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4.1 電子的發現與湯姆孫原子模型4.2 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1.知道發現電子的意義,體會電子發現過程中蘊含的科學方法。2.了解α粒子散射實驗原理和實驗現象。3.了解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知道原子和原子核大小的數量級。4.認識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建立的科學推理與論證方法。學習目標從古人的物質觀可知,人們很早就在探索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等人建立了早期的原子論,認為宇宙間存在一種或多種微小的實體,即“原子”(在希臘語中,原子的含義是“不可分割的東西”),這些“原子”在虛空中運動,并可按照不同的方式重新結合或分散;我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墨子認為物體是由不可分割的最小單元——“端”構成的。大約在17世紀中葉,人們開始通過實驗來了解物質的結構(1)1661年,玻意耳以化學實驗為基礎建立了科學的元素論。(2)19世紀初,道爾頓提出了原子論,認為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單元。(3)1811年,意大利化學家阿伏伽德羅提出了分子假說,指出分子可以由多個相同的原子組成。一、電子的發現及湯姆孫原子模型科學家在研究稀薄氣體 放電時發現,當玻璃管內的氣體足夠稀薄時,陰極發出一種射線,這種射線能使玻璃管壁發出熒光,這種射線稱為陰極射線。當時科學家對這種射線的認識有分歧,有的認為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粒子,有的則認為是以太波。為了探究陰極射線的本質,人們都在尋找實驗支持。那么陰極射線到底是什么呢?英國科學家湯姆孫,從1890年開始對陰極射線進行研究。1897年,他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通過使陰極射線粒子受到的靜電力和洛倫茲力平衡等方法,確定了陰極射線粒子的本質是帶負電的粒子流,并確定了其速度,測量出了這些粒子的比荷。 1.實驗裝置:真空玻璃管、陰極、陽極和感應圈。2.實驗現象:感應圈產生的高電壓加在兩極之間,玻璃管壁上發出熒光。3.陰極射線:熒光是由于玻璃受到陰極發出的某種射線的撞擊而引起的,這種射線命名為陰極射線。4. 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粒子在金屬板D1D2之間未加電場時,射線不偏轉,射在P1點。施加如圖電場后射線偏轉,射在P2點。發現陰極射線帶負電為了使射線回到P1點5.測定帶電粒子的比荷需在D1D2之間施加垂直紙面向外的磁場去掉D1D2之間的電場射線在磁場作用下偏轉,射在P3點。湯姆孫還發現,用不同材料的陰極做實驗,所得的比荷數值是相同的,這說明不同物質都能夠發射這種帶電粒子,它是構成各種物質的共有成分。湯姆孫測得了這種粒子的電荷量與氫離子電荷量大致相同,后來組成陰極射線的粒子就被稱為電子。電子的發現不只是說明原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更重要的是對揭示原子結構有重大意義。湯姆孫的原子模型湯姆孫認為,原子帶正電的部分充斥整個原子,很小很輕的電子鑲嵌在球體的某些固定位置,正像葡萄干嵌在面包中那樣,這就是原子的 “葡萄干面包”模型。α 粒子散射實驗1.實驗裝置α粒子:從放射性物質(如鈾和鐳)中發射出來的快速運動的粒子,帶有兩個單位的正電荷,質量為氫原子質量的4倍、電子質量的7300倍。二、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α粒子放射源金箔帶有熒光屏的顯微鏡熒光屏1909~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他的助手們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實驗裝置如圖所示。2.實驗結果(1)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基本上沿原來的方向前進或發生很小的偏轉。(2)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的偏轉。(3)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角超過了90度,有極個別甚至接近180度,就像被彈回來了一樣。盧瑟福和他的學生驚呼:“這件事情是如此的不可能,就好像你用炮彈射向一層薄紙,但炮彈卻被紙彈了回來”。3.實驗意義盧瑟福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否定了湯姆孫的原子模型,建立了核式結構模型。4.實驗的注意事項(1)整個實驗過程在真空中進行。(2)金箔需要做得很薄,α粒子才能穿過。(3)使用金箔的原因是金的延展性好,可以做得很薄。另外一點就是金的原子序數大,α粒子與金核間的庫侖斥力大,偏轉明顯。