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孝文帝改革的影響綜合題典型考點提前練 2025年中考歷史二輪復習備考一、綜合題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徑匈奴,匈奴得之,……留騫十余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窮急,射禽獸給食。初,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摘自班固《張騫傳》材料二 溝通中外文明之路——摘自統編教材七年級歷史上冊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繼位時才5歲,由祖母馮太后臨朝聽政。馮太后進行一系列改革,推動了鮮卑族漢化,促進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響很大。馮太后去世后,他繼續推行改革。——摘自統編教材七年級歷史上冊(1)根據材料一、指出材料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并結合所學概括該歷史事件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寫出這條“溝通中外文明之路”的名稱。用史實說明此條道路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用史實說明“孝文帝受她的影響很大”。(4)綜上所述,請你談一談當下的我們應該建立怎樣的民族關系。2.【民族交融】材料一:北魏時期女性服飾演變都城(時間) 都城:平城(398-494年) 都城:洛陽(494-534年)服飾解讀 頭戴風帽,身著窄袖長袍,多用羊皮制成,防寒保暖,適合游牧生活 頭梳發髻,身著寬袖襦裙,端莊典雅,裙身色彩豐富,裝飾講究,凸顯漢文化元素,多用絲綢、麻布制成——改編自武卓卓《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女性服飾演變》等材料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響,又有統治者的主動政策的推動,還有在血與火的民族斗爭中的附帶同化。各民族不僅在經濟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少數民族在學習漢族文化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優秀思想文化,如樂器、舞蹈、飲食風俗、尊重婦女的意識、“胡”“漢”之別觀念的淡化等,給漢族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等(1)根據材料一,簡述北魏不同時期女性服飾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女性服飾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特點。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西北面,擊退了游牧部落;為了防止他們卷土重來,還修筑了世界聞名的長城……為了完成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老百姓都為筑長城的事咒罵皇帝。——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拓跋鮮卑是“五胡”中最遲進入中原的北方民族,在其他民族已融合入漢族的情況下,鮮卑面對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體,完全成為交融體圈外的人。在這樣一種統治壓力和環境變化的情況下,北魏政權只有采取漢化道路,才可能贏得漢族地主的支持,也更容易為比鮮卑更早進入中原的北方其他各族接受,民族矛盾也因此暫時會淡化,政權或許可以維持下去。正基于此,北魏孝文帝在進行其他方面改革時,也以積極的態度,對北魏民族關系進行調整,促進了拓跋鮮卑的封建化過程,便利了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摘編自趙野春《鮮卑漢化——論北魏孝文帝改革對民族關系的調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的“游牧民族”的名稱并客觀評價萬里長城的修建。(2)根據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意義。(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我國從秦朝到南北朝時期民族關系呈現的趨勢。4.觀察下圖,結合中國古代史上冊教材,回答下關問題。中國歷代糧食平均畝產量示意圖(市斤/市畝)(局部)——摘編自吳慧《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1)從戰國中晚期到南北朝時期,我國糧食畝產處于上升趨勢。請以秦國為例,分析戰國中晚期影響畝產上升的因素。(一點即可)(2)觀察上圖,說出糧食畝產最高的時期。漢初哪一政策的推行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兩漢時期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出現的兩個治世局面是什么?(3)說出東晉南朝時期畝產提升的因素。(一點即可)(4)北朝時期出現民族大交融和農業著作,都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糧食畝產的提高。請列舉促進民族交融的改革一例和農業著作一例。(5)結合以上農業經濟的發展,談談生產力發展與社會之間的關系。5.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夢想精神,中華民族充滿變革和開放精神。……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如圖1、圖2所示。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班固《漢書·食貨志》材料三 禁用鮮卑語,統一使用漢語……30歲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繼續使用鮮卑語,明知故犯,就要降職或罷官。(1)根據材料一、指出當時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現象。這一現象引發了急劇的社會變革,由此導致當時思想領域出現了怎樣的局面?(2)材料二中的“商君”是誰?根據材料二、歸納“商君”改革的兩項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革是如何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礎的。(3)材料三反映的是歷史上哪一次改革?這次改革產生了什么影響?6.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李老師以“民族交往與交融”為主題設計了以下任務單,請你參與完成。