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鴻雁》教學設計設計說明名稱 《鴻雁》—認識蒙古族長調適用對象 七年級教學目標 1.通過聆聽和分析歌曲,培養學生對蒙古音樂獨特風格的審美感知能力,能夠識別并欣賞蒙古音樂的旋律、節奏和音色特點,深入理解蒙古音樂中長調的特點。 2.引導學生了解蒙古音樂的歷史文化、生活習俗與音樂藝術之間的緊密聯系,增進對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3.通過模仿演唱等形式,表達對少數民族民歌的感受和理解,提升藝術表現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設計思路 本節微課的講授思路分為如下三點: 一.情境導入。通過蒙古族的民族特點,導入本活動的主要內容。 二.正文講解。聆聽音樂,了解蒙古音樂中長調的特點。 三.課程總結,結束活動。教學用途 □課前預習 √課中講解或活動 □課后輔導 □其他預計時間 7分鐘教學過程板塊 內容一、片頭 微課名稱:《鴻雁》—認識蒙古長調,制作者單位、姓名二、主體 一.情境導入 播放《鴻雁》舞蹈視頻,引入課題。 解說詞: 同學們,在這段舞蹈中,你知道它代表了哪個少數民族? 這是蒙古族的代表舞蹈。 提到蒙古族,我們想到的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民族,想到的是潔白的蒙古包、馬奶酒與手扒肉、草原“那達慕”。 在蒙古族人民眼中,它們有三件寶貝:草原、駿馬和蒙古長調。 剛剛那段舞蹈背景音樂《鴻雁》,就是蒙古族代表歌曲,這節課讓我們通過這首歌曲,認識蒙古音樂中的長調。二.聆聽音樂,感受節奏 1.播放《鴻雁》,感受其中的音樂特點。 2.提出問題:從音樂中,你感受到蒙古音樂有什么特點? 這首歌曲在節奏上,遼闊悠揚,意境悠遠寬廣,表現出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為什么會有遼闊的感覺? 從節拍上能夠看到整首歌在節拍上更加自由,在演唱時能夠發現歌曲中出現很多一字多音、波浪式進行的旋律,唱腔上偏拖腔,這些都是蒙古音樂的特點。 3.介紹長調 長調是蒙古族民歌中一種獨特的演唱形式,它的旋律悠長、節奏自由,常常帶有裝飾性的滑音和顫音。在《鴻雁》這首歌曲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長調的運用。 在蒙古族民歌中,長調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一種音樂形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民族精神的體現。通過長調的演唱,我們可以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熱情、豪放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 長調音樂旋律悠長,節奏自由,腔多字少,氣息綿長,音樂具有非常強的表現力。長調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她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講述著蒙古族人民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被稱為“草原的活化石”。 請大家注意看樂譜中的旋律線條,它們起伏跌宕、連綿不斷,這正是長調旋律的典型特點。在演唱時,我們需要通過調整氣息和發音,來模仿這種旋律的起伏和變化。同時,長調還非常注重情感的表達。在《鴻雁》中,每一個音符都仿佛在訴說著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因此,在演唱時,我們需要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聲中,讓聽眾能夠感受到我們的真誠和深情。三、片尾 蒙古族民歌洋洋灑灑,浩如煙海,其品位之高,數量之巨,令世人嘆為觀止,這是一個無法估量的音樂寶庫 ,我們要讓這顆璀璨的明珠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放射出不滅的光芒。 通過今天的微課,我們了解了蒙古族民歌《鴻雁》的背景和歌詞意境,深入剖析了長調這一音樂形式的特點及其在蒙古族民歌中的地位,還拓展了關于民歌體裁和形式的相關知識。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繼續關注和欣賞民歌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 課程的最后,請跟著老師試著唱一唱這首歌,在演唱的過程中,請注意起音的柔和、氣息的平穩、吐字的清晰以及音樂的連貫流暢等技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