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5張PPT)第七單元 認識酸和堿棗莊考情分析考點 考向 頻次 分值 難度 ??碱}型酸和堿的性質 酸及其性質 2024年·T6(A、B)2024年·T11(D)2023年·T3 2 *** 選擇題填空題堿及其性質 2024年·T6(C)2023年·T3 5 ** 實驗題考點 考向 頻次 分值 難度 ??碱}型溶液的酸堿性和酸堿中和反應 溶液的酸堿性 2024年·T16(1)2023年·T8(A)2021年·T3 1 * 填空題酸堿中和反應 2023年·T9(3)2021年·T7 96 **** 實驗題計算題單元體系構建①刺激性?、趽]發 ③白霧?、軡恹}酸揮發出來的氯化氫氣體與空氣中的水蒸氣結合形成鹽酸小液滴?、菸、薷g性?、哂么罅克逑础、嗤?%-5%的碳酸氫鈉溶液?、釢饬蛩帷、馑?玻璃棒 使產生的熱量迅速散失 燒堿 火堿 苛性鈉 白色 易 吸水 腐蝕 用大量水清洗 涂硼酸溶液 熟石灰 消石灰 白色 微 腐蝕 紅 藍 不變色 紅 不變色 藍 紅 不變色 將潔凈干燥的pH試紙條放在潔凈干燥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測液滴到pH試紙上,立即將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對照 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 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1.[概念對比](1)酸、堿、鹽定義: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研討 任務達成任務一 酸和堿的性質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 由金屬陽離子或銨根離子和酸根陰離子形成的化合物下圖中屬于酸的是______,屬于堿的是______,屬于鹽的是______,屬于氧化物的是______。A B C DBCAD(2)四大基本反應類型反應類型 概念 表達式及特征化合反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M;“多變一”分解反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A+B+…;“一變多”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由一種反應物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反應類型 概念 表達式及特征復分解反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D→AD+CB;“雙交換,價不變 ”置換反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AC+B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由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2.[應用體驗](1)濃鹽酸和濃硫酸將一定質量的某液體盛于燒杯中,敞口放置在實驗室安全之處。①如果該液體是濃鹽酸,則濃鹽酸的質量和放置天數的關系的曲線(見圖)正確的是_______(選填“甲”或“乙”),它的質量發生變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實驗中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乙濃鹽酸具有揮發性瓶口有白霧②如果該液體是濃硫酸,則濃硫酸的質量和放置天數的關系的曲線(見圖)正確的是________(選填“甲”或“乙”)。稀釋濃硫酸時,應將________緩緩倒入________中,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甲濃硫酸水(2)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的俗名和特性請聯系實際,解決問題:①A物質是__________________。②A需要密封保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工業上可用碳酸鈉制備A,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氫氧化鈉/NaOH氫氧化鈉固體具有吸水性,會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潮解,且氫氧化鈉能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從而變質Ca(OH)2+Na2CO3===CaCO3↓+2NaOH④氫氧化鈣的用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一條)。⑤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逐漸_______。改良酸性土壤(合理即可)減小3.[教材實驗]探究酸和堿的化學性質(1)酸的化學性質進行如圖四個實驗,探究硫酸的化學性質。請你回答下列問題:①上述實驗中有產生氣泡,且能發生復分解反應的為________(填寫字母序號)。②C實驗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酸能與某些______________(填物質類別)發生反應。E固體溶解,溶液由無色變藍色金屬氧化物③請你寫出有黃色溶液出現的是________(填序號),發生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D實驗的現象為________________,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3H2SO4+Fe2O3===Fe2(SO4)3+3H2O出現白色沉淀H2SO4+Ba(OH)2===BaSO4↓+2H2O(2)堿的化學性質探究NaOH的性質:同學們設計如圖所示實驗。①實驗一中酚酞試液變紅,說明NaOH溶液顯________性。②實驗二、實驗三驗證了NaOH能與某些________(填物質類別)發生反應。寫出實驗三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實驗四中滴入NaOH濃溶液后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__,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堿鹽2NaOH+CuSO4===Cu(OH)2↓+Na2SO4氣球變大CO2+2NaOH===Na2CO3+H2O酸及其性質1.下列圖示是幾種常見物質溶于水后發生解離的微觀示意圖,其中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是( )A BC D√D [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是酸,說明該物質在水中能解離出氫離子,據此分析微觀示意圖可知D符合題意。]2.以典型物質為核心,進行問題的設置與整合,是我們全面認識物質性質及應用的有效途徑。小明同學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對鹽酸的相關問題,以結構圖的形式進行了如下梳理。聯系實際,回答問題:(1)鹽酸的溶質為________。(2)打開濃鹽酸試劑瓶后,瓶口呈霧狀,原因是濃鹽酸具有________。(3)檢驗H+可使用的物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寫一種)。HCl揮發性紫色石蕊試液、pH試紙、鋅粒、碳酸鈉溶液、氧化銅、氫氧化鐵(任寫一種)(4)將一根生銹的鐵釘放入稀鹽酸中,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鹽酸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鐵銹逐漸溶解,溶液由無色變為黃色6HCl+Fe2O3===2FeCl3+3H2OHCl+NaOH===NaCl+H2O解析:(1)鹽酸的溶質是氯化氫,其化學式為HCl。(2)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揮發出的氯化氫氣體與空氣中的水蒸氣結合形成鹽酸小液滴,因此打開濃鹽酸試劑瓶后,瓶口呈霧狀。(3)酸的通性: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能與活潑金屬反應、能與金屬氧化物反應、能與堿反應、能與某些鹽反應,因此檢驗H+可使用的物質是紫色石蕊試液、pH試紙、鋅粒、碳酸鈉溶液、氧化銅、氫氧化鐵等。(4)將一根生銹的鐵釘放入稀鹽酸中,鐵銹主要成分是氧化鐵,氧化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觀察到的現象是鐵銹逐漸溶解,溶液由無色變為黃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6HCl+Fe2O3===2FeCl3+3H2O。