任務一【歷史更替】材料一 見下圖秦漢疆域圖 秦朝形勢圖 漢朝形勢圖任務二【歷史趨勢】材料二 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從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響,又有統治者的主動政策,還有在血與火的民族斗爭中的附帶同化。在內容上,漢族影響少數民族是主流,但少數民族在與漢族融合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優秀思想文化,如胡樂、胡舞、胡餅、尊重婦女的意識、胡漢之別觀念的淡化等,給漢族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任務三【歷史回眸】材料三 經過孝文帝的主動改革和以后的發展,鮮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最終成為漢族的一部分。鮮卑等民族的不斷加入,為漢民族不斷注入了新鮮血液,也使漢民族的人口數量日益增加。今天漢族能成為中國的主體民族和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離不開鮮卑等民族的貢獻。——摘編自葛劍雄《蓋世英雄還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遷都和漢化》(1)觀察材料一中秦朝形勢圖與西漢形勢圖,簡述這一時期階段特征。(2)根據材料二、三結合所學,歸納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具體表現以及體現的歷史趨勢。7.理清歷史的脈絡,會更有利于歷史知識的學習。請參照示例,將下列歷史事件進行分類,并為你所分的每一組分類凝練一個主題。(要求:分類只寫序號,每類不得少于2個歷史事件,分類不得少于3組;主題凝煉須簡明扼要,科學合理,符合史實;照抄示例不得分;)歷史事件:①黃巾起義 ②淝水之戰 ③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④“推恩令”的施行⑤“光武中興” ⑥商鞅變法 ⑦陳勝、吳廣起義 ⑧郡縣制的建立⑨赤壁之戰 ⑩北魏孝文帝改革示例:分類 主題③④⑧ 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措施8.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在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見下圖。——摘自李學勤主編《字源》材料二 漢武帝時期,一個叫石建的郎中令,有一次上書奏報事情,文件批下來以后,石建閱讀,說道:“我寫錯字了!‘馬’字下面四腳加上馬尾應該是五筆,可是現在只寫了四筆,缺一筆。皇上發現以后責怪下來我就該死了!”他十分恐懼。——摘自司馬遷《史記·萬石張叔列傳》材料三 北魏鮮卑族的祖先居于北方之地,在烏洛侯國西北鑿石室為祖廟。此后鮮卑族南遷,與祖地相隔遙遠。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太武帝拓跋燾派中書侍郎李敞去往石室拜謁,并書寫祝文曰:“天子燾謹遣敞等用駿足、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靈……”最后,李敞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還”。 ——編譯自北朝北齊人魏收所著《魏書》材料四 1980年,考古工作者根據《魏書》等史籍記載,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發現了嘎仙洞,洞壁刻有漢字祝文:“維太平真君四年……天子臣燾,使謁者仆射庫六官中書侍郎李敞、傅冤,用駿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見下圖)學者認為這一發現有巨大歷史意義。(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漢字演變的特點。(任答兩點)(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在文化上采取的措施。材料一能否部分印證材料二的記述,請說明理由。(3)根據材料三、材料四及所學知識,分析發現嘎仙洞石刻的歷史意義,并指出文獻研究與考古發現的關系。9.材料一: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戰國策·秦策》材料二:(魏主下詔)……不得以北俗之語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魏書》材料三:“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意思是治國并不是只有一條道路,只要有利于國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舊制)。——《史記·商君列傳》(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請寫出“商君”所指的歷史人物,“商君”的措施對秦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材料二體現了北魏孝文帝漢化政策的哪一方面?依據所學知識,孝文帝漢化政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3)除材料二所述內容外,這里的“魏主”還采取了哪些漢化措施,試舉兩例。10.出土文物是研究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反映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始皇陵兵馬俑和漢景帝陽陵陶俑秦始皇陵兵馬俑 漢景帝陽陵陶俑隨葬俑人物相貌區分度高,且神情嚴峻、目光鋒銳,呈現尚武、強悍的風范。 隨葬俑人物面貌線條柔和圓潤,面帶微笑,神情舒展——摘編自曹者祉、孫秉根《中國古代俑》材料二 考古發現——洛陽北魏墓葬群北魏帝陵的墓葬形制基本沿襲漢文化傳統,其中圓形封土基底體現洛陽風格。 牽手俑身穿左衽大袖袴褶,袴褶原是北方民族便于騎馬所穿的套裝,至南北朝時已融入漢族特色。 洛陽北魏大墓出土東羅馬帝國時期金幣1枚。——摘編自劉連香《洛陽北魏墓葬的“太和之風”與民族文化交融》(1)根據材料一,分別概括秦始皇陵兵馬俑和漢景帝陽陵陶俑的風格。(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洛陽出現北魏墓葬群相關的歷史事件,并歸納北魏在民族交往、對外交流方面的表現。(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影響中國古代墓葬風格的主要因素。參考答案1.(1)歷史事件:張騫出使西域;作用: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互相了解與往來,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2)名稱:絲綢之路;史實:通過絲綢之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良種馬、香料、玻璃、核桃、葡萄及其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國。(3)史實:馮太后去世后,孝文帝繼續推行改革。