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化學復習第一單元步入化學殿堂課件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化學復習第一單元步入化學殿堂課件

資源簡介

(共171張PPT)
第一單元 步入化學殿堂
棗莊考情分析
考點 考向 頻次 分值 難度 常考題型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2023年·T1 2 * 選擇題
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022年·T4 2 ** 選擇題
體驗化學探究 化學探究環節 2021年·T13(2、Ⅱ) 2 * 填空題
考點 考向 頻次 分值 難度 常考題型
認識常見儀器遵守實驗安全 常見儀器的識別與用途 2024年·T18(1) 1 * 填空題
遵守化學實驗室安全規則 2021年·T1 2 * 選擇題
考點 考向 頻次 分值 難度 常考題型
基本實驗操作 化學試劑的取用 2024年·T4
2022年·T3(A) 2 * 選擇題
物質的加熱 2024年·T4(C)
2023年·T1
2022年·T3(B) 2 * 選擇題
儀器的連接與洗滌 2024年·T18(3) 2 * 選擇題
單元體系構建
①分子 ②沒有生成新物質 ③形狀 ④狀態 ⑤生成新物質 ⑥新物質 ⑦化學變化 ⑧顏色 ⑨密度 ⑩形成假設  設計并實施實驗或調查方案  獲取證據  酒精燈  預熱  對著自己或他人  略向下傾斜  不聚成水滴  成股流下
1.[概念對比]物理變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學變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兩者的根本區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兩者的聯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性質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學性質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研討 任務達成
任務一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
生成新物質的變化
是否有新物質生成
化學變化過程中一定同時發生物理變化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2.[問題思考]物質的性質與用途有什么樣的關系?
物質的性質 物質的用途
決定
反映
3.[應用體驗]
(1)判斷下列關于蠟燭的描述屬于物理變化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屬于化學變化的是______;屬于物理性質的是______;屬于化學性質的是______。
A.用小刀切下一小塊石蠟
B.石蠟密度比水小
C.燭芯周圍的石蠟熔化
D.點燃蠟燭,石蠟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E.石蠟具有可燃性
F.石蠟難溶于水
AC
D
BF
E
(2)將下列物質的性質與其用途連接起來。
性質           用途
酒精能夠燃燒        滅火
石墨灰黑色、質軟      作導線
水不燃燒,蒸發時吸熱    作鉛筆芯
銅能導電          作燃料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1.(2023·棗莊中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以下詩句中畫線部分包含化學變化的是(  )
A.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B.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C.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D.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B [春江水暖鴨先知,無新物質生成,A不符合題意; 爆竹聲中一歲除,有新物質生成,包含化學變化,B符合題意;千樹萬樹梨花開,無新物質生成,C不符合題意; 日照香爐生紫煙,無新物質生成,D不符合題意。]
2.(2024·濱州中考)成語是中華民族文明與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下列成語所描述的情境主要包含化學變化的是(  )
A.刻舟求劍  B.火上澆油
C.立竿見影  D.杯弓蛇影

B [“刻舟求劍”沒有新物質的生成,屬于物理變化,A不符合題意;“火上澆油”描述了向燃燒的火中添加油,油燃燒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等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B符合題意;“立竿見影”描述的是把竹竿立在陽光下,立刻就能看到影子,沒有新物質的生成,屬于物理變化,C不符合題意;“杯弓蛇影”是光的反射現象,此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的生成,屬于物理變化,D不符合題意。]
3.詩詞凝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下列詩句描寫的變化體現了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是(  )
A.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B.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C.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D.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C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描述的是水由液體變成固體冰、雪的過程,沒有生成新物質,A不體現化學性質;“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中的“露”和“霜”分別是物質變化中的液化現象和凝華現象,沒有生成新物質,B不體現化學性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描述的是草木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質的過程,屬于化學變化,C體現化學性質;“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描述的是月光照射,溪水流淌的過程,沒有生成新物質,D不體現化學性質。]
4.丙二醇有以下資料:①化學式C3H8O2;②無色黏稠狀的透明液體;③無味;④易燃;⑤沸點245 ℃;⑥熔點6.5 ℃;⑦無腐蝕性;⑧可用作水果催熟劑等。其中屬于丙二醇的物理性質的是(  )
A.①③⑥⑦ B.②③⑤⑥
C.③④⑦⑧ D.②④⑥⑧

B [丙二醇的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等性質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屬于丙二醇的物理性質。丙二醇的可燃性、無腐蝕性、可用作水果催熟劑等性質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屬于丙二醇的化學性質。屬于丙二醇的物理性質的是②③⑤⑥。]
1.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判斷的方法
(1)判斷依據:是否有新物質生成。此處“新物質”指的是組成或結構與變化前物質不同的物質。
(2)成語、諺語和古詩詞中的變化:
①物理變化:刻舟求劍;滴水成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日照香爐生紫煙;白玉為堂金作馬;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②化學變化:鉆木取火;百煉成鋼;火上澆油;死灰復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2.變化和性質的區分
(1)概念比較法:物質的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是物質固有的屬性,不論變化是否在進行,它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物質的變化則強調的是一個過程,重在“變”。
(2)關鍵字判斷法:敘述“物質變化”時,直接描述的是一個“變”的過程,在描述時,多用“變成了”“生成了”等詞語以表示已完成或正在進行,如蠟燭在空氣中燃燒;敘述性質時,通常在描述物質變化的基礎上增加“可以”“能”“容易”“難”“會”等字詞。物理變化加上這些詞是物理性質,化學變化加上這些詞是化學性質。
3.性質種類的判斷
方法關鍵是看性質所反應的過程,若過程為物理變化,該性質即為物理性質,若過程為化學變化,該性質即為化學性質。
1.[教材實驗]小明在實驗室里探究蠟燭燃燒的奧秘。
【提出問題】
小明在觀察蠟燭燃燒時發現了這樣的現象:蠟燭的火焰集中在燭芯周圍,石蠟在不斷熔化,而液態的石蠟卻沒有直接燃燒。這是為什么呢?固體石蠟是否需要變成石蠟蒸氣后才能被點燃?
【猜想與假設】
小明的假設:在空氣中點燃蠟燭時,固體石蠟要變成蒸氣才能燃燒。
任務二 體驗化學探究
【設計并實施實驗方案】
小明設計了下列實驗方案來驗證自己的假設,請你完成下表: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實驗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固體石蠟
不易燃燒
實驗二 點燃一支蠟燭,待燭芯周圍有較多的石蠟油產生時,熄滅蠟燭,立即嘗試用火柴點燃石蠟油 石蠟油不燃燒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從蠟燭上刮下一些固體石蠟,放在蒸發皿里,嘗試用火柴點燃
固體石蠟不易被
點燃
液體石蠟不易
燃燒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實驗三 用坩堝鉗夾持一根短玻璃管,將其一端插入燃著的蠟燭燭芯附近,一段時間后用火柴在玻璃管另一端點燃(如下圖所示)
玻璃管處的石蠟蒸氣能夠燃燒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石蠟蒸氣能夠燃燒
(表述合理皆可)
【形成結論】
小明獲得的結論:石蠟是先熔化成________再變成________才燃燒的,氣態的石蠟比液態或固態的石蠟更容易被點燃。
【反思與交流】
(1)對探究過程的反思
小明的反思:在試圖點燃液態石蠟時,起初是先把石蠟油滴到蒸發皿中再嘗試點燃的,始終未能得到液態石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后來想到的改進方法:將小塊石蠟放在蒸發皿中,加熱至溶化后,嘗試直接點燃石蠟油,獲得了預期的效果。
液態
氣態
石蠟油冷凝太快。
(2)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如何證明石蠟燃燒的產物有二氧化碳和水,請你寫出實驗的步驟和預期的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將石蠟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干而冷的燒杯,有水霧產生,迅速將燒杯倒置,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變渾濁
2.[應用體驗]下面是某學習小組針對科學探究提出的幾個問題,請將下列所述基本環節補充完整。
(1)“呼出氣體是什么?”屬于科學探究中的________環節。
(2)“呼出氣體中可能含有二氧化碳”屬于科學探究中的________環節。
(3)“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屬于科學探究中的________環節。
①提出問題 ②猜想與假設 ③設計實驗



