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年級 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學科一、選擇題(本題共 16個小題,每小題 3分,共 48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 4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貴州赫章可樂遺址出土了大量戰國至秦漢時期的文物,其中有典型中原風格的銅器,也有充滿當地少數民族特色的陶器。這一考古發現反映了該時期A.貴州與中原地區存在文化交流 B.當地民族文化被中原文化完全取代C.中原文化對貴州地區的單向傳播 D.貴州地區已納入中央王朝直接管轄2.明朝成化、正德、天啟等朝的皇帝都特別寵信宦官,甚至將“批紅”的大權也交給宦官頭目代行,內閣的職權受到宦官的鉗制,實際上存在著內閣與司禮監雙軌輔政的局面。明朝的這一現象A.反映出內閣擁有決策權 B.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反映了君主專制的加強 D.表明宦官成為行政中樞3.鴉片戰爭后,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甲午戰爭失敗后,嚴復在《天演論》中宣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兩種思想的提出,反映出當時A.民族資產階級的覺醒 B.民主科學思想的傳播C.傳統夷夏觀念的消亡 D.救亡圖存路徑的轉變4.2025 年是抗日戰爭勝利 80 周年。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譜寫了壯麗的篇章。下列關于抗日戰爭的表述,正確的是A.九一八事變標志著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B.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C.百團大戰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D.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5.恰塔爾·休于遺址位于今土耳其境內,距今約 6000 年,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城市遺址之一。這是一座機構復雜的城市,遺址中除房屋外,還有神廟之類的建筑,一些建筑的墻上有描繪狩獵的壁畫。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種植小麥、大麥等農作物,同時飼養家畜,為城市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根據以上信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神廟建筑說明宗教信仰高度發展 B.壁畫體現狩獵采集經濟占主導地位C.農業和畜牧業推動了城市的發展 D.城市機構復雜說明出現了階級分化6.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埃及是一個長時間處于同一王朝下的統一的大河流域國家……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不同,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命運,不受外界的干涉……尼羅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紐帶,把整個流域地區連接成一個穩定、有效的整體。”由此可知A.埃及文明優于兩河文明 B.地理環境影響了人類文明的發展C.大河文明具有相似特性 D.尼羅河決定了埃及文明發展特點7.羅馬帝國在 1—2 世紀進入鼎盛時期,在整個地中海地區確立了羅馬的統治秩序,并且維持了數百年。下列對羅馬帝國表述正確的是A.政治體制為共和制 B.向被征服地區推廣希臘文化C.大力發展奴隸制度 D.與漢朝建立了直接經貿往來8.西歐早期大學教師主要以教士為主,他們依靠教會俸祿為生。12 世紀,博洛尼亞大學成立后,世俗教師進入大學課堂,大學所在城市發放的薪俸成為教師們的重要收入來源。這一轉變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第 1 頁 共 5 頁A.教會權威的衰落 B.城市興起與經濟繁榮C.世俗文化的興起 D.大學教育制度的革新9.12 世紀末,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在鐮倉建立了自己的軍事機構——幕府。幕府將軍執掌全國政治、軍事和司法大權,賜予武士官職和俸祿,武士要對將軍承擔納貢和服兵役等義務,將軍與武士結成主從關系。由此可知,幕府統治A.標志日本進入封建社會 B.消除了地方的分裂勢力C.鞏固了天皇的政治地位 D.促使中央權力中心轉移10.下表為非洲主要地區分布的文化遺址簡介,這反映出非洲文明的特征是地區 文化遺址(部分)古埃及金字塔、加達梅斯古鎮(北非柏柏爾人傳統建筑)、拉巴特城(新城為北部非洲西式樓房和阿拉伯民族風格住宅,舊城多古老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東部和南津巴布韋的石頭城、拉穆古鎮(斯瓦希里文化發源地,融合了大量伊斯蘭文化)部非洲西部和中 尼日利亞約魯巴人的奧孫—奧索博神樹林、馬里阿斯基亞帝陵(包括金字塔形部非洲 墳墓、兩個平頂清真寺建筑、清真寺公墓和露天的廣場)A.