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并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4)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1)歷史事件:根據材料“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漢漢武帝時面對匈奴威脅,派張騫出使西域以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的事件,即張騫出使西域或張騫通西域。作用:根據所學可知,張騫出事西域雖為達到預期目的,卻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互相了解與往來,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2)名稱:根據材料二地圖可知,圖中的從長安到大秦的“溝通中外文明之路”的道路是西漢開辟的絲綢之路。史實:根據所學可知,通過絲綢之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良種馬、香料、玻璃、核桃、葡萄及其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國。因此,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3)史實:根據材料“馮太后進行一系列改革,推動了鮮卑族漢化,促進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響很大。馮太后去世后,他繼續推行改革。”,結合所學可知,馮太后去世后,孝文帝繼續推行改革。具體措施包括遷都洛陽和進一步實行漢化改革。如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4)民族關系:從張騫通西域和孝文帝改革的影響可知,各民族間應建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2.(1)變化:服飾樣式由頭戴風帽,身著窄袖長袍到頭梳發髻,身著寬袖襦裙;服飾材料和功能由多用羊皮、保暖變為多用絲綢、麻布、裝飾講究。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的漢化政策,以漢服代替鮮卑服。(2)特點:方式多樣;相互學習。(1)變化:根據材料一“頭戴風帽,身著窄袖長袍”“頭梳發髻,身著寬袖襦裙”可知,服飾樣式由頭戴風帽,身著窄袖長袍到頭梳發髻,身著寬袖襦裙;根據材料一“多用羊皮制成,防寒保暖,適合游牧生活”“裝飾講究,凸顯漢文化元素,多用絲綢、麻布制成”可知,服飾材料和功能由多用羊皮、保暖變為多用絲綢、麻布、裝飾講究。原因:結合所學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的漢化政策,以漢服代替鮮卑服。(2)特點:根據材料二“ 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響,又有統治者的主動政策的推動,還有在血與火的民族斗爭中的附帶同化。各民族不僅在經濟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可知,方式多樣。根據材料二“ 少數民族在學習漢族文化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優秀思想文化”可知,相互學習;3.(1)名稱:匈奴。評價:抵御了匈奴的南下,但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給百姓造成痛苦。(2)原因:與漢族進行民族融合;緩和民族矛盾,鞏固統治。意義:改革促進了鮮卑的封建化,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3)趨勢:從民族間的對抗到民族融合(1)名稱: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抵御匈奴南下,修筑了長城。評價:根據材料一“為了防止他們卷土重來,還修筑了世界聞名的長城……為了完成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老百姓都為筑長城的事咒罵皇帝”可知長城抵御了匈奴的南下,但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給百姓造成痛苦。(2)原因:根據材料二“鮮卑面對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體,完全成為交融體圈外的人。在這樣一種統治壓力和環境變化的情況下,北魏政權只有采取漢化道路,才可能贏得漢族地主的支持,也更容易為比鮮卑更早進入中原的北方其他各族接受”與可知原因是與漢族進行民族融合,獲得漢族地主支持;根據材料二“民族矛盾也因此暫時會淡化,政權或許可以維持下去”與可知原因是緩和民族矛盾,鞏固統治。意義:根據材料二“促進了拓跋鮮卑的封建化過程,便利了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可知孝文帝改革促進了鮮卑的封建化,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3)趨勢:根據材料一可知是民族對抗,根據材料二可知是民族融合,因此我國從秦朝到南北朝時期民族關系呈現的趨勢是從民族間的對抗到民族融合4.(1)鐵農具、牛耕的使用推廣;商鞅變法鼓勵耕織;注重興修水利,發揮防洪灌溉的作用(任選一點)(2)秦漢時期;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光武中興(3)北方人南遷,帶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南方農業生產技術有很大改進;興修很多水利工程等。(任選一點)(4)北魏孝文帝改革《齊民要術》(5)生產力發展推動(促進)社會進步(1)因素:據所學可知從鐵農具、牛耕的使用推廣;商鞅變法鼓勵耕織;注重興修水利,發揮防洪灌溉的作用等方面回答(任選一點)(2)時期:據材料“中國歷代糧食平均畝產量示意圖(市斤/市畝)(局部)”可知,秦漢時期糧食畝產264市斤,是最高的時期。政策:據所學可知,漢初統治者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兩個治世局面:據所學可知,兩漢時期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出現的兩個治世局面分別是文景之治 、光武中興。(3)因素:據所學可知,魏晉時期北方動蕩,為躲避戰亂,北方人南遷,帶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南方農業生產技術有很大改進;興修很多水利工程等。(任選一點)(4)舉例:改革:據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鮮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著作:據所學可知,北朝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農學名著。(5)關系:據所學可知,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發展推動(促進)社會進步。5.