(5)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化學方程式為HCl+NaOH===NaCl+H2O。3.被毛主席譽為“工業先導,功在中華”的范旭東先生在1930年利用碳酸鈉和熟石灰進行規?;a燒堿,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熟石灰易溶于水B.熟石灰遇酸會吸熱C.燒堿又稱苛性鈉D.燒堿不具有腐蝕性堿及其性質√C [熟石灰是氫氧化鈣,它微溶于水,A錯誤;熟石灰是氫氧化鈣的俗稱,氫氧化鈣遇酸發生中和反應,放出熱量,B錯誤;燒堿是氫氧化鈉的俗稱,又稱火堿、苛性鈉,C正確;燒堿是氫氧化鈉的俗稱,氫氧化鈉具有腐蝕性,D錯誤。]4.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對氫氧化鈉的性質進行了如下的探究。【探究一】氫氧化鈉的化學性質如圖一所示,四支試管分別裝有氫氧化鈉溶液,同學們分別加藥品完成了四組實驗。(1)A試管中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說明氫氧化鈉溶液呈堿性。溶液變紅(2)C、D試管中均無明顯現象①向反應后D試管中的溶液加入足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填溶液名稱),觀察到有氣泡產生,反應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可證明D中已發生化學反應。②為了證明氫氧化鈉溶液和稀鹽酸能發生化學反應,同學們設計并進行了如圖二實驗。實驗過程中無明顯現象,證明兩者能發生化學反應。步驟二中所加溶液X可能是______(填字母)。A.氯化鎂試液B.酚酞溶液C.硝酸銀溶液稀鹽酸(合理即可)Na2CO3+2HCl===2NaCl+H2O+CO2↑AB【實驗拓展】同學們用圖三裝置進行實驗。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將氫氧化鈉濃溶液加入錐形瓶A中,關閉活塞,打開彈簧夾,觀察到A中產生白色沉淀,燒杯B中液面降低。(3)若溶液Y是一種堿溶液,其該堿溶液中溶質的化學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寫一種)。Ca(OH)2(合理即可)(4)若溶液Y是氯化鈣溶液,實驗結束后,同學們又做了以下三組實驗,其中能說明反應后A中溶液一定含有氫氧化鈉的是______(填字母)。A.取少量反應后A中溶液測得pH>7B.取少量反應后A中溶液測得pH>7,繼續向其中加入氯化鈣溶液,無明顯現象C.取少量反應后A中溶液測得pH>7,向其中加入碳酸鈉溶液,產生白色沉淀BC解析:(1)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2)①D試管中,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故向反應后D試管中的溶液加入足量的稀鹽酸,有氣泡產生,說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則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3HCl===2NaCl+H2O+CO2↑。②A、加入氯化鎂溶液,氯化鎂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鎂和氯化鈉,無白色沉淀生成,說明氫氧化鈉消失,說明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發生了反應,符合題意;B、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加入酚酞試液,溶液不變紅,說明氫氧化鈉消失,說明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發生了反應,符合題意;C、硝酸銀和鹽酸、氯化鈉均能反應生成氯化銀白色沉淀,加入硝酸銀溶液,產生白色沉淀,不能說明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發生了反應,不符合題意。(3)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將氫氧化鈉濃溶液加入錐形瓶A中,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裝置內氣體減少,壓強減小,關閉活塞,打開彈簧夾,B中溶液倒吸入A中,觀察到A中產生白色沉淀,燒杯B中液面降低,氫氧化鈣能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氫氧化鈉,故如果溶液Y是一種堿溶液,則該堿溶液中溶質的化學式可能是Ca(OH)2。(4)A、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氯化鈉,如果反應后,碳酸鈉過量,碳酸鈉溶液也顯堿性,故取少量反應后A中溶液測得pH>7,不能說明A中一定含氫氧化鈉,不符合題意;B、取少量反應后A中溶液測得pH>7,說明溶液顯堿性,繼續向其中加入氯化鈣溶液,無明顯現象,說明A中不含碳酸鈉,因為碳酸鈉能與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氯化鈉,故A中一定含呈堿性的氫氧化鈉,符合題意;C、取少量反應后A中溶液測得pH>7,說明溶液顯堿性,向其中加入碳酸鈉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說明A中含氯化鈣,氯化鈣能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氯化鈉,不能共存,則A中一定不含碳酸鈉,則A中一定含呈堿性的氫氧化鈉,符合題意。三個維度掌握酸堿知識維度1:物質分類維度酸是電離出來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堿是電離出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雖有氫離子或氫氧根離子,但不符合“全部”要求的不是酸或堿,前者如NaHSO4,后者如Cu2(OH)2CO3。維度2:共性、個性維度1.共性:(1)酸作為一類物質具有一些共性的性質,可概括為“酸五條”即①與酸堿指示劑反應、②與活潑金屬反應、③與金屬氧化物反應、④與堿反應、⑤與部分鹽反應。(2)堿的共性有四條,即“堿四條”①與酸堿指示劑反應、②與部分非金屬氧化物反應(CO2、SO2等)、③與酸反應、④與部分鹽反應。2.個性:要先把握濃硫酸與濃鹽酸的區別及氫氧化鈉、氫氧化鈣在俗名、物理性質上的差別,然后結合維度3掌握它們化學性質上的差別。維度3:微觀的角度酸有共性是由于酸都有H+,堿有共性是由于堿都有OH-。HCl和H2SO4的酸根陰離子不同又導致它們的化學性質有差異,如硫酸能與氯化鋇反應而鹽酸不能。NaOH和Ca(OH)2的金屬陽離子不同,它們的化學性質也有差異,如氫氧化鈣能與碳酸鈉反應,而氫氧化鈉不能。1.[知識填充](1)測定酸堿性的方法①酸堿指示劑紫色石蕊試液:遇酸變_______,遇堿變__________。無色酚酞試液:遇酸____________,遇堿變__________。任務二 溶液的酸堿性和酸堿中和反應紅色藍色不變色紅色②石蕊試紙紅色石蕊試紙:遇酸________,遇堿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藍色石蕊試紙:遇酸變________,遇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變色 藍色變紅色不變色(2)測定溶液的酸堿性強弱①pH與溶液酸堿性強弱的關系②測定方法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酸中堿將潔凈干燥的pH試紙放在潔凈干燥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測液滴到pH試紙上,立即將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對照2.[教材實驗]酸堿中和反應實驗1:向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緩慢滴加稀鹽酸(如圖所示),實驗中觀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的現象時,能證明鹽酸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化學反應。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為_____________。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NaOH+HCl===NaCl+H2O復分解反應實驗2:用pH傳感器探究鹽酸和氫氧化鈉的反應(如圖所示)。(1)請分析:加鹽酸10 mL時溶液顯______性,溶液中的溶質為_____________;加鹽酸18 mL時溶液顯________性,溶液中的溶質為________;加鹽酸20 mL時溶液顯________性,溶液中的溶質為______________。