同源性 B.包容性 C.統一性 D.共時性11.2024 年 1 月美洲印加古文明在成都展覽,展板詳細介紹了印加文明的日常生活、藝術成就、精神信仰和文化遺產等內容。關于印加文明的說法,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曾建立眾多城市國家 B.曾出現過“浮動園地”C.存留馬丘比丘城遺址 D.曾建造祭祀功能的金字塔12.哥倫布在《航海日記》中寫道:“彼等(美洲人)非常順從,不知邪惡……鑒于此,仰祈二位陛下盡早圣斷,將彼等變成基督徒。臣認為,一旦發軔,毋須多久……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領土和財產,這里所有人皆會成為西班牙臣民。”這反映出A.新航路的開辟主要是為傳播基督教 B.哥倫布意在為西班牙尋找土地C.上述作為口述史料有重要研究價值 D.新航路開辟的過程具有殖民性13.孔塔里尼家族是意大利威尼斯很有權勢的家族,該家族于 1617 年首次接受佃農用(熟)玉米交實物地租。隨后,威尼斯政府終于同意接受農業地區的農民用(熟)玉米上交所征的賦稅。由此可推知A.玉米在威尼斯得到了廣泛種植 B.意大利莊園經濟加速發展C.商業革命影響了農業生產結構 D.意大利資本主義高度發展14.17 世紀的英國,商界人士積極主張“商人法”具有國際性特征,或認為“商人法”即國際法,英國“商人法”學說的國際觀就此問世。這一法律觀念的形成,主要是因為英國A.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 B.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C.壟斷資本主義的影響 D.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15.16 世紀以后,西歐各個大學普遍開設了幾何學、天文學、羅馬法、哲學、科學,還有物理學、邏輯學等課程,數學和物理學在大學的哲學院系日益受到重視。西歐教育領域的這些變化A.導致了近代科學革命的發生 B.推動了文藝復興的出現C.提高了大眾的道德素養 D.根源于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第 2 頁 共 5 頁16.《湯姆·瓊斯》是 18 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被視為英國小說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以寫實手法描述了 17—18 世紀之間英國的社會現實生活百態。主要內容描述了男女主人公爭取自主婚姻的斗爭,反映了當時社會下層青年男女尋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要求。該書受歡迎是因為它反映了A.反對權威和愚昧的啟蒙思想 B.冒險家們開辟新航路的愿望C.扎根世俗,重視實證研究 D.推崇人文,重視法制作用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4小題,第 17 題 12 分,第 18 題 14 分,第 19 題 14 分,第 20 題12 分,共 52 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一 波斯帝國領土廣大,印度文明、西亞文明、埃及文明和小亞細亞文明都聚集在它的版圖之內。據史料描述在春秋時代,游牧于中亞一帶的斯基泰人已視中國絲綢為寶物,波斯統治者把絲綢當作“皇帝宮廷中的稀世之珍”。波斯帝國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積極開發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強大的艦隊,游弋于印度洋、紅海、地中海、愛琴海和黑海等廣闊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經濟文化交流。這次文明大匯合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深度和廣度也是空前的。波斯帝國時代的文明大匯合,延續到“希臘化時代”約六個世紀之久,其源頭則更久遠,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那時,文明大匯合的中心是西亞,由于東方文化源源不斷輸往西方,極大地促進了歐洲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摘編自李忠存《試析波斯帝國時代的文明大匯合》材料二 歷史上的各大文明并非孤立隔絕的,相互之間在接觸的過程中,彼此學習、吸收對方的優秀文化元素,從而促進了自身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也在沖突與碰撞中激發出新的文化火花。西亞、中亞在東方西方文化交流中一直扮演著“橋梁”的角色,這使得各文明創造的成果在短期內即為人類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發明,加大人類文明前進的步伐。——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波斯帝國時代文明大匯合出現的原因。(6 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人類文明交流的意義。(6分)18.以下是某中學歷史社團為研究“中古時期的歐洲”所收集的部分資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 分)材料一圖一:封君封臣制 圖二:宗法制 圖三:分封制第 3 頁 共 5 頁材料二 服飾是文明的標志之一,服飾習俗體現著民族文化特色,反映著一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點。