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山西省呂梁市孝義市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今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區,有一處距今約9000——7500年的原始村落遺址——舞陽賈湖遺址。賈湖居民能夠制作精致的石器、陶器和骨器。遺址中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這表明當時( )A.農業和畜牧業初步發展 B.開始掌握紡織技術C.群體內部出現貧富分化 D.社會生產力水平高2.戰國時期,各家學派的學者在齊國稷下學宮自由講學,著書立說。作為稷下學者論文集的《管子》,屬于道家黃老學派的著作,但其中的《任法》篇也說“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所謂仁義禮樂者,皆出于法”。這一現象說明( )A.道家奉行以法治國思想 B.齊國私人講學風氣興盛C.戰國思想流派彼此融合 D.法家學派受到民眾推崇3.這一時期的中國:政治力量的滲透開始達到了底層;經濟力量將全國納入一個巨大的網絡中;文化方面,經過共同使用一套文字系統,以及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正統,建構起具有一定水平的價值觀念。“這一時期”指的是( )A.史前時期 B.夏商周時期C.秦漢時期 D.南北朝時期4.遣唐使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傳到日本,例如“端午(陽)節”“重陽節”等;舶來的奇珍異寶與日常用品成為唐朝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各國使節、商人、僧侶云集長安,使其成為匯聚各種文明因素的大都市。以上內容反映出唐朝( )A.中外交往繁盛 B.政治制度完善C.民族關系和睦 D.詩歌創作繁榮5.扇車是我國古代靠連續轉動的輪形風扇產生氣流代替自然風分離出谷粒的生產工具。下列關于扇車發展過程的圖文材料,體現了我國( )漢墓中出土的扇車模型 明朝《天工開物》描繪的扇車已發展得比較成熟 德國1556年出版的《論礦冶》中提到一種用于鼓風的扇車,文獻較清楚地標示它與中國有關A.精耕細作理論在不斷發展 B.農業技術依賴于科學理論C.農業生產技術居領先地位 D.生產工具不斷完善并外傳6.有歷史學家稱贊五四運動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下列關于五四運動的史實中,最能體現“群眾運動”這一特點的是( )A.提出了“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 B.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斗爭C.后期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了上海 D.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7.小華同學在項目化學習中收集了如下類型的資料,依據資料包,判斷他研究的主題是( )資源 項目主題視頻 《建軍大業》《輝煌征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地圖 192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示意圖文獻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遺址 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瑞金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A.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 B.國民大革命的苦難歷程C.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D.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8.從晚清到民國,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了,民族工業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艱難成長。觀察下面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折線圖,對其發展各階段解讀正確的是( )A.19世紀60年代,外國人在華開辦工廠,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產生B.20世紀20年代列強放松對中國的侵略,中國民族工業迎來短暫發展C.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法令掀起發展實業熱潮D.1937年后,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沉重打擊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9.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對經濟、文教衛生的基本建設投資達493億元,超過計劃15.3%。棉布的銷售量在1950年是5647萬匹,到1956年達到了17700萬匹,同時食糖早在1955年就比經濟恢復時期增加了163%。這說明第一個五年計劃( )A.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C.貫徹優先發展輕工業戰略 D.實現了文教衛生現代化10.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創建于1088年,是以學生組成的社團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社團得到教會的支持。該大學最初的研究集中在法律上,從14世紀開始,天文學、醫學、哲學、算術等方面的研究也活躍起來,還建立了神學院。著名的神學家阿奎那、天文學家哥白尼、文藝復興的先驅但丁等都曾在此學習或執教。從材料中,我們看出( )A.博洛尼亞大學是世界第一所大學B.該大學的研究僅限于法律和神學C.該大學致力于反對教會“神權至上”D.中世紀西歐的大學受到教會的影響11.文藝復興運動和馬克思主義誕生都對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從下面文字敘述中可知,它們的產生都根源于14世紀,資本主義的萌芽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意大利手工工場興起,新興資產階級不滿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制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 18—19世紀,工業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迅猛發展,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日益暴露,馬克思主義在此背景下誕生。A.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B.資產階級革命運動C.無產階級反抗壓迫 D.封建頑固勢力阻礙12.歷史學家劉宗緒指出: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制度,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已經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起來。由此分析,這個時期美國、俄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A.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 B.使三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C.推動了國際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 D.保留了大量封建農奴制殘余13.《劍橋歐洲經濟史》指出,19世紀后半期,“逐步出現了技術進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進工業企業不再滿足于接受技術創新并利用它們,而是通過精心的有計劃的試驗來追尋這種技術創新……以至于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這表明( )A.