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教學設計(表格式)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教學設計(表格式)

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
課題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
教學內容分析
1.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 2.課標解讀:“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是初步邁入文明的表現,所以課標的第一點要求可概括為“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的關系”;早期國家特征可以從私有制和階級等角度概括歸納,因此,課標第二點可概括為“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早期國家的特征”。 3.教材分析:本單元的主線是講中華文明從產生到早期國家,再由早期國家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所以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起源與奠基是本單元的教學主線。本課設有三個子目,分別是“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從部落到國家”、“商和西周”;還設置了14個欄目和10組圖片。本課時間跨度大,從原始社會到夏商西周,對學生素養要求較高,內容概念多,教學立意難。中國是遠古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展現出自身道路的特點與風格。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經歷了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兩個時期。夏、商、西周是中華文明誕生和早期國家的形成時期,也是奴隸制社會的形成與繁榮時期。春秋戰國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大變動的時期、百家爭鳴是這一變動的思想反映。秦漢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時期,奠定了大一統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本課是第一單元第1課,在本冊教材以及本單元教學中起著上承初中歷史下啟高中歷史,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認識歷史學科價值的重要作用。因此,本課作為開啟高中歷史教學的開篇能否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深入貫徹學科核心素養,進而完成教學目標是本課教學成敗的關鍵。鑒于教學實踐和課時安排的需要,實施“大單元+大概念”的主題學習模式,構建學習內容體系,關注初高中銜接,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整合,進而活化教材,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
學習者分析
已知點:本課教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學生,高一學生思維較活躍,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從知識角度看,在初中階段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掌握了一些歷史學習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歷史分析能力,為本課內容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本課內容在初中涉及課節有五課之多,所述非常詳細,經過初中課程《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一至二單元的學習,學生熟悉中國境內早期人類文明的代表: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對夏商西周的更替和甲骨文、青銅文明都有一定的學習基礎。 障礙點:本課學習的相關內容距今年代久遠,時間跨度大,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史學素養,才能較好的完成相關的學習任務,這對有些同學來講是不小的挑戰。 發展點:教學中需要能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感知歷史學科的智慧與魅力。
學習目標確定
1.通過對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資料搜集、辨析、對比,了解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基本特征,樹立時空觀并利用識圖方法認識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源遠流長。 2.通過學習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過渡,知道生產力發展對私有制、階級、國家產生的影響,初步理解唯物史觀并運用其理解人類文明進步的基本規律。 3.通過對夏、商、周歷史沿革的梳理、對比,認識中國早期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并由三代興衰理解人民是燦爛文明的創造者,民心向背關乎政權穩定。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國家的特征。
難點:私有制、階級與國家產生的關系。
學習評價設計
評價內容 評價水平劃分標準