堿NaOH、NaCl中NaCl酸NaCl、HCl(2)該過程是將________加入_________中,反應的實質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過程為________(選填“放熱”或“吸熱”)反應鹽酸氫氧化鈉 氫氧根離子與氫離子結合生成水放熱溶液的酸堿性1.一些物質的近似pH如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蘋果汁中滴入石蕊試液,溶液變紅B.肥皂水的堿性比爐具清潔劑的堿性強C.廁所清潔劑與爐具清潔劑能混用D.蘋果汁的酸性比純鮮牛奶的酸性弱√A [蘋果汁顯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A正確;肥皂水的pH比爐具清潔劑的pH小,pH越大,溶液的堿性越強,所以肥皂水的堿性比爐具清潔劑的堿性弱,B錯誤;廁所清潔劑顯酸性,爐具清潔劑顯堿性,所以廁所清潔劑不能與爐具清潔劑混用,因為它們之間能發生化學反應,C錯誤;蘋果汁的pH比純鮮牛奶的pH小,pH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強,所以蘋果汁的酸性比純鮮牛奶的酸性強,D錯誤。]2.(2024·自貢中考)“和諧”號動車保潔時先用洗車液清洗,然后用水沖洗至中性,最后洗車工人會用pH試紙檢測是否清洗合格。下列關于pH試紙的說法正確的是( )A.可以粗略測定溶液酸堿度B.試紙使用前要用水先濕潤C.將試紙投入待測液中測定D.若pH=7說明洗車液殘留√A [pH試紙通常用于粗略測定溶液的酸堿度,A正確;pH試紙使用前用水濕潤,會稀釋待測液,可能會影響結果,B錯誤;pH的測定:用潔凈、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測液點在pH試紙上,觀察顏色的變化,然后與標準比色卡對照,不能將試紙投入待測液中,會污染待測液,C錯誤;若pH=7,則溶液顯中性,說明無洗車液殘留,D錯誤。]3.(2024·涼山州中考)某?;瘜W興趣小組對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的反應進行實驗探究。(1)甲同學向裝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加入一定質量的稀鹽酸,振蕩后未觀察到明顯現象,繼續滴入幾滴無色酚酞試液并振蕩,也未觀察到明顯現象。據此________(填“能”或“不能”)說明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發生了反應。酸堿中和反應能(2)同學們將(1)操作后燒杯內的溶液命名為M溶液,并對其成分進行探究。【提出問題】M溶液中的溶質有哪些?(酚酞試液的成分除外)查閱資料:NaOH+HCl===NaCl+H2O【猜想與假設】猜想1:NaCl 猜想2:NaCl、HCl猜想3:NaCl、NaOH通過分析,猜想3明顯不合理,請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氫氧化鈉呈堿性,能使酚酞試液變紅【實驗一】乙同學設計并進行了下列實驗。操作①:向裝有生銹鐵釘的試管內倒入適量的M溶液 觀察到:鐵銹逐漸消失,溶液變為黃色 結論:猜想________正確操作②:向裝有少量碳酸鈉粉末的試管內倒入適量的M溶液 觀察到:_____________有氣泡產生2【實驗二】丙同學采用數字傳感器、氫氧化鈉溶液對M溶液進行探究。他按照圖1所示進行操作,并分別測定實驗過程中燒杯內溶液的pH及溫度的變化情況(如圖2、圖3所示),據圖分析可知:①圖1中膠頭滴管內的試劑為________(填選項序號)。A. 氫氧化鈉溶液 B.M溶液②氫氧化鈉與稀鹽酸的反應為________(填“放熱”或“吸熱”)反應。【反思與評價】對于無明顯現象的中和反應,可以通過證明反應物的消失、測定溶液pH的變化等判斷反應是否發生。A放熱解析:(1)氫氧化鈉溶液呈堿性,能使酚酞試液變紅。酚酞沒有變紅色說明溶液中不含氫氧化鈉,能夠證明氫氧化鈉和鹽酸發生了反應。(2)氫氧化鈉溶液呈堿性,能使酚酞試液變紅,故猜想3不合理。向裝有生銹鐵釘的試管內倒入適量的M溶液,觀察到鐵銹逐漸消失,溶液變為黃色。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氧化鐵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黃色)和水,說明溶液中存在HCl,進而證明猜想2正確。向裝有少量碳酸鈉粉末的試管內倒入適量的M溶液,鹽酸與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可觀察到有氣泡產生。①由圖2可知,溶液初始pH為1.50,說明溶液呈酸性,隨著反應的進行溶液的pH逐漸增大,則圖1中膠頭滴管內的試劑為氫氧化鈉,②根據圖3可知,隨著反應的進行溶液的溫度逐漸升高,當完全反應時,溶液的溫度達到了最大,故氫氧化鈉與稀鹽酸的反應為放熱反應。1.pH試紙使用的幾個誤區(1)pH試紙只能精確到整數,如pH=5(√)pH=5.0(×)。(2)pH試紙濕潤相當于稀釋了所測溶液,若測得是酸性,則酸性減弱,pH偏大;測的是堿性,則堿性減弱,pH偏?。蝗魷y得是中性,則無影響。2.判斷中和反應是否完全反應的思路及方法1.下表中的物質名稱、俗稱、化學式及分類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題號13524687910分層評價 即時反饋選項 物質名稱 俗稱 化學式 分類A 汞 水銀 Ag 單質B 氫氧化鈉 純堿 NaOH 堿C 碳酸鈣 大理石 CaCO3 氧化物D 乙酸 醋酸 CH3COOH 有機物√題號13524687910D [汞俗稱水銀,化學式為Hg,不是Ag,屬于金屬單質,A不正確;氫氧化鈉俗稱苛性鈉、火堿或燒堿,不是純堿,化學式為NaOH,屬于堿,B不正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大理石不是碳酸鈣的俗稱,碳酸鈣的化學式為CaCO3,碳酸鈣屬于鹽,不是氧化物,C不正確;乙酸俗稱醋酸,化學式為CH3COOH,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是一種常見的有機物,D正確。]2.(2024·重慶中考B卷)鹽酸、硫酸是常見的酸。下列關于它們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兩者的水溶液都能導電B.兩者的水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C.將水沿燒杯內壁緩慢注入濃硫酸中進行稀釋D.打開濃鹽酸瓶蓋觀察到的白霧是鹽酸小液滴題號13524687910√C [鹽酸、硫酸中都存在自由移動的氫離子和酸根離子,所以具有較好的導電性,A正確;紫色石蕊試液遇酸性溶液變紅,鹽酸、硫酸都屬于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B正確;稀釋濃硫酸時,要把濃硫酸緩緩地沿器壁注入盛有水的燒杯中,同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以使熱量及時地擴散,切不可將水沿燒杯內壁緩慢注入濃硫酸中進行稀釋,以防突然暴沸,造成硫酸液滴飛濺,C錯誤;因鹽酸易揮發,則當打開濃鹽酸的瓶蓋,會揮發出氯化氫氣體與空氣中的水蒸氣結合生成鹽酸小液滴,呈現白霧,即該白霧為鹽酸小液滴,D正確。]題號135246879103.老師布置了以下四個實驗,讓同學們探究化學反應的發生。把膠頭滴管內的液體全部加入試管中,片刻后,通過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可判斷出反應發生的是( )題號13524687910A B C D√C [鎂與稀鹽酸發生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氫氣,溶液顏色無明顯變化,A不符合題意;稀鹽酸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溶液顏色無明顯變化,B不符合題意;稀鹽酸與氧化銅發生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溶液由無色變為藍色,可判斷反應的發生,C符合題意;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溶液顏色無明顯變化,D不符合題意。]題號135246879104.(2024·濰坊中考改編)文物修復與化學密切相關。下列修復措施利用了中和反應的是( )A.小刀剔除鐵器表面銹層B.稀鹽酸除去瓷器表面碳酸鈣C.氫氧化鈣溶液封護酥松的石質文物D.氫氧化鈣溶液除去紙質文物中的酸題號13524687910√D [中和反應是酸和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小刀剔除鐵器表面銹層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A不符合題意;稀鹽酸除去瓷器表面碳酸鈣,碳酸鈣是鹽不是堿,兩者反應不屬于中和反應,B不符合題意;氫氧化鈣溶液封護酥松的石質文物,氫氧化鈣溶液會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堅固的碳酸鈣,從而起到保護作用,該過程中二氧化碳是氧化物,不是酸,該反應不是中和反應,C不符合題意;氫氧化鈣是堿,除去紙質文物中的酸,符合中和反應的定義,D符合題意。]