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準考證號 姓名(在此卷上答題無效)絕密★啟用前2025年萍鄉市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填寫在答題卡上。考生要認真核對答題卡上粘貼的條形碼的“準考證號、姓名、考試科目”與考生本人準考證號、姓名是否一致。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8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用黑色墨水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監考員將試卷、答題卡一并收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國玉文化第一次發展高峰大約在距今5300年前后。下圖是這一時期三大代表性玉文化的部分典型器物與紋飾。這可以用于說明該時期中國A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影響 B.文明的起源呈現多元特色C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當 D.遺址分布集中在黃河流域2.云夢秦簡出土于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其中的《為吏之道》記載了“吏有五善”,一日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謗,三日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恭敬多讓。《為吏之道》的“五善”說明A官員選拔應注重學識才智 B.自律是有效制約權力的關鍵C官員行使權力應審慎謙抑 D.確立品德才能等級考核官員3.北魏遷都洛陽后,曾將鮮卑、羌等族人民遷徙至京師,由政府授田。據史料記載,這些代遷戶常不安其居,“所得公田,悉從貨易。······露田雖復不聽賣買,賣買亦無重責”。這實質上反映出當時北魏A封建化面臨挑戰 B.土地兼并之風盛行C均田制存在弊端 D.土地經營方式落后4.朱熹在評價三國時期的人物時,從“興復漢室”與否著眼,認為凡能為興復漢室出力者均符合義理,反之不然。他贊揚諸葛亮,貶斥曹操、孫權為“漢賊”,還認為后周太祖郭威與后周世宗柴榮能以公天下為己任,撥亂反正,是值得肯定的。據此可知,朱熹A主張史實研究為現實政治服務 B.強調通過弘揚傳統道德以鞏固統治C認為評價歷史人物應客觀公正 D.秉持儒家的道德標準評價歷史人物5.清代政務的處理有一明一暗兩條渠道,明的是指官員將題本、奏本遞送至通政司,由其轉交內閣,內閣票擬后呈送皇帝裁決;暗的是指臣僚將奏折直接遞呈皇帝,皇帝御覽親批后發回奏折人。這意味著清代A中樞機構運作更趨合理 B.權力分配體制發生變化C官僚政治發展更加完善 D.政務處理效率有所提升6.下圖是1872年詹天佑出國留學前,家人和政府簽訂的具結書(保證書),這反映出A中體西用觀念的影響 B.民眾對留學教育趨之若鶩C.傳統教育模式的式微 D.晚清人才選拔方式的轉變7.《清史稿》記載:“三十一年(1903年),商部以洋商私占礦地礦山,疏請申明約章,以維權限。尋奏設各省礦政調查局,以勘明全國礦產、嚴禁私賣為先務。”這一主張A旨在加強全國礦業資源控制 B.反映晚清民族危機不斷加深C表明晚清國家意識普遍增強 D.源于清末新政成效逐漸凸顯8.民歌在陜北民眾中基礎深厚。延安時期,民歌主要的言說主題與言說對象從“我”轉向“我們”,不斷強化“我們”,舊形式換上了新內容,如“咱們邊區清地紅”。對“我們”的認同說明A邊區土地革命的成效顯著 B.民歌藝術形式發生變化C.中國軍民團結抗敵的熱情 D.民歌藝術強化集體意識9.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恩來出訪非洲十國。此次非洲之行發表的公報顯示,中國與相關國家的議題主要為蘇、美、英三國簽署的《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1963年7月)、中印邊界沖突、中法建交等。這反映出,此時的中國外交A服務于國內的經濟建設 B.以團結第三世界為宗旨C積極應對國際局勢變化 D.以非洲國家為重點方向10.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全國展開恢復建立鄉政權的工作。到1984年底,撤社建鄉工作基本完成。撤社建鄉旨在A提高農村地區基層治理效率 B.促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C保障和推動農村的各項改革 D.推進新型城鄉關系發展11.如圖所示是出土于古埃及墓葬的彩繪浮雕,它生動刻畫了4300年前制作紙莎草船的場景。這反映了A奴隸集體勞作模式盛行 B.古埃及的造船技術領先世界C自然環境影響生活方式 D.古希臘雕刻技術傳至古埃及12.14世紀中葉,英國頒布了教職選舉規章,規定英國教士的選舉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國解決;1516年法國國王同教皇締結“波倫亞協定”,明確規定國王有權任命本國教會的高級教職,有權向教士征稅等。這表明英法A拉開宗教改革序幕 B.努力實現教會民族化C封建王權高于教權 D.民族國家已初具形態13.16世紀的歐洲,一場“著裝革命”迅速崛起。人們不再將衣服視為對家族的傳承或對后代的投資,厚重耐用的傳統羊毛服飾逐漸被淘汰,輕便優雅且易于更換的時尚新服飾成為新寵。這反映了A.新航路開辟催生個性化審美 B.商業革命加速社會時尚傳播C社會階層流動沖擊傳統服飾 D.思想解放運動影響審美觀念14.如圖所示為1925年美國《時代》雜志上刊登的一幅漫畫《如果他們覺醒了會怎樣》。該漫畫反映了A亞非地區逐漸走向一體化 B.西方國家對國際秩序的憂慮C亞非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D.美國將主導亞非地區的事務15.1953年起,蘇共開始逐步調整農業收購制度,即降低義務交售制的比例且提升國家采購的比例。