(1)新現象:鐵制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使用。(或者答“鐵犁牛耕”亦可)局面:百家爭鳴。(2)商君:商鞅。措施:廢除井田制;獎勵耕戰。影響: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使秦國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3)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1)新現象:根據圖片“鐵制農具”“穿有鼻環的牛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鐵器和牛耕;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戰國時,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我國至遲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戰國時期牛耕進一步推廣。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產量顯著提高,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局面: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鐵制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使用引發了急劇的社會變革,當時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2)商君:據材料“及孝公用商君”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的“商君”是商鞅。措施:根據材料“及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至于始皇,逐并天下”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君”改革的兩項措施是廢除井田制;獎勵耕戰。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推行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3)改革:據材料“禁用鮮卑語,統一使用漢語,……30歲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繼續使用鮮卑語,明知故犯,就要降職或罷官”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歷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為了革除落后習俗,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鞏固北魏的統治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為革除鮮卑舊俗,開始進行改革。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6.(1)階段特征: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2)表現:北方游牧民族內遷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少數民族在生產方式上學習漢人進行農耕,發展冶鑄和制陶等手工業;漢族人爭用少數民族的家具;漢族人學習少數民族經營畜牧業,學習少數民族的思想文化;孝文帝改革后,鮮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最終成為漢族的一部分。趨勢:相互學習、相互影響,民族交融加強。(1)階段特征:觀察秦朝形勢圖與西漢形勢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漢時期國家統一,統治者通過一系列措施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因此,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征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2)表現:根據材料二“內容上,漢族影響少數民族是主流,但少數民族在與漢族融合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優秀思想文化,如胡樂、胡舞、胡餅、尊重婦女的意識、胡漢之別觀念的淡化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內遷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少數民族在生產方式上學習漢人進行農耕,發展冶鑄和制陶等手工業;漢族人爭用少數民族的家具;漢族人學習少數民族經營畜牧業,學習少數民族的思想文化。根據材料三“經過孝文帝的主動改革和以后的發展,鮮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最終成為漢族的一部分。”可知,孝文帝改革后,鮮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最終成為漢族的一部分。趨勢:根據材料二“在內容上,漢族影響少數民族是主流,但少數民族在與漢族融合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優秀思想文化,如胡樂、胡舞、胡餅、尊重婦女的意識、胡漢之別觀念的淡化等,給漢族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及材料三“經過孝文帝的主動改革和以后的發展,鮮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最終成為漢族的一部分。”可知,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是相互學習、相互影響,民族交融加強。7.示例:分類 主題①⑤ 東漢的興衰①⑦ 農民起義②⑨ 以少勝多的戰役③④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⑥⑩ 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根據所學可知,①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一蹶不振。⑤“光武中興”是東漢光武帝采取鞏固措施之后,出現的盛世局面。因此,①⑤反映的主題是東漢的興衰;①黃巾起義張角領導的農民起義運動,⑦陳勝、吳廣起義是為了反抗秦朝殘暴統治的農民起義運動。因此,①⑦反映的主題是農民起義;②淝水之戰是前秦與東晉之間的戰爭,東晉的8萬精兵打敗了前秦的80萬軍隊;⑨赤壁之戰是曹操和孫劉聯軍之間的戰爭,孫劉聯軍5萬兵力打敗了曹操的20萬兵力。因此,②⑨反映的主題是以少勝多的戰役;③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是漢武帝的軍事措施,使匈奴再無力與西漢對抗,④“推恩令”的施行是漢武帝的政治措施,使諸侯王一蹶不振。