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氏歌》第1課時教案學科 小學語文 年級冊別 一年級下冊 共2課時教材 部編版 授課類型 新授課 第1課時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姓氏歌》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識字課文。這篇課文以兒歌的形式,介紹了中國常見的姓氏,旨在讓學生通過朗讀和問答游戲,認識并掌握一些常見的姓氏,同時了解中國姓氏的多樣性和趣味性。課文內容生動有趣,易于學生理解和記憶。通過學習,學生不僅能認識更多的漢字,還能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學情分析一年級的學生對“姓氏”有一定的生活認知,如知道自己和家人的姓氏,但對于復姓及姓氏文化的了解較為有限。學生的識字量有限,需要借助圖文結合和游戲來強化記憶。此外,學生在進行問答對話時,可能會出現聲音小或句子不完整的情況,需要通過情境演練來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學生對漢字的結構和書寫也有一定的基礎,但仍需進一步指導和練習,特別是在書寫“雙”字時,容易出現左右部件大小不均的問題。課時教學目標文化自信1. 通過學習課文,了解中國姓氏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2. 通過姓氏卡片配對活動,了解一些歷史人物的姓氏,增強文化自豪感。語言運用1. 認識“姓、氏、李、張、古、吳、趙、錢、孫、周”等生字,會寫“姓、什、么、雙”4個漢字。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中國姓氏的多樣性與趣味性。思維能力1. 通過問答游戲,學習用“你姓什么?我姓……”的句式進行簡單交流。2. 通過拆分姓氏,理解復姓的概念,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審美創造1. 通過朗讀課文,感受語言的節奏和趣味性。2. 制作“我的姓氏卡”,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 認讀“姓、氏、李、張、古、吳、趙、錢、孫、周”等生字,正確書寫“姓、什、么、雙”4個漢字。2. 朗讀課文,學習用“你姓什么?我姓……”的句式進行簡單交流。3. 通過問答游戲,增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難點1. 區分“姓”與“氏”的含義,理解“雙姓”(復姓)的概念。2. 用清晰的發音和節奏進行問答對話。3. 規范書寫“姓、什、么、雙”4個漢字,特別是“雙”字的左右部件比例。教學方法與準備教學方法講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姓氏卡片、班級學生姓名貼、田字格磁貼、生字卡片、問答話筒道具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趣味導入,初識姓氏(6分鐘) 點名游戲(1) 教師隨機抽取班級姓名貼,學生聽到自己姓氏起立,其他同學跟讀姓氏(如“張——張三”)。(2) 揭題板書:出示課題《姓氏歌》,用彩色粉筆圈出“姓”的“女”字旁,提問:“你知道哪些姓氏?”(3) 預設回答:學生可能回答常見單姓(如“王、李”),但對復姓陌生。(4) 教師引導:展示“諸葛”“歐陽”等復姓卡片,簡單解釋“兩個字的姓叫復姓”。(5)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激活學生對姓氏的已有認知;滲透漢字結構知識,引發學習興趣。(6) 評價任務:積極參與:☆☆☆預設與應對(1) 預設回答:學生可能回答常見單姓(如“王、李”),但對復姓陌生。(2) 教師引導:展示“諸葛”“歐陽”等復姓卡片,簡單解釋“兩個字的姓叫復姓”。(3)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復姓卡片,幫助學生理解復姓的概念。(4) 評價任務:理解復姓:☆☆☆1. 學生聽到自己姓氏起立,其他同學跟讀姓氏。2. 回答教師提問,說出自己知道的姓氏。3. 觀看復姓卡片,了解復姓的概念。4. 積極參與點名游戲,跟讀姓氏。初讀課文,整體感知(8分鐘) 教師范讀(1)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手指課文跟讀,注意“趙、錢、孫、周”的發音。(2) 自主朗讀:學生自由讀課文,圈出認識的姓氏,提問:“課文里提到了哪些姓氏?”(3) 預設問題:部分學生可能混淆“孫”和“子”的發音。(4) 教師引導:板書標注拼音“sūn”,對比朗讀“孫子一子孫”。(5) 設計意圖:初步建立課文內容框架,培養指讀習慣;通過問題引導,訓練信息提取能力。(6) 評價任務:朗讀準確:☆☆☆預設與應對(1) 預設問題:部分學生可能混淆“孫”和“子”的發音。(2) 教師引導:板書標注拼音“sūn”,對比朗讀“孫子一子孫”。(3)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朗讀,幫助學生區分“孫”和“子”的發音。