觀察《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和《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概括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存特點,歸納新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存變化并分析原因。 水平1:了解中國新、舊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遺存,在地圖上準確標注。 水平2:了解中國遠古時期文化遺存分布特點,認識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
觀察《陜西西安臨潼姜寨聚落遺址復原圖》和《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的祭壇和積石冢》兩幅圖片,進行對比,得出結論。 水平1:概述陜西西安臨潼姜寨遺址復原圖和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的祭壇和積石冢反映的社會發展階段特征; 水平2:理解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出現分化,有制已經形成。
教科書第5頁“史料閱讀”和學思之窗內容。 水平1:了解中國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及其價值, 水平2:理解導致有關啟繼位有不同說法的原因并能進行基于材料的合理分析。
觀察教科書第6頁《西周分封制示意圖》 水平1:準確說出西周疆域; 水平2:理解商朝實現內外服制和西周實行分封制的原因。
學習活動設計
過程學習內容與教師活動(引領性問題)學生任務或學習活動設計設計意圖或評價目標環節一 導入新課內容1. (創設情境) 教師活動:導入新課 我們一直強調,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文明。然而很長時間以來真正的文字和實物可考的歷史,我們卻只能追溯到商代。作為五千年文明起點的三皇五帝時代一直作為傳說寫在歷史教科書中。三皇五帝和夏朝不僅缺乏信史考證,而且即使在文獻的敘述上,許多文明的片段也是模糊的,因此很多外國人根本不信服中國的五千年歷史,以至于出現“五千年文明,三千年歷史”的尷尬狀況。 為此,繼“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后,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正式提出,至2016年工程4期完成結項,經過16年的不懈努力,該工程對中華文明形成和早期發展有了總體性認識,不僅用考古史料實證了中華大地的五千年文明,而且明確了中華早期文明的發展“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征,進而打破了長期以來有關文明或國家的定義主要由西方學術界制定的狀況,提出了自己的有關文明或國家的標準。學生任務1. 學生學習活動: 學生聆聽、思考。以當下考古熱點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本課學習的興趣。環節二 講授新課 板塊1 一、中華文明的奠基——從舊石器時代到新時期時代前期 內容2. (1)教師設問:結合教材第一子目和教材中《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思考: 1.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在生存年代、地域分布、生產、生活方面具有怎樣的特點?為什么? 2.新時期時代文化遺存分布的特點是什么?能結合上述內容概括中華文明起源的什么特點? (2)教師設問:請同學們觀察并閱讀教材第5頁陜西臨潼姜寨聚落遺址,思考其體現的特點? (尚未產生貧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過渡:新石器時代前期,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下,尚未產生貧富分化,但通過分布在中華各地的歷史遺存來看,人類即將邁入文明時代了。學生任務2. 學生學習活動: 學生結合教材文字、圖片回答問題。 運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唯物史觀的原理,涵養學科素養,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統一性是本課的重點之一,通過圖文結合,層層鋪墊,引導學生思考、歸納出中華文明從起源上就體現了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統一性。環節二 講授新課 板塊2 二、中華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時代晚期 環節二 講授新課 板塊2 二、中華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時代晚期 內容3. 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和大型祭壇、積石冢,良渚古城城墻分布范圍圖、稻田遺址及出土文物 教師講解:良渚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概念。考古學上的“文化”指的是在一定地域、一定時間段內有著共同文化特征的一群人所留下來的遺址或遺跡。“文明”是建立在“文化”基礎之上的。新石器時代的人在日常生活和交流之時,也會產生一些比較高雅的,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物品和風俗習慣。如果這類東西達到一定的規模,我們就可以把它稱為“文明”。 “文明”的定義最初是由西方人提出的,主要的三個標準是文字、青銅器和城市。但是后來,國際上的考古學家在考察不同區域的文明時發現,這個傳統的標準是行不通的。因為東西方文明之間的差異很大,南北半球的文明也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地域雖然有文字但沒有青銅器,有些地域雖然有青銅器但沒有文字。現在國際上的判斷標準是,一個文化能不能被稱為文明,關鍵在于是否已經進入國家社會的形態,是否具有一套禮儀系統和統治管理的制度。在這點上國際社會已經達成了共識。 考古發現,良渚古城距今5000多年,古城由類似后世都城中宮城、王城、外郭構成,是中國最早的三重城市布局,王城城墻圍合面積達3平方千米,外郭圍合面積達8平方千米,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同時期最大的古城遺址之一。