企業開始利用科學技術服務生產 B.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為時代潮流C.科技創新極大地促進了工業生產 D.工業革命促進了應用技術的革新14.1917年11月,列寧曾在一次會議講話中說:“舊的國家機構將被徹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機構即蘇維埃組織將建立起來。俄國歷史的新時期從此開始了。”“俄國歷史的新時期”開始于( )A.農奴制改革成功 B.十月革命的勝利 C.新經濟政策實施 D.斯大林模式形成15.某學者曾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世界并沒有得到和平,卻孕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根……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最顯著的現象乃是以國族生存與榮辱為號召,包藏野心的領袖們在許多國家借民心的怨恨與憤怒,集中權力于集權專制的政治體制,帶領群眾讓國家走上奴役、戰爭與毀滅之旅。”下列史實中,能印證該學者觀點的是( )A.意大利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 B.德國建立法西斯政權C.英國鎮壓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D.美國出臺杜魯門主義二、綜合題16.走近文物·傳承文明。九年級(1)班同學開展項目化學習,請你參與完成。【項目名稱】賡續前行·文物策展【項目目標】通過舉辦策展活動,走進歷史文物,感受中華民族賡續有序的煌煌文脈和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項目任務】任務一:一組同學以“文化典籍·文明傳承”為主題,整理了我國部分優秀文化典籍信息,準備布展。儒學經典 史學傳承 中醫瑰寶 科技巨著歷史文物 ①《論語集注》宋本 ②《史記》南宋本 ③《備急千金方》影宋本 ④《天工開物》明刊本典籍物語 入選理由:儒家經典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入選理由: 入選理由:唐代孫思邈所著,總結唐以前歷代的醫學理論和實踐經驗,收集5300多個藥方,記載了800多種藥物,為中醫藥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入選理由:(1)請你根據上表中的相關信息,分別為②④文物寫出入選理由。任務二:二組同學以“文物圖片·精神豐碑”為主題,搜集了如下圖片資料設計展覽。①土地改革中人民政府頒發給農民的土地房產所有證 ②左權家書手稿 ③鄧小平為經濟特區題詞 ④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照片 ⑤“飛奪瀘定橋”紀念郵票 ⑥焦裕祿用過的破洞藤椅 ⑦第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2)請將上面備選資料的序號填入下面對應的展板中。前言為傳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的崇高精神,舉辦本展覽。展覽共分四個板塊。 展板一浴血奮戰,百折不撓(1921——1949年) 展板二自力更生,發憤圖強(1949——1976年)展板三解放思想,銳意進取(1978——2012年) 展板四自信自強,守正創新(2012年至今)17.革故鼎新·社會發展。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彼得一世以西方的方式改革了他的行政機關和軍隊,建立起供養其軍隊的工業,引入成千上萬的各種類型的專家,派出一批批年輕的俄羅斯人到國外去學習……還打破所有先例,去西歐旅行,直接學習外國的種種制度和慣例……舊制度所顯示的破產導致舊制度的變革,農奴起義不斷上升的壓力變得不可抗拒起來,尼古拉的繼任者亞歷山大二世把解放農奴當做代替革命的唯一辦法。——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853年,在美國“黑船”的脅迫下,長期閉關鎖國的日本選擇了不戰開國。15年后的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不到50年就成為世界五強之一,完成了近代以來日本的第一次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以“和平憲法”為基礎,在美國扶持下,經濟迅速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也躍居世界第一,完成了近代以來日本的第二次崛起。——摘編自孟小旭《日本崛起的文化因素》材料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農業生產基本上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農民形象地說:“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農民熱烈擁護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連年獲得豐收。——摘編自統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俄國歷史上兩次重要改革的異同點。(2)根據材料二,結合相關史實分別簡述日本兩次崛起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概括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具體形式,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其歷史作用。(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改革的認識。18.和實生物·命運共同。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和諧共處·推動民族交融】(1)根據下面圖文信息指出中國古代民族交往交流的方式,并簡述這些歷史事件的共同作用。圖1 唐朝閻立本《步輦圖》 圖2 契丹文字 圖3 西夏貨幣圖4 元宣政院印 圖5 達賴金印和班禪金印【求同存異·實現合作共贏】(2)觀察圖片,分別簡述下面歷史現象(事件)出現的背景和意義? 圖6 《聯合國家宣言》書影 圖7 萬隆會議會場內景【交流互鑒·走向共同繁榮】(3)根據下表并結合所學知識,選擇三例互相關聯的史實,自定一個小想論述的要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中外文明交流情況表(部分)內容 概況四大發明 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經各種途徑傳至西方西方交通工具 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馬克思主義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的平臺三、材料題19.水利工程·國之重器。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1982年,都江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0年,都江堰以其為“當今世界年代久遠、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都江堰。材料二:蘇聯第聶伯河水電站 美國田納西水利工程由國家電力委員會制定規劃,1927年開始動工,5年后按照計劃建成投產。經過擴建,它所提供的電力可以滿足周邊大型鋼鐵廠和鋁廠的需求,催生了一些新興工業城市。 在總統羅斯福的推動下,建立了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1933年水利工程開始興建,水力發電推動了當地工農業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這是推行“以工代賑”的典型事例。(2)概括材料二中兩項水利工程的共同之處。并任選其中一項,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興建的歷史背景。材料三:三峽工程科學價值非常高,不僅是治理長江水患、航運暢達、綠色發電、抗旱補水的綜合水利樞紐工程,更是實現人水和諧的民生工程,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性工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性工程。三峽工程的成功建設,推動了我國基建戰線和重大機電裝備科技水平的大幅提升,使我國由水電大國躍升為水電強國,“三峽品牌”已享譽世界。