“中世紀下層民眾的服裝以簡潔樸素為尚,婦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寶捐給教會,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長衣和連袖外套為主,色彩素淡”。14、15 世紀后,歐洲服飾發生了許多變化,貴族男女追逐時尚,貴族婦女爭奇斗艷,男子不拘禮節;貴族與平民的服裝有了更明顯的不同;衣服式樣變化,衣料品種增多。中世紀衣料有綢緞、絲毛混紡、呢絨、大馬士革呢、條呢、花呢、金線緞、各種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裝、短裝、襯衫、短披,女人有連衫長裙、晚禮服等。飾物有念珠、指環、鏈條、寶石、鉆石、翡翠、珍珠、瑪瑙等。服裝力求擺脫古老習俗,追求時興。東方服飾中的裝飾和紐扣被歐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紐扣或寶石,甚至內衣紐扣也用寶石和紐扣裝飾。——弗朗索瓦·拉伯雷《巨人傳》(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世紀西歐封君封臣制與中國西周分封制的共同點。(6 分)(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古時期歐洲服飾風格發生變化的原因。(8 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材料一 從傳說時代“神農嘗百草,遇赤得茶而解”開始,茶就走進了中國人的視野。魏晉以來,茶因清淡虛靜而漸漸受到佛、道教徒的廣泛受用;唐朝時,煮茶時講究“三沸”,使得烹茶更具文人雅興,于是茶道大行。當時南方產生了官茶園、寺茶園、農茶園等不同形式的茶園,僅湖州造茶一年就是“萬八千四百八斤”。唐朝政府還開辟茶馬古道、開設茶馬交易市場,強化邊設管理。隨著唐朝與日本、印度、波斯、非洲國家的交流,茶葉也交流到了世界各地。宋元時代,出現了在茶中添加馬奶、紅棗、枸杞、油酥等物的習俗。明清時期,沿著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形成了一條海上茶葉之路,以茶葉為大宗、經蒙古高原到俄羅斯的恰克圖貿易也走向興盛。——彭星霖《基于歷史角度分析茶業在我國的發展與興衰變化》材料二 1657 年,荷蘭人把少量中國紅茶轉運英國,茶葉首次登陸英倫。1662 年,英王查理二世迎娶葡萄牙公主凱瑟琳,飲茶嗜好被帶入宮廷,引得“英人爭先恐后以飲茶為一榮幸事”。1668 年,東印度公司控制了北美十三州的茶葉轉運,使得當地茶價高出英國本土一倍。19 世紀,葡萄牙王室為解決財政問題,將中國茶樹引種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市郊的皇家植物園,種植、采摘和烘焙茶葉的方法與中國完全一樣。在中國茶農指導下,巴西種茶業一度蓬勃發展,在 1873 年維也納世界博覽會上,巴西出產的茶葉贏得了廣泛贊譽。秘魯、牙買加、阿根廷等南美洲國家也都開展過中國茶樹的引種工作。——郭衛東《絲綢、茶葉、棉花:中國外貿商品的歷史性易代》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茶業發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 17—19 世紀中國茶對外傳播的特點,并指出中國茶對外傳播的意義。(8 分)第 4 頁 共 5 頁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提出時間 思想家 思想主張19 世紀 90康有為 “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如與之先,既不驚人,自可避禍。”年代1905 年 孫中山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民與君不兩立,自由與專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則國民死,1916 年 李大釗專制生則自由亡。”“我不想變成上帝……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我自己14-17 世紀 彼特拉克是凡人,我只要求人的幸福。”“每一個基督教徒,只要感覺到自己真誠悔罪,就是不購買贖16 世紀 馬丁·路德罪券,也同樣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罰。”“人民是國家最高權力的來源,人民訂立契約建立國家,他們17-18 世紀 盧梭 便是國家權力的主人……當掌權者違背公意侵害主權者的權利……主權者有權采取包括革命在內的各種方式推翻政府。”——據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整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圍繞“思想解放與社會發展”自擬論題,并對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邏輯清晰,論證嚴密。)第 5 頁 共 5 頁高一年級 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學科(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 16 個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1 2 3 4 5 6 7 8A C D B C B C B9 10 11 12 13 14 15 16D B C D A A D A1.