題號135246879105.下表是所測得某些食物的近似pH,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題號13524687910物質 潔廁凈 雞蛋清 蘋果 西紅柿 牛奶 廚房去污劑pH 1.2 7.9 3.1 4.2 6.5 13.7A.廚房去污劑和雞蛋清均顯堿性B.胃酸過多的人應多食蘋果C.潔廁凈能使酚酞試液變紅色D.西紅柿的酸性比蘋果強√A [廚房去污劑的pH=13.7,雞蛋清的pH=7.9,pH均大于7,均顯堿性,A正確;蘋果的pH=3.1,pH<7,顯酸性,故胃酸過多的人不能多食蘋果,B錯誤;潔廁凈pH=1.2,pH<7,顯酸性,酚酞試液在酸性溶液中不變色,C錯誤;西紅柿的pH=4.2,蘋果的pH=3.1,pH均小于7,顯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強,故蘋果的酸性比西紅柿的酸性強,D錯誤。]題號135246879106.下列有關酸、堿、鹽的認識正確的是( )A.宏觀:復分解反應一定有氣體、沉淀和水生成B.微觀:鹽的溶液中一定含有金屬陽離子C.變化:等質量的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充分反應,所得溶液一定呈中性D.實驗:用濕潤的pH試紙測定氫氧化鈉溶液的pH,結果會偏小題號13524687910√D [復分解反應是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只有當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物中有氣體或有水或有沉淀生成時,復分解反應才能發生,即復分解反應中不一定同時生成氣體、沉淀和水,如:HCl+NaOH===NaCl+H2O,這個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但是生成物在就沒有氣體和沉淀,A錯誤;鹽的溶液中不一定含有金屬陽離子,如氯化銨、硝酸銨是鹽,其中不含金屬陽離子,B錯誤;等質量的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充分反應,因為不知道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無法確定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中的溶質質量,無法判斷HCl與NaOH是否恰好題號13524687910反應,所得溶液的酸堿性無法確定,只有HCl和NaOH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才呈中性,C錯誤;氫氧化鈉溶液呈堿性,其pH>7,水呈中性,其pH=7,用濕潤的試紙測定氫氧化鈉溶液的pH,相當于在氫氧化鈉溶液中加了水,測定氫氧化鈉溶液的pH結果會偏小,D正確。]題號135246879107.(2024·棗莊中考改編)下列物質露置于空氣中,一段時間后因發生化學變化總質量增大的是( )A.濃鹽酸 B.濃硫酸C.氫氧化鈉固體 D.氧化銅粉末題號13524687910√C [濃鹽酸有揮發性,揮發出HCl氣體,會導致溶液質量減小,該過程為物理變化,A不符合題意;濃硫酸有吸水性,吸收空氣中的水分,會導致溶液質量增大,但該過程為物理變化,B不符合題意;氫氧化鈉固體有吸水性,同時能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水,會導致質量增大,該過程為化學變化,C符合題意;氧化銅粉末不能吸收空氣中的物質,自身也不會分解、揮發,因此一段時間后質量不變,D不符合題意。]題號135246879108.(2024·山西中考)室溫下,向一定體積10%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10%的鹽酸,測得溶液溫度變化與加入鹽酸體積的關系如下(Δt為溶液實時溫度與初始溫度差),其中表述正確的是( )題號13524687910題號13524687910A.滴加鹽酸的全過程中,持續發生反應并放出熱量B.滴加鹽酸的過程中,溶液的堿性逐漸增強C.滴加鹽酸的全過程中,氯化鈉的溶解度逐漸增大D.反應過程中,氫氧化鈉在混合溶液中的質量分數逐漸減小√D [滴加鹽酸的全過程中,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發生反應,溫度升高,說明反應放出熱量;至完全反應,繼續滴加稀鹽酸,滴加的稀鹽酸中含有水,起到降溫的作用,且溫度逐漸恢復至常溫,A錯誤;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溶液的pH大于7,滴加鹽酸的過程中,溶液的堿性逐漸減弱,B錯誤;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的反應過程中,溫度升高,氯化鈉的溶解度逐漸增大;至完全反應,繼續滴加稀鹽酸,溫度逐漸恢復至常溫,氯化鈉的溶解度逐漸減小,C錯誤;反應過程中,氫氧化鈉的質量逐漸減少,溶液的質量逐漸增加,氫氧化鈉在混合溶液中的質量分數逐漸減小,D正確。]題號135246879109.(2024·深圳中考)思考樂小麗同學想制作防齲齒牙膏,探究乳酸的化學性質。(1)小麗發現齲齒會影響葡萄糖在口腔中轉化為乳酸,如圖所示,在第________分鐘時,葡萄糖全轉化為乳酸,齲齒越嚴重pH越________。題號1352468791020小(2) 甲:向NaHCO3溶液中加入乳酸,________;乙:向NaOH溶液中加入乳酸,無明顯變化;丙:向Zn粉中加入乳酸,有氣泡產生。題號13524687910產生氣泡(3)Zn與HCl反應也有氣泡產生,請你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乳酸與金屬氧化物也會反應,請寫出金屬氧化物______________(化學式)。題號13524687910Zn+2HCl===ZnCl2+H2↑ZnO(合理即可)(5)乳酸是否與NaOH溶液反應,請寫出具體操作,并使實驗現象明顯。具體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題號13524687910向滴有無色酚酞的NaOH溶液滴加過量的乳酸溶液由紅色變無色乳酸能與NaOH溶液反應解析:(1)乳酸呈酸性,葡萄糖在口腔中轉化為乳酸,酸性增強,pH降低。根據圖像,第20分鐘時,pH最小,說明在第20分鐘時,葡萄糖全轉化為乳酸,同時,齲齒越嚴重pH越小。(2)NaHCO3能與酸反應生成鈉鹽、二氧化碳、水,所以向NaHCO3溶液中加入乳酸,產生氣泡。(3)Zn與HCl反應生成ZnCl2、H2,化學方程式為Zn+2HCl===ZnCl2+H2↑。(4)能與乳酸反應的金屬氧化物有ZnO、CuO、Fe2O3、Fe3O4等。題號13524687910(5)無色酚酞試液遇堿變紅,遇中性或酸性物質不變色。NaOH溶液呈堿性,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乳酸與NaOH溶液反應生成鹽和水,會導致溶液堿性減弱。驗證乳酸是否能與NaOH溶液反應的一種方案是:向滴有無色酚酞的NaOH溶液滴加過量的乳酸,若溶液由紅色變無色,說明乳酸能與NaOH溶液反應。題號1352468791010.某化學興趣小組在整理實驗室時發現失去標簽的兩瓶無色溶液,已知一瓶是稀鹽酸或稀硫酸,另一瓶是氫氧化鈉溶液或氫氧化鈣溶液。請你和同學們一起完成探究活動(每種方案或實驗的1、2號試管中,都事先分別加入等量的上述兩種無色溶液);題號13524687910探究一:鑒別酸溶液與堿溶液【設計實驗】(1)為鑒別哪一瓶是酸溶液,哪一瓶是堿溶液,小明設計了下圖所示的四種方案,方案不可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號)。題號13524687910A B C DC探究二:探究兩瓶溶液的溶質成分【提出問題】兩瓶無色溶液的溶質成分各是什么?【設計實驗】小華為鑒別兩瓶溶液的溶質成分,分別向1、2號試管中加入的試劑及實驗現象如下表所示:題號13524687910實驗序號 實驗一 實驗二 實驗三 實驗四所加試劑 鎂條 BaCl2溶液 CuCl2溶液 Na2CO3溶液【獲得結論】(2)1號試管中的溶質是________(填寫化學式);以上四個實驗中,只根據其中一個實驗的現象即可證明2號試管中原溶液為氫氧化鈉溶液的是________(填實驗序號)。題號13524687910實驗序號 實驗一 實驗二 實驗三 實驗四現象 1號試管 產生氣泡 產生白色沉淀 無明顯現象 產生氣泡2號試管 無明顯現象 產生白色沉淀 產生藍色沉淀 無明顯現象H2SO4實驗四【討論質疑】(3)小強對實驗二2號試管中產生白色沉淀現象提出質疑,大家一致認為2號試管中的原溶液已變質,則變質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題號135246879102NaOH+CO2===Na2CO3+H2O探究三:探究氫氧化鈉溶液變質后溶質的成分【提出問題】氫氧化鈉溶液變質后溶質的成分是什么?【猜想假設】猜想一:NaOH、Na2CO3;猜想二:Na2CO3【設計實驗】(4)請完善下面的表格。