科學探究環節
1.在購買西瓜時,我們會用手來拍打西瓜聽聲音,然后根據聲音來判斷西瓜是否已經成熟。“聽聲音”這個環節,類似科學探究中的(  )
A.提出問題 B.建立假設
C.收集證據 D.得出結論

C [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有: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或設計方案)→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拓展與遷移。購買西瓜時,我們會用手來拍打西瓜聽聲音,這屬于科學探究中的收集事實證據。]
2.法拉第曾以《蠟燭的故事》為題,為青少年連續開展了多次報告。下表列舉了報告中涉及的問題及對問題的回答,其中“對問題的回答”屬于“設計實驗方案”的是(  )
選項 問題 對問題的回答
A 吹滅蠟燭時產生的白煙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石蠟蒸氣
B 火焰為什么向上? 熱氣流上升,形成對流
選項 問題 對問題的回答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與火焰中有碳顆粒有關,碳顆粒會影響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溫度高低如何比較? 用一張紙在火焰中心一掠,觀察紙上留下的火痕特點

D [A項的回答屬于結論性的回答;B項、C項的回答屬于解釋性的回答;D項的回答屬于驗證性的回答,故答案選D。]
3.2023年9月21日航天員桂海潮在空間站點燃一支蠟燭。發現火焰呈近似的球形,與地面燃燒現象不同。地面點燃蠟燭時,對實際現象描述錯誤的是(  )
A.蠟燭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石蠟先熔化
C.火焰分三層
D.罩在火焰上方的燒杯內壁出現水珠
實驗現象的描述

A [蠟燭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指出了產物名稱,屬于實驗結論,不是反應現象的描述,A錯誤;石蠟先熔化為液態,B正確;火焰分三層,分別是外焰、內焰、焰心,C正確;蠟燭燃燒生成水,罩在火焰上方的燒杯內壁出現水珠,D正確。]
1.科學探究的環節
(1)化學探究過程中問題的提出、猜想與假設,以及對問題的解決都要以生活現象、已有知識、題設信息等為基礎,要有針對性,不能不著邊際地亂猜、亂想。
(2)在確定環節歸屬時應仔細閱讀題給信息、環節描述,分析其反映的內容,并結合科學探究的具體環節進行判斷。
2.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
實驗現象主要是指用眼看、鼻聞、耳聽、手感等方式得到實驗的現象。描述實驗現象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描述實驗現象一般按:一光、二熱、三生成的順序描述。
(2)不能以結論代替現象,如鎂條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是“發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熱量,生成白色固體”,而不能用結論“生成氧化鎂”代替“生成白色固體”。
(3)要明確“光”和“火焰”以及“煙”和“霧”(“煙”是固體,“霧”是液體)等概念的區別,不能相互代替。
(4)要用科學的化學術語,不能口語化。
1.[應用體驗]認識常見儀器
用作少量試劑的反應容器在常溫或加熱時使用的是______;用于量度液體的體積,不能加熱,不能作反應的容器的是________;用于收集或儲存少量氣體的是________;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體的是___________。
任務三 認識常見儀器 遵守實驗安全
試管
量筒
集氣瓶
膠頭滴管
【連一連】將A組適當的儀器與B組的用途連線:
 A組        B組  
         漏斗       取塊狀試劑
         藥匙       給酒精燈添加酒精
        量筒       量取20 mL液體
        鑷子       滴加少量液體
        試管夾      夾持試管
        膠頭滴管     少量粉末狀試劑
2.[問題思考]同學們的下列行為是否安全?若有不安全因素,試將其指出。


A.長頸漏斗 B.蒸發皿
常見儀器的識別與用途
1.(2024·重慶中考)粗鹽提純實驗中用到的下列儀器,名稱不正確的是(  )


C.燒杯 D.酒精燈
A [A圖為普通漏斗,錯誤;B圖為蒸發皿,正確;C圖為燒杯,正確;D圖為酒精燈,正確。]
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下列儀器用途不正確的是
(  )

A [量筒只能用于量取一定體積的液體,不能用作反應容器,A錯誤;試管可用作少量試劑的反應容器,B正確;燒杯既可用于配制溶液,又可用作反應容器,C正確;酒精燈是實驗室中最常用的熱源,可用于給物質加熱,D正確。]
3.下列行為中,符合實驗室安全規則要求的是(  )
A.實驗結束后,剩余的試劑不能隨意丟棄,一定要放回原瓶
B.酒精燈被碰翻著火時,立即用濕抹布蓋滅
C.加熱試管中的液體時,不能將試管口對著他人,可以對著自己
D.實驗室中,沒有毒性的試劑不能品嘗,但可以用手抓取
遵守化學實驗室安全規則