【答案】A。【解析】遺址中既有中原風格銅器,又有當地少數民族特色陶器,說明當時貴州地區與中原地區存在文化交流,不能體現中原文化對貴州地區的單向傳播,A 正確,C 錯誤;當地仍保留少數民族特色陶器,說明當地文化未被完全取代,B 錯誤;貴州地區在秦漢時期才逐漸加強與中央王朝聯系,戰國時未納入中央王朝直接管轄,D錯誤。故選 A項。2.【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明朝成化、正德、天啟等朝存在內閣與司禮監雙軌輔政的局面,宦官權力較大,鉗制內閣職權。根據所學知識,明朝君主專制強化,皇帝為了加強對朝政的控制,利用宦官牽制內閣,本質上反映了君主專制統治的加強,C 項正確;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沒有參與決策權,排除 A 項;明朝這一現象在一定時期內不一定嚴重降低政府行政效率,且題干重點并非強調行政效率問題,排除 B 項;宦官雖然權力較大,但并非事實上的行政中樞,行政中樞仍是以皇帝為核心的官僚體系,排除D項。故選 C 項。3.【答案】D。【解析】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學習西方技術來抵御侵略,此時主要聚焦于器物層面;甲午戰敗后,嚴復宣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想激發民族危機意識,呼吁變革圖強,涉及制度和思想層面。這體現了從單純學習西方技術到關注社會變革、民族覺醒的救亡圖存路徑轉變,D選項正確;A選項,魏源所處時代民族資產階級尚未形成;B選項,民主科學思想是新文化運動時期傳播的。C 選項,“消亡”說法過于絕對,傳統夷夏觀念只是受到沖擊;本題考查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通過對比不同時期思想主張,考查學生分析思想演變與時代背景關聯的邏輯思維能力。故選 D 項。4.【答案】B。【解析】淞滬會戰持續三個月,打破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迷夢,激發全國人民斗志,B 正確;1935 年華北事變,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A 錯誤;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C 錯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但未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國成立才實現,D 錯誤。考查學生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準確掌握抗戰重要史實及意義。故選 B 項。5.【答案】C。【解析】材料中明確提到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種植小麥、大麥等農作物,同時飼養家畜,為城市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這表明農業和畜牧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C項正確;神廟建筑的存在表明宗教信仰的存在,但“高度發展”這一表述過于絕對,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持,A 項錯誤。壁畫描繪狩獵場景并不能說明狩獵采集經濟占主導地位,材料明確指出居民主要是農民,種植小麥、大麥等農作物,農業經濟占據主導地位,B 項錯誤;城市結構復雜可能反映了社會分工和一定的社會組織,但并不能直接說明階級分化的出現。階級分化需要更多的證據,如財富分配、社會等級等,D項錯誤。故選 C 項。6.【答案】B。【解析】材料通過尼羅河對埃及文明的作用,說明地理環境對文明發展的影響,尤其是對埃及的統一性和穩定性的塑造,B 選項正確;材料中并未對埃及文明和兩河文明進行優劣比較,只是指出兩者在發展和地理環境上的不同,排除 A 項;材料明確指出埃及與美1索不達米亞不同,說明大河流域文明的發展具有多樣性,而非相同特性,排除 C 項;材料強調尼羅河對埃及文明的重要作用,但并未提到它是“決定”埃及文明發展特點的唯一因素,這一選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 D 項。故選 B項。7.【答案】C。【解析】羅馬帝國在其統治時期,奴隸制度得到了大力發展。奴隸被廣泛用于農業、手工業、礦業以及家庭服務中,成為羅馬帝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C 項正確;2 世紀初的羅馬已經進入帝國時期,政治體制是元首制(即帝制),而非共和制,羅馬共和制在公元前 1 世紀末被帝制取代,A 項錯誤;亞歷山大帝國,向被征服地區推廣希臘文化,羅馬帝國向被征服地區推廣的是羅馬文化(如拉丁語、羅馬法和城市建設),而非希臘文化,B項錯誤;羅馬帝國與漢朝之間并未建立直接的經貿往來,D 項錯誤。故選 C項。8.【答案】B。【解析】12 世紀西歐城市興起和經濟繁榮,世俗力量(如城市貴族和商人)逐漸增強,城市開始資助大學和教師,成為教師收入的重要來源,B 項正確;12 世紀教會權威并未明顯衰落,仍然是西歐社會的重要力量,城市經濟的繁榮為大學提供了更多的經濟支持,使得大學能夠吸引并留住世俗教師,同時為他們提供薪俸,A項錯誤;世俗文化的興起是城市興起和經濟繁榮的結果之一,并非主要原因,C項錯誤;大學教育制度的革新是這一轉變的表現之一,并非主要原因,D 項錯誤。