(4) 評價任務:區分“孫”和“子”:☆☆☆ 1. 聽教師范讀,手指課文跟讀。2. 自由讀課文,圈出認識的姓氏。3. 回答教師提問,說出課文提到的姓氏。4. 對比朗讀“孫子一子孫”,區分發音。識字學詞,突破難點 (15分鐘) 活動一:字理識字(1) “姓”字教學:展示甲骨文(女子旁+生),講解“姓氏最早隨母系傳承”。(2) “雙”字教學:用兩人并肩圖片輔助理解,組詞“雙人、雙手”。(3) 姓氏卡片配對:學生將生字卡片(李、張、趙)與對應的名人圖片配對(如李白、張衡、趙云)。(4) 預設問題:學生可能對“姓”字的結構理解不透徹。(5) 教師引導:展示甲骨文,講解“姓”字的演變過程。(6) 設計意圖:通過字理溯源,增強文化認同感,圖文配對強化識字記憶。活動二:問答游戲(1) “話筒傳聲”:用話筒道具練習對話,A問“你姓什么?”,B答“我姓李,木子李”,全班重復“木—子—李”。(2) 預設問題:學生在回答時可能只說“我姓李”,缺少拆解部分。(3) 教師引導:示范拆分姓氏(如“張一弓長張”),提供“拆分口訣卡”輔助表達。(4) 設計意圖:角色扮演降低問答畏難情緒,培養語言節奏感。(5) 評價任務:正確拆分姓氏:☆☆☆(6) 評價任務:問答流暢:☆☆☆ 1. 觀看甲骨文,了解“姓”字的演變過程。2. 用兩人并肩圖片理解“雙”字,組詞“雙人、雙手”。3. 將生字卡片與名人圖片配對。4. 用話筒道具練習對話,回答“你姓什么?”的問題。精讀課文,理解內容(10分鐘) 活動設計(1) 分角色朗讀:男生讀問句“你姓什么?”,女生讀答句“我姓李,木子李”。(2) 動作創編:為“古月胡,口天吳”設計手勢(如“古”比劃胡子,“吳”雙手撐開作“口+天”)。(3) 復姓拓展:播放動畫《復姓故事》,簡單介紹“諸葛、歐陽”等復姓,舉例“諸葛亮”。(4) 預設回答:學生可能將“歐陽”誤讀為“區陽”。(5) 教師引導:板書標注拼音“ōuyáng”,結合動畫人物強化記憶。(6) 設計意圖:分角色朗讀強化問答句式結構;動作與動畫結合,化解復姓理解難度。預設與應對(1) 預設回答:學生可能將“歐陽”誤讀為“區陽”。(2) 教師引導:板書標注拼音“ōuyáng”,結合動畫人物強化記憶。(3) 設計意圖:通過板書和動畫,幫助學生正確讀出復姓。(4) 評價任務:正確讀出復姓:☆☆☆ 1. 分角色朗讀課文,男生讀問句,女生讀答句。2. 為“古月胡,口天吳”設計手勢。3. 觀看動畫《復姓故事》,了解復姓的概念。4. 正確讀出復姓。書寫指導,規范練字(8分鐘) 重點指導(1) “姓”字:強調“女”字旁撇點角度,右側“生”三橫間距均勻。(2) “雙”字:對比“雙”與“又”,口訣“雙人一對,左右對稱”。(3) 學生練習:書空后描紅,教師用投影展示優秀字例,學生評選“最美姓氏字”。(4) 預設問題:學生可能將“雙”的“又”寫得太小,導致結構失衡。(5) 教師引導:用田字格磁貼動態演示左右部件比例。(6) 設計意圖:通過口訣和對比,掌握漢字結構規律;評選活動激發書寫積極性。預設與應對(1) 預設問題:學生可能將“雙”的“又”寫得太小,導致結構失衡。(2) 教師引導:用田字格磁貼動態演示左右部件比例。(3) 設計意圖:通過動態演示,幫助學生正確書寫“雙”字。(4) 評價任務:書寫規范:☆☆☆ 1. 書空后描紅,練習書寫“姓、什、么、雙”4個漢字。2. 觀看教師展示的優秀字例。3. 參與評選“最美姓氏字”。4. 用田字格磁貼動態演示左右部件比例。課堂小結,拓展延伸(5分鐘) 活動設計(1) 姓氏接龍:學生用“我姓X,XXX”接龍(如“我姓王,三橫王”),教師記錄黑板上形成“班級姓氏墻”。(2) 布置任務:“回家問問家人的姓氏,用課文句式介紹給同桌。”(3) 預設問題:部分學生可能記不清家人的復姓。(4) 教師引導:建議學生畫“家庭姓氏樹”,標注拼音輔助記憶。(5) 設計意圖:接龍游戲鞏固知識,增強集體歸屬感;實踐任務推動語文學習與家庭互動。(6) 評價任務:積極參與接龍:☆☆☆ 1. 用“我姓X,XXX”接龍。2. 畫“家庭姓氏樹”,標注拼音輔助記憶。3. 回家詢問家人的姓氏,用課文句式介紹給同桌。4. 積極參與接龍游戲。作業設計基礎作業1. 朗讀課文3遍,用“O”圈出家人的姓氏。2. 在田字格本上書寫“姓、什、么、雙”各5遍。拓展作業1. 制作“我的姓氏卡”:畫一畫姓氏的組成(如“李=木+子”),并寫一句介紹(如“我姓李,桃李的李”)。2. 與家長一起收集更多的姓氏,了解這些姓氏背后的故事。板書設計《姓氏歌》問:你姓什么?答:我姓李,木子李。我姓張,弓長張。(簡筆畫:姓氏樹,枝葉寫“李、張、趙、錢”)生字田字格范寫:姓 什 么 雙(紅色標注易錯點: “姓”的女字旁斜撇角度)設計意圖:左側以問答句式為核心,右側用“姓氏樹”呈現常見姓氏;生字范寫突出結構要點,便于模仿。教學反思成功之處1. “話筒傳聲”游戲有效提升學生問答對話的積極性,課堂參與度高。2. 姓氏卡片配對活動幫助學生聯系歷史人物,增強文化認同。3. 通過動態演示和口訣,學生較好地掌握了“雙”字的書寫。不足之處1. 部分學生在書寫“雙”時左右部件大小不均,需加強結構指導。2. 復姓拓展環節時間不足,少數學生仍混淆“雙姓”概念。3. 個別學生在朗讀課文時發音不夠準確,需要進一步練習。改進方向1. 下一課時增設“姓氏小講堂”,邀請學生分享家庭姓氏故事。2. 利用課間播放《百家姓》兒歌,潛移默化鞏固記憶。3. 加強朗讀指導,特別是對發音不準確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