5.α粒子散射實驗的分析粒子大角度散射甚至被彈回的原因是什么呢?因為帶負電的電子質量太小,如果質量大的α粒子與電子發生碰撞,那么電子對α粒子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影響就像灰塵對炮彈的影響,完全可以忽略。“葡萄干面包”模型能否解釋粒子在穿越原子內部后發生的大角度偏嗎?按照湯姆孫的“葡萄干面包”模型正電荷在原子內部均勻分布,那么α粒子穿過原子時,由于粒子兩側正電荷對它的斥力大部分互相抵消,使α粒子偏轉的力不會很大,這樣,湯姆孫的“葡萄干面包”模型雖然能夠解釋絕大多數的α粒子基本上仍沿原方向進行,但是卻無法解釋大角度散射的實驗結果。客觀的實驗結果分析讓盧瑟福對導師湯姆孫的“葡萄干面包”模型的觀點產生了質疑并大膽否定。1911年,盧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的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繞核運動。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對α粒子散射實驗的解釋當α粒子接近原子時,電子對它的影響仍如前述可以忽略,但是帶正電的原子核則不同。因為原子核很小,原子內部非常“空曠”,所以絕大多數α粒子從離核較遠的地方經過時,受到的庫侖斥力就很小,運動方向幾乎不改變。只有極少數的α粒子有機會從離核很近的地方經過,受到比較大的斥力,才會發生大角度的偏轉。思考:為什么盧瑟福認為電子一定要繞核運動呢?為什么電子不能靜止呢?提示:如果電子是靜止的,那么電子在正電荷的庫侖力的作用下,要落在原子核上。所以,電子應繞核運動,庫侖力正好充當向心力。1.兩種原子模型湯姆孫原子模型 盧瑟福原子模型盧瑟福的原子模型有些像太陽系,電子繞核運動就像太陽系的行星繞太陽運動一樣,因此,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又被稱為行星模型。要點歸納2.兩種原子模型的對比 湯姆孫的葡萄干面包模型 盧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分布 情況 正電荷和質量均勻分布,負電荷鑲嵌在其中 正電荷以及幾乎全部質量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個極小核內,電子質量很小,分布在很大空間內受力 情況 α粒子在原子內部時,受到的庫侖斥力相互抵消,幾乎為零 少數靠近原子核的α粒子受到的庫侖力大,而大多數離核較遠的α粒子受到的庫侖力較小偏轉 情況 不會發生大角度偏轉,更不會彈回 絕大多數α粒子運動方向不變,少數α粒子發生大角度偏轉,極少數α粒子偏轉角度超過90°,有的甚至被彈回分析 結論 不符合α粒子散射現象 符合α粒子散射現象3.原子核式結構的理解(1)原子內的電荷關系:原子核的電荷數與核外的電子數相等,非常接近它們的原子序數。(2)原子核的組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原子核的電荷數等于原子核的質子數。(3)原子半徑的數量級是10-10 m,原子核半徑的數量級是10-15 m,兩者相差十萬倍之多。1.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下列先后順序中符合史實的是( )①道爾頓提出的原子論 ②德謨克利特的古典原子論 ③湯姆孫提出的“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A.①②③ B.②①③C.③②① D.③①②隨堂檢測B2.(多選)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如圖所示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的α粒子散射圖景,圖中實線表示α粒子運動軌跡。其中一個α粒子在從a運動到b,再運動到c的過程中,α粒子在b點時距原子核最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盧瑟福在α粒子散射實驗中發現了電子B.α粒子出現較大角度偏轉的原因是α粒子運動到b時受到的庫侖斥力較大C.α粒子從a到c的運動過程中電勢能先減小后變大D.α粒子從a到c的運動過程中加速度先變大后變小BD3.(多選)下列關于原子核式結構理論說法正確的是( )A.是通過發現電子現象得出來的B.原子的中心有個核,叫作原子核C.原子的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原子中D.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旋轉BD4.(多選)關于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原子中絕大部分是“空”的,原子核很小B.電子在核外繞核旋轉的向心力是原子核對它的庫侖力C.原子的全部電荷和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D.原子核的直徑的數量級是10-10 mA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