B [A.實驗結束后,剩余試劑應放入指定的容器內,不能隨意丟棄,不能倒入下水道,不能放回原瓶,說法錯誤;B.酒精燈被碰翻著火時,立即用濕抹布蓋滅,說法正確;C.加熱試管中的液體時,不能將試管口對著他人,也不要對著自己,說法錯誤;D.在使用試劑時為保證安全,要做到不能用手接觸試劑,不能直接用手抓取,說法錯誤。]
4.(2024·長春中考)2024年4月,我國搭載了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的火箭發射成功。化學為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火箭的成功發射凝聚了科學家們的心血。優秀的科學工作者要具備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下列行為與之不符的是(  )
A.熟悉實驗流程,避免安全事故
B.遵守實驗規則,規范實驗操作
C.認真觀察記錄,重視異常現象 
D.追求個人私利,剽竊他人成果

D [熟悉實驗流程,避免安全事故,是優秀的科學工作者需要具備的科學態度,A不符合題意;遵守實驗規則,規范實驗操作,是優秀的科學工作者需要具備的科學態度,B不符合題意;認真觀察記錄,重視異常現象,是優秀的科學工作者需要具備的科學態度,C不符合題意;追求個人私利,剽竊他人成果,不符合題意,高科學研究應具備的求真務實的精神,不是優秀的科學工作者需要具備的科學態度,D符合題意。]
1.常見儀器的用途
(1)廣口瓶用于存放固體試劑;(2)細口瓶用于存放液體試劑;(3)滴瓶用于存放液體試劑;(4)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體積的液體(精確度一般為0.1 mL);(5)托盤天平用于稱量物質的質量(精確到0.1 g)。
2.實驗室安全規則
(1)“三不”原則:在實驗室里,不要用手接觸試劑;不要把鼻孔湊到容器口聞試劑氣味;嚴禁品嘗試劑。
(2)剩余試劑的處理原則:剩余試劑既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隨意丟棄,更不能帶出實驗室,要放入指定容器內。
(3)化學試劑柜中試劑要分類擺放,標簽向外。
1.[知識填充]化學試劑的取用
(1)固體試劑的取用
①塊狀(或顆粒狀)試劑的取用(一橫二放三慢豎)
任務四 基本實驗操作
平放
鑷子
試管口
②粉末狀固體試劑的取用(一橫二送三豎立)
平放
藥匙
紙槽
豎立
多量取液—傾倒法 少量取液—滴加法 定量取液—量取法


(2)液體試劑的取用
細口瓶
手心
緊靠試管口
倒放
2.[應用體驗]
(1)判斷下列操作的正誤
    (  )   (  )   (  )   (  )
×

×
×
(2)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
A.連接儀器    B.氣密性檢查
C.振蕩液體    D.刷洗儀器
E.液體讀數   F.稱量氯化鈉固體

化學試劑的取用
1.下面四位同學對“實驗室試劑取用規則”這一話題發表的見解正確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C [①實驗室里不能品嘗試劑,也不可以用手觸摸任何試劑,錯誤;②嚴格按實驗規定用量取用試劑,如果沒有說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體1~2 mL,固體只要蓋滿試管的底部,正確;③實驗室應遵循節約原則,但是剩余試劑不能倒回原瓶,要放入指定容器內,錯誤;④對化學實驗中剩余試劑,應放入的指定的容器內,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可隨意丟棄,更不能帶出實驗室,正確,C符合題意。]
2.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液體的傾倒    B.稱量物品
C.量取一定量的液體  D.用滴管取液體

A [A項傾倒液體的操作是正確的;托盤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碼”的原則,圖中所示操作砝碼與試劑位置放反了,B錯誤;量取液體讀數時,視線要與液體的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C錯誤;用滴管取液體時,要在空氣中擠壓膠帽,D錯誤。]
3.(2024·濱州中考)試管是實驗中常用儀器,試管口朝向可能因實驗的不同而不同。下列實驗中試管口的朝向錯誤的是(  )
物質的加熱
A.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 B.向試管中加入塊狀固體
C.給試管里的固體加熱 D.向試管中滴加液體試劑

C [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時,試管口應向上傾斜,與桌面約成45°角,用試管夾夾在試管的中上部,手握試管夾的長柄,A試管口的朝向正確;向試管中加入塊狀固體時,應先將試管平放,用鑷子把塊狀固體放在試管口,再慢慢將試管豎立起來,使固體滑到試管底部,B試管口的朝向正確;給試管里的固體加熱時,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試管炸裂,C試管口的朝向錯誤;向試管中滴加液體試劑時,試管口應垂直向上,D試管口的朝向正確。]
4.實驗操作要科學規范,更要關注環保、安全等問題。下列關于酒精燈的使用不正確的是(  )
A.點燃酒精燈 B.添加酒精 C.存放酒精燈 D.給固體加熱

C [用火柴點燃酒精燈,A正確;添加酒精用漏斗,不能直接添加,B正確;存放酒精燈防止酒精揮發要用燈帽蓋著存放,C不正確;加熱試管中的固體,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用外焰加熱,D正確。]
5.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儀器的連接與洗滌
A.連接儀器   B.塞緊膠塞 C.清洗試管   D.處理廢棄試劑

A [連接玻璃管與橡膠管時,應將玻璃管口用水潤濕,減小摩擦,A正確;連接儀器時,應將膠塞用水潤濕,旋進試管,不可按壓,以免損壞試管,B錯誤;清洗試管應左右振蕩,C錯誤; 廢棄試劑要倒入指定廢液缸中,不能倒入下水道中,D錯誤。]
6.如圖所示,某同學采用手握試管外壁的方法檢查裝置的氣密性,若裝置的氣密性良好,則將雙手移開一會后,燒杯內導管處的現象(畫圈部分)是(  )
A      B
C      D