題號13524687910題號13524687910實驗方案及操作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步驟一:取瓶中變質后的氫氧化鈉溶液少量于試管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充分反應,過濾。 產生白色沉淀 猜想一成立步驟二:取步驟一中的濾液少量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變紅色2~3滴酚酞試液【反思評價】(5)小明認為可用Ba(OH)2溶液代替步驟一中的BaCl2溶液進行實驗,大家一致認為此方案不可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題號13524687910Ba(OH)2溶液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由于生成了氫氧化鈉,無法驗證原溶液中是否有氫氧化鈉解析:(1)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堿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A方案可行;鎂和酸反應生成鹽和氫氣,和堿不反應,B方案可行;酸、堿與氯化鈉溶液均不發生反應,無法鑒別,C方案不可行;酸與碳酸鈉反應有二氧化碳生成,氫氧化鈉與碳酸鈉不反應,氫氧化鈣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D方案可行,綜上所述C,符合題意。題號13524687910(2)根據實驗一、1號試管與鎂條反應生成氫氣,則1號試管為酸,實驗二,BaCl2溶液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所以1號試管中的溶液是硫酸溶液,1號試管中的溶質是硫酸,化學式為H2SO4。氫氧化鈉溶液與碳酸鈉不反應,而鹽酸、硫酸與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所以四個實驗中,只根據其中一個實驗的現象即可證明2號試管中原溶液為氫氧化鈉溶液的是實驗四。題號13524687910(3)氫氧化鈉變質,即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化學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碳酸鈉可以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4)變質后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含有碳酸鈉,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余下的溶液中含有氫氧化鈉,滴加酚酞試液,溶液變紅。所以,步驟二:取步驟一中的濾液少量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2~3滴酚酞試液。題號13524687910(5)由于Ba(OH)2溶液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生成了氫氧化鈉,無法驗證原溶液中是否有氫氧化鈉。所以用Ba(OH)2溶液代替步驟一中的BaCl2溶液進行實驗,不可行。題號13524687910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時間:40分鐘 滿分:60分)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2024·鎮江中考)反應2CaO2+2H2O===2Ca(OH)2+O2↑可用于供氧。其中屬于堿的是( )[A]CaO2 [B]H2O [C]Ca(OH)2 [D]O21限時提能訓練(七) 認識酸和堿√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C [CaO2是由Ca、O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屬于氧化物,A不屬于堿;水是由H、O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屬于氧化物,B不屬于堿;氫氧化鈣是電離時產生的陰離子都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C屬于堿;氧氣是由氧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單質,D不屬于堿。]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2.(2024·揚州中考) 室溫下,維生素C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其水溶液的酸堿性是( )[A]酸性 [B]中性 [C]堿性 [D]無法判斷√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A [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堿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色,中性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室溫下,維生素C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其水溶液顯酸性。]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3.(2024·廣東中考)“體驗蛋雕藝術,傳承非遺文化”。興趣小組用化學方法制作蛋雕:將蛋殼在熔化的石蠟中裹上蠟衣,用金屬絲劃穿蠟衣雕“花”,吸取適量10%的稀鹽酸滴在劃痕處,一段時間后,放入熱水中熔去多余的蠟,做成蛋雕作品,如圖所示。關于蛋雕制作說法正確的是( )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A]石蠟熔化屬于化學變化[B]鹽酸有腐蝕性,要做好防護[C]石蠟能與鹽酸發生化學反應[D]鹽酸滴到蛋殼上有氫氣生成√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B [石蠟熔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A錯誤;鹽酸有腐蝕性,使用時要做好防護,B正確;石蠟不與鹽酸發生化學反應,C錯誤;鹽酸滴到蛋殼上,蛋殼的主要成分是CaCO3,鹽酸與碳酸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D錯誤。]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4.(2024·成都中考)人體內一些液體的正常pH范圍,如圖。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人體內的一些液體的正常pH范圍血漿 唾液 胃液 乳汁 膽汁 胰液7.35~7.45 6.6~7.1 0.9~1.5 6.6~7.6 7.1~7.3 7.5~8.0[A]血漿和乳汁均顯酸性[B]膽汁比胰液的堿性強[C]可將pH試紙放入口腔測唾液的pH[D]飲用蘇打水可以緩解胃酸過多癥狀√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D [血漿的pH大于7,顯堿性,A錯誤;胰液的pH大于膽汁的pH,所以胰液比膽汁堿性強,B錯誤;用pH試紙測定未知溶液的pH時,正確的操作方法為取一片pH試紙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干燥潔凈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測液滴在干燥的pH試紙上,與標準比色卡對比來確定pH,不能將pH試紙伸入待測液中,以免污染待測液,C錯誤;蘇打水中碳酸氫鈉與胃酸的主要成分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所以飲用蘇打水可緩解胃酸過多的癥狀,D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5.(2024·深圳中考)揚揚同學發現染布前可以用鹽酸洗去布料表面部分堿性物質(如KOH),染色后用5%、10%、20%的醋酸溶液與等濃度等質量的KOH溶液反應,pH變化如圖所示。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A]KOH來源:Ca(OH)2+K2CO3===CaCO3↓+KOH[B]揚揚用鹽酸清洗布料后不用用水沖洗,因為鹽酸沒有腐蝕性[C]如圖所示,醋酸濃度越高所需醋酸溶液體積越大[D]由圖像可知,隨著不同濃度的醋酸溶液用量的增加,pH趨近于4.0√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D [該方程式未配平,氫氧化鉀前面化學計量數應為2,A錯誤;鹽酸具有腐蝕性,B錯誤;如圖所示,醋酸濃度越高所需醋酸溶液體積越小,C錯誤;由圖像可知,隨著不同濃度的醋酸溶液用量的增加,pH趨近于4.0,D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6.