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申遺成功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新石器時代文化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專家推測古城為良渚文化的“首都”,其外圍還發掘出了規模宏大的水利系統和大面積的稻田。這些考古發掘說明了什么? 教師總結:通過考古發掘成果可以實證原始農業的產生與發展是在新石器時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一定的剩余,進而產生了貧富分化,隨之產生了階級并進而形成國家,國家的形成是人類邁入文明時代的標志之一。中華文明5000多年,因此得以實證。 【材料展示】“良渚文化雖然沒有青銅器,目前也沒有成熟的文字,但是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在制作精細程度上一點不亞于其文明的青銅器。浙江省的良渚博物院就歸納了六個關鍵詞:稻作文明、玉器文明、水利文明、原始文字、城市文明、早期國家。我甚至認為,良渚文化是東方早期一個集大成的文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過渡:“中華探源工程”是繼“夏商周斷代工程”后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其最近研究成果確認,在距今5000年前后,以良渚文明為代表,中國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這個大范圍里面,一些地方率先進入到文明階段,有了自己的國家。學生任務3. 學生學習活動:學生結合教材文字、老師所給圖片及材料思考并回答問題。 引入最新權威學術成果,通過考古發掘成果的展示,涵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并將結論指向生產力的發展,從而使唯物史觀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環節二 講授新課 板塊3 三、中華文明的形成——從“三皇五帝”傳說到夏的建立 內容4. (1)教師活動: 【材料展示】國家形成的標志為:一是階級的存在,二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設立。階級或階層的出現是這一管理機構得以建立的社會基礎,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設立則是國家的社會職能,是國家機器的本質特征。——曹大為等:《中國大通史·導論·史前》 過渡:同學們在初中時就學過關于三皇五帝的傳說,炎帝、黃帝被尊為華夏始祖,堯、舜、禹實行“禪讓”,選賢與能。有專家推測龍山文化陶寺遺址可能就是堯的都城。學生任務4. 學生活動:學生結合教材文字、老師所給圖片及材料思考并回答問題。 (2)教師活動: 【材料展示】多媒體展示陶寺早期城址、觀象祭祀臺及出土的禮器、樂器。 教師設問:陶寺遺址是一個大型聚落遺址,早期面積達到160萬平方米,除宮城、貴族居住區外還有王族墓地、倉儲區、普通居民區等,還發掘出土了標志王者身份的蟠龍紋陶盤、玉石飾品、大量彩繪陶器、漆木器,各種禮器和樂器。這些考古發現說明什么? 教師講解:有專家認為“萬邦時代”的陶寺遺址已經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隨著歷史的發展,“邦國時代”向“王國時代”演進,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考古學家在河南偃師發現的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華的遺存。夏朝(約前2070—前1600)(由夏商周斷代工程發布的《夏商周年表》)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除了二里頭遺址外,考古工作者還在河南省發現了兩處可能與夏文化密切相關的遺址——新密市新砦遺址和登封王城崗遺址。(多媒體展示考古成果)銜接初中教學,體現歷史發展趨勢,涵養學生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素養。通過陶寺遺址考古成果實證此時:王權空前發展,國家形態進一步完善,文明進一步發展。 (3)教師活動: 教師設問:禹死后,其子啟繼位,關于啟的繼位,古書中有不同的記載。請同學們閱讀“學思之窗”中的相關內容,思考:為什么會出現上述不同說法? 過渡:結合預習成果,夏朝的政治特征是什么?夏朝仍然是聚族而居,除了對夏部族生活的地區實行直接統治外,對其他地方主要是通過控制一些部族進行間接統治。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使學生認識到啟的繼位并非是一帆風順的,了解從“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轉變,理解世襲制的弊端,進而具備初步的史料辨析能力,認識到受到時代和作者立場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在文本記述方面的差異以及國家在文明發展中的作用。(4)教師活動: 教師設問:結合“歷史縱橫”中的內容,思考:夏商時期歷法的發展說明什么問題? 引導學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得出自己的合理解釋,涵養歷史解釋素養。通過材料使學生理解國家形態的發展有利于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展。(5)教師活動: 【材料展示】“我不否認夏的存在。但在考古學上,目前夏處于既不能證真也不能證偽的狀態。在沒有出土如甲骨文那樣的自證性文書材料之前,這問題不可能徹底解決。所以,現在無法說有沒有夏,無法下定論。”徐宏(二里頭考古隊隊長):《何以中國》第一版(2014年3月) 過渡:夏桀暴虐無道,百姓怨聲載道,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湯的帶領下,滅夏。湯滅夏后建立了商朝,史籍中對于商的記載得到了考古發掘的驗證,其中最有利的證據在于考古發掘出的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的記載,中華文明由此進入到信史時代。結合在對夏王朝的考古中面臨的困境,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的勇氣,彰顯歷史的魅力。 