……三峽水庫壩區著力打造長江三峽黃金旅游核心帶,將現代工程、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深度融合,展現出自然美與人文美、工程美的新時代壯美畫卷,有力提升了三峽國際旅游的“高顏值”和綠色發展的“現代氣質”。——摘編自南京出版社《長江國家文化公園100問》(3)根據材料三概括三峽工程建設的歷史意義,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峽工程成功建設的原因。《2025年山西省呂梁市孝義市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A2.C3.C4.A5.D6.B7.C8.D9.A10.D11.A12.A13.A14.B15.B16.(1)②:西漢司馬遷所著,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對我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史記》文筆優美,所記人物形象生動,在文學史上也有重要地位。④:明朝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是一部科技名著,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記述了中國在當時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2)展板一:②⑤;展板二:①⑥;展板三:③⑦;展板四:④。17.(1)相同點:都是沙皇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都推動了俄國社會的進步;都增強了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等。(任意一點)不同點:背景不同:彼得一世改革旨在改變俄國落后面貌;1861年農奴制改革則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了維護沙皇專制政權。內容不同: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加強中央集權,擴大軍事力量,發展經濟,推動學校教育,改革社會習俗,但未觸動農奴制度;1861年改革宣布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廢除了農奴制。影響不同:彼得一世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強化了農奴制;1861年改革雖然很不徹底,但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性質不同:彼得一世改革屬于地主(農奴主)階級性質;1861年改革屬于資產階級性質。(任意一個角度)(2)第一次: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19世紀末20世紀初先后通過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不斷擴大在華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列強無暇東顧之機大肆在遠東地區擴張。第二次:第二次大戰后,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動日本政府頒布“和平憲法”;冷戰時期,美國積極扶持日本,朝鮮戰爭爆發后日本獲得大量軍需訂單;日本政府利用當時有利的外部環境,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大力引進先進技術,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日本十分重視教育的發展,大力培養人才等。(3)形式: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歷史作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4)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改革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我們要堅持深化改革等。18.(1)方式:和親,少數民族統治者推行漢化改革,冊封等。歷史作用:都推動了民族交融,都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都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進一步發展等。(2)圖6: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憤怒;1942年,美、英、蘇、中等26國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各國協同作戰,逐漸扭轉了戰爭的形勢。圖7: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獨立的亞非國家都面臨鞏固政權、發展經濟的共同問題,它們反對冷戰,不愿卷入大國之間的軍事沖突。1955年亞非國家和地區召開萬隆會議,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從此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3)示例: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論述:造紙術的發明使得紙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中國造紙術輾轉流傳到世界各地,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并在其指導下中國共產黨成立,毛澤東等中共領導者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新時期中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深入實施,促進了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也為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破解全球發展難題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作出積極貢獻,開辟了人類共同實現現代化的新路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落地生根。總之,文明交流互鑒,各國彼此合作,讓發展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光芒熠熠生輝,共同創造人類文明更加美好的未來。19.(1)都江堰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而成,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稱為一個整體,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歷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處我國人民的智慧;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等。(2)共同之處:都由政府主持修建;都促進了工農業的發展;都推動了本國經濟的發展等。第聶伯河水電站:蘇聯為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實施五年計劃,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大力發展重工業;田納西水利工程:美國政府面對經濟大危機實施新政,為緩解就業危機,推行“以工代賑”。(3)意義:推動了我國基建戰線和重大機電裝備科技水平的大幅提升,使我國由水電大國躍升為水電強國,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三峽工程的成功修建使得長江中下游的洪澇災害得到有效控制,促進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等。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創造了根本保障;三峽工程建設者們的辛勤付出和努力奮斗;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努力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價值追求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