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感動中國》節目向全國觀眾推出了許多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助推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第三單元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八課《 踐行中華傳統美德》8.1 薪火相傳的傳統美德教學目標與重難點壹重點 :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包括榮辱觀念、社會風尚、愛國情懷和擔當意識。難點 :理解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傳承和踐行中華傳統美德。1.了解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性,理解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包括榮辱觀念、社會風尚、愛國情懷和擔當意識。2.能夠運用中華傳統美德的相關知識,分析生活中的道德現象,解決生活中的道德困惑,提高道德判斷和實踐能力。3.增強對中華傳統美德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學生傳承和踐行中華傳統美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精神境界。1.為什么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作用)2.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自學導航(P65-68)品讀經典: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閱讀并回答:上述故事蘊含著什么傳統美德?你還知道哪些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負荊請罪”的故事體現了藺相如不計個人恩怨、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大局觀,展現了廉頗知錯即改、知恥而后勇的風范。這個故事蘊含著以禮義廉恥為標準的榮辱觀。“聞雞起舞”的故事體現了祖逖、劉琨關心時局、胸懷大志,以報效國家為己任的擔當精神。這個故事充分展現了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程門立雪”的故事彰顯了楊時、游酢尊敬師長、遵守禮儀規范的良好素養,他們是尊師重道的模范。這個故事蘊含著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流傳已久、膾炙人口的美德故事,它們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岳母刺字黃香溫席張良拾履孟母三遷蘇武牧羊孔融讓梨曾子殺豬三顧茅廬習近平總書記金句思考:中華傳統美德有什么重要意義呢?要學會做人的準則,就要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學習和弘揚社會主義新風尚,熱愛生活,懂得感恩,與人為善,明禮誠信,爭當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小模范。在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中,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等美德,已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1.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道德理念和規范,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3.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傳的民族智慧,是中華民族走向未來的寶貴精神財富。筆記一: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意義2、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P66-68)12342.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1)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判斷一切是非、善惡、榮辱,都需要明確的標準。“由義為榮,背義為辱。”中華民族一貫以遵守道德為榮,以違背道德為恥。這一榮辱觀念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人日用而不覺的道德標準。孝 :指對父母長輩的尊重和愛戴;悌 :本義指對兄長的敬愛和恭順,也泛指對同輩和朋友的尊敬和友善忠 :指盡心竭力、盡職盡責,常指為國盡忠。信 :講誠信。誠實守信,言行一致,守信用。P67相關鏈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人日用而不覺的道德標準。結論1:“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禮 :指的是遵守禮節,為人處世懂禮貌、講規矩。義 :做事情符合道義。 正義感,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公正無私。廉 :即廉潔奉公。廉潔的人不貪贓枉法,不謀私利。恥 :指的是自尊自重、有羞恥之心。P67相關鏈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人日用而不覺的道德標準。結論1:“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閱讀感悟《千字文》(節選)墨子有一次路過染坊,看到雪白的生絲在各色染缸里被染了顏色。任憑你怎樣努力,也恢復不了生絲的原色了。墨子悲泣地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不可不慎也”。這個故事暗喻了人的本性像生絲一樣潔白,一旦受到污染被染了色,再想恢復本性的質樸純潔,已經不可能了。(2)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感動中國人物評選五一勞動先進人物表彰全國道德模范評選時代楷模表彰新時代好少年評選國家每年進行先進人物評選,表彰,有何作用?不斷向有美德、有才能、有貢獻的人學習,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有何作用?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崇道德、一心向善的優良傳統。不斷向有美德、有才能、有貢獻的人學習,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岳飛精忠報國南宋時期,岳飛出生于普通農家。自幼胸懷大志,勤奮好學,練就一身過人本領。其母為讓他銘記報國之志,在他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岳飛投身軍旅后,率領岳家軍紀律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在郾城大捷中,面對金兵精銳“鐵浮圖”和“拐子馬”,岳飛巧妙布陣,讓士兵砍馬腿,大破金兵。后遭奸臣秦檜陷害,以“莫須有”罪名被殺害,但他的精忠報國精神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上述材料體現哪些中華傳統美德?有的同學認為:我是一名學生,主要任務就是學習,等我長大之后再愛國吧!