C [采用手握試管外壁的方法檢查裝置的氣密性,若裝置的氣密性良好,導管口會有氣泡冒出,將雙手移開一會后,燒杯內導管中的液柱會上升。]
1.加熱時的儀器
(1)能直接加熱的儀器:試管、蒸發皿、燃燒匙、坩堝。
(2)墊陶土網加熱的儀器:燒杯、燒瓶、錐形瓶。
2.用天平稱量物質
(1)稱量時:“左物右碼”。
(2)物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盤上稱量,應放在稱量紙上稱量;易潮解或有腐蝕性的物品(如氫氧化鈉固體)要放在燒杯內稱量。
(3)砝碼和物品放反時,物質實際質量=砝碼質量-游碼質量。
3.用量筒量取液體
(1)選用量筒的量程要與所取液體的體積接近,不能相差太大或太小。量取液體時,先向量筒內傾倒液體,在接近刻度線時改用膠頭滴管滴加至刻度線。
(2)讀數時,量筒應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視線與量筒內液體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若俯視會使讀數偏大;若仰視會使讀數偏小。
1.化學科學的神奇之處在于它能改造物質世界,化學改變世界的途徑是使物質發生化學變化。以下過程一定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A.醫務工作者穿戴隔離衣,佩戴防護眼罩
B.高壓風機將冰片粉碎、吹出,形成雪花
C.“天宮課堂”在軌演示水油分離實驗
D.中國科學家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分層評價 即時反饋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D [醫務工作者穿戴隔離衣,佩戴防護眼罩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A屬于物理變化;高壓風機將冰片粉碎、吹出,形成雪花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B屬于物理變化;“天宮課堂”在軌演示水油分離實驗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C屬于物理變化;中國科學家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D屬于化學變化。]
2.世界萬物是在不斷變化的,下列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A.鐵鍋生銹   B.干冰升華
C.海水曬鹽    D.冰雪融化

A [鐵鍋生銹過程中鐵變成鐵銹,有新物質生成,A屬于化學變化;干冰升華是固態二氧化碳變為氣態二氧化碳的過程,沒有新物質生成,B屬于物理變化;海水曬鹽過程中液態水變為氣態水,沒有新物質生成,C屬于物理變化;冰雪融化過程是固態的水變為液態水的過程,沒有新物質生成,D屬于物理變化。]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3.(2024·青島中考)下列對酒精性質的描述,屬于化學性質的是
(  )
A.無色液體
B.有特殊氣味
C.易揮發
D.能燃燒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D [顏色、狀態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故無色液體屬于物理性質,A不符合題意;氣味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故有特殊氣味屬于物理性質,B不符合題意;揮發性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故易揮發屬于物理性質,C不符合題意;能燃燒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D符合題意。]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4.某手機外屏采用的全新玄武鋼化昆侖玻璃,下列關于玄武鋼化昆侖玻璃性質的推測,正確的是(  )
A.透光性好
B.常溫下易與氧氣反應
C.易溶于水
D.見光易分解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A [由玄武鋼化昆侖玻璃的用途是做手機屏幕可看出:它與氧氣不容易反應,并且見光也不能分解,不能溶于水,透光性應當十分好。]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5.小明一組的同學在進行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時,發現氣體產生的速度太慢了,他跟組員們說這可能是石灰石加的太少的緣故,在以后的實驗中要注意所加試劑的量。這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  )
A.猜想假設 B.反思評價
C.設計實驗 D.得出結論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B [根據題意,在進行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時,發現氣體產生的速度太慢了,他跟組員們說這可能是石灰石加的太少的緣故,在以后的實驗中要注意所加試劑的量。這屬于科學探究中的反思評價,B符合題意。]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6.(2024·廣西中考)下列行為不符合實驗室安全常識的是(  )
A.在實驗室嬉戲打鬧,吃零食
B.遠離火源存放易燃易爆試劑
C.酒精燈不慎被碰倒著火,立即用濕抹布蓋滅
D.眼里濺入試劑,立即用水沖洗,必要時送醫治療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A [禁止在實驗室內嬉戲打鬧,吃零食,A不符合實驗室安全常識;遠離火源存放易燃易爆試劑,B符合實驗室安全常識;酒精燈不慎被碰倒著火,立即用濕抹布蓋滅,隔絕氧氣滅火,C符合實驗室安全常識;眼里濺入試劑,立即用水沖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洗的時候要眨眼睛,必要時送醫治療,D符合實驗室安全常識。]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7.在觀察水的沸騰實驗中需要加熱約120 mL的水,要用到下列儀器中的(  )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A.①④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⑤⑥

A [觀察水的沸騰現象,要有盛水的容器,應在燒杯和試管中選取,但是用水量120 mL,由給試管中的液體加熱時,試管中的液體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三分之一,則要選擇 360 mL 以上的試管,這不可能,所以用燒杯;用燒杯給水加熱應選擇固定儀器,要用鐵架臺;由于燒杯底面積大,易受熱不均而炸裂,所以還要用陶土網;酒精燈是熱源儀器,加熱必須選擇酒精燈。]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8.(2024·煙臺中考)正確的實驗操作是實驗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證。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A.稱量氫氧化鈉  B.讀取液體體積 C.過濾    D.檢查氣密性