故選 B項。9.【答案】D。【解析】根據題意并結合所學可知,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了實權,天皇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稱號,中央權力為中心由天皇轉移至幕府將軍,故 D 項正確;日本進入封建社會是在公元 7世紀,而題中的幕府建立于 12 世紀末,時間不符,排除 A 項;消除了地方的分裂勢力說法中的“消除”過于絕對,排除 B項。幕府將軍權威的擴大會導致天皇日益傀儡化,排除 C項。故選 D 項。10.【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古代非洲。根據材料“北非柏柏爾人傳統建筑”“新城為西式樓房和阿拉伯民族風格住宅,舊城多古老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包括金字塔形墳墓、兩個平頂清真寺建筑、清真寺公墓和露天的廣場”可知,非洲大地除了擁有自身發展出來的本土文化外,還有大量異域文化遺存,說明非洲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B 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非洲不同地區的文化遺址具有同源性的特征,排除 A項;統一性強調的是事物的相結合達成意識形態與方向性的一致。材料與“統一性”無關,排除 C 項;共時性是指兩個或多個毫無因果關系的事件同時發生,其間似隱含某種聯系的現象。“共時性”與材料無關,排除 D 項。故選 B 項。11.【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本題考查對象為印加文明。馬丘比丘城是印加人建造的古城,是印加文明的體現,故 C 項正確;根據所學,瑪雅文明不擁有強大帝國,有較多城邦,建立了城市國家,排除 A 項;“浮動園地”是阿茲特克文明的表現,排除 B項;瑪雅文明下的印第安人曾建造用于祭祀的金字塔,而不是印加文明,排除 D 項。故選 C項。1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新航路開辟過程中,除了傳播宗教,追求財富,還希望開展殖民活動,獲取更多的領土和臣民的臣服,D 項正確。傳播基督教只是新航路開辟的原因之一,排除 A 項;哥倫布意在追求財富,而不是為西班牙尋找土地,排除 B 項;上述材料是哥倫布《航海日記》的內容,是文獻史料,不是口述史料,排除 C項。故選 D 項。13.【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17 世紀歐洲。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玉米被引入歐洲并逐漸推廣,在 17 世紀威尼斯農民可以用玉米上交租稅,說明玉米得到大量種植,A項正確;材料看不出莊園經濟發展的情況,排除 B項;材料所述現象是美洲物種外傳的結果,而非商業革命的影響,排除 C 項;材料表明上交的仍然是實物租稅,而非貨幣,無法體現商品經濟發展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 A 項。14.【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 世紀的英國。據材料可知,17 世紀,隨著英國對外殖民活動的擴展,對外貿2易空間不斷拓展,為應對英國國際化的發展,英國的商界和法律界認為,“商人法”應具有國際性特征,A項正確;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是 20 世紀初,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 B項;壟斷資本主義體制的確立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排除 C 項;工業革命的快速,與階段特征不符,排除 D項。故選 A 項。15.【答案】D。【解析】本題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近代早期(西歐)。科技的發展進步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經濟,D 項正確;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西歐大學在近代早期逐漸增設自然科學課程的現象,這種變化反映了對自然科學的重視。這是近代科技革命的結果,且“導致”的說法錯誤,排除 A 項;近代科技革命發生在 16-17 世紀,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深入發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為近代科學革命的出現提供了物質基礎,而西歐大學教育的變化只是一個因素,排除 B 項;大學教育的變化有利于提高民眾的科學素養,但無法體現道德水平的高低,排除 C 項。故選 D項。16.【答案】A。【解析】啟蒙思想的批判鋒芒直指封建專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體系,所以《湯姆·瓊斯》正是反映了啟蒙思想,故 A項符合題意,BCD 均不符合題意。故選 A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 4 個小題,共 52 分)17.