環節二 講授新課 板塊4 四、中華文明的初步發展——商和西周 內容5. (1)教師活動: 教師設問:結合預習成果,展示相關史料,歸納商朝的國家特征有哪些? 學生任務5. 結合甲骨文的相關內容,關注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甲骨文不但使商代先公、先王世系得到物證,更重要的是為我們揭示出中華古文明在多個領域里高度發達的社會樣態,比如商代已經具有了系統而精確的天象觀察,青銅器的制做工藝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農業生產也達到了較為發達的水平,醫學已出現分科的雛形……。除此以外,甲骨文還涉及了祭祀、軍事、田獵、刑罰、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醫學、教育及歷法等多個方面,內容相當豐富,被專家們稱為“商代的百科全書”。(2)教師活動: 教師設問: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主要是商朝后期的統治者因占卜記事而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商王以這種占卜的方式來決定自己和國家的行動,反映出商朝在政治上具有怎樣的特點?聯系商朝疆域圖設問商朝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治理?較夏朝哪些變化?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得出答案,神權與王權相結合,內外服制。在比較夏、商王朝政治特點的過程中感知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同時對于重要概念進行解讀——內外服制,通過補充材料引導學生理解商王朝在國家的治理方面對夏朝的繼承與發展以及特色,理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政治文明的進步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活動: 多媒體展示材料,思考商朝實行內外服制的原因? 【材料展示】“內服指王畿、商王直接統轄之地,外服指王畿以外的臣屬地區,散布著許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中較大者稱為“方”,這些部族、方國首領腰圍商王承擔一定的義務。……總的來看,外服之地只是間接地接受商統治,隸屬關系并不穩固,往往視商之國力盛衰而定。……終商一代,與方國的戰爭十分頻繁。”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結合材料,引導學生理解商朝與方國的關系并不十分穩固,而且戰爭十分頻繁。通過比較來看,商朝在國家的治理強度方面較夏朝有所增強,但都未能有效地實現對地方的嚴格控制和管理,辯證看待歷史的發展是史學的重要素養之一。教師活動: 過渡:商朝晚期,社會矛盾尖銳,統治者荒淫無度,公元前1046年經過牧野大戰,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鎬京。西周統治者面對更為廣闊的疆域如何實現有效的管理呢? 閱讀教材:何尊及銘文中的“中國”,結合文字材料,思考從中可以得出哪些歷史信息? 結合青銅器銘文這一考古發現,再結合相關的文字記載,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引導學生以“二重證據法”的方式去理解歷史,分析歷史,得出歷史解釋。銘文中記載了周武王滅商后決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茲中國”,是目前所見“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這里的“中國”含義是國之中央。歷史是關于人的學科,傳承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是每個歷史人應該肩負的使命,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歷史知識的了解,使對學生家國情懷的涵養落到實處。 (6)教師活動: 教師設問:通過多媒體展示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宜侯夨簋(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0余字,記述周康王改封夨于宜地為宜侯,同時賞賜祭祀用的香酒、代表征伐權力的弓矢及宅邑、土地和奴隸之事)的相關考古成果可以實證西周時期什么制度的存在?結合考古成果實證西周時期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的存在,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分封示意圖》及《宗法制示意圖》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相關內容。(7)教師活動: 教師設問:1、分封制的目的?2、分封的對象?3、分封的內容?4、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 過渡:西周時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相互補充,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周王擁有的最高權力因宗法分封而興,亦因之而衰。在國家政治制度的發展方面除了分封制和宗法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制度——禮樂制,西周的禮樂制對維護西周的宗法制度和社會秩序有重要意義。 【材料展示】“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范,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 過渡: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基礎在于生產力的發展,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井田制形成,不斷穩固著西周的社會秩序,同時在王朝晚期也成為瓦解政治制度的經濟動因。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共同構成了西周國家形態的統治體系,適應了青銅時代文明發展的要求,體現了獨具特色的時代特征。