1961年,蘇共又決定將農產品的采購方式改為合同訂購,合同外的剩余農產品由消費合作社按地方市場價格向農莊購買。這表明蘇聯A.經濟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B.旨在改革不合理的分配制度C試圖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D.改變了集體農莊的生產體制16.下圖是19492008年美國聯邦政府的國防與非國防研發支出的情況(單位:百萬現值美元)。影響這些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國際力量和政治秩序的不斷變化 B.冷戰時期美蘇進行軍事科技競爭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生產力解放 D.美國經濟發展與外交戰略的調整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西漢初立,生產凋敏,為恢復和發展生產,便“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商人經營鹽鐵等商品的產銷獲巨額利潤。漢武帝時期,大興土木,開隆拓土,造成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商人們卻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絲毫不為政府分擔財政壓力;加之“吳王專山澤之饒······以成私威······積威而逆節之心作”。元狩四年(前 119年),漢武帝起用桑弘羊等人,推行“官產、官運、官銷”,實行鹽鐵專賣。-摘編自林文勛《中國古代專賣制度的源起與歷史作用》材料二宋代中央政府的專賣機制轉為以管理和發行鈔、引等有價證券、亦即出賣特許經營權代替直接經營。以茶為例,政和二年(1112年)蔡京第三次茶法改革,茶引印造發賣之權悉收中央······商人販茶須先到都茶務買引,引價統一、以引計量,中央放棄榷茶經營,既不干預茶的生產過程,又不切斷商人同茶葉生產者及所有者之間的交換,只是“責土產于園戶,收引息于商人”,卻能坐收固定的推茶之利,新法實施當年就“歲收息錢至四百余萬緡”。而且,中央還額外獲得商人經營鹽茶所繳納的商稅,亦可彌補財政缺口。-摘編自朱舸《淺議宋代專賣制度變革及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專賣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從西漢至宋朝專賣制度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在封建統治時期,中國青年尤其是婦女,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無自主權,婚姻您劇借檢皆是。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婚姻變革思想形成于維新變法時期。在維新派看來,丈夫和妻于在婚姻關系上應“夫得自主,如亦得自主”,而非“夫尊而如卑,可奪天賦自由之權也”······他們強調:“欲救中國,函自改革習俗入手。”梁啟超指出,女于只有掙脫傳能婚俗等封建隨習的羈絆,“★性才能夠近可宜家,遠可善種”,做到“急保種之遠謀”······這一時期也出現了一批先覺女性,如譚嗣同要李間、康廣仁要黃謹誤等,她們認為夫妻間應當“攜手同行,拜年情老,相收如賓”。當然,圖于客觀社會條件等因素,或成時期婚姻變革思想尚不成熟,突出表現在,維新派領物們還不是變革傳統婚姻隨俗的招行者,尚不能做到以身作則。材料二五四時期婚俗變革思想的聲勢及影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大一部分刊物都刊登了討論婚組問題的文章,許多報刊甚至對婚姻理論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如1920年《婦女雜志》開展了“婚姻自由是什么”的討論。同時,一批宣傳文明婚的戲劇風行一時,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傳統戲劇《孔雀東南飛》、朝造的《終生大事》等等。藝術的巨大感召促使整個社會熱情、深入地探討婚姻問題······ 1919年末河南成立的青年學會,將“個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作為其主要活動目標。-上述兩則材料均摘編自陳文聯、桂運奇《對近代中國婚姻變革思想的歷史考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維新變法時期婚姻觀念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婚姻觀念形成和發展的原因及存在的局限性。(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建國初期。美國嚴格封鎮對華技術出口。在這一時期,美國對華技術出口采取嚴格的管制政策,特別是嚴禁軍事技術對華出口。1949年11月,在美國的提議下成立了“巴黎統籌委員會”,其宗旨是限制成員國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技術。“巴黎統籌委員會”實行出口管制的主要措施是制訂國際性管制商品的項目禁運和審查清單。-摘編自黃軍英《美國對華技術出口管制政策走向分析》材料二 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臺后,拋棄了之前的對華“接觸”戰略,開始強調對華戰略競爭,隨著這一階段對華科技競爭愈演愈烈,美國對華的高新技術出口管制也進入了深刻的戰略調整期;開登上任后,繼續強化對華高新技術出口管制。經過分析發現,“小院高墻”的精準管制模式已成為美國此番戰略調整的總策略,在該策略的指導下,美國通過聚焦關鍵技術、加強出口管制與對美投資的聯動作用,以及打造對華高新技術出口管制聯盟,試圖全面遏制中國在關鍵技術上的創新與發展。