(2023·棗莊中考)實驗室中有兩瓶失去標簽的無色溶液,分別為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下列選用的物質不能將它們鑒別出來的是( )[A]紫色石蕊試液 [B]鎂條[C]氧化銅 [D]硫酸鈉溶液√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D [紫色石蕊試液遇稀鹽酸變紅色,遇氫氧化鈉溶液變藍色,可以鑒別,A不符合題意;鎂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氫氣和氯化鎂,固體溶解、有氣泡生成,鎂與氫氧化鈉溶液不反應,無明顯現象,可以鑒別,B不符合題意;氧化銅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固體溶解、溶液變藍色,氧化銅與氫氧化鈉溶液不反應,無明顯現象,可以鑒別,C不符合題意;硫酸鈉溶液與稀鹽酸、氫氧化鈉溶液均不反應,不能鑒別,D符合題意。]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7.小明同學將稀硫酸與活潑金屬、金屬氧化物、堿、鹽等不同類別的物質反應產生的部分實驗現象梳理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A]反應①中的另一種反應物可能是碳酸鉀[B]反應②中可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C]反應③可能是置換反應[D]反應④中也產生氣體,但氣體成分與反應①不同√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C [反應①中的另一種反應物可能是碳酸鉀,碳酸鉀屬于鹽,碳酸鉀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鉀、水和二氧化碳,產生氣體,A正確;反應②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鋇和水,B正確;反應③不可能是置換反應,是因為銅不能和稀硫酸反應,得到藍色溶液,可能是稀硫酸和氧化銅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C不正確;反應④中也產生氣體,即稀硫酸和鐵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但氣體成分與反應①(二氧化碳)不同,D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8.(2024·棗莊中考)下列化學反應中y與x的關系,可以用如圖曲線表示的是( )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選項 發生的化學反應 x y[A] 向盛有一定量硝酸銀溶液的試管中加入氯化鈉溶液 氯化鈉溶液質量 沉淀質量[B] 向盛有一定量二氧化錳的試管中加入過氧化氫溶液 反應時間 固體質量[C] 水的電解 氫氣體積 氧氣體積[D] 向盛有一定量生銹鐵釘的試管中加入稀鹽酸 稀鹽酸質量 氣體質量√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A [硝酸銀溶液和氯化鈉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鈉,則隨著氯化鈉溶液的滴加,沉淀質量從0開始不斷增大,但當硝酸銀完全反應后,沉淀質量不再改變,A符合題意;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二氧化錳為催化劑,反應前后質量不變,而固體只有二氧化錳,則質量始終保持不變,B不符合題意;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則隨著氫氣體積的增大,氧氣體積也不斷增大,C不符合題意;鐵銹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鐵,氧化鐵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剛開始沒有氣體產生,待鐵銹完全反應后,鐵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此時才開始有氣體產生,產生氣體的曲線起點不是原點,D不符合題意。]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9.(2024·新疆中考)用數字傳感器探究稀鹽酸與稀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過程中溫度和pH的變化,測定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A]該反應為吸熱反應[B]反應過程中,溶液的酸性逐漸增強[C]該實驗是向稀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稀鹽酸[D]45 s時,稀鹽酸與稀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D [根據圖像可知,反應過程中溫度升高,說明該反應為放熱反應,A錯誤;根據圖像可知,pH逐漸增大,說明溶液的堿性逐漸增強,B錯誤;根據圖像可知,反應過程中,pH是從小于7逐漸增大到大于7,鹽酸pH<7,氫氧化鈉pH>7,說明該實驗是向稀鹽酸中加入稀氫氧化鈉溶液,C錯誤;根據圖像可知,45 s時,pH等于7,表示稀鹽酸與稀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D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0.(2024·蘭州中考)為測定某氫氧化鈉固體是否變質,興趣小組同學取一定量的樣品配制成溶液,加入錐形瓶中,再逐滴加入稀鹽酸至過量,并利用傳感器測定CO2的含量,如圖所示,下列結論中不正確的是( )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A]氫氧化鈉固體已變質[B]0~50 s時段有中和反應發生[C]100 s時溶液的pH>7[D]200 s時溶液中的溶質只有一種√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D [氫氧化鈉變質實際上是氫氧化鈉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由圖可知,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逐漸增大,說明有二氧化碳氣體生成,則氫氧化鈉固體已變質,A正確;由圖可知,0~50 s時段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為0,說明此時發生的反應是氫氧化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氫氧化鈉屬于堿,稀鹽酸屬于酸,酸與堿的反應是中和反應,B正確;由圖可知,100 s時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還在增加,說明碳酸鈉與稀鹽酸的反應正在進行中,則此時溶液中含有氯化鈉和碳酸鈉,碳酸鈉溶液顯堿性,因此100 s時溶液的pH>7,C正確;由圖可知,200 s前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達到最大且不再變化,說明碳酸鈉完全反應,由于加入的稀鹽酸是過量的,所以此時溶液中的溶質有氯化鈉和鹽酸,D錯誤。]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1.(2024·包頭中考)向甲、乙兩個等體積充滿CO2的軟塑料瓶中,分別倒入等體積的澄清石灰水與NaOH溶液(密度近似相等),擰緊瓶蓋振蕩后,現象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A]甲瓶注入的是澄清石灰水[B]甲、乙瓶變癟的原因都是瓶內壓強減小[C]向變癟的乙瓶中滴加適量CaCl2溶液,無現象[D]NaOH溶液濃度大于Ca(OH)2溶液濃度√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2.(2024·陜西中考A卷)如圖實驗進行一段時間后,觀察到燒杯B內溶液已變為無色,則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燒杯B內溶液無色說明溶液呈中性[B]燒杯A內溶液的質量變大[C]燒杯B內溶液顏色的變化是因為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D]上述實驗能說明分子在不停地運動√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D [酚酞遇堿性溶液變紅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無色,所以燒杯B內溶液無色,說明溶液呈中性或酸性,A錯誤;濃鹽酸具有揮發性,則燒杯A內會揮發出氯化氫氣體,則溶液的質量變小,B錯誤;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揮發出的氯化氫分子不斷運動,運動到B燒杯中,氯化氫分子溶于水形成鹽酸,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則可觀察到燒杯B內溶液顏色由紅色變為無色,并不是因為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C錯誤,D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4.