D [A.托盤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碼”的原則,且氫氧化鈉具有腐蝕性,應放在玻璃器皿中稱量,錯誤;B.量取液體讀數時,視線與液體的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圖中仰視刻度,錯誤;C.過濾時要注意“一貼、二低、三靠”的原則,圖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沒有緊靠在燒杯內壁上,錯誤;D.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把導管的一端浸沒在水里,雙手緊握試管外壁片刻,若導管口有氣泡冒出,手移開后,導管中液面上升,則裝置氣密性良好,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9.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圖1四項操作中一定錯誤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采用圖C所示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ABC
試管底部破裂(答案合理即可)
圖1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2)某同學在進行物質的稱量和液體的量取操作,如圖所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①圖2中所表示食鹽的質量為_______ g。若在稱量12.5 g氯化鈉的過程中,天平的指針向左偏轉,下列做法正確的是_______。
A.移動游碼
B.增加砝碼
C.移走適量試劑
D.繼續添加試劑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7.4
C
②圖3中所表示液體的體積是________ mL。若要量取44.5 mL的液體,在圖3的基礎上,用____________(填儀器名稱)再向量筒中加入該液體。若讀數時仰視,則量取液體的實際體積_____(填“>”或“<”)44.5 mL。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42.0
膠頭滴管
>
(3)某山村學校因儀器不足,同學們用生活物品來代替化學實驗儀器。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①用A來代替試管,你認為B可代替________,C可代替__________。
②D醫用注射器可用來代替量筒,現有三種刻度的注射器:a.10 mL b.50 mL c.100 mL。要量取48 mL的水,應該選擇醫用注射器_____(填字母)。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導管
膠頭滴管
b
解析:(1)A.將鋅粒向下放到直立的試管中,鋅粒會砸破試管底部,操作錯誤;B.加熱液體時試管口應傾斜向上,且液體體積不能超過試管的三分之一,應使用試管夾而不能用手握持試管,操作錯誤;C.連接試管時,不能將試管直立接觸桌面,容易因為受力導致試管破裂,操作錯誤;D.清洗試管時,應使用試管刷上下旋轉洗凈試管壁,操作正確。故操作錯誤的是ABC。若采用圖C所示操作,試管容易因為受力導致底部破裂(答案合理即可)。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2)①砝碼的質量為5 g,游碼對應示數為2.4 g,所以食鹽的質量為7.4 g;在稱量過程中,天平的指針向左偏轉,說明食鹽加多了,所以應取走適量的食鹽,故選C。②用量筒量取液體時,正確的讀數方法是將量筒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量筒直立,視線要與量筒內液體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然后讀出液體的體積,圖3中量筒的分度值為2 mL,讀取液體的體積是42.0 mL;若要量取44.5 mL的液體,在圖3的基礎上,用膠頭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體試劑)再向量筒中加入該液體。仰視讀數時,讀取的數值小于實際體積,所以量取液體的實際體積大于44.5 mL。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3)①用A針劑瓶來代替試管,用B飲料吸管可代替導管,用C眼藥水瓶可代替膠頭滴管;②D醫用注射器可用來代替量筒,要量取 48 mL 的水,根據量筒量程選擇的依據有兩點:一是盡量保證量取一次,二是量程與液體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48 mL的液體,50 mL的注射器能保證量取一次,且量程與液體的取用量最接近,故選b。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0.某學校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受《探究蠟燭燃燒的奧秘》的啟發,對蠟燭的燃燒過程重新進行了一次探究。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實驗一:探究石蠟的物理、化學性質。
(1)①將一小塊石蠟放入水中,觀察到石蠟浮在水面上,由此可判斷石蠟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填“大”或“小”)。
②對于本實驗使用的蠟燭有以下描述:A固態;B白色;C質地較軟;D能燃燒;E難溶于水;F受熱易熔化。其中屬于化學性質的有________(填字母)。
③如圖2所示,點燃蠟燭,用一根木條橫穿火焰三部分,約1~2 s取出觀察,火焰________(填“內焰”“外焰”或“焰心”)溫度最高。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D
外焰
實驗二:探究蠟燭剛熄滅時產生的白煙是什么?
發現問題:蠟燭剛熄滅時,總會有一縷白煙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
猜想與假設:
小亮:白煙是燃燒時生成的二氧化碳
小光:白煙是燃燒時生成的水蒸氣
小明:白煙是石蠟蒸氣凝成的石蠟小顆粒
收集證據:
查閱資料:煙是由固體顆粒形成的,霧是由小液滴形成的。石蠟的熔點和沸點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汽化。二氧化碳是無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2)實驗探究:①吹滅蠟燭,立即用一個內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住白煙,觀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小亮由此得出結論:白煙是二氧化碳。②吹滅蠟燭,立即把一塊冷而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白煙上,玻璃片上沒有水霧出現,而是出現了一些白色固體物質。
小光由此得出結論:白煙不是________。
③吹滅蠟燭,立即用燃著的小木條去點白煙(注意不要接觸燭芯),發現蠟燭重新被點燃,說明白煙具有可燃性,這為________的猜想提供了證據,同時可以排除___________的假設。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變渾濁
水蒸氣
小明
小亮、小光
(3)結論與解釋:
①由以上探究結果可知:________的猜想是正確的。
②小亮在實驗時確實看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但他獲得的結論不正確,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小明
煙是由固態顆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氣體,不可能形成白煙
(4)反思與評價
①小光同學的反思是:蠟燭燃燒產生水,由于溫度高于100 ℃時其狀態呈________,不會凝結成霧狀。所以不應該猜測白煙是水蒸氣。
②化學反應中常伴有發光、發熱的現象,比如蠟燭的燃燒。小明同學認為有發光、放熱現象的變化不一定是化學變化,請舉一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氣態
燈泡亮時,有發光、放熱現象,但不是化學變化
③圖3實驗結束時,該小組同學觀察到燒杯底部出現黑色物質,下列做法錯誤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反復實驗,并觀察是否有相同現象
b.認為與本次實驗無關,不予理睬
c.查找資料,探究黑色物質的成分
d.向老師請教生成黑色物質的原因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b
解析:(1)①石蠟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由此可判斷石蠟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②物質的物理性質包括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導電性、導熱性、溶解性等,物質的化學性質包括可燃性、氧化性、還原性、毒性、腐蝕性等。所以其中屬于化學性質的有能燃燒,故選D。③木條橫穿火焰三部分,外焰部分先碳化變黑,所以火焰的外焰溫度最高。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2)實驗探究:①吹滅蠟燭,立即用一個內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住白煙,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小亮由此得出結論:白煙是二氧化碳。②吹滅蠟燭,立即把一塊冷而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白煙上,玻璃片上沒有水霧出現,而是出現了一些白色固體物質。
小光由此得出結論:白煙不是水蒸氣。③吹滅蠟燭,立即用燃著的小木條去點白煙,發現蠟燭重新被點燃,說明白煙具有可燃性,這為小明的猜想提供了證據,同時可以排除小亮、小光的假設。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3)①由以上探究結果可知:小明的猜想是正確的。②小亮在實驗時確實看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但他獲得的結論不正確,原因可能是煙是由固態顆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氣體,不可能形成白煙。
(4)①小光同學的反思是:蠟燭燃燒產生水,由于溫度高于100 ℃時其狀態呈氣態,不會凝結成霧狀。所以不應該猜測白煙是水蒸氣。②化學反應中常伴有發光、發熱的現象,比如蠟燭的燃燒。小明同學認為有發光、放熱現象的變化不一定是化學變化,如:燈泡亮時,有發光、放熱現象,但不是化學變化。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③反復實驗,并觀察是否有相同現象,防止實驗的偶然性,a正確;認為與本次實驗無關,不予理睬,沒有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探究,不符合探究的過程,b錯誤;查找資料,探究黑色物質的成分,也是探究學習的過程,符合科學探究的過程,c正確;向老師請教生成黑色物質的原因,就是通過咨詢老師、積極探討,來解決問題,d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時間:40分鐘 滿分:60分)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1.年俗文化是我國的寶貴精神財富。下列年俗活動,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限時提能訓練(一) 步入化學殿堂
[A]紙變窗花      [B]糯米釀酒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發面蒸饃      [D]燃放爆竹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紙變窗花的過程中只是紙的形狀發生改變,并沒有新物質生成,A屬于物理變化;糯米釀酒的過程中有新物質酒精生成,B屬于化學變化;發面蒸饃的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C屬于化學變化;燃放爆竹的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D屬于化學變化。]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以下詩句中畫線部分包含化學變化的是(  )
[A]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B]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C]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D]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是物質狀態的改變,A屬于物理變化;“為有暗香來”指的是分子在不斷地運動,沒有生成新物質,B屬于物理變化;“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是指八月的秋風把屋上的茅草卷走,沒有生成新物質,C屬于物理變化;“山寺桃花始盛開”中,桃花盛開的過程涉及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新物質生成,D屬于化學變化。]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東昌府區博物館展有宋青銅編鐘、五代白瓷執壺和大量書畫作品等。下列有關文物的性質中屬于物理性質的是(  )
[A]陶瓷耐腐蝕 [B]青銅強度高
[C]宣紙易燃燒 [D]墨跡難氧化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陶瓷耐腐蝕,耐腐蝕性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A屬于化學性質;青銅強度高,強度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B屬于物理性質;宣紙易燃燒,易燃燒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C屬于化學性質;墨跡難氧化,抗氧化性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D屬于化學性質。]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2024·云南中考)下列敘述中,屬于C60化學性質的是(  )
[A]常溫下為固體 [B]密度為1.68 g/cm3
[C]熔點高于280 ℃ [D]能與鉀等金屬反應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A.常溫下為固體,描述的是狀態,密度為1.68 g/cm3,熔點高于280 ℃,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是物質的物理性質;能與鉀等金屬反應,是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描述的是物質的化學性質。]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其名稱源于北京某醫院在1984年研制成功的一種高效含氯消毒液。某同學想知道“84”消毒液為什么能消毒殺菌,就“‘84’消毒液為什么能消毒殺菌”這屬于科學探究中的是(  )
[A]建立假設 [B]提出問題
[C]獲得結論 [D]收集證據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建立假設是根據問題和相關的資料作出假設和猜想,如“84”消毒液能消毒可能是因為溶液中含有次氯酸鈉,A不符合題意;提出問題是需要探究的課題,如“84”消毒液為什么能消毒殺菌,B符合題意;獲得結論是根據相關資源和實驗現象等得出結論,C不符合題意;收集證據是根據假設和問題搜集相關資料等,D不符合題意。]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2024·鹽城中考)下列標志中,屬于“常用危險化學品”標志的是(  )
[A]     [B]     [C]    [D]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圖中所示標志是禁止吸煙標志,不屬于危險化學品標志,不符合題意;B.圖中所示標志是腐蝕品標志,屬于危險化學品標志,符合題意;C.圖中所示標志是節約用水標志,不屬于危險化學品標志,不符合題意;D.圖中所示標志是可回收標志,不屬于危險化學品標志,不符合題意。]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2024·棗莊中考)規范操作是實驗成功和安全的保障。下列實驗操作規范的是(  )
[A]滴加液體  [B]傾倒液體  [C]加熱液體  [D]液體讀數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用膠頭滴管滴加液體時,應豎直懸空,A正確;傾倒液體時,試管應傾斜,且瓶塞倒放,B不正確;加熱液體時,液體體積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三分之一,C不正確;用量筒量取液體讀數時,應平視凹液面的最低處,D不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2024·山西中考)液體藥品通常盛放在細口瓶中,常用傾倒的方法取用。如圖所示,關于實驗用品的使用正確的是(  )
[A]試管內液體的體積
[B]試劑瓶標簽的位置
[C]試劑瓶瓶塞的放置
[D]試管口傾斜的方向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使用試管時,不加熱情況下所裝液體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三分之二,加熱情況下不能超過三分之一,圖示操作液體量超過試管容積的三分之二,A錯誤;圖示操作標簽沒有向著手心,可能導致標簽被腐蝕,B錯誤;圖示操作瓶塞沒有倒放在桌面上,會導致瓶塞被污染,C錯誤;傾倒液體時,試管口應略傾斜,D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用100 mL量筒量取9.5 mL稀鹽酸
[B]用托盤天平稱取6.56 g某固體藥品
[C]用鑷子小心地將塊狀石灰石放入直立的錐形瓶中
[D]少量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燒起來,立即用濕抹布撲蓋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量取9.5 mL稀鹽酸選用10 mL量筒,而不是100 mL量筒,A錯誤;托盤天平稱取物質時,精確到0.1 g,不能稱取6.56 g某固體藥品,B錯誤;將塊狀石灰石放入錐形瓶時,應先將錐形瓶橫放,用鑷子小心地將塊狀石灰石放入水平的錐形瓶中,然后慢慢豎立起錐形瓶,使石灰石滑落至錐形瓶的底部,C錯誤;少量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燒起來,立即用濕抹布撲蓋,D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2023·棗莊中考)按照規程操作是保障實驗成功的前提。下列實驗操作不正確的是(  )
[A]稀釋濃硫酸   [B]點燃酒精燈 [C]加熱固體藥品  [D]移走蒸發皿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稀釋濃硫酸時應把濃硫酸沿燒杯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斷攪動使產生的熱量迅速擴散,切不可把水直接倒入濃硫酸中,A正確;禁止用燃著的酒精燈直接點燃另一酒精燈,應用火柴從側面點燃酒精燈,B正確;給試管中的固體加熱時,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熱的試管底部使試管炸裂,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C正確;移走加熱后的蒸發皿,為防止手燙傷,應用坩堝鉗移走蒸發皿,放在陶土網上,D不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過去一直開紅色花,現在卻開出了紫色花,有人認為這是土壤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經過一段時間補充水分后,還是開紫色花。這說明實驗結果與原來的假說是不符合的,最好的處理方法是(  )
[A]實驗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實驗過程,使之與假說相符
[C]修改結果,使之與假說相符
[D]修改假說,重新實驗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當實驗結果與原來的假說不符時,應修改猜想,再進行實驗論證,故A錯誤、D正確;我們在做實驗時應尊重實驗結論(實驗事實),猜想有可能是錯誤的,不能為了猜想而修改過程和實驗結果,故B、C錯誤。]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某同學利用如圖創新實驗對蠟燭及其燃燒進行探究。當蠟燭燃燒約1分鐘后,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U形管內附著大量水霧。下列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蠟燭燃燒過程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B]該實驗說明蠟燭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C]吹滅蠟燭產生白色煙霧
[D]該創新實驗現象明顯,便于觀察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蠟燭燃燒生成新物質二氧化碳和水,屬于化學變化,蠟燭在燃燒的過程中由固體變成液體,屬于物理變化,該變化中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A正確;燒杯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U形管內附著大量水霧,說明蠟燭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B正確;固體小顆粒懸浮于空氣中形成煙,小液滴懸浮于空氣中形成霧,蠟燭熄滅時氣化的石蠟蒸氣會凝結成固體小顆粒,懸浮于空氣中,形成白煙,所以吹滅蠟燭產生白煙,C錯誤;該實驗中容易觀察到燒杯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也能方便觀察到 U 形管內有水霧,操作方便,D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現代社會對能量的需求越來越大,下列活動中通過化學反應提供能量的是(  )
[A]水力發電   [B]太陽能供熱 [C]火力發電  [D]風力發電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判斷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時關鍵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質,A中水力發電是水從高處落到低處,推動發電裝置實現能量轉化的,該過程中沒有生成新物質,是物理變化;B中太陽能板直接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也沒有生成新物質,是物理變化;C中火力發電涉及燃燒,是化學變化;D中風吹動發電裝置實現能量轉化,沒有生成新物質,為物理變化,故答案為C。]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下列整理的與化學有關的知識內容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A]蠟燭燃燒實驗現象的描述 [B]概念的理解
火焰分為三層,外層最亮;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熄滅后有白煙產生 發光、發熱不一定是化學變化;
化學變化的特征是有其他物質生成;
觀察物質變化時伴隨的現象,就一定能判斷有無化學變化發生