因此,③④反映的主題是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⑥商鞅變法增強了秦國的實力,建立起封建制度,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潮流,⑩北魏孝文帝改革退進了北魏封建化的進程,符合歷史潮流的發展。因此,⑥⑩反映的主題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8.(1)特點:源遠流長,具有延續性;簡化趨勢明顯等。(2)措施:規范文字書寫;尊崇儒術。說明:材料一能部分印證材料二的記述。理由: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鞏固統治,統一文字,以小篆作為通行文字頒行全國,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材料一能部分印證材料二的記述。(3)歷史意義:對于研究北魏鮮卑族的起源及遷徙有重要價值;體現了漢文化對鮮卑族的影響和民族交融的趨勢;體現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進程;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又添實證等。關系:文獻研究可以為考古發現提供指引,考古發現可以證實或修正文獻記載(或兩者相互配合,互相佐證)。(1)特點:根據材料一“馬”字從商朝一直到漢朝的演變歷史可知,特點是源遠流長,具有延續性;根據“馬”字的演變趨勢可知簡化趨勢明顯等。(2)措施:根據材料二“我寫錯字了!‘馬’字下面四腳加上馬尾應該是五筆,可是現在只寫了四筆,缺一筆。皇上發現以后責怪下來我就該死了!”并結合所學漢武帝鞏固統治的措施分析可得出,采取的措施是規范文字書寫;尊崇儒術。說明:根據材料一漢字的演變過程和材料二漢朝時期關于馬字的書寫情況可得出,材料一能部分印證材料二的記述。理由:結合所學秦始皇統一文字的影響分析可得出,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鞏固統治,統一文字,以小篆作為通行文字頒行全國,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材料一能部分印證材料二的記述。(3)歷史意義:根據材料三“北魏鮮卑族的祖先居于北方之地,在烏洛侯國西北鑿石室為祖廟。此后鮮卑族南遷,與祖地相隔遙遠”可得出,對于研究北魏鮮卑族的起源及遷徙有重要價值;根據材料四“洞壁刻有漢字祝文”可得出,體現了漢文化對鮮卑族的影響和民族交融的趨勢;再結合所學北魏發展歷程和史料的價值進行分析可得出,體現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進程;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又添實證等。關系:結合所學文獻研究和考古發現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可得出,文獻研究可以為考古發現提供指引,考古發現可以證實或修正文獻記載(或兩者相互配合,互相佐證)。9.(1)人物:商鞅(衛鞅,公孫鞅)。使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方面:說漢語。影響:促進民族交融,增強北魏實力。(3)措施: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通婚。(1)人物:依據材料一“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大致意思:統一度量衡(在秦國范圍內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承認土地私有(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買賣),分田地鼓勵農業生產,論軍功授爵鼓勵參軍作戰。由此可知反映的是商鞅變法。由此可知“商君”指的是商鞅;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方面:依據材料二“(魏主下詔)不得以北俗之語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指的是北魏的君主強調鮮卑族必須說漢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統一北方,實行了一系列漢化措施改革,包括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孝文帝漢化政策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實力。(3)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推行漢化措施,改穿漢服。以漢服代替鮮卑族;改漢姓,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通婚等。這里的“魏主”還采取的漢化措施有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通婚。10.(1)風格:秦兵馬俑人物形象嚴肅(神情嚴峻、目光鋒銳)、強悍的風范;漢景帝陽陵陶俑面帶微笑,體現平和。(2)歷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表現:推行漢化措施,以漢服代替鮮卑服;北魏與東羅馬帝國存在交流(絲綢之路仍然發揮著作用)。(3)制度變遷;統治政策;社會經濟發展;人口遷移;社會習俗。(1)風格:根據材料一中“秦始皇陵兵馬俑,隨葬俑人物相貌區分度高,且神情嚴峻、目光鋒銳,呈現尚武、強悍的風范。”可概括,秦兵馬俑人物形象嚴肅(神情嚴峻、目光鋒銳)、強悍的風范;根據材料一中“漢景帝陽陵陶俑,隨葬俑人物面貌線條柔和圓潤,面帶微笑,神情舒展”可概括,漢景帝陽陵陶俑面帶微笑;體現平和。(2)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二“考古發現——洛陽北魏墓葬群,北魏帝陵的墓葬形制基本沿襲漢文化傳統,其中圓形封土基底體現洛陽風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他力排眾議,494年遷都洛陽。所以與洛陽出現北魏墓葬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表現:根據材料中“牽手俑身穿左衽大袖袴褶,袴褶原是北方民族便于騎馬所穿的套裝,至南北朝時已融入漢族特色。”結合所學可知,北魏在民族交往的表現是推行漢化措施,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根據材料中“洛陽北魏大墓出土東羅馬帝國時期金幣1枚”北魏在對外交流方面的表現是北魏與東羅馬帝國存在交流(絲綢之路仍然發揮著作用)。(3)因素:綜合上述材料秦朝的中央集權,漢朝統治者文景之治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漢化的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影響中國古代墓葬風格的主要因素有制度變遷;統治政策;社會經濟發展;人口遷移;社會習俗。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