【答案】(12 分)(1)原因:疆域遼闊,地跨亞非歐三大洲;開辟海洋大通道,加速文明交往;游牧文明與農業文明相互交融;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實行);波斯帝國文明積淀深厚;統治者的支持。(任答 3 點,得 6 分)(2)意義:有利于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有利于文化的創新;有利于文明成果的共享與傳承;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任答 3 點,得 6 分)18.【答案】(14 分)(1)分封的條件:都是有條件的分封;分封的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統治,加強國王或皇帝的統治,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從形式上:都是逐級分封,等級森嚴;從影響上:都容易造成分裂割據。(任答 3 點,得 6 分)(2)原因:西歐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城市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一些城市興辦大學,人文主義的思想開始萌生;向民眾更好地宣傳天主教;國際貿易的往來;東方文明的影響。(任答 4 點,得 8 分)19.【答案】(14 分)(1)特點:源遠流長;價值和功能不斷豐富,文化屬性不斷增強;規模不斷擴大;逐漸世俗化、普及化;影響范圍不斷拓展;成為中外交往與民族交融的載體。(任答 3點,得 6 分)(2)特點:傳播范圍擴大;西歐國家逐漸成為傳播的主導力量;傳播路徑漸以海路尤其是新航路為主;傳播過程與西方殖民擴張相伴隨,物種與技術交流更趨活躍。(任答 2 點,得4分)意義: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物種的傳播;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傳播了中華文化;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任答 2 點。得 4 分)320.【答案】(12 分)示例一:論題:社會變革往往以思想解放為先導。闡述:文藝復興運動充分地肯定了人的價值,重視人性,人文主義成為人們沖破中世紀的層層紗幕的旗幟,促進了人們的覺醒,為資本主義的發展作了必要的思想文化準備。歐洲宗教改革,政治上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經濟上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文化上使得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推動了科技進步。啟蒙運動,為歐美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如英國的霍布斯和洛克所提出的社會契約、人民主權、自然權利等思想均為英國代議制下近代民主原則的確立提供了理論來源;法國孟德斯鳩提出的三權分立原則被美國 1787 年憲法所采納,成為美國代議制的基本原則;法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等著作中所提出的主權在民以及號召人民推翻專制暴君等主張推動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同時,激勵了中日等亞洲國家仁人志士為改造舊社會而斗爭。總之,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有利于社會變革和人類社會的發展。示例二:論題:新文化運動為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闡述:1915 年,在陳獨秀等人的推動下,以《敬告青年》的發表為標志的新文化運動在中國開始,掀起了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新的高潮。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進步知識分子以《新青年》雜志為陣地,前期宣傳民主科學思想,后期則注重宣傳馬克思主義,用西方先進思想指導中國社會轉型問題。新文化運動中提出的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愚昧與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等內容從根本上動搖了中國傳統價值。新文化運動后期宣傳的馬克思主義逐步與中國工人運動、革命實踐活動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并指導中國革命走向成功。因此,新文化運動作為中國近代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極大地推動了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示例”僅作為參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給分。)(闡述的角度可以是單獨談及中國思想解放的內容,也可單獨談及西方思想解放的內容,或可中西方思想解放內容均涉及。)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