[C]化學發展史 [D]化學安全
火的掌握和利用促進了化學的發展;
現代化學技術已經可以移動分子、原子 化學實驗室中不能品嘗任何藥品的味道;
廢棄藥品可以拿出實驗室;
給物質加熱時,先預熱然后對準藥品處集中加熱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屬于實驗結論而不是實驗現象,不符合題意;B.觀察物質變化時伴隨的現象,不能判斷有無化學變化發生,如燈泡通電發光、放熱,但不屬于化學反應,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D.廢棄藥品不能拿出實驗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內,不符合題意。]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思維模型的建構既方便問題的解決,又能促進深度學習。大牛同學對解決“氣密性檢查”類問題建構的思維模型如圖甲所示。結合大牛建構的思維模型,完成如圖乙裝置的氣密性檢查的相關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將導管放入水中屬于上述思維模型中的“構建封閉體系”
[B]雙手握緊試管屬于思維模型中的“改變壓強”
[C]水槽中導管口有氣泡產生則說明氣密性良好
[D]將試管放入冰水中不能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將導管放入水中,形成液封,屬于題述思維模型中的“構建封閉體系”,A正確;雙手握緊試管,使試管中的溫度升高,壓強增大,屬于思維模型中的“改變壓強”,B正確;水槽中導管口有氣泡產生則說明氣密性良好,C正確;將試管放入冰水中,使試管中的溫度降低,也屬于思維模型中的“改變壓強”,觀察到水進入導管,形成一段水柱,能檢查裝置的氣密性,D錯誤。]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填空與簡答題(本題包括3小題,共13分)
16.(4分)人類的發展歷程也是人類追求光明的歷程。人類照明經歷了如圖所示的過程。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請結合圖示回答有關問題。
(1)在上述照明方法中,______照明沒有發生化學變化。
(2)蠟燭燃燒的過程并不簡單,主要包含以下過程:石蠟先熔化成液態,再汽化成氣態,石蠟蒸氣再燃燒。在蠟燭燃燒的過程中屬于物理變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屬于化學變化的是____________。由此說明發生化學變化時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時發生物理變化。
電燈
先熔化成液態,再汽化成氣態
蒸氣燃燒
一定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制造電燈的過程需要①設計燈的形狀、②研制發光效率高的燈絲、③研制透光性能好的玻璃,這些過程中與化學無關的是________(填序號)。
(4)蠟燭燃燒的過程中,最能說明其發生化學變化的現象是______(填字母)。
A.蠟燭變短 B.放出大量的熱
C.發出黃光 D.生成小水珠