推理是學習化學常用的思維方法,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A]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B]向某固體中滴加稀鹽酸,有氣泡產生,該固體不一定是碳酸鹽[C]堿溶液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所以能使無色酚酞變紅的溶液一定是堿溶液[D]鋁和鹽酸反應生成AlCl3和氫氣,鐵和鹽酸反應也生成FeCl3和氫氣√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B [中和反應能夠生成鹽和水,但能夠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如CO2+2NaOH===Na2CO3+H2O,A錯誤;向某固體中滴加稀鹽酸,有氣泡產生,但此固體不一定是碳酸鹽,也可能是活潑金屬等,B正確;堿溶液能使酚酞試液變紅,但能使酚酞溶液變紅的溶液不一定是堿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鈉等鹽溶液,C錯誤;鋁和鹽酸反應生成AlCl3和H2,但鐵和鹽酸反應生成FeCl2和H2,D錯誤。]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5.(2024·聊城中考)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之一“農作物耐鹽堿機制解析及應用”,為我國約3.4億畝鹽堿地種植水稻提供了技術支持,適宜種植耐鹽堿水稻土壤pH為8.8~9.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鹽堿地土壤經大水澆灌,堿性會減弱[B]該鹽堿地適宜施用銨態氮肥,提高水稻產量[C]可利用中和反應原理將土壤的pH控制在適宜作物生長的范圍之內[D]該科學技術的應用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B [鹽堿地用大水澆灌,相當于把堿的濃度降低,堿性變弱,A正確;銨態氮肥不能在堿性土壤中使用,否則會因產生氨氣降低肥效,B不正確;改良該堿性土壤可加入酸性物質,利用中和反應改良,C正確;該科學技術的應用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D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填空與簡答題(本題包括3小題,共15分)16.(3分)(2024·吉林中考節選)土壤是植物生長發育的基質,研究土壤酸堿性對種植業及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吉林省西部地區的蘇打鹽堿地因鹽分重、堿化度高,一些作物難以優勢生長?;瘜W活動小組對蘇打鹽堿地的土壤樣本進行了項目式探究。【活動目標】探究蘇打鹽堿地土壤的酸堿性及開發利用。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活動設計與實施】任務一:測定蘇打鹽堿地土壤酸堿性實驗步驟:(1)選取一定量的土壤樣本與蒸餾水,按1∶5的質量比在燒杯中混合,充分攪拌后靜置,過濾后得到土壤浸出液。(2)取少量土壤浸出液于試管中,滴加無色酚酞試液,溶液變為________色。(3)用膠頭滴管吸取少量土壤浸出液,滴在________上,與標準比色卡比較。紅pH試紙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形成結論:蘇打鹽堿地土壤呈堿性,pH≈9,在農業生產中可因地制宜選擇或改良作物。結合下表選出該地區適合種植的作物是________。作物 小麥 燕麥 大豆 海水稻適宜生長的pH范圍 6.0~7.0 6.0~7.5 6.5~7.5 8.0~9.2海水稻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2)蘇打鹽堿地土壤呈堿性,滴加無色酚酞試液,溶液變成紅色。(3)pH的測量可以使用pH試紙,用膠頭滴管吸取少量土壤浸出液,滴在pH試紙上,與標準比色卡比較。由題干信息得知,作物適宜生長的pH范圍包含pH=9的作物為海水稻。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7.(5分)如圖是“堿的化學性質”,祝愿同學們破“堿”成蝶:(1)若指示劑為無色酚酞,以下物質能使酚酞試液變紅是________(填字母)。A.Ba(OH)2 B.NaCl C.Mg(OH)2 D.Na2CO3AD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2)若非金屬氧化物為CO2,寫出實驗室檢驗CO2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鹽為硫酸銅,其溶液與NaOH溶液反應的現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酸為稀鹽酸,將一定量的NaOH溶液加入其中,待反應結束后想確定溶質成分,只需單獨使用下列用品或試劑做一次實驗即可達到目的的是________(填序號)。①AgNO3溶液?、贛g ③pH試紙?、軣o色酚酞試液CO2+Ca(OH)2===CaCO3↓+H2O產生藍色沉淀③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1)氫氧化鋇溶液顯堿性,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A符合題意;氯化鈉溶液顯中性,不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色,B不符合題意;氫氧化鎂難溶于水,不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色,C不符合題意;碳酸鈉溶液顯堿性,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D符合題意。(2)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故實驗室通常用澄清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Ca(OH)2===CaCO3↓+H2O。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3)硫酸銅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銅和硫酸鈉,故現象為產生藍色沉淀。(4)將一定量的 NaOH 溶液加入稀鹽酸中,氫氧化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如果恰好完全反應,則溶質是氯化鈉,如果稀鹽酸過量,則溶質是氯化鈉、氯化氫,如果氫氧化鈉過量,則溶質是氯化鈉、氫氧化鈉。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①氫氧化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溶液中一定含氯化鈉,氯化鈉與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白色沉淀,故加入硝酸銀溶液,均會產生白色沉淀,無法確定溶質成分,不符合題意;②鎂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氫氣,如果產生氣泡,說明溶質是氯化鈉、氯化氫,如果無明顯現象,則溶質可能是氯化鈉,也可能是氯化鈉、氫氧化鈉,一次實驗可能無法達到實驗目的,不符合題意;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③如果溶質為氯化鈉,溶液顯中性,pH=7,如果溶質為氯化鈉、氯化氫,溶液顯酸性,pH<7,如果溶質為氯化鈉,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pH>7,一次實驗可以達到實驗目的,符合題意;④滴入無色酚酞試液,溶液變紅,說明溶液顯堿性,則溶質為氯化鈉、氫氧化鈉,如果溶液不變色,則溶液顯中性或酸性,則溶質為氯化鈉或氯化鈉、氯化氫,一次實驗可能無法達到實驗目的,不符合題意。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8.