你同意這種觀點嗎,你認為中學生可以怎樣表達自己的愛國情?心懷祖國,熱愛祖國。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保守國家秘密,不泄露國家機密。3、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說說你對下列名言的理解。“位卑未敢忘憂國”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職位低微卻從未敢忘記憂慮國事。“位卑未敢忘憂國”出自南宋詩人陸游的《病起書懷》,這句詩的完整句式為:“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病起書懷》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詩人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和對前途仍然充滿著希望的堅毅之心。“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名言,說的是當國家民族危難之時,應該不考慮自身的安危禍福,義無反顧的挺身而出,不論生死。這是每一個炎黃子孫應該具有的愛國情懷!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他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率軍抗元。在被元軍俘虜后,文天祥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毫不屈服,多次嚴辭拒絕勸降。他寫下了著名的《正氣歌》,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與熱愛。最終,文天祥慷慨就義,他的事跡和《正氣歌》成為了后人傳頌的愛國佳話。陳祥榕:清澈的愛,只為中國戍邊衛士陳祥榕,他以血肉之軀筑起了捍衛國家領土的鋼鐵長城。他寫下“清澈的愛,只為中國”,他也這樣踐行著,面對外敵的挑釁,他從不退縮,挺身而出,把敵人逼退在國境線之外。他說:“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我用生命捍衛守候,哪怕風似刀來山如鐵,祖國山河一寸不能丟。”這不僅是陳祥榕的誓言,更是千千萬萬中國軍人的共同心聲,致敬所有軍人,是他們甘愿衛國戍邊,才有我們生活的安寧。愿有一日,士兵不上戰場,世界鑄鐵為犁,而可愛的戰士們魂歸故里之時,家國太平。知識拓展“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顧炎武的一句名言,這句話出自于《日知錄》。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家的繁榮和衰敗,每一個普通人都有責任。這是因為,國家的發展和穩定,需要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如果每個人都能盡職盡責,那么國家就能繁榮昌盛;反之,如果每個人都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關心國家的發展,那么國家就會陷入衰敗。上述材料體現哪些中華傳統美德?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認識:中華民族強調“明倫”“盡責”,要求每個人明確認識到自己的人倫職責,不僅要擔負起對家庭、社會、國家的責任,而且要兼濟天下,為天下人謀幸福。作用:這種擔當意識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博大胸懷和崇高境界,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支撐。【筆記】2.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體現)?P66-68①-④環節二:“追溯歷史文脈,解讀美德內涵①.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P66②.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P67③.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P67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P68薪火相傳的傳統美德作用/地位內涵/體現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向未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有助于我們明是非、辨善惡、知榮辱,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困惑,提升社會道德水平,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①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②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③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課堂小結1.近日,廣東梅州市政府擬認定在2024年5月1日凌晨梅大高速茶陽路段塌方災害中不懼危險,成功攔截多輛欲駛往塌方處車輛的黃曼秋、黃建度、王向楠和從塌方處救起多名傷員的劉永縉、蔡炫達五人的行為為見義勇為,表彰他們在災難面前,為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以下對見義勇為理解錯誤的是( )A.是一種不顧自身安危,通過與違法犯罪作斗爭或參與搶險、救災、救人等方式,保護國家、集體利益和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一種行為B.見義勇為體現了人性高尚的一面,作為促進社會進步與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歷來受到人們的褒獎和贊揚C.未成年人身體發育尚不成熟,自我保護能力較弱,不提倡見義勇為D.見義勇為是正能量的體現,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C2.從開幕式的中國傳統歷法時光輪轉到閉幕式的折柳送別、依依不舍……歷時16天的北京冬奧會圓滿閉幕。中國冬奧健兒們以最頑強的拼搏精神創造了冬奧會歷史最好成績。中國也通過冬奧會的勝利舉辦向世界宣告:中國有能力更有信心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多更大的作用。由此可見( )A.中國已成為世界格局中的主導者B.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C.中華傳統文化已成為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D.中國冬奧健兒踐行了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D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許多膾炙人口的美德故事、經典名句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下列故事或名句與所體現的優秀傳統美德匹配正確的是( )①孔融讓梨---見賢思齊②岳母刺字---精忠報國③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擔當意識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崇德向善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