D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1)在上述照明方法中,電燈照明只是能量的轉變,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2)在蠟燭燃燒的過程中,石蠟先熔化成液態,再汽化成氣態,只是狀態的改變,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石蠟蒸氣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由此說明發生化學變化時一定同時發生物理變化。
(3)①設計燈的形狀與化學無關;②研制發光效率高的燈絲以及③研制透光性能好的玻璃均屬于新材料的開發,與化學有關,故填①。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蠟燭變短,是形狀的改變,不能說明發生了化學變化,A不符合題意;放出大量的熱,不能說明發生了化學變化,如電燈通電時放熱,只是能量的轉變,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B不符合題意;發出黃光,不能說明發生了化學變化,如電燈通電時發光,只是能量的轉變,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C不符合題意;生成小水珠,說明蠟燭燃燒生成了水,有新物質生成,說明發生了化學變化,D符合題意。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7.(4分)為研究化學藥物發展史,學習小組查閱資料:
材料1 早在宋代,輕粉(氯化亞汞:Hg2Cl2)已是我國的一種重要藥物,其制作方法之一是使用古方藥小還丹和食鹽等物質在固體狀態下共熱,收集升華出的白色粉末,即為輕粉。其中有一個反應是加熱硫酸亞汞(Hg2SO4)和氯化鈉反應生成硫酸鈉和輕粉。
材料2 輕粉微溶于水,可用作治療疥瘡的藥物,在光照射下容易分解成汞和氯化汞。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據資料整理下列有關輕粉的知識卡片。
(1)物理性質: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條)。
(2)化學性質:________________。
(3)保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溶于水(或白色粉末)
光照下容易分解
避光保存(或其他合理答案)
用作治療疥瘡的藥物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1)物理性質是不需要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故輕粉的物理性質為微溶于水、白色粉末。(2)化學性質是需要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的性質,故輕粉的化學性質為光照下容易分解。(3)因輕粉光照易分解,則需避光保存。(4)由資料知,輕粉可用作治療疥瘡的藥物。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5分)歸納整理,理解化學大概念——物質的變化。
(1)色彩斑斕:
A.101 kPa、-183 ℃時氧氣變為淡藍色液體。
B.吹滅蠟燭產生白煙。
C.白色冷碟子放在蠟燭火焰上方,碟子底部產生____色物質。
(2)才氣橫溢:
D.燒開水時,水中常有氣泡冒出。
E.向碳酸鈉溶液中滴加鹽酸,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

