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下冊《桂枝香·金陵懷古》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古典詩詞的格式,抓住關鍵詞語與重點語句,品位這首詞的語言藝術與剛勁風格,培養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誦讀、思考、分析、探究與聯想、想象等方法,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提升發展思維能力。審美鑒賞與創造:主動積極地感受詩詞意境,感受思想藝術魅力,理解詞中意象,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培養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文化傳承與理解:感悟傳統文化魅力,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力,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能不斷增強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是我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教學重難點1.學習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2.感受作者對當時朝政的擔憂和對國家政治大事的關心。教學過程一、導入我們學習了王安石的文章——《答司馬諫議書》,以前也學過他的詩歌《元日》《梅花》《登飛來峰》《泊船瓜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詞《桂枝香·金陵懷古》。提問:大家了解金陵嗎?明確:金陵名字源于楚威王熊商于此建金陵邑,亦稱建康,今江蘇省會南京,為“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朝古都。到趙宋時,這里依然市集密布,燈火萬家,一派繁榮氣象。臺城的草色煙光,秦淮河的紅粉佳人,無不引起文人們的思古幽情。“懷古”是中國古代重要文學母題,而以金陵為對象的懷古詩詞,數量最多,精品層出,堪稱中國古代懷古文學的巔峰。其中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被楊湜稱為“千古絕唱”。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文本,品味賞析。二、走進文本思考:詞的下闋“千古憑高對此”,如何理解?“此”是指什么?明確:千古——千古文人;憑高——登臨高處;此——金陵勝景,興亡舊事;1.賞金陵之景(1)思考:這首詞集中描繪金陵勝景的地方在哪兒?明確:詞的上闕。(2)思考:“登臨送目”,王安石看到了什么?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讀上闋,從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角度對金陵之景進行賞析。“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千里長江明凈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綢緞,兩岸蒼翠的群峰好似箭頭一樣突出、挺拔。賞析:此句化用了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綺,“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練”與“簇”二字很好地點明了水與山的不同情狀:白練柔軟,具有飄渺的延展性,仿佛一眼無邊;箭簇高聳,以凌厲而挺拔的姿態直刺蒼穹,一低一高,還有一橫一縱、一動一靜,為我們勾勒了一個立體的空間,展現了時間的流逝與空間的永恒。平面與立面的遙相呼應讓金陵山水仿佛借助文字的力量再次立體化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金陵形勝,概見于此。“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江中的船帆在夕陽里往來如梭,逆著西風,近旁江岸酒樓處斜插的旗迎風飄揚。賞析:夕陽下,往來的帆船在江上穿行,酒肆里的人有的喝酒聊天,有的吟詩作畫,有的談笑風生,他們的笑聲和歡聲融入江水的潺潺聲,形成了一幅歡樂的畫卷。金陵自六朝起已是長江航運交通的重要樞紐,船與酒家反映出金陵城市商業經濟發展繁榮,繁華熱鬧。“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日落西山,天高云淡,彩舟徐行。江水溶溶,波光粼粼,一行白鷺迎著絢麗的彩霞飛向遠方。賞析:此句化用了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相傳南京西南面的長江中有個白鷺洲,故“鷺起”兩字既指水禽白鷺之上下飛舞,又指遙望白鷺洲如驚鷺乍起,一語雙關,盡顯金陵秋景的韻味。從色彩層面來看,“彩舟”與“云淡”相對,彩色繽紛的畫船出沒在稀淡的云煙當中,濃烈的色彩妝點著已是晚秋時節的金陵,給看似蕭瑟的氛圍增添了一抹充滿活力的明亮底色。對于云雖沒有加以色彩的描繪,只用“淡”一字點綴,卻盡顯風韻。彩舟在淡云中浮游穿梭,色彩的交合重疊就有了別樣的視覺享受。水洲白鷺爭相起舞,仿佛在天河中尋找自己的歸宿。人文之景和自然之物的動態張力,與山、水、云等靜物相互映襯,動靜相生的魅力就在幾個字詞中顯現。思考:這里的“彩舟”與“歸帆去棹”都是船,有什么區別?明確:“彩舟”是畫船,用于游覽休閑,展現金陵百姓富足、悠閑的生活狀態;“歸帆去棹”是指用于航運的船,意在表現金陵航運發達,經濟繁榮。林逋說“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眼前之景實難盡述,因此詞人用“畫圖難足”收束了上闋。2.析懷古之情思考:登臨高處,面對同樣的金陵勝景,王安石與千古文人嗟嘆的內容是一樣的嗎?找出他們嗟嘆的內容,并比較不同。千古文人:謾嗟榮辱王安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明確:“謾嗟榮辱”就是枉自感嘆興亡的榮耀和恥辱。千古以來文人騷客面對金陵山川只知慨嘆朝代的興亡的榮耀和恥辱,未能跳出榮辱的小圈子,站不到應有的高度,也就很難從六朝的相繼覆滅中引出歷史的教訓。“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過去六朝統治者競相追求奢靡和繁華,結果卻相繼滅亡。這里的“繁華”指的是奢靡的生活方式,而“競逐”指他們爭相追逐這種生活,這一行為最終導致了他們的滅亡。正如杜牧在《臺城曲》中所寫的:“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傳說中,陳叔寶和張麗華正在閣上賦詩作樂,卻不料韓擒虎率兵破門而入。(思考:這里可以寫“擒虎麗華”嗎?)將人物進行“虛化”,只留下了兩個有關生死的建筑物,精妙的提煉強調了“物是人非”的慨嘆。接著,詞人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悲恨相續”,與前文“繁華競逐”構成因果關系,將“榮辱”的感嘆推向了深入。王安石引用杜牧的這句詩,表達了對六朝統治者因為驕奢淫逸、腐化墮落而相繼亡國的感嘆。引用這段歷史故事和相關詩句,旨在警示世人不要過度追求奢華和享樂,以免重蹈六朝的覆轍。“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一切往事如流水逝去,嘆息是徒勞的(要改變現狀只有實干),“但寒煙衰草凝綠”這一句中王安石所見景物全然不同上片中那樣富有生命力,熱鬧繁華,而是轉向衰敗凄寒,這更像是北宋朝廷衰頹敗落的現實隱喻。“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此句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作者強調“至今”和“時時”這兩個時間副詞,“至今”詞人通過描述歷史上的興亡舊事已經消逝,但當下的歌女仍在演唱當年的舊曲,暗示了當時政治的腐敗,當下的人們對歷史的忽視,表達了對國家前途的擔憂。詞人提到的“商女”指的是賣唱的歌女,她們之所以“時時猶唱”,是因為有人“時時”猶聽,有人“時時”享受奢靡生活。這些能夠“時時”出資享受奢靡生活的人,大多是當時的統治階層。而這些統治階層“時時”享受奢靡生活的背景,正是北宋朝廷內外交困的時期。這段文字通過隱喻和暗示,表達了詞人對當下統治階層忽視歷史興衰和追求奢靡生活的批評。目的是諷喻當時的統治者應以史為鑒,改變奢靡、荒淫的生活狀態,不應讓歷史的悲劇重演!三、課堂總結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愿監茍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當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宋史·王安石傳》)王安石所生活的宋朝仁宗、英宗、神宗年代,雖然比不上唐太宗“貞觀之治”的強盛,但國家尚屬安定。然而作為改革者,王安石有著深刻的憂患意識,敏銳地看到了國家安定表面后的種種亂象。在此基礎上分析詞的下闋,“至今商女,時時猶唱”的背后,是詞人對社會現實的殷切觀照,是其兼濟天下精神的體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