過的時間,計為3.半衰期的特點(1)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不同(2)半衰期描述的是統計規律,研究單個原子核無法預測。(3)半衰期由原子核內部因素決定,與化學狀態和外部條件沒有關系。半衰期越大,衰變得越慢!經過對于放射性元素衰變曲線的研究,得到如下衰變規律如下:m 為衰變后剩下原子核質量m0為衰變前的原子核質量t 為衰變的時間為元素的半衰期下圖為始祖鳥的化石,美國科學家維拉·黎比運用了半衰期的原理發明“碳-14計年法”,估算出始祖鳥的年齡,并因此榮獲了1960年的諾貝爾獎.“碳-14計年法”依據:空氣中14C含量千百年來基本不變,由于呼吸空氣,古生物活著時體內的14C含量與現代生物活著時體內14C相同。1. 關于放射性元素的描述,正確的是( )A. 原子序數在 84 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B. 只有人造元素才有放射性C. 放射性與元素的化學狀態有關D. 所有金屬都有放射性A2.三種射線中電離能力最強的是( )A. α 射線B. β 射線C. γ 射線D. 無法確定A3. β 衰變的本質是( )A. 原子核釋放一個氦核B. 原子核內的中子轉化為質子和電子C. 原子核釋放一個光子D. 原子核內的質子轉化為中子和電子B4. 若某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為 5 天,現有 100g 該元素,15 天后剩余質量為( )A. 25gB. 12.5gC. 6.25gD. 3.125gB放射性元素的衰變放射性的發現原子核的衰變半衰期貝克勒爾居里夫婦三種射線的特點(帶電、貫穿和電離能力)定義三個特點衰變規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