產生大量氣泡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溫潤有致:
F.生石灰放入水中放熱將雞蛋煮熟。
G.硝酸銨固體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燒杯里,攪拌,溶液溫度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變”)。
(4)清濁與共:
H.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吹氣,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念感知:
分析以上變化,其中屬于物理變化的有________(填字母)。
降低
CO2+Ca(OH)2===CaCO3↓+H2O
ABDG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這些選項中:A.101 kPa、-183 ℃時氧氣變為淡藍色液體,是氧氣由氣態變成液態,是物理變化;B.吹滅蠟燭產生的白煙是石蠟蒸氣冷凝成的石蠟固體小顆粒,是物理變化;C.白色冷碟子放在蠟燭火焰上方,碟子底部產生黑色物質,是石蠟的不完全燃燒產生的碳,是化學變化;D.燒開水時,水中常有氣泡冒出,是因為氣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是物理變化;E.向碳酸鈉溶液中滴加鹽酸,發生化學變化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學變化;F.生石灰放入水中放熱將雞蛋煮熟,是因為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的過程中放出大量的熱,是化學變化;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G.硝酸銨固體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燒杯里,攪拌,溶液溫度降低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只是硝酸銨溶解于水時的吸熱現象,是物理變化;H.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吹氣是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發生了反應,是化學變化。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實驗與探究題(本題包括2小題,共17分)
19.(9分)某興趣小組同學正在進行物質的稱量和液體的量取操作,回答下列問題:
Ⅰ.物質的稱量
(1)圖1中所稱食鹽的質量為________ g,若食鹽與砝碼的位置顛倒了,游碼顯示仍為此圖,則食鹽的實際質量為________ g。
12.4
7.6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Ⅱ.液體的量取與加熱
(2)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液體,如圖所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①圖2中明顯的錯誤是__________,量取的液體體積是________ mL。
②若要量取44 mL該液體,在①的基礎上應該用__________,再向量筒中加入該液體。若小敏在量取該液體時,沒有保持視線水平,而是仰視,則量取的實際液體體積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4 mL。
瓶塞正放
42
膠頭滴管
大于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進行“加熱少量的水”實驗操作。
①選擇儀器:試管、試管夾、________。
②操作步驟:
A.向試管中倒入約二分之一容積的水
B.將試管夾夾在試管的中上部
C.點燃酒精燈,直接加熱到沸騰
D.將熱的試管立即放冷水中冷卻
以上操作錯誤的是________,可能會導致試管破裂的操作步驟是________。
酒精燈
ACD
CD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1)由圖1可知,砝碼為10 g,游碼為2.4 g,則所稱食鹽的質量為10 g+2.4 g=12.4 g;若食鹽和砝碼放反,由于左盤上的質量=右盤上的質量+游碼的質量,則實際稱量的食鹽的質量為10 g-2.4 g=7.6 g。
(2)①傾倒液體時,瓶塞應倒放,而圖2中瓶塞正放;由圖2可知,量取液體的體積為42 mL。②若想量取44 mL該液體,則應用膠頭滴管繼續滴加;用量筒量取液體讀數時,仰視讀數,會使實際量取的液體體積偏大。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①加熱少量水時,需要試管、試管夾和酒精燈。②加熱液體時,液體體積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三分之一,否則容易引起液滴飛濺,A錯誤;試管夾夾在試管的中上部,B正確;點燃酒精燈,先預熱,后集中加熱,若不預熱,試管易受熱不均而炸裂,C錯誤;加熱后的試管不能直接用冷水沖洗,否則易驟冷而炸裂,D錯誤。則操作錯誤的為ACD,其中CD可能會導致試管破裂。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8分)小明通過學習“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后,對蠟燭性質、家庭使用的天然氣燃燒等產生了興趣,于是開始了項目式學習。
項目一:探究石蠟的物理、化學性質。
(1)對于本實驗使用的蠟燭有以下描述:①白色圓柱形固體;②有輕微的氣味;③質地較軟;④密度比水小;⑤有可燃性;⑥受熱易熔化;⑦難溶于水;上述描述中屬于蠟燭的化學性質的是_____ (填序號)。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項目二:對天然氣及其燃燒的探究。
(2)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天然氣火焰中片刻取出,觀察到木筷表面出現的現象和蠟燭燃燒出現的現象相同:在最外層呈圓弧狀黑斑,說明液化氣燃燒的火焰______(填“是”或“不是”)分層的,做飯時應用________(填“內焰”“外焰”或“焰心”)對準鍋所在位置加熱。

外焰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為了探究甲烷燃燒的生成物,小明將一個干冷的燒杯罩在天然氣火焰的上方,燒杯內壁出現水霧,證明天然氣燃燒有_____生成;取下燒杯,迅速向燒杯內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蕩,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明天然氣燃燒有__________生成。

二氧化碳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項目三:探究化學變化與現象的關系。
(4)化學變化中常伴隨有發光、放熱的現象。小明認為有發光、放熱現象的變化不一定是化學變化,興趣小組的同學對此展開了討論和驗證。
提出問題:有發光、放熱現象的變化都是化學變化嗎?
猜想1:都是化學變化
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學變化
【實驗】觀察白熾燈內鎢絲通電前后的變化:
通電前 通電中 斷電后
燈絲為銀白色固體 發出白光,手摸燈泡感覺發熱 燈絲為銀白色固體
①討論:通電前后,鎢絲本身沒有發生變化,燈泡通電發光、放熱屬于 ________變化,蠟燭燃燒屬于________變化。
②結論:猜想_____(填“1”或“2”)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物理
化學
2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1)白色圓柱形固體,有輕微的氣味,質地較軟,密度比水小,受熱易熔化,難溶于水,以上這些都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是物理性質,有可燃性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是化學性質。(2)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天然氣火焰中片刻取出,觀察到木筷表面出現的現象和蠟燭燃燒出現的現象相同:在最外層呈圓弧狀黑斑,說明外焰溫度最高,說明液化氣燃燒的火焰是分層的,做飯時應用外焰對準鍋所在位置加熱。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為了探究甲烷燃燒的生成物,小明將一個干冷的燒杯罩在天然氣火焰的上方,燒杯內壁出現水霧,證明天然氣燃燒有水生成;取下燒杯,迅速向燒杯內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蕩,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明天然氣燃燒有二氧化碳生成。(4)通電前后,鎢絲本身沒有發生變化,說明沒有生成新物質,燈泡通電發光、放熱屬于物理變化,蠟燭燃燒生成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札达县| 内江市| 河池市| 伊吾县| 囊谦县| 天水市| 余庆县| 武安市| 平邑县| 齐河县| 兴宁市| 墨玉县| 隆化县| 深泽县| 比如县| 东方市| 阳谷县| 左权县| 托克逊县| 德惠市| 文山县| 墨江| 饶河县| 静宁县| 泰顺县| 普宁市| 阳朔县| 武宣县| 蒙自县| 镇远县| 紫金县| 西华县| 江都市| 娄烦县| 宁陕县| 武宁县| 南岸区| 伊宁市| 金山区| 淄博市| 巴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