-摘編自魏雪巍《冷戰后美國對華高新技術出口管制研究》(1)根據材料一井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成立初期美國對華進行技術出口管制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我國該如何應對美國實行的技術出口管制。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人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歷年來,史學屆對抗日戰爭研究頗多,以下是核心期刊《抗日戰爭研究》2023年總目錄的部分截取:主題一中國共產黨與抗日戰爭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定名與異變...............桑兵....................1期《共產黨人》與黨的建設.......................吳敏超......................2期中共抗戰的生態環境解釋......................李金錚......................3期全面抗戰時期中共對李濟深的統戰工作.................王英俊................4期主題二臺灣民眾抗日史研究臺灣民眾抗日史與抗日戰爭史“三大體系”............陳紅民....................4期1945年以來臺灣學界關于臺灣民眾抗日史研究述...........尤淑君..............4期主題三東北抗戰史研究東北抗戰初期主要戰績新探...............李淑娟王希亮.....................4期主題四青年論文抗戰勝利前后太行根據地減租減息的運籌與突破. .趙諾 1期從“國際解決”到“單獨交涉”:長城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的對外交涉... ..馬瑞 2期全面抗戰爆發后中英修筑滇緬公路交涉. .孫歌 3期全面抗戰前南京國民政府炮兵建設研究. 鄢海亮 4期太平洋戰爭期間英國的對華宣傳-以英國新聞部為中心. .丁 書穎 4期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對銅鎳幣的索還與接運. 袁藝 嘉 4期根據材料的整體或部分信息,圍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這一主題,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A D B A 8 D C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D 8 C A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原因:財政在力;商人勢力膨脹;地方割據隱患;官員推動;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6分,任答3點即可(2)變化:政府直接經營到同接管理(出賣特許經營權);官銷到商人銷售。任答點2分)影響:增加財政收入;促進商品經濟發展;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國家治理水平;經營管理權下移易滋生腐敗現象。(6分,任答3點即可)18.(1)特點:受天賦人權等西方思想影響;與救亡圖存相結合:批判封建禮教,提倡婚姻自由:思想不成熟。(6分,任答3點即可)(2)原因:民族危機的加深;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西學東漸的影響;先覺女性推動;變法或運動的推動:傳統封建婚姻的弊端。(6分,任答3點即可)局限性:理論與實踐脫節:對廣大農村的影響力有限:先進知識分子對其認識不深刻,其主張不能徹底解決問題。(任答一點2分)19.(1)原因:美蘇冷戰影響;意識形室差異;維護自身霸權地位的需要:朝鮮戰爭的影響。(6分,任答3點即可)(2)認識:堅持獨立自主的科技創新道路,加大科研股入培養高素質科技人才,不斷提升自身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拓展與其他國家的科技合作交流;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6分,任答3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示例論題: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2分)闡述:全面抗戰爆發后,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族抗戰的局面就此形成。國民黨積極組織會戰抵抗日軍侵略,其中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此后,武漢會戰迫使日軍停止戰略進攻,抗戰由此進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積極配合正面戰場的抗戰,建立了陜甘寧、晉察冀等多個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1940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故后戰場遙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中國臺灣民眾的抗日活動與東北抗聯的初期戰績,印證了全民族抗戰的廣泛性。(8分)綜上所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全民族眾志成城奮勇抗戰的偉大勝相,是國共合作、全民動員與國際援救共同鑄就的豐碑。(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