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8)教師活動: 探究:結合本課所學和教材第7頁的問題探究,歸納早期國家(夏商周)形成的特征。 通過課程的學習,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所學,梳理中華文明起源及形成的歷程,完成課程目標要求。引導學生得出夏商周時期國家統治層面的四大特點: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維護宗族血緣關系及宗族整體利益在整個意識形態中居于支配地位,實行王位世襲制;形成了較完備的官制和國家結構;統治階級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民本思想。環節三 課堂小結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歷經磨難而不衰,靠的就是中華文化的凝聚、感召和支撐,靠的就是“我們有共同的祖先,我們都是炎黃的子孫”這個樸素而自信的觀念。它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將中華民族牢牢的擰在一起,走向復興。 中國文明之所以獨具特色、豐富多彩、連綿不斷,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形成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并在數千年來始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都與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國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關系。同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國的發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統的格局鑄就了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生命力。
板書設計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一、中華文明的奠基——從舊石器時代到新時期時代前期 多元一體 二、中華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時代晚期 三、中華文明的形成——從三皇五帝到夏的建立 四、中華文明的初步發展——商和西周 1、商朝國家形成特點 2、西周時期的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五、早期國家形成的特征
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1.基礎性作業:補充、完善本課預習案和時空坐標軸(課前作業已經布置)。 2.探究性作業:根據教材第8頁材料,就中華文明的多源性與統一性問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論述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特征。(要求:300字左右,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符合歷史邏輯關系,闡述言簡意賅。)
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
1.央視大型考古歷史文化類節目《考古公開課》,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起源。 2.可以利用“全歷史APP”“國家博物館APP”“陜西歷史博物館APP”等搜集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圖文資料,選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物資料。
教學反思與改進
本節課是高中的第一節歷史課,對于教與學都具有重要意義。初涉新教材,教者教學設計的過程也是不斷發現、解決問題的摸索過程。第一,教學設計要多維考慮。如,立足課標突出教學重難點、結合教參研究教材內容、參考初中教材了解學情、習題前置把握命題方向。基于教材的通史體例特點,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把時空觀念作為學科思維來培養,并以此宏觀把脈絡、微觀析概念。第二,素養培養要潛移默化。如,學習任務指向核心素養、同類問題重規律講遷移。有思考、有啟發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本課內容涉及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人民是歷史發展的創造者和推動者等唯物史觀,如果學生能夠通過完成學習任務較好得理解這些基本原理,那么日后就可以舉一反三地分析相關的歷史問題。第三,多媒體豐富課堂啟發思維。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手段不僅可以資源交互,豐富課堂,也會為歷史教學打開一個新的視角,博物館APP云觀看、VR等使歷史文物可以鮮活的呈現眼前,這種虛擬的真實感無疑在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以及智慧共享方面會發揮特殊作用,強大的數據反饋功能也使教學診斷更加及時、高效。但是教學手段的選擇應考慮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信息技術是教育教學的支撐平臺,不可喧賓奪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阜市| 汽车| 金昌市| 铅山县| 阜新市| 泸州市| 宣城市| 历史| 高青县| 滕州市| 长宁县| 安泽县| 武义县| 昭苏县| 建阳市| 康保县| 谷城县| 延安市| 平阳县| 靖西县| 华池县| 沽源县| 滨海县| 如皋市| 天长市| 扬州市| 柳江县| 凤山市| 商洛市| 桂林市| 恩施市| 建瓯市| 赣榆县| 博野县| 绥宁县| 泸定县| 宜都市| 金堂县| 中宁县| 阿拉善左旗| 昭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