(7分)(2024·濱州中考)小海用如圖所示的思維導圖總結了稀鹽酸的五條化學性質,分析如圖并回答問題: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該同學向稀鹽酸中滴入紫色石蕊試液,發現紫色石蕊試液由紫色變成 ______色。(2)鐵銹的主要成分是Fe2O3,試寫出鹽酸除鐵銹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紅Fe2O3+6HCl===2FeCl3+3H2O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3)為驗證性質③,該同學可選擇的物質是________(填字母序號)。A.Mg B.CO2 C.Na2CO3 D.Mg(OH)2(4)小海把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后,發現無明顯現象,再向溶液中滴入無色酚酞試液,觀察到無色溶液變成紅色,則此時混合溶液的溶質是 _____________(填化學式,不考慮酚酞)。CNaOH、NaCl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1)稀鹽酸顯酸性,該同學向稀鹽酸中滴入紫色石蕊試液,發現紫色石蕊試液由紫色變成紅色。(2)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3)性質③是鹽酸和部分鹽反應,該同學可選擇的物質是碳酸鈉,碳酸鈉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鎂、氫氧化鎂能與稀鹽酸反應,但鎂屬于金屬單質、氫氧化鎂屬于堿,二氧化碳屬于非金屬氧化物,均不屬于鹽,不符合題意。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4)把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后,稀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發現無明顯現象,再向溶液中滴入無色酚酞試液,觀察到無色溶液變成紅色,說明溶液顯堿性,氫氧化鈉溶液有剩余,則此時混合溶液的溶質是NaOH、NaCl。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三、實驗與計算題(本題包括2小題,共15分)19.(8分)(2022·棗莊中考)其興趣小組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進入實驗室對碳酸鈣進行了一系列探究?;卮鹣铝袉栴}: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Ⅰ.碳酸鈣與鹽酸反應(1)裝置A中儀器a的名稱為________。(2)裝置B中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裝置C若用于檢驗生成的氣體,其中試劑為__________(寫名稱),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錐形瓶由紫色變紅色澄清石灰水Ca(OH)2+CO2===CaCO3↓+H2O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Ⅱ.碳酸鈣分解碳酸鈣在電爐中高溫煅燒一段時間后,對剩余固體進行探究。【提出問題】剩余固體成分是什么?【猜想與假設】猜想一:全部是碳酸鈣猜想二:是碳酸鈣和氧化鈣的混合物猜想三:全部是氧化鈣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設計并完成實驗】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解釋與結論步驟一:取剩余固體于試管中,加水振蕩后靜置 底部有白色不溶物 /步驟二:取上層清液于另一試管中,滴加氯化銅溶液 有_____________ 上層清液中一定含有氫氧化鈣步驟三:取部分底部白色不溶物于第三支試管中,滴加過量稀鹽酸 有氣泡產生 白色不溶物中一定含有________(填名稱)藍色沉淀產生碳酸鈣【實驗結論】正確的猜想是________。【交流與反思】小芳同學認為,步驟二中還可滴加其他試劑用來替代氯化銅溶液,該試劑可以是______________(寫一種即可);小華同學認為,只需完成步驟一和步驟三即可獲得相同實驗結論,他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猜想二無色酚酞試液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該反應為放熱反應,故步驟一現象為試管外壁發燙,且底部有白色不溶物,即可證明含有氧化鈣,步驟三又證明含有碳酸鈣,則可得到猜想二正確【拓展與分析】查閱資料:生石灰質量的優劣常采用“活性度”來衡量。“活性度”的測定方法:取一定質量的生石灰,加入一定量的水,用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鹽酸中和,記錄所消耗鹽酸的體積(單位為mL)。消耗鹽酸的體積數越大,“活性度”越高。測得煅燒產物(CaO)的活性度,數據見如表。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石灰石煅燒的最佳溫度范圍一般為1 100~1 200 ℃的證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煅燒不同的時間,在1 100~1 200 ℃范圍內生成的生石灰的活性度均較高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Ⅰ.碳酸鈣與鹽酸反應(1)裝置A中儀器a的名稱為錐形瓶。(2)碳酸鈣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故裝置B中的現象是由紫色變紅色。(3)裝置C若用于檢驗生成的氣體,其中試劑為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CO2===CaCO3↓+H2O。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Ⅱ.碳酸鈣分解步驟二:取上層清液于另一試管中,滴加氯化銅溶液,由結論上層清液中一定含有氫氧化鈣,氯化銅溶液與氫氧化鈣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和氯化鈣,實驗現象為有藍色沉淀產生,即可證明上層清液中一定含有氫氧化鈣,同時也證明了固體成分中含有氧化鈣,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了氫氧化鈣。步驟三:取部分底部白色不溶物于第三支試管中,滴加過量稀鹽酸,有氣泡產生,即為碳酸鈣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說明白色不溶物中一定含有碳酸鈣。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交流與反思:小芳同學認為,步驟二中還可滴加其他試劑用來替代氯化銅溶液,該試劑可以是酚酞試液,因為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了氫氧化鈣,氫氧化鈣顯堿性,能夠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即可證明上層清液中一定含有氫氧化鈣;小華同學認為,只需完成步驟一和步驟三即可獲得相同實驗結論,他的依據是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該反應為放熱反應,故步驟一現象中為試管外壁發燙,且底部有白色不溶物,即可證明含有氧化鈣,步驟三又證明含有碳酸鈣,則可得到猜想二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拓展與分析:石灰石煅燒的最佳溫度范圍一般為1 100~1 200 ℃的證據是煅燒不同的時間,在1 100~1 200 ℃范圍內生成的生石灰的活性度均較高。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20.(7分)(2023·棗莊中考)為測定某硫酸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實驗小組設計了以下方案:在燒杯中加入100 g該硫酸溶液,然后向燒杯中逐滴加入氫氧化鋇溶液,滴加的氫氧化鋇溶液質量與生成沉淀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請你幫其解決下列問題: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恰好完全反應時,生成沉淀的質量為________ g。(2)求該硫酸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23.3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1)根據圖像,恰好完全反應